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

最終法國出於利益考量,還是不得不迫於德國淫威之下,將法屬加蓬送給德國。

這個時候,德國在各個方面,都在法國之上,至少工業數據和軍事實力方面都是如此,所以法國從一開始就處於談判的不利地位,不過這次摩洛哥危機法國也不是沒有收穫。

德國的咄咄逼人,也讓英國人進一步提高了對德國的警惕,對法國態度進一步改善。

……

1911年8月2日。

西海岸省,羅安達市農業研究所。

羅安達市農業研究所在羅安達市東北方向,該研究所擁有大片引入作物實驗田,是東非於1893年建設的西部農業核心研究機構之一。

其重要作用就是引入南大西洋地區的農業品種,通過研究論證來添加東非本國的優質農業品種。

而今天是羅安達市農業研究所的0273號實驗田,水稻收割的日子,研究所的很多成員已經匯聚到0273號實驗田,準備對該實驗田的農業品種進行評估。

安德烈主任和很多研究員親自上陣,拿着鐮刀一點點的收割着,因爲種植面積不大的原因,很快衆人就完成了後續工作。

脫粒完成後,安德烈激動的說道:“上秤!”

不大一會,結果就出來了。

“安德烈教授,最終覈算結果,產量大約是七十五公斤每畝。”

聽到這個結果,安德烈嘆息道:“果然還是沒有達到我們心理預期,不過也算合格了。”

剛進入研究所不久的實習生,凱爾德問道:“何波學長,這片水稻品種和我們平時種植的水稻品種好像有很大區別。”

名叫何波的研究員點點頭道:“是的,你剛來不久,所以不清楚,這種水稻在我們東非目前只有我們研究所進行研究,和目前東非廣泛種植的所有品種水稻都不一樣。”

凱爾德問道:“難道是從遠東新引入的品種?”

“並不是。”何波搖搖頭,隨後嚴肅的說道:“這種水稻可是大有來頭,安德烈教授之所以如此重視,就是因爲這種水稻,我們姑且稱爲西非栽培稻,最大的特點就是西非栽培稻來自於西非地區,而不是亞洲地區。”

衆所周知,東非是一個以水稻種植爲主的國家,水稻種植面積超過諸多農作物,成爲東非當前第一大主糧,而東非現在種植的水稻品種幾乎全部引自亞洲地區。

安德烈聽到兩個學生的交流,這個時候語重心長的科普道:“何波說的沒錯,這些水稻是我們從西非地區的十三個地點採集的,而且打破了以往我們對水稻種類的認知。”

“過去我國的水稻品種全部引自亞洲,尤其是遠東帝國,同時,因爲早期研究和認知上的不足,以及對外交流的匱乏,所以當時我國農業主流上認爲非洲沒有本土型水稻品種。”

“但是在1897年,由農業部組織的國外農業物種採集活動中,我們的研究人員首次在西非尼日爾河流域發現了當地黑人種植的這種非洲本土水稻品種。”

這些採集自西非的稻種,除了野生的短舌野生稻,大部分是的光稃(fū)稻,或者稱爲非洲稻種,相對應的則是起源於遠東帝國的亞洲稻種。

安德烈接着說道:“我們通過研究論證,西非地區的光稃稻可能源自野生的短舌野生稻,兩者有諸多相似點,光稃稻保留了很多短舌野生稻的原始祖徵。”

“但是這種非洲本土水稻品種,因爲種種原因,產量上難以和亞洲水稻相提並論,種類上也遠不如亞洲水稻延伸的多,我們暫時只發現了兩種區別不明顯,未來可能會分化的光稃稻品種。”

所謂種種原因,根本上是黑人農業技術上發展過於落後,就拿光稃稻和亞洲水稻來說,遠東帝國早在萬年前就開始人工種植水稻,而光稃稻的歷史可能只有兩三千年。

而且非洲黑人本身不擅長農耕,這使得光稃稻原產地尼日爾河流域,也只有少量種植,而且手段十分粗糙,在缺乏人工選育的情況下,光稃稻產量自然難以和亞洲水稻競爭。

目前東非種植的亞洲水稻,產量普遍在一百七十公斤以上,在實驗田甚至達到過四百三十二公斤的記錄。

而光稃稻實驗田產量只有區區七十五公斤,兩者差距十分明顯,如果沒有羅安達市農業研究所的各種優質條件和悉心照料,產量只會更低。

於是凱爾德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安德烈教授,既然這種水稻產量遠低於我國當前階段種植的亞洲水稻,那我們研究他的意義在哪裡?”

對於學生的質疑,安德烈教授沒有不悅,反而頗爲自得的說道:“對於我們農業研究所來說,提高物種產量,選育優良品種確實重要,但什麼是優良品種,這就複雜的多了,就拿光稃稻來說,我在種植前就知道這種水稻品種產量低,所以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那我看中的是什麼?答案是光稃稻的其他特性,光稃稻作爲一種由西非黑人培育出來的本地水稻品種,很大概率是由短舌野生稻演化而來。”

“所以光稃稻天然適合西非地區的氣候特徵,如果你們地理知識過關的話,應該知道西非的氣候和東非很多地區類似,也就是熱帶草原氣候類型。”

“而且作爲一塊大陸,西非在物種演化,多樣性方面和我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就涉及到光稃稻在非洲大陸的長期培育下,發展出對當地原生病蟲害和氣候更強的抗性。”

何波繼續問道:“但是對這種品種的研究應該如何轉化成實際應用成果呢!”

安德烈說道:“你所顧慮的問題確實存在,不過我可以透露一個你們在大學所接觸不到的知識,那就是水稻雜交技術,這種技術就是通過兩種水稻雜交,從而獲得兩種水稻的優點,從而培育出一種更具優勢的水稻品種,目前姆貝亞市水稻研究中心,已經有了初步成果。”

“如果姆貝亞水稻研究中心的雜交水稻技術得到突破,那我們所的光稃稻,就不再是無用之物,日後我們可以利用雜交技術,將光稃稻的優點和其他水稻品種相結合,把光稃稻的優點轉嫁到新水稻品種上。”

“光稃稻耐旱,耐當地病蟲害的一些特徵就可以應用到未來我國水稻生產中去。”

東非其實是當前世界水稻研究領域的中心,在世界強國中,只有東非和日本兩個國家以水稻爲主食。

而日本相對於東非來說,本來就相對落後,且日本近些年瘋狂擴充軍隊力量,從而更無法集中精力於其他領域,所以東非成爲世界上對水稻種植技術研究最發達國家。

而雜交水稻就是東非當前階段重點攻克的農業研究項目之一,但是雜交水稻研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短時間內很難出成果,東非對雜交水稻項目的研究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也才十幾年時間。

這還是恩斯特根據前世高中生物遺留的記憶,對東非科學事業進行了“微不足道”的指導下開展的,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確立了正確研究方向之後,東非姆貝亞水稻研究中心率先取得成功。

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389章 易手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595章 鼓動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936章 軍售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552章 過往第617章 行動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531章 協商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388章 換師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704章 底氣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549章 潰兵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847章 畜牧業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1155章 震怖第355章 安卡村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388章 換師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394章 硬氣第243章 70式第800章 威尼斯變化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904章 卡賓達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594章 矛盾第484章 訓練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325章 卡塔爾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684章 黑人力量
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389章 易手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595章 鼓動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936章 軍售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552章 過往第617章 行動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531章 協商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388章 換師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704章 底氣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549章 潰兵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847章 畜牧業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1155章 震怖第355章 安卡村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50章 戰友敘舊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388章 換師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394章 硬氣第243章 70式第800章 威尼斯變化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904章 卡賓達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594章 矛盾第484章 訓練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325章 卡塔爾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684章 黑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