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3章 德國應對

利貝雷茨的紡織工人運動就像一顆炮仗,瞬間就在中歐大地上炸出一聲巨響,並且向周邊區域快速蔓延。

這得益於它的位置,利貝雷茨東邊是德國的西里西亞工業區,西邊是薩克森工業區,南邊是奧匈帝國的波西米亞工業區。

薩克森工業區是德國第二大工業區,西里西亞工業區排在第三,而波西米亞工業區是奧匈帝國最重要的工業地帶,沒有之一,這三大工業區,實際上就是連成一片,而利貝雷茨處於它們的中心地帶。

因此,利貝雷茨的工人一開頭,就猶如捅了馬蜂窩一樣,引起了德國第二大、第三大,奧匈帝國第一大工業區的共振。

尤其是西里西亞紡織工人,在利貝雷茨運動的第二天,就做出了響應。

……

柏林。

阿道夫首相在西里西亞工業區紡織工人發動叛亂的第一時間,就接到了消息,他大爲惱火,第一時間就在首相官邸,召見了希姆萊。

“海因裡希,爲什麼西里西亞會爆發暴動,關鍵是這場暴動是在利貝雷茨事件的第二天發生的,我嚴重懷疑這場暴動由德國工黨發動,這是我們絕對無法容忍的!”

“這是否說明,我們在西里西亞的衝鋒隊對當地工黨的行動完全一無所知,同時德國工黨分子對當地的滲透嚴重,以至於我們連半點消息都沒有收到?”

希姆萊面色也有些沉重,但是他對於阿道夫的質疑,面不改色的回覆道:“首相閣下,雖然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叛亂有些超出我們的預料,但是我敢擔保,當地的叛亂和工黨沒有太大關係。”

“這完全是利貝雷茨起到了示範效應,從而引發了西里西亞當地紡織工人的共鳴,主要還是經濟問題引發的。”

阿道夫對這個回答並不滿意,他說道:“你如何確定這裡面沒有工黨參與?”

希姆萊說道:“我們衝鋒隊的情報組織,一直都對德國的各個工業區情況瞭如指掌,德國工黨很難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搞動作。”

“而西里西亞工業區也一直是我們監視的重點區域,當下,西里西亞地區的工黨分子,近期確實有所異動,但是還沒有來得及行動。”

“首相閣下,就在上週我們剛剛彙報過當地工黨的活動彙總,我相信您看過彙報之後,也能明白這一點。”

“而在兩天前,我們按照慣例向您報告過西里西亞當地的工黨活動,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西里西亞工業區的工黨沒有異動。”

阿道夫上臺之後,自然不會放鬆對德國工黨的監視,因此德國各地的工黨組織,都在民族黨的嚴密監視之下,並且定期向阿道夫彙報情況。

像西里西亞這種工業地帶,更是重點監視區域,每隔三天,當地的民族黨情報機關就要彙報一次工作,每隔一週就要總結一次。

當然,這些情報被遞送到阿道夫的辦公室,卻並不一定引起阿道夫的重視,除非有大事件發生。

在成爲德國首相以前,阿道夫就忙的不可開交,成爲首相之後,他的時間更是所剩無幾,桌案上的文件堆積如山,所以很多情報都是一眼帶過。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阿道夫上臺後並沒有立刻展開對德國工黨的清算,他最近正在忙着收攏權力。

阿道夫能夠上臺,德國精英階層對工黨的恐懼是重要促成因素,所以阿道夫仍舊需要對德國工黨加以利用,榨乾其最後的價值,那就是威懾德國精英階層。

德國精英階層原本對阿道夫的安排是“傀儡”,“提線木偶”,這自然不是阿道夫所能容忍的。

所以,他上臺後不僅沒有第一時間剿滅工黨,反而和德國精英階層搞起了對抗,通過在政府各個部門以及軍隊安插親信,實現自己掌握德國所有權力的最終目的。

近期,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的工作重點,就是對德國軍隊進行人事調動,拉攏德國中下級軍官,基層士兵,還有親民族黨的高級將領,保證民族黨對軍隊的控制。

雖然國防軍部分高層對阿道夫的行爲很不滿,卻又無可奈何,因爲阿道夫已經成爲帝國首相,掌握着大義。

他們又不可能通過軍事政變把阿道夫趕下臺,因爲國防軍內部也有分歧,雖然阿道夫和民族黨分潤了軍隊的掌控權,但是阿道夫在擴充軍備上的態度和做法,又符合國防軍的利益。

總而言之,阿道夫控制國防軍只是時間問題,當他徹底掌握德國軍事大權後,阿道夫的地位就能徹底穩固下來。

也正是因爲如此,這段時間阿道夫本人放鬆了對德國工黨的關注,但是西里西亞工業區的紡織工人叛亂,又讓阿道夫把目光重新拉了回來。

阿道夫說道:“你們的情報我確實看過,可是這次西里西亞工業區紡織工人叛亂,正好和奧匈帝國的利貝雷茨事件碰上,這很難讓人相信兩者之間沒有關聯,是一場巧合。”

希姆萊卻說:“不,首相閣下,這就是一場巧合,畢竟不是所有的工人暴亂都一定會和工黨扯上關係。”

“就比如上個世紀初,英國和法國的許多工人暴亂,就完全是由他們自己組織的,而當時,歐洲工黨都還沒有出現成勢。”

“這次西里西亞紡織工人暴亂,就和上個世紀初的一些工人暴亂是屬於同一性質,不過,利貝雷茨事件也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西里西亞紡織工人之所以暴亂的動機也很簡單,自從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來,西里西亞就一直是帝國內部失業率最高的地區。”

“大量工人下崗,失去收入來源,即便我們吸納了一部分失業人員進入衝鋒隊還有民族黨,卻並沒有改變當地經濟的根本問題。”

“依舊有大量社會閒散人員成爲不穩定因素,而這其中又以紡織工人最多。”

“西里西亞的紡織業規模,在帝國內部也排的上號,在經濟危機以前,直接從業人員就高達十萬以上,算上相關從業人員,包括印染,機器維修等就多達十幾萬人,這還不包括種植業的農業人口。”

“而西里西亞的紡織業佔據當地勞動力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當下的失業率卻超過百分之三十。”

“因此生活上的困頓,早就使得西里西亞成爲帝國最不穩定的區域,當地的暴亂只是時間問題,奧匈帝國的利貝雷茨事件爆發後,提前引爆了西里西亞當地。”

“所以我才斷言這件事和工黨沒有關聯,如果是工黨所爲的話,那就不可能僅僅是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配合了,甚至最先發生這種事的地方都有可能不是西里西亞,而是薩克森。”

目前,西里西亞的暴亂主要參與羣體是紡織工,但是這和奧匈帝國的利貝雷茨事件有所區別。

利貝雷茨只是奧匈帝國的一座城市,而且他的產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紡織業,所以利貝雷茨的工人也以紡織工人爲主。

而西里西亞的紡織業規模不小,但是當地產業比利貝雷茨更加多樣,尤其是煤炭和鋼鐵工業,西里西亞是德國第二大煤炭產區,僅次於魯爾區,其年產能高達四千萬噸以上。

所以,西里西亞的工業以煤炭和紡織業並重,現在參與暴動的只有紡織業工人,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說明和工黨無關。

哪怕利貝雷茨這種完全依賴紡織業的城市,當地工黨在組織叛亂時,也儘可能的吸納其他產業的工人,因此西里西亞的叛亂如果有工黨組織的話,必然會拉攏煤炭,鋼鐵等工人大量參與。

除此外,希姆萊還提到了薩克森,並且認爲工黨如果發動暴動的話,必然會優先選擇在薩克森地區。

這是因爲薩克森比西里西亞更加發達,尤其是在紡織業領域,薩克森是整個德國,乃至中歐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區域。

薩克森是當下德國第二大工業區,它的產業以紡織業和輕工業爲核心,西里西亞的紡織業雖然規模大,但是集中在中低端產業,而薩克森的產業鏈更加完善,規模更大,技術也更先進。

整體上來說,薩克森的工業比西里西亞更加發達,而這也意味着薩克森的工人數量也更多。

同時,西里西亞雖然是德國第三大工業區,但是他的農業佔比並不低,人口也比較分散,除了農村分佈的人口以外,西里西亞城市人口,集中於一些中小城市,本地沒有大城市,這不利於工黨的活動。

因此,如果希姆萊是工黨分子的話,他肯定會優先選擇在薩克森發動暴動,而不是西里西亞。

阿道夫對希姆萊的解釋也相信了七七八八,這倒不是他對希姆萊的解釋感覺合理,而是對希姆萊的能力更加信任,毫無疑問,希姆萊是阿道夫手下搞情報工作的悍將。

所以,希姆萊敢說的如此明確肯定,阿道夫並不認爲他會輕敵。

阿道夫說道:“現在不管西里西亞暴動是否和工黨有關係,都要馬上將這件事鎮壓下去,同時放出話,這次事件就是由德國工黨,蘇聯人一手策劃的。”

“你們衝鋒隊方面,以查處工黨分子還有間諜爲由,讓這次西里西亞暴動平息下去,我不想看到事態惡化。”

“還有,薩克森地區也必須立馬戒嚴,利貝雷茨事件已經確定和工黨有關,我不信德國工黨方面沒有小心思,他們肯定會配合奧匈帝國工黨搞事。”

希姆萊點點說:“放心吧!首相閣下,我們決計不會讓奧匈帝國的工黨叛亂,蔓延到帝國境內。”

在說完對西里西亞事件的處置後,阿道夫這才說道:“我們也是時候,對德國工黨進行清算了,之前一直忙於軍隊的問題,暫時放鬆了對工黨的重視,結果就發生了這種事。”

“果然,工黨分子是帝國內部的毒瘤,不能一直把他們留着,接下來,我們要主動創造機會,把德國全國的工黨分子一網打盡。”

眼下,阿道夫奪權的各項手段已經落實,包括軍隊也基本不可能脫離他的控制,也就是說阿道夫在政治上的大部分顧慮已經不再存在。

此前,他需要德國工黨威脅德國精英階層,現在德國精英階層已經被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壓制,屈服在阿道夫的威權之下。

所以,沒了後顧之憂的阿道夫,打算提前對德國工黨動刀,這次西里西亞暴動,就給他提供了藉口。

雖然在希姆萊的解釋下,他八成確信西里西亞紡織工人暴動和工黨無關,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利用這次事件,正式向德國工黨全面宣戰,並且把這些工黨分子全部抓起來。

於是,1933年1月10日。

也就是奧匈帝國利貝雷茨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西里西亞暴動的第二天,德國境內的民族黨報紙,還有德國官方新聞媒體,在阿道夫的指示下,全面開展了一場對德國工黨的“污衊”性宣傳。

民族黨的黨報《人民觀察家報》指出:“西里西亞暴動是一場由德國工黨,蘇聯間諜,還有猶……共同策劃的,試圖顛覆國家穩定,毀滅整個德國的活動,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受到了矇蔽……”

《進攻報》更是殺氣騰騰的說道:“德國工黨是德意志民族內部叛徒的聚集地,勾結猶……和蘇聯等外部勢力,因此要在精神和肉體上,徹底剿滅工黨分子,對整個德國有益。”

這兩份報紙不僅打擊德國工黨,同時還把“猶太”作爲重點針對對象,而德國民族黨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把德國經濟危機的一切問題都扣在猶……頭上。

雖然說德國經濟問題,猶……確實要負很大的責任,可也不是所有問題都要歸咎這個羣體,畢竟猶……主要搞投機,經濟犯罪,造假,詐騙,高利貸,擾亂市場等等,但是,真正掌握德國經濟命脈的還是容克爲代表的德國精英階層。

雙方只能說是一丘之貉,不過德國精英階層再怎麼說也是德國人,他們的一切都是和德國綁定在一起的,而猶……就完全不值得信任了。

前者在德國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候,還能站出來,後者只會想着多撈一筆,然後跑到其他國家繼續禍害。

德國民族黨的邏輯裡,猶……搞亂德國經濟,工黨再利用經濟的混亂,鼓動受害者反對政府,這就形成了閉環,二者在德國民族黨眼裡實際上是一體的。

因此,這次針對西里西亞暴動,德國工黨是首要打擊目標,同時猶……也是德國民族黨的重點狩獵對象,加上其他反對者,一場席捲整個德國的政治迫害行動就此拉開序幕。

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903章 萊茵宮第789章 態度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837章 颱風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600章 嘗試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45章 空軍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727章 艦隊第612章 美食節第1361章 影響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308章 滲透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184章 通吃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014章 輕工業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618章 良知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276章 “老朋友”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619章 繳獲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166章 體驗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272章 犀牛園第976章 開始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769章 籌碼第924章 海洋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260章 深度合作
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903章 萊茵宮第789章 態度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837章 颱風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600章 嘗試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945章 空軍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423章 再臨敖德薩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727章 艦隊第612章 美食節第1361章 影響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308章 滲透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184章 通吃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014章 輕工業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618章 良知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276章 “老朋友”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619章 繳獲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166章 體驗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272章 犀牛園第976章 開始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769章 籌碼第924章 海洋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260章 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