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

西安,主席的新家。

由於西安的林博渠早就把中央搬來的準備做好了,所以主席等一衆高層的過來也沒耽擱多少時間,蘭州那邊收拾好東西,坐着火車一天就到。

主要搬的還是中央那些政府辦事機構,其他的搬過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例如那些工廠都沒搬,學校也就中央黨校搬了過來,其他的像抗大以及其他的學校,都只是搬了一部分來西安。

雖然中央機構都搬了過來,但是蘭州仍是中共下面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僅次於西安。

現在主席住的地方就是之前的楊虎城的止園,這個地方是西安事變以前楊虎城居住的地方,佔地2292平方米,是典型的中西結合的別墅。

由於現在是冬季,看不出來這個地方好處,李衛國之前爲了考察給主席居住的地方,來這地方看過,綠化、環境着實不錯,極具優雅氣息。李衛國事後不忘說,楊虎城這個粗人,倒是真會選地方,設計的也挺不錯。

之前由於這是楊虎城曾經的住所,加上照顧孫蔚如、趙壽山等人的情緒,就一直空置着,但是卻有人不時打掃。在中央決定搬來後,李衛國就建議把這個地方收拾好之後暫時給主席一家居住,並按照當時的租借費用從政府的預算中扣除,等以後楊虎城回來之後,把這筆錢給他,也算是沒有白住他的地方。

至於西北特區政府的辦公地則是在七賢莊這個地方(現在的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那一溜的地方成了特區政府所有的辦事機構辦公的地方,由於是平房佔地面積不小。

西安不像蘭州,不能隨便就強佔那些有主的民宅,因爲這裡沒有實行紅軍時期那一套政策,整個城市的氣氛比較輕鬆,商業和文化底蘊很足。這就造成中共高層居住的地方都很分散,無法集中在一個地方。

就像主席居住在西安城西北方向的止園,而李衛國現在的居住地在城東南的原張學良居住的地方,直線距離就有4公里的樣子。

不過跟主席居住的地方不一樣,他住的是原來原來的私宅,而李衛國居住的則是無主的宅子。因爲這個所謂的張學良公館並不是張學良的私產,而是張學良從一家信託公司租借而來的。

不過在之前的綏寧會戰期間,這個信託公司全部搬到了重慶,這處建築就被八路軍給接管了,現在成了李衛國的居住地和八路軍後方總部的辦公大樓!

這個名不副實的‘張學良公館’是一個典型的西式建築建築風格,一共分爲三棟樓,分別是東、中、西三棟樓,而李衛國一家住在西樓,也就是所謂的c樓,以前是張學良居住的地方。

說來也巧,36年的時候,李衛國和周恩萊等人就在這個東樓居住過,當時正值西安事變。中央出於這個原因,就把這個地方劃給了李衛國居住,而且這也是主席決定的。

三棟樓,李衛國一家人也住不了這麼大,所以旁邊的東樓以及中樓就成了八路軍後方總部的一個辦公地點,也方便李衛國處理軍務。

“沒想到汪精衛在這個時候出來攪和。這也好,我們也就暫時可以放下跟國民黨磨的嘴皮子,槍口一致對外了!”

主席家的書房裡,主席正對着一旁喝着熱茶的李衛國笑着說道。而此時的書房裡,除了他們二人,還有惲代英、洛甫、任畢時、聶榮真、王家祥等人,基本上中共在西北的高層都在這裡了。

由於有着火爐,所以屋裡非常的暖和,雖然同是冬天,但是西安就是要比蘭州好不少,這也是爲什麼這些人對於搬到西南來沒有什麼反對之音的原因。

其實來西安也是主席和李衛國商量好的一個考驗,看在這個稍微繁華的城市裡,有多少人能堅持本心不動搖。

“汪精衛這次可是坐實了大漢奸的名頭了,他這一輩子註定就是個賣國賊,可惜了以前也是一個人物,好好地一個革命英雄,變成漢奸也算是讓人一時無法接受!”

李衛國對於汪精衛此時只有惋惜,若不論汪精衛的後半生,其前半生真的是個人物。那可是拿着炸彈去刺殺滿清皇室重要成員,雖然後面失敗,但這股勇氣不是一搬那種投機的革命分子能具有的。不過後面卻讓人唏噓不已。

“衛國說的沒錯,汪精衛是我們的一個典型例子,對於下面的人員包括我們自己都得嚴於律己。西安不比蘭州,這裡更加繁華,私人經濟比較繁華,佔據着主導地位,不過現在也不是強行改變的好時機,抗日纔是大局。

但這就帶來很大的誘惑性,有些黨員同志可能以前是優秀的革命者,但是現在有可能禁不住資本主義的誘惑,而出現墮落情況。所以以後的工作對於黨員幹部的純潔性工作,得着重加強,這也意味着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

主席認真地說道,但在其他人看來卻是聽出了一個要整頓的風氣的節奏,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會開始整頓。

“主席說的沒錯,我們現在無論是對內對外,都有着很大的壓力。內部有着軍心是否穩定、幹部是否純潔的問題;外有國民黨的不斷挑釁和日本人的侵略加深。

其實主席,鑑於現在國共雙方的局面,我們應該讓新四軍總部撤到長江以北,這樣也能跟陳更同志領導的山東軍區的部隊相互呼應。長江以南可是老蔣的禁區,現在國民黨明顯在找機會削弱我們的實力,他們若是還留在南方確實不太妥當。”

惲代英現在雖然主要負責政府方面的事,但是卻時刻關注國內的局勢,便藉着這個機會把他的擔憂說了出來。

“代英同志,你這是不是擔憂過度了?若是新四軍全部在長江以北發展,豈不是意味着我們就得放棄長江以南的根據地,那可是向英等同志奮戰幾年守下來的地方,要是放棄,向英等同志肯定會不滿。”聽到惲代英的話,王家祥便搖了搖頭說道,並不同意對方的看法。

“家祥同志,我覺得代英同志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新四軍軍部繼續待在江南並不合適。我們在北方發展就已經讓老蔣這麼忌憚了,新四軍在南方發展肯定會跟那裡的國民黨軍隊發生激烈的衝突,把軍部至於險境,實在不妥!

我倒不是擔心國民黨有能力把新四軍總部這近兩萬人吃掉,而是葉挺同志和向英同志的關係實在讓我感到擔心,現在幸好沒事,要是出現緊急情況,他們要是出現意見分歧,有什麼後果大家可想而知。”

當然李衛國這麼說,主要也是想避免皖南事變的發生。

雖然現在新四軍總部有着一萬七千多人,但是那附近都是國民黨軍隊,密度也特別大,還要跨過長江天險,預料不到因素太多。趁着現在雙方暫時熄火的時候,把軍部撤到長江以北,這樣除了避免更大沖突的發生,也利於指揮江北的抗日鬥爭。

當然李衛國更想的是把新四軍的控制權給奪過來,因爲向英在新四軍的權力太大了,又是政委、又是副軍長。

雖然這個時空葉挺沒有脫離我黨,但是幾年的牢獄之災,讓他的威望也大減不少,而當年跟着向英留守中央蘇區堅守游擊戰爭的人早就被向英清洗過一遍,葉挺根本指揮不動由當初留守南方的那些紅軍改編而來的部隊。

葉挺現在只能指揮許繼慎、劉明二人的部隊,至於粟玉的部隊早就開到了淮河流域,現在已經發展到了4萬人的部隊,成了新四軍裡面最強的一支部隊,可隔得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

論資歷,工人出身的向英在早期比李衛國牛逼,當過當過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事革命委員代理主席、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中國蘇維埃共和國兩次副主席,這些名頭李衛國在紅軍時期也就當過其中一兩個,後面纔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擠進了高級領導層,不然軍人出身他的也到不了現在的地位。

向英這人在很多地方還是挺不錯的,起碼生活上的節儉就讓李衛國很敬重,不過在其他方面則是有着不少問題。現在的向英是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而葉挺只是東南局副書記,這個以黨領軍的軍隊裡,身爲正職的葉挺就吃虧不少。

因爲他是副書記,在很多的決策上都得聽正書記的。不過這也沒辦法,向英的資歷比葉挺老,這就造成了向英在新四軍的特殊地位,以副職壓住了正職。

而沒有到過西北的向英,很多觀念還是以前的紅軍時期的老觀念,對於中央這邊傳達的指示有時候也是愛答不理的,這樣讓其上級就不是很滿意,李衛國就是其中一個。

李衛國就想新四軍北移,最好能讓向英回西北待一段時間,轉變轉變觀念。這樣沒了向英的掣肘,中央的命令纔不會成爲一張廢紙,葉挺也能控制住新四軍,利於新四軍的進一步發展。

“衛國你這就有點擔憂過了,葉挺和向英同志都是黨的優秀同志,也知道以大局爲重,平時出現點小分歧也很正常,畢竟接觸的教育這些不同,看法肯定不同。

不過你說的有一點沒錯,新四軍軍部的確不適合再待在皖南地區,那裡頑軍太多了。而且現在這個情況,我們最好能減少跟國民黨軍隊的衝突,別去挑逗老蔣的神經了。”

主席方正言辭的說道,不過其中還是有對於葉、項二人的擔憂,不過掩飾得很好。

對於現在情況,中央其實有犧牲新四軍來成全八路軍的想法,因爲論實力八路軍更強,發展空間也更大。新四軍周圍除了日僞軍,還有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發展肯定不順利,就不想再去過多的刺激老蔣。

而且新四軍在江南,西北根據地根本無法對其展開輸血,缺乏穩定武器彈藥來源的新四軍光靠前線繳獲,日子肯定也不會好過。

“主席你的意思也同意讓新四軍軍部北移?那需要我以中央的名義下達命令嗎?”一旁的王家祥試探的問道。

“命令就算了,不然向英同志肯定會牴觸的。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建議新四軍軍部北移,以方便更好的指揮江北地區的作戰,一個總部老隔着大部隊那麼遠指揮也不是個事。”

主席淡淡地吩咐道,顯然挺會拿捏分寸的。不過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這個建議,並沒有得到向英的認同,也沒有執行,這也給後面的慘劇埋下了伏筆。

。。。。。。

中共的西北特區政府以及中共中央的駐地搬到西安,以及摩擦一事產生的影響,被汪精衛組建僞南京政府的消息給沖淡了很多。現在老蔣則是一心對付汪精衛的實施叛變並對抗的舉動,這給他帶來的威脅可比中共給他帶來的更直接。

汪精衛是國民黨元老,更是國民黨的副總裁,在國民黨裡的聲望不比老蔣低,而且在黨務方面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老蔣。汪精衛投日肯定會趁機拉攏抗日的國民黨將領,這就會極大地動搖老蔣的統治基礎,對於老蔣的威脅是非常直接的。

之前汪精衛雖然從河內逃到了上海,並正式與日本勾結在一起,但是畢竟還沒有公開成立僞政府。之前的他一面利用軍統的在不斷地跟日本人使反間計,拖延日本對汪精衛的承認;一面監督下面跟汪精衛交好的軍事將領和國民黨高層,防止他們投靠汪精衛。

誰想到,最終拖延了不久,僞汪政權就成立了。雖然她早已預料到,不過也不得不暫時放下與中共的矛盾,轉而應付汪精衛僞政權成立帶來惡劣影響。

不過好在國共雙方在這一點達成了一致,紛紛在各自的報紙上刊登批評、譴責汪精衛賣國投日的行爲。

於是乎在國共雙方的沒有事先商量的配合下,汪精衛賣國的事情,成了人盡皆知的一件事!

第262章 晉綏根據地(三)第393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九)第391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七)第125章 第二次反圍剿(九)第444章 除閻計劃(一)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51章 起義前夕(二)第203章 西安事變(二)第149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以及西征前奏(一)第565章 戰平漢線(一)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406章 百團大戰(一)第491章 南洋風雲(三)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69章 家的感覺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636章 大結局(上)第98章 入川(四)第232章 天津(七)第582章 緬甸反擊戰(八)第124章 第二次反圍剿(八)第141章 古城起義(三)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86章 皇姑屯事件第31章 班底第263章 晉綏根據地(四)第215章 激戰板垣師團(三)第443章 蘇日中立條約(二)第427章 皖南事變(七)第612章 興安嶺雄風(十二)第434章 交易第437章 閻錫山的動搖(二)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587章 津浦線風雲(三)第76章 第一次反圍剿(二)第316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第238章 奇襲太原(七)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609章 興安嶺雄風(九)第372章 晉西事變(四)第26章 武漢之戰(七)新四軍首戰一更第590章 津浦線風雲(六)第318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二)第319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三)第430章 中條山之戰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281章 晉東南之戰(五)第555章 日軍的反擊(六)第490章 南洋風雲(二)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226章 太原告急(二)第540章 太原光復(一)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635章 武漢反擊戰(五)第558章 日軍的反擊(九)第397章 大同戰役(一)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168章 西征(十一)第499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六)第629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四)第53章 武漢起義(二)第48章 平叛(三)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58章 武漢起義(七)第361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一)第231章 奇襲太原(二)第467章 華北大掃蕩(十六)第391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七)第10章 空閒之餘(二)第39章 在襄陽(二)第366章 綏寧會戰終第189章 《莫斯科協定》第544章 太原光復(五)第598章 津浦線風雲(十四)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121章 第二次反圍剿(五)第535章 觀察團事件(九)第232章 奇襲太原(三)第12章 北伐開始第459章 華北大掃蕩(八)第13章 北伐(二)第580章 緬甸反擊戰(六)第192章 東征(二)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147章 一二八事變(二)第571章 戰平漢線(七)第114章 紅四軍團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183章 會師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第414章 百團大戰(九)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27章 武漢之戰(八)第239章 奇襲太原(八)第8章 安仁之戰(五)第105章 漢中攻略(七)
第262章 晉綏根據地(三)第393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九)第391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七)第125章 第二次反圍剿(九)第444章 除閻計劃(一)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51章 起義前夕(二)第203章 西安事變(二)第149章 川軍的五路圍攻以及西征前奏(一)第565章 戰平漢線(一)第23章 武漢之戰(四)第406章 百團大戰(一)第491章 南洋風雲(三)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69章 家的感覺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636章 大結局(上)第98章 入川(四)第232章 天津(七)第582章 緬甸反擊戰(八)第124章 第二次反圍剿(八)第141章 古城起義(三)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86章 皇姑屯事件第31章 班底第263章 晉綏根據地(四)第215章 激戰板垣師團(三)第443章 蘇日中立條約(二)第427章 皖南事變(七)第612章 興安嶺雄風(十二)第434章 交易第437章 閻錫山的動搖(二)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587章 津浦線風雲(三)第76章 第一次反圍剿(二)第316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第238章 奇襲太原(七)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609章 興安嶺雄風(九)第372章 晉西事變(四)第26章 武漢之戰(七)新四軍首戰一更第590章 津浦線風雲(六)第318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二)第319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三)第430章 中條山之戰第495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二)第281章 晉東南之戰(五)第555章 日軍的反擊(六)第490章 南洋風雲(二)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226章 太原告急(二)第540章 太原光復(一)第357章 綏寧會戰(十七)第635章 武漢反擊戰(五)第558章 日軍的反擊(九)第397章 大同戰役(一)第628章 爾虞我詐的得黑蘭(三)第168章 西征(十一)第499章 中國軍人在緬甸(六)第629章 爾虞我詐的德黑蘭(四)第53章 武漢起義(二)第48章 平叛(三)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58章 武漢起義(七)第361章 綏寧會戰之反攻(一)第231章 奇襲太原(二)第467章 華北大掃蕩(十六)第391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七)第10章 空閒之餘(二)第39章 在襄陽(二)第366章 綏寧會戰終第189章 《莫斯科協定》第544章 太原光復(五)第598章 津浦線風雲(十四)第474章 珍珠港事件(二)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121章 第二次反圍剿(五)第535章 觀察團事件(九)第232章 奇襲太原(三)第12章 北伐開始第459章 華北大掃蕩(八)第13章 北伐(二)第580章 緬甸反擊戰(六)第192章 東征(二)第616章 興安嶺雄風(十六)第147章 一二八事變(二)第571章 戰平漢線(七)第114章 紅四軍團第390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六)第183章 會師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第414章 百團大戰(九)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27章 武漢之戰(八)第239章 奇襲太原(八)第8章 安仁之戰(五)第105章 漢中攻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