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

姆貝亞市。

東非的本輪人口普查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和十年前相比要大上許多。

十年前尚且處於完全計劃經濟時代,當時東非的人口流動性弱,而且人口流動方向也十分明確和清晰,受政策限制,前往其他區域需要各種手續。

而自從開放市場以後,東非對人口的管控力度大幅度縮水,經濟市場下,人員流動性增強,並且規律性不強,畢竟這個時候,人口流動完全以金錢爲導向,哪個地方可以掙到更多的錢,人口自然向哪裡流失。

而掙錢的途徑是多元化的,根本無法預測,所以這就使得東非的人口流向徹底亂成一鍋粥。

歐特維斯鎮。

這裡是姆貝亞市的一個下轄市鎮,姆貝亞市統計局的工作人員,爲了調查地區人口情況,不得不深入農村基層。

如今姆貝亞市統計局的工作人員馮特和萊茵兩人就在歐特維斯鎮下的阿姆福爾斯特村進行調查工作。

馮特和萊茵兩人都是年輕人,此時,他們正在阿姆福爾斯特村的村委會和村長迪爾交談。

馮特拿着一張文件對迪爾村長說道:“迪爾村長,我手裡的這份文件是歐特維斯鎮的戶籍檔案記錄的彙總,根據歐特維斯鎮的檔案記錄,其下轄的阿姆福爾斯特村,也就是你們這裡的戶籍人口總共有三千二百零八人,經過我們的核實,這個村目前的實際居住人口是兩千零九十七人。”

“我們想知道不在村子內的一千一百一十一人的具體去向,同時我們也想了解,村內最近的人口出生和死亡情況,不知道你對此是否有所瞭解?”

面對兩個從上面來的公職人員,迪爾村長帶着一絲笑容的說道:“目前我們村的人口,大體上和數據差不多,雖然不記得我們村村民的具體數目,不過超過三千是一定的。”

“至於那些不在村子裡的人,具體去向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以前大家想要離開村子,需要介紹信或者其他文件,都會找我這個村長蓋章。”

“但是,自從1910年以後,國家不再限制人口的正常流動,村民們如果離開村子,也就不需要再經過審覈工作,可能因爲隨意一個想法,就跑到外地了。”

“這些年隨着政策的開放,有不少人選擇跑到外地打工來補貼家用,尤其是農閒的時候,有些人甚至常年在外,還有一些已經將戶口遷出到外地。”

隨着完全計劃經濟時代的過去,如今東非民衆的出行自由度大幅度提高,而阿姆福爾斯特村就是典型例子,全村人口幾乎一半在外,而這顯然不併不是全部。

就比如有些家庭可能是夫妻一起出去工作,那他們很大概率可能在外生育,這就可能造成孩子戶口來不及回村登記。

除此外,在東非經濟開放初期,社會秩序比較動盪,社會治安問題混亂,那一些人很可能因意外失蹤,但是戶口卻還在阿姆福爾斯特村,或者其他因素使得人口數據失真,這都需要東非政府進行覈查。

隨後的幾天裡,馮特和萊茵兩人,以及阿姆福爾斯特村的基層幹部,開始針對這些細節性問題,通過摸查,走訪,電話等途徑,確認阿姆福爾斯特村的人口真實情況。

而僅僅從阿姆福爾斯特村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人口統計工作的困難,單單是阿姆福爾斯特村,爲了覈對人口,電話都快打冒煙了。

所以人口普查工作,單單依靠東非統計局是很難完成的,東非政府的其他部門也加入進來,或者積極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但是即便如此,最後東非政府也不敢保證統計數據的完全準確性,而事實上即便前世21世紀,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口普查工作也很難保證完全準確。

……

雖然人口普查工作進度緩慢,但是東非政府依舊拿到了東非的大致人口數據。

這其實很正常,東非公民是和戶籍綁定的,除了一些尚未來得及進行人口登記,或者因爲意外事件來不及更新(比如失蹤和死亡)或者黑戶以外,絕大部分東非居民的戶籍情況都是正常的。

所以東非政府只需要對全國戶籍進行初步統計整理和彙總,就可以獲得全國大致人口情況,而這也就是“初核”,至於其他意外情況,造成的數據失真和誤差,實際上對整體的影響微乎其微,尤其是對東非這種人口大國而言。

畢竟東非早在十年前就是人口過億的大國,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如果失去一個人口,那肯定是天大事,但是對東非這種人口大國來說,除非是由戰爭,瘟疫等造成的大規模人口消亡情況以外,一些細節上的情況反而不太重要。

萊茵市。

東非國家統計局局長朗富爾特和民政部部長沃爾尼茨等部門將東非人口的初核情況,彙報給了恩斯特。

“陛下,根據初步對國內戶籍數據的整理,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截止到1918年末,我國的人口總數達到一點六三億,城市人口占比超過百分之三十四,也就是大約五千五百四十多萬,農村人口則在一億零七百多萬水平。”

“也就是說我國目前人口規模,大概和戰前的沙皇俄國持平,但是考慮到如今俄國國土面積大幅度縮水,加上現在俄國內戰,以及之前俄國和同盟國之間戰爭等情況。”

“俄國人口肯定不增反降,這也就意味着不考慮殖民地的情況下,我國已經正式取代俄國,成爲世界第三人口大國,比上一次統計時更進了一步。”

一戰前,俄國人口大概在一億六千萬到一億八千萬這兩個數值中間波動,這是根據上個世紀俄國最後一次人口統計數據,以及俄國人口出生和死亡率推演出來的結果。

沙皇俄國最後一次官方人口統計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俄國宣傳有一億三千多萬人口。

而且彼時沙皇俄國正是落日餘暉,佔據着烏克蘭,波蘭等大量土地,但是俄國工黨上臺以後,丟失了大量國土,俄國國土面積也從兩千多萬平方公里縮水到接近兩千萬平方公里水平。

而俄國丟失的區域,全部都是歐洲部分或者黑海沿岸的人口密集區域,加上如今俄國殘酷的內戰,俄國人口甚至有可能跌落到一億以下水平。

而且就算俄國日後有可能收復失地,也不可能在人口規模上超越東非,畢竟根據前世的數據,俄國內戰結束後,即便因爲同盟國戰敗,俄國拿回《佈列斯特和約》的土地,但是後來蘇聯官方數據顯示,俄國人口依舊是大幅度下降的。

根據人口的初核數據,東非已經取代俄國正式成爲世界人口第三大國家,排在東非之前的分別是遠東帝國和英國。

而英國的人口,能排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主要依靠的是印度,所以不管是計算英國,還是將印度單獨拎出來對比,都不影響東非世界第三人口大國的地位。

而這份數據,也並不包括東非的殖民地人口,畢竟東非並不關心或者說有重視殖民地的具體人口數目,殖民地人口向來都是比較粗糙的,東非政府也不會認真核查。

畢竟,單單是本土的人口覈查工作,就已經讓東非政府部門疲於應付,還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在覈查殖民地人口,那就太爲難東非政府工作人員了。

一般,東非殖民地人口普查工作,都是由殖民地政府自行解決和上報,東非政府只要有一個大概瞭解即可,對於東非政府而言,只要殖民地人口越多越好,畢竟殖民地是恩斯特建設的未來東非人口蓄水池,用來應對未來本土老齡化等問題。

所以,只要能夠確定殖民地人口一直處在增加狀態,就能達到恩斯特的心理預期,而事實上,東非的殖民地人口想不增加都很困難,這並不需要東非政府提供大量支持。

畢竟能移民到東非殖民地的人口,其生育水平不會比本土低,即便殖民地生活水平和東非本土相差甚遠也是這樣。

相較於殖民地,本土的人口數據顯然對恩斯特更有意義,而在得知東非人口突破一億六千萬後,恩斯特確實很開心。

雖然,這個數據僅僅是按照戶籍記錄進行統計的初核結果,並不一定準確,但是最終東非的人口數據和這個數據應該大差不差。

到了這個人口規模,就是多幾百萬或者少幾百萬人口,影響對東非而言都已經十分弱了。

不過,大概率最終的數據應該會比初核結果更高,所以一億六千萬僅僅是一個保守數字。

恩斯特說道:“我國的人口突破到一億六千萬,這也坐實了我國成爲世界人口第三大國的事實,而人口就代表生產力。”

“城市人口突破五千萬,在全世界恐怕也就只有美國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甚至我國城市人口比法國或者英國本土人口都要多。”

1918年,美國的人口大約在接近一億人水平,但是美國的城市化水平比東非要高,甚至可能接近百分之五十的水平,這也就意味着美國的城市人口,很有可能也在五千萬左右。

當然,這樣一來東非城市人口僅比美國多出五百萬左右,顯然有些不符合常理,畢竟東非已經取代美國成爲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而東非的工業發展質量是稍微遜色於美國的。

也就是說美國的工業利潤在同體量下是要高過東非,更何況美國的服務業和金融業也比東非更加發達,這些產業同樣可以支撐城市的發展。

所以,在綜合因素下,如果東非城市人口僅比美國多五百萬,那東非的工業產值想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就有些說不過去了,畢竟東非的工業發展質量並不如美國。

很快,恩斯特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對國家統計局局長朗富爾特說道:“我國的城市人口應該不止於此吧!畢竟幾年前我們的工業產能就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爲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國家統計局局長朗富爾特說道:“陛下的疑惑,其實我們很清楚,但是這並非我們工作上的失誤,而是正常現象。”

“這次我們僅僅是統計了城市戶口的初步數據,所以最終得出了城市人口占比百分之三十四這個數值,但是早在很多年前,我國城市化水平就突破了百分之三十。”

“而這些年,東非經濟和工業發展更是受到戰爭影響不斷加速,所以百分之三十四這個數據乍一看有些不合理。”

“但我們不能忽視,目前東非城市人口的結構已經發生了轉變,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城市戶籍人口,基本符合城市總體人口數據。”

“但是從1910年,我國開放一系列政策,並且放寬自由限制以後,戶籍的含金量在東非大打折扣。”

“很多非城市戶籍人口,涌入城市,他們中很多人並沒有變成城市人口,而是依舊保留着農村戶籍,但是這些人確確實實的生活在城市裡。”

“所以,目前我國城市的常住人口肯定是遠高於百分之三十四這個比例的,根據我們的估計,如果算上非城市戶籍的常住人口,那全國城市居民佔比可能超過百分之四十。”

“不過,準確數據,最終還是要看年尾的最終覈算數據,而初核僅僅適合粗略的參考。”

隨着朗富爾特的解釋,恩斯特和東非其他高層也恍然大悟,這就是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區別。

這一套恩斯特前世可是深有感觸,前世遠東帝國就有很多非城市戶口的居民生活在城市,就拿遠東帝國首都來說,其戶籍人口只有一千多萬,而計算常住人口的話能達到兩千多萬,如果在把一些流動人口也算在內只會更加誇張。

所以東非的城市人口,如果以常住人口計算的話,很大概率超過了六千萬甚至更高水平。

而這樣一來的話,東非農村常住人口就有可能並沒有達到一億多的水準了,當然,這對於東非來說是件好事,發展到今天,除非東非社會不再進步,那農村人口就必然要逐步減少。

就暫且將東非城市化水平預估爲百分之四十,這對於東非來說,已經是十分不錯的成績。

畢竟人口越多的國家,工業化難度也越大,而想進一步支撐東非工業發展,就只能從老牌帝國主義強國那裡虎口奪食。

東非這多出了的數千萬工業人口,不知道砸了多少人的飯碗,畢竟世界市場的規模增速是遠不如工業產能擴張速度的,這也是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世界經濟危機集中,猛烈和頻繁發生的原因。

當然,這也正說明了19世紀到20世紀初,是世界各國能否一步登天的風口,把握好了這個機遇,就能迅速成爲工業國,並且成爲帝國主義國家的一員。

單單是19世紀中期,崛起的工業國就有德國,俄國,美國,東非和日本五個國家,這個時代是真正的多元化時代,只要利用好大國間的矛盾,就能夠從中獲利。

而單極霸權下,技術,知識,人才的流動性都是最差的,就像前世21世紀時,世界秩序幾乎一潭死水,很多國家即便足夠努力,也最終倒在勝利的前夕,淪爲美國霸權的收割的韭菜。

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063章 推力第1248章 普吉島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525章 血清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220章 萊茵人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04章 調停第353章 下一站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867章 推銷第1081章 消耗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68章 阿拉斯加第1152章 黑幫第316章 萊茵盾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018章 磋商第388章 換師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1344章 輿論戰第572章 停火線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782章 近衛師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332章 稻種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958章 巴拉圭第672章 危與機第976章 開始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182章 抉擇第222章 體面第1443章 監視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494章 假情報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
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063章 推力第1248章 普吉島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525章 血清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220章 萊茵人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304章 調停第353章 下一站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867章 推銷第1081章 消耗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68章 阿拉斯加第1152章 黑幫第316章 萊茵盾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018章 磋商第388章 換師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1344章 輿論戰第572章 停火線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782章 近衛師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332章 稻種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958章 巴拉圭第672章 危與機第976章 開始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182章 抉擇第222章 體面第1443章 監視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494章 假情報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