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森大使說道:“貴國對於區域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們法國也願意支持東非在印度洋範圍發揮更大的作用,就是不知道貴國在印度洋的發展戰略有什麼安排。”
外交是一步步試探,所以湯姆森即便做出了交好東非的決定,也不會輕易給予東非承諾。
他以東非的印度洋戰略爲楔子,打開下一個話題,從而方便和東非達成協議。
面對湯姆森大使的詢問,弗里爾心領神會,他故作無奈的說道:“東非雖然立足於印度洋,是區域的大國,但是我們一直缺乏印度洋的戰略要地,這讓我們在印度洋十分被動。”
“就比如連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這條交通要道,被英國人控制,而僅次於蘇伊士運河的曼德海峽兩岸英國人也有着深刻的影響力。”
“而我們東非東海岸同樣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脅,諸如索科特拉羣島,塞舌爾羣島,馬爾代夫羣島,查戈斯羣島等等,讓我們的情況十分被動。”
索科特拉羣島是亞丁灣上的島嶼,前世屬於也門,正好處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的交匯地帶,同時也是控制紅海航線的橋頭堡,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當然,其重要性顯然不及蘇伊士運河以及曼德海峽,如果說控制蘇伊士運河和曼德海峽,就等於掐斷了紅海航線的命脈。
控制索科特拉羣島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畢竟過往船隻依舊可以選擇靠着阿拉伯半島沿岸通過,索科特拉羣島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海域寬度高達數百公里,想要以此爲基點封鎖亞丁灣難度有些大,而且要消耗更多的資源。
當然,雖然不至於通過該羣島完全控制紅海航線,但是也能對沿線船隻,尤其是敵對國家造成巨大威脅。
前世20世紀80年代,蘇聯海軍爲了和美國海軍抗衡,同時爲了實現俄國人一直夢寐以求的溫水海洋戰略的一部分,蘇聯的勢力進入了印度洋,併成爲了南也門的背後的靠山。
蘇聯在索科特拉島上駐紮了艦隊,將此地作爲蘇聯在中東的海軍基地,直到蘇聯解體,才從這裡撤走。
還有前世比較出名的索馬里海盜也將索科特拉島作爲物資補給點和隱藏地,攔截亞丁灣海域的商船從而獲得大量不義之財。
而在東非崛起之前,索科特拉島先後被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控制過,現在則掌握在英國人手中。
倒不是東非不想控制索科特拉島,而是東非的歷史太短,等東非有實力插手印度洋事務時,這裡已經落入英國人手中。
其實,索科特拉島對英國的價值比較雞肋,畢竟蘇伊士運河和曼德海峽都在英國人手中,而且索科特拉島極其乾旱,島上缺乏河流和湖泊,甚至自然雨水這種基礎水源。
而之所以如此,東非還重視索科特拉羣島,除開他亞丁灣門戶的位置以外,索科特拉羣島對東非而言,可以說是東非海洋的門戶。
過了索科特拉羣島,南下就是東非東海岸,有些類似遠東帝國南海島礁對其海洋戰略的價值。
如果東非控制索科特拉羣島就能以此構建一條海洋防線,對從地中海或者紅海,以及亞丁灣方向而來的敵人做出預警和攔截。
而塞舌爾羣島就更不用多說,可以說從東非海軍成立以後,就一直都對塞舌爾這一重要印度洋島嶼羣垂涎三尺。
塞舌爾羣島位於西南印度洋,由九十二個島嶼組成,雖然塞舌爾羣島面積不大,但是戰略價值,尤其是對東非的戰略價值極其突出。
塞舌爾羣島距離非洲東海岸一千六百多公里,和東非東部大陸遙遙相對,西南距馬達加斯加也只有九百公里路程,是東非船隻通往印度,南洋的捷徑。
上上個世紀,法國和英國就爲了塞舌爾發生過沖突,而法國和英國那時可是全世界唯二的超級強國,能被兩國重視,也可以看出塞舌爾強大的戰略價值。
東非海軍一直都希望將塞舌爾羣島奪取過來,這樣東非的海上防線,就能直接向印度洋東擴一千六百公里左右,極大提升東非的海疆安全。
因爲在塞舌爾羣島和東非之間,幾乎沒有可利用島嶼存在,雖然東非近海也有桑給巴爾,奔巴島等島嶼,但是距離東非大陸太近,很難起到預警和隔離作用。
如果有敵人從印度洋方向偷襲東非本土,東非東海岸城市和港口十分容易受到打擊。
畢竟出了塞舌爾羣島以後,到東非之間的海域廣闊,東非根本無法預知敵人會選擇哪個路線,對東非的哪座城市或者港口進行攻擊。
這也是曾經東非優先在沿岸佈置大量近海防禦工程的主要原因。
這一點可以參考前世的遠東帝國,在失去了琉球羣島這種戰略要地之後,美國和日本等太平洋方向的潛在威脅,就佔據戰略上的了主動權,使得遠東帝國在東海和黃海的戰略極其被動。
不過也不是沒有好消息,那就是塞舌爾的規模遠比琉球羣島小的多,資源也比較匱乏,這也就意味着敵人能在這裡部署的軍事力量規模小,容易被東非反攻倒算。
假設英國和東非發生戰爭的情況下,東非海軍可能會從四面八方,強行攻克這處戰略要地,而且這裡勢必成爲東非海軍打擊的優先目標。
而且塞舌爾羣島的位置比較孤立,英國想調動其他區域的海軍支援這裡難度也比較大。
而能夠最先支援塞舌爾羣島的地方正是弗里爾所提到的馬爾代夫羣島和查戈斯羣島,英國人在這兩地都有軍事基地。
如果說索科特拉羣島和塞舌爾羣島是英國牽制東非海軍的第一島鏈,那馬爾代夫和查戈斯羣島就是第二島鏈。
之所以說是牽制,主要是因爲這幾個戰略要地之間距離過遠,難以協同調度,並且難以維持長期且龐大的駐軍規模。
東非所面臨的封鎖島鏈,其可利用性遠低於前世美國針對遠東帝國的兩條島鏈。
就拿索科特拉羣島和塞舌爾羣島來說,它們之間的直線距離就超過一千五百公里,中間海域十分空曠,想要倚仗這兩座島嶼對東非東海岸進行封鎖,根本沒有可能性。
就算英國將全國的海軍力量都調到印度洋,也不可能依託第一島鏈實現對東非東海岸的完全封鎖。
當然,英國人肯定也沒有指望兩條島鏈就將東非海軍變成綠水海軍,也就是近海防禦的海軍力量。
像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國的海軍就是這種類型,受困於地理限制,只能在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稱王稱霸,難以衝出樊籠。
別的不說,就算英國真有這個精力封鎖東非東海岸,可問題就在於東非是三洋國家,東非本土可不僅只有東海岸線,還有面對大西洋的西海岸線,在太平洋方向,東非海軍力量也不容忽視。
所以說,東非海軍從裝備具有遠洋能力的大型艦種之後,就是天然的遠洋海軍。
東非的海洋形勢,天然適合發展海軍力量,這一點從東非海軍誕生之初,就成爲和陸軍同級別的軍種就可以看出來。
之所以提到這裡,自然是因爲有些國家的海軍,一開始的定位不是這樣,其中典型的還是德國,德國海軍最開始其目的以及現在的主要戰略目標,都是協助德國陸軍來實現其爭霸歐洲,甚至最開始普魯士海軍就是很多陸軍士兵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