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

總而言之,紅海航線附近的區域,現在英國不可能讓東非有任何一絲機會在紅海地區擴張,這是英國的底線之一,因爲東非本來就因爲國土位置和紅海過近,佔據了一定優勢,如果東非更進一步,英國人控制的紅海航線就真的危險了。

這樣一來,印度和澳大利亞肯定不能動,南洋因爲馬六甲海峽原因不能動,紅海周邊更不能動,那唯一具有可操作的性的就只剩下波斯灣沿岸了。

恩斯特肯定了思維特的判斷:“不錯,如果英國真放棄一塊區域,大概率就是波斯灣附近,當然,如果英國真要給我們這種‘爛地’,那我們也不是不能不接受。”

雖然波斯灣在英國的國家戰略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形勢比人強,目前英國政府的想法已經不是如何擴大其霸權,同時要考慮如何拖延其霸權的衰落。

這一點並非是針對東非,而是針對如今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美國的發展已經讓英國政府意識到英國想要獨吞世界霸權的想法並不現實,而且以美國的體量和工業能力,隨着時間發展,英國根本就拿美國有絲毫辦法。

而現在有了日本和東非加入,英國的處境更是難上加難,英國爲什麼要扶持日本,本質上也是霸權衰落的表現,日本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爲了制衡俄國和遠東帝國,美國和東非同樣是英國扶持日本的理由。

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說明,英國在遠東的競爭中獨木難支,必須尋找代理人和盟友來分擔英國的壓力,畢竟日本這頭白眼狼的狼子野心,英國自然也清楚,但是除了日本,英國沒有其他選擇。

而東非和美國一樣,屬於尾大不掉的成分,英國過去不是沒有實施對東非的壓制,但是就和獨立之初的美國一樣,因爲地緣上的原因,英國根本找不到遏制東非的支點。

爲此,英國甚至在八十年代不惜親自下場和東非打了一仗,結果自然不盡人意,聯手葡萄牙和布爾人,最後還是被東非擊潰。

不過英國最大的優點就在於懂得取捨,這是英國區別於很多非理性國家最重要的一點,這也讓前世英國霸權一直拖延到二戰結束後。

如今英國實際上對東非,日本和美國都採取類似的手段,那就是勇於妥協,這對於還是世界霸主的英國而言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一般政府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也難怪英國能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坐這麼長時間。

恩斯特說道:“對於我們而言,如果英國政府能拿出一塊土地,作爲我們在印度洋沿岸的經營區域,那就算意外之喜,所以不管這塊土地價值如何,就算是沙漠,我們也可以接受,當然,前提是這片沙漠位於波斯灣沿岸。”

恩斯特終於把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這也給東非政府官員們打了預防針,那就是皇儲是看好波斯灣沿岸土地的。

在東非官員們看來,雖然波斯灣附近土地,除了兩河流域以外,幾乎都是爛地,但是波斯灣也是世界上比較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東非能在波斯灣附近佔有一席之地,已經算很不錯的開局了。

這個時代,更多人還看不到波斯灣沿岸土地的價值,當然,對於英國和俄國等國家來說,波斯灣存在巨大戰略價值這一點是不會出錯的,俄國需要出海口,英國則是爲了打通陸地通往印度的通道。

至於經濟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前世那些石油富國根本不存在,當地幾乎是以遊牧部落形式存在,吃飯都是很大問題。

而這也是恩斯特圖謀波斯灣沿岸土地可以利用的點,趁着這個時候,波斯灣沿岸油氣資源還沒有大規模被發現,給東非找一個穩固的“油桶”,對於日後東非經濟和工業發展尤其重要。

如今隨着汽車產業和石油產業發展,東非石油消耗量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驚人的水平,而東非目前國內油氣資源開發並不順利,雖然可以滿足本國需求,但是面對極速增加的消耗量,東非必須找到一塊穩定,量大,開採成本低的石油產地。

而波斯灣沿岸無疑是東非最容易圖謀的區域,這也是爲什麼恩斯特之前下大功夫擾亂當地局勢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是爲了給東非工業發展鋪路。

恩斯特說道:“目前關於波斯灣地區,我的想法是從英國人那裡拿到一塊土地,如果英國人只給我們沙漠那種爛地,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面積一定不能太小,而且要搭配相對應的海岸線,當然,在談判時我們肯定不能將自己的底牌拖出。”

“英國本身不可能給我們有太大價值的土地,所以我們也不要對此抱有太大希望,可以通過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來干擾英國的視線,然後將最終的結果引導到我們想要的結果上。”

“簡單來說,我們的底線就是在波斯灣沿岸獲得大片土地,哪怕是沙漠也要足夠大,至於英國捨得給那一塊,那就不是我們考慮的結果了,而要看英國的誠意。”

對於恩斯特而言,波斯灣沿岸不管最終獲得哪裡,都對東非大大有利,波斯灣作爲世界石油最富集的區域,只要佔的地方足夠大,那就必然會有石油資源存在,哪怕是波斯灣的海底,也是這個結果。

而對於恩斯特所說,東非官員們也不覺得突兀,就像恩斯特所說,除非英國人腦子發熱了纔會將好的土地分給東非,英國必然只會把爛地讓給東非,在這個基礎上,東非要求面積大一些也不過分。

至於海岸線問題,也很好解釋,沒有海岸線,依照波斯灣沿岸環境,那東非就算得到這些區域,不從本土運輸糧食,也只能吃沙子。

“就這樣吧!在談判的時候,我們選幾個英國人根本不可能答應的地區,比如紅海沿岸或者馬六甲海峽附近的地方作爲試探,最終結果,英國肯定要繞回波斯灣沿岸地區,畢竟只有這裡英國人勉強可以接受。”

波斯灣雖然對印度很重要,但和紅海航線對比又完全不值一提,波斯灣只是英國從陸地控制印度設想中的一個環節,而紅海航線和好望角航線纔是英國控制印度的根本。

英國除了要防範東非沿着紅海北上以外,同時英國自身也對紅海航線有着巨大需求,就拿前世一戰經驗來說,英國爲了應對歐洲戰場就需要從印度獲取兵源和大量物資,而這些物資絕大部分都是通過紅海航線和好望角航線來實現的,畢竟當時奧斯曼帝國屬於同盟國陣營,所謂陸地通道根本不可能實現,而且陸地運輸成本也過於高昂。

至於馬六甲海峽,一個馬六甲可以說壟斷了遠東和歐洲之間大部分貿易,英國也不可能拿這裡開玩笑,所以最終只有波斯灣沿岸在英國心理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當然,英國如果真答應讓出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勢力範圍給東非,那反而正中恩斯特下懷,等多年後,東非開採波斯灣的石油,英國覆盤時恐怕大腿都能拍青。

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102章 備戰第130章 入侵第55章 到東非去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998章 貝拉市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395章 下藥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389章 易手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936章 軍售第949章 戰敗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441章 回國第524章 幸福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903章 萊茵宮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437章 徵兵第1254章 錫礦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953章 新家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73章 消化第72章 菸草種植第711章 歸國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189章 邀請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878章 無線電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475章 鋼鐵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372章 平原省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46章 災情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70章 蒙巴薩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69章 送別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443章 監視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
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102章 備戰第130章 入侵第55章 到東非去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998章 貝拉市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395章 下藥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389章 易手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936章 軍售第949章 戰敗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441章 回國第524章 幸福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903章 萊茵宮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437章 徵兵第1254章 錫礦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953章 新家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73章 消化第72章 菸草種植第711章 歸國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189章 邀請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878章 無線電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1475章 鋼鐵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372章 平原省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46章 災情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70章 蒙巴薩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69章 送別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443章 監視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