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朔方節度使

開元二十八年,八月初一。

寅時七刻(接近早晨五點),第一縷曙光照進了長安。

大明宮南建福門,待漏院,一百九十八名官員,正等候在這裡。

軒敞的殿內,有一座四階蟠龍銅漏水鍾,等到夜漏盡後,就是卯時,建福門宮門就會開啓,他們會在御史臺官員的帶領下,進入宮門口,由守衛宮門的監門校尉查驗“門籍”後,再經過龍尾坡道,進入宣政殿,按照規定的班序站列。

大殿內,設有黼扆(帝座)、躡席(地毯)、薰爐、香案......

宰相以及三省官對班坐於香案前,剩餘百官坐於殿庭左右。

至於列班順序,非常複雜,就不多說了。

當今門下省侍中,是牛仙客,也就是左相,等到百官落座之後,他會奏報外辦,外辦就是提前一步進入大殿的皇帝警衛員,官方稱謂叫做千牛備身。

外辦查看殿內情況之後,確定一切正常,就會向外通報,然後大唐王朝的現任皇帝李隆基,會在一名宦官的陪侍下,緩緩步出西序門,進入宣政殿。

六名內侍(宦官)手執巨大的團扇,遮擋著李隆基的進殿路線,直到皇帝升御座,扇開,隨後左右留執扇者各三人。

中書省通事舍人裴晤,贊官員再拜,百官行禮參拜之後,李隆基這才一屁股坐下。

臣見君爲朝,君見臣爲會,合稱朝會,那麼今天的朝會,隨著李隆基屁股坐穩,也就開始了。

這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今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劍眉寬鼻,虎目垂耳,極具威嚴,他身體健康無疾病,吃的好睡得好,紅光滿面。

他的眼神在前排列班的主要官員身上掃視一圈後,又在一個年輕人的身上駐留了許久,這纔看向當今的右相李林甫,示意對方可以奏事了。

李林甫微微頷首,開始引導官員奏事。

他是右相,牛仙客是左相,古代的傳統一向是左爲大,但爲什麼領導官員奏事的,是李林甫呢?

因爲李林甫的官職,叫做中書令,是中書省的老大,中書省就是隋朝時候的內史省。

而牛仙客是門下省侍中,也就是隋朝時候的門下省納言。

這兩個省的主官,是鐵板釘釘的宰相,但是中書令又叫紫薇令,是首相,門下省侍中又叫黃門監,是次相,所以右相是大於左相的。

東西兩側殿內的一百九十八名官員,幾乎都是正六品上,有職事官(有實際職位的官員)、致仕官(因年老疾病辭去職務的官員)、散官(文武散官)、勳官(勳爵)四種,哦對了,還有親王。

這裡在座的,都是這座王朝得以正常運轉的核心所在,但也不能說他們就是缺一不可,因爲今天的這些人當中,就有一個缺了他,也無求所爲的人......

皇十八子,李清。

也是在座的唯一一位,皇帝的兒子。

李清今天之所以來參加朝會,並不是因爲他皇子的身份,實際上李隆基防兒子防的比誰都厲害,就在三年前,他一日殺三子,骨肉之情在有唐一代,都是淡薄如水,這都要感謝李世民開的好頭。

所以李隆基的兒子,是沒有資格參加每日常朝的。

那麼今天李清爲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呢?這是源自於他腦門上頂著一個非常詐唬人,但卻毫無實權的頭銜:

朔方節度使。

準確點說,叫遙領。

開元朝,親王和宰相,可遙領節度使,開元十五年,李隆基十一子並領節度,遙領天下藩鎮,不出閣,然後再接下來的幾年間有人開始陸續卸任,宰相遙領的,目前爲止有兩個人擔任過,蕭嵩和李林甫。

至於爲什麼會這麼安排?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讓那些在邊鎮掌握重兵的將帥,與皇帝之間,多一個頂頭上司,意思是,別看你在地方牛逼哄哄,但你是個副的,名義上你不是地方老大,權力有限。

正副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三千以上的兵員,副的調動不了,他得請示朝廷,而正的坐鎮,可於匪患寇邊時便宜行防禦事,但是主動出擊的話,也得請示朝廷。

李清今天在這裡,就是因爲朔方節度副使,韋光乘,返京述職了,所以李清這個名義上的朔方老大,要來這裡當一回花瓶,走一個過場。

“臣受命領朔方副使,旦夕不綴,去歲草原部落蠢蠢欲動,屢犯邊境,幸賴將士衛戍,得保邊境不失,然兵械耗費頗巨,亡者撫卹之資,亦不完備,臣奏請朝廷撥錢繕修甲兵,撫循將士,觀察要害,以備不虞,”韋光乘奏請道。

這個人出身京兆韋氏,在朔方幹了有三年了,乾的不怎地,朝廷中對他不滿的聲音很多,這次召他回京,是要換人了。

李清心裡也清楚,韋光乘雖然不太行,但換他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幹了三年,按照慣例,邊軍節度使,最多任職三年,是肯定要換人的。

這個規矩,也是爲了避免邊軍將領在地方坐大,朝廷難以節制。

能幹滿三年,說明這個人還是有實力的。

李清就坐在大殿內東側上首位置的香案後,其實就是一張長几,上面擺放著他的笏板,用以記錄公務,就像開會時候用的筆記本一樣,不過他的笏板上面一個字都沒有寫。

他眼簾低垂,對於韋光乘的奏表,仿若未聞,畢竟人家壓根也沒將他當回事。

他名義上是韋光乘的老大,但是人家進來之後,看都沒看過李清一眼,李清也沒能耐拿人家怎麼著,畢竟李隆基的兒子,雖然是親王,但普遍沒有什麼地位,非常的窩囊。

韋光乘的一番奏表,其實合情合理,將士們戍邊打仗,缺了兵甲糧餉,他跟朝廷要錢,無可厚非,但是這個時候要錢,時機不合適,也有點匪夷所思。

眼下的朝堂滿坐寂然,沒有一個人搭這個茬,韋光乘的眼神在衆人身上游視一番後,沉默的空氣,也是讓他一臉的尷尬。

他的尷尬是裝的,人家難道不知道自己就要卸任了嗎?舊官不問新官事,卸任之前給下一任要錢,能幹這種事的,是大善人。

這座朝堂裡面坐著的,沒有善人。

但韋光乘還是開口了,說明什麼?有人讓他開這個口。

“朔方有這麼艱難?去歲於朔方的兵戈戰事,不過都是小打小鬧,雖有損耗,然地方足以自給,”左相牛仙客皺眉道:“賀蘭山西麓沃野之地,統轄七鎮,養活不了六萬四千七百人?”

朔方的首府,在靈州,也就是後世的寧夏靈武縣,位於賀蘭山和黃河的東面,由於賀蘭山的阻擋,將來自東面的水汽都擋在了這裡,在黃河岸邊形成了一片如同江南一般溼潤的綠地,適宜耕種畜牧。

而牛仙客的這句反駁,很有分量,因爲韋光乘的上一任,就是牛仙客,而牛仙客當時可不是副的,人家是正的。

也就是說,朔方其實不應該缺錢,因爲設置節度使的藩鎮地區,每年的賦稅有兩個走向,一個叫上貢,一個叫留州,也就是朝廷和地方的分成比例,七成歸朝廷,三成交由節度使分配地方。

但是李清心裡很清楚,自從李林甫上臺之後,邊鎮賦稅的上繳比例一直在提高,說白了,李林甫在壓榨藩鎮,給朝廷撈錢。

那麼接下來,又有幾個人開口反駁韋光乘,大意是今天是八月初一,而四天後的八月初五,是千秋節,也就是皇帝的生日。

皇帝過生日,你不給錢,竟然還想要錢?你吃什麼長大的能幹出這種事?

李清的眼神在韋光乘臉上審視片刻,深感身處這座大殿,實在是如坐鍼氈,人人都是心口不一,你很難通過他們的語言,去揣摩任何一個人的心思。

就比如這個韋光乘,李清要不是熟悉歷史,哪能猜想到人家就是在給下一任接班人要錢呢?

人心鬼蜮、笑臉魍魎。

帝座上,李隆基的眼神轉向了自己的兒子,淡淡道:

“壽王怎麼看?朔方之艱難,你心裡有數否?”

我有數沒數,你還不知道嗎?朔方的哪一件事情,跟我彙報過?李清答道:

“兒臣不知。”

李隆基頓時眉頭微皺。

這下子,其他一衆官員,也都提起精神來了,都在聚精會神的關注著皇帝父子之間的這場交流,人人心知,有場熱鬧看。

“你身在京師,雖是遙領,但朔方之事不聞不問,你這個節度使,當的倒也清閒,”李隆基緩緩道,語氣中頗有責備之意。

李清趕忙起身,道:“兒臣才幹欠缺,不足以擔此要任,請奏聖人,辭去朔方節度一職。”

韋光乘在給朔方的下一任要錢,李清在給下一任挪位置。

李林甫聞言,眉角微動,看似不經意的瞥了一眼李清,便轉移了目光。

這麼大一個官,雖然是個擺設,但李清說不幹就不幹,聽著似乎太兒戲,畢竟遙領藩鎮的親王們,沒有一個是主動卸任的。

沒有權利,不還有個頭銜嗎?

但是李清眼下的處境,不得不這麼做,因爲他和他爹目前之間的關係,非常非常的尷尬。

簡直尷尬的要死。

李清,本名就叫李清,他是六年前穿越過來的,當時他還納悶,自己歷史學的不錯,怎麼印象中,李隆基好像沒有一個叫李清的兒子啊?

鬧了半天,他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穿越過來的第二年,李隆基就給他改了一個名:李琩,這個字念chang,不是瑁,雖然很多影視劇裡面將他稱作李瑁(mao),這兩個字也特別的像,但他確實叫李琩。

瑁(mao),古代帝王所執的玉器,用以覆諸侯的圭,乃天子之物,哪個皇帝會給兒子起這個名?

是的,李清就是歷史上唯二睡過楊玉環的,壽王李琩。

而李清,偏偏就是六年前穿越過來的,也就是說,楊玉環,他是真的睡了。

父子倆睡過同一個女人,你說尷尬不?

楊玉環,本名楊玉,小字玉奴,嫁給李清之後,叫玉娘,如今,還沒改成楊玉環這個名字,因爲還沒有成爲貴妃。

不過眼下人家已經不是李清的媳婦了,去年十月,奉李隆基旨意,出家當了女冠,也就是道士,道號太真,就住在皇宮內的道觀太真宮裡,被李隆基給包養了。

老子拐了兒子的媳婦,這叫怎麼一回事啊?不過沒事,武則天不也是被老子睡完兒子睡嗎?在唐朝倒也不算太稀奇。

因爲楊玉環的緣故,所以他們父子倆現在,誰見誰,都尷尬,那麼避免兩人都尷尬的方式,就是李清主動退避,低調做人,所以這次請辭,李隆基雖然覺得很意外,但確是非常樂見的。

別看他面子上裝生氣,內心其實爽的一批,心想著今後總算不用在衆目睽睽之下,看見你這個龜兒子了。

平常私底下見面無所謂,因爲那樣李隆基不會覺得害臊丟人,但是在公衆場合,他還是要臉的。

雖然他幹了一件不要臉的事。

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92章 你可真會捧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224章 好戰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353章 入京述職第9章 不差我這1個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83章 美名冠之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四十四章 一個寫碑文的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80章 下簾詩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190章 賜名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219章 好一個癡呆兒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225章 生不怕京兆尹第385章 棺材板第360章 體面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121章 無心與物競第385章 棺材板第350章 秘書省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147章 豪蕩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230章 韓珠團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356章 宰了他第102章 忠王友第37章 2王3恪第七十章 婚假三十天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173章 瀚海侯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320章 以夫爲天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58章 自然是打算造反了第285章 五大巨宦第148章 太原尹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173章 瀚海侯第335章 捧土加泰山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347章 天下無不是的君父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147章 豪蕩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261章 田舍郎第88章 左領軍府胄曹參軍第361章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257章 離開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16章 這可不是1般的紅豆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83章 玩命第257章 離開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326章 荔枝外交
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92章 你可真會捧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224章 好戰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353章 入京述職第9章 不差我這1個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83章 美名冠之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四十四章 一個寫碑文的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80章 下簾詩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190章 賜名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219章 好一個癡呆兒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225章 生不怕京兆尹第385章 棺材板第360章 體面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121章 無心與物競第385章 棺材板第350章 秘書省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147章 豪蕩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230章 韓珠團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356章 宰了他第102章 忠王友第37章 2王3恪第七十章 婚假三十天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173章 瀚海侯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320章 以夫爲天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58章 自然是打算造反了第285章 五大巨宦第148章 太原尹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173章 瀚海侯第335章 捧土加泰山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347章 天下無不是的君父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147章 豪蕩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261章 田舍郎第88章 左領軍府胄曹參軍第361章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257章 離開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16章 這可不是1般的紅豆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83章 玩命第257章 離開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326章 荔枝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