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三五七言

兩人的第一番曲詞對決,是七言對六言,清平調對田園樂,第二番,變成了五言對七言,邊塞對邊塞。

如果說第一番,李白靠着超神的技法贏了一籌,那麼第二番,無疑是難分伯仲了。

兩人的邊塞詩,都是非常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而且無論技法丶比喻丶寫實丶引用等等都是登峰造極。

絕對的上乘之作了。

牛逼就牛逼在,兩人都是臨場發揮,可見腦子轉的非常快,都是詩賦一道絕對的天才中的天才。

今夜的宮宴,王之渙和王昌齡也在場,往年肯定沒他倆的座位,但是今年加設了數百坐席,自然可以混到一個。

「裴夫人方纔的提議,是四人共論,臣以爲,王昌齡之『秦時明月」,王之渙之「黃河遠上』爲榜首榜二,王維次之,李白再次,」韋陟朝看臺上的李隆基道。

剛纔李隆基在詢問衆卿看法,大家也都一一發表了意見。

其中榜一榜二沒有懸念,就是王昌齡和王之渙,剩下的李白和王維,則是比較接近,有人看好李白,有人看好王維。

大家也沒有偏倚任何人,都是發表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確實太絕了,給人的是一種空前的震撼,而且是出自人家的詩集,可見是精雕細琢之作。

如果沒有這首秦時明月,那麼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無疑是目前邊塞詩頂峰之作,可惜兩大神品同期相遇,爲當下的大唐詩壇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這就是爲什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爲「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因爲人家展現出了一種全新的技法,爲後來者提供了巨大的參考價值。

今晚的宮宴上,最不缺的就是文學大家和詩賦大能,所以對於李丶王這兩首新詩的品評,極爲消耗時間。

大家都在認真的分析和琢磨,其實也在學習,畢竟兩人展現出了超高的詩賦造詣,讓很多自謝爲詩詞行家的大佬,也是自慚形穢。

宮宴上,議論之聲從未停下來過。

王昌齡和王之渙就坐在一起,兩人也在交頭接耳,議論着李王的詩。

其他人都將他們倆的作品定爲第一第二,但是惟獨他們倆不這麼想。

只有行家,才能看出其中的玄妙。

「作詩,需神遊天地,俯瞰宇宙,福至心靈之下,憑機緣抓取那一絲真髓,

所以名篇大多爲妙手偶得,方能渾然天成,」王昌齡感嘆道:

「我那篇秦時明月便是如此,置身於幻境之中,神遊於天地之外,方有靈光一現,李王急促應制,能出這樣的大作,吾所不及。」

王之渙非常認同,點頭道: Wωω ☢ttκǎ n ☢Сo

「確實如此,臨時起意本就偏離詩道之奧義,惟有獨得胸,究其妙旨丶方成入神之作,我們需要的是忽然間的豁然開朗,恍然之下的大徹大悟,二人之應制沒有堆砌溢詞,通篇俗語,難度太大,我亦不能及。」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單從四首詩來評價,嚴挺之的排名沒有問題,但是從人的角度來評價,李王其實更勝一籌。

因爲應制,本就難度極大,所以才造成了多爲堆砌華麗辭藻,大數人看不懂的無聊詩篇,沒有一點值得傳頌之處。

但是兩人今天在靈感被動之下,即興創作出兩首通俗大篇,其水平實際上是要超過二王的。

關於兩首由園詩,敦優敦劣,看臺上爭論不休,許多大儒也是紛紛下場討論,可見確實是難分伯仲。

李隆基也不着急,因爲現在肯定不是判輸贏的時候,那樣會給二人接下來的應制造成心理壓力。

所以他擡了擡手,場內瞬間安靜下來。

「朕很欣慰,在今夜的上元宴,能見到我大唐最負盛名的兩位詩家大才即興鬥詩,爲節慶之日,增添新趣,也彰顯我大唐詩歌之盛,前無古人,」

李隆基起身朝着看臺下方道:「等貴妃回來,便爲你們設第三題,賜酒,朕爲汝二人賀,也爲大唐詩歌之興,賀!」

兩人趕忙舉杯起身:「賀聖人,賀大唐。」

接着,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

裴迪眼下已經悄咪咪的摸到李瑁一旁,一臉興奮道:

「兩篇田園,定是王維贏了,雖在伯仲之間,但王維這一次詠人了,詩內咸陽俠少丶羽林郎更顯英武之氣,比李白的胡馬客,更易被大家認可。」

蓋擎對於這番話就不認同了,因爲邊關衝鋒陷陣的,很多都是新融入大唐的胡人,羌人,西域各國人,是一支混合軍團,但戰鬥力一點不受影響,因爲這些外族人是真賣命。

而李白詩中的咸陽俠客丶羽林郎,到了邊鎮那都是官,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因爲他們只是少數。

李白詠多數,王維詠少數,在蓋擎看來其實都一樣,但是裴迪的話讓他有點不舒服,覺得對方看輕軍土而重將官。

「不能以這樣論吧?」蓋擎皺眉道:

「雖然我也覺得王維此番略勝一籌,但絕不是贏在詠人上面,而是英雄氣,

李白則是江湖氣太濃,兩相比較,難免讓人覺得落了下乘。」

這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蓋擎本身也會寫詩,水平放在涼州,應該也還算湊活,但是在長安,就顯不出他來了。

裴迪呢,門閥出身,家中子弟如果從戎,就是走的王維詩裡這條路子,所以兩人的看法有分歧,是非常正常的。

正好代表了平民與貴族之間的階層觀念,

李瑁制止了二人爭執,朝蓋擎道:

「各有長短,王維在第一局吃了虧,第二局算是找補回來一些,今天在座的,誰能與胡馬客共情呢?又有幾個人去過邊關呢?但是見過京師俠少的可不在少數,所以王維這一局,肯定是贏了。」

蓋擎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主看臺那邊,貴妃回來了,不過人家這次又換了一身裝扮,從硃紅色改成了杏黃色的禮服,這個顏色就符合貴妃制了。

在與李隆基私語一番後,楊玉環點了點頭,接過姐姐遞來的金花箋,在上面題了一行小字,由楊玉瑤交給李白和王維。

李隆基眼角的餘光警到了那行字,微微一笑,假裝不知道。

這便是第三題了。

金華箋上的那行字非常簡單: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這是出自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的千古名句,描述的是愛情。

那麼楊玉環的意思很明瞭,讓他們兩個作一首愛情詩,千古詩歌永遠都繞不過去的一類題材。

愛情詩的發揮空間就比較大了,你可以描述別人的愛情,也可以描述自己人,你可以描述離別相思,也可以描述熾熱情愛。

總之,愛情詩,非常考量一個詩人的功力,因爲在他們之前,牛逼的神作太多了。

每一個詩人都繞不開愛情詩,所以名篇輩出。

李王二人對視一眼,雖然一句話沒有說,卻非常有默契,這一次由李白先來這小子又是脫口而出: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草!

王維差點吐血,他怎麼也沒想到,李白能作出一首完全出乎他預料,完全不在他情感範圍之內,兩句寫景,最後一句詠情的超級神作。

你特麼的腦子是怎麼長的?

通篇沒有一個字描述愛情,但是通篇讀下來,又偏偏是絕美的愛情。

牛逼啊!

賦詩,是不受約束的,也不應拘泥於當下,別看眼下是春天,人家照樣可以寫秋天,詩是充滿了想像力的文體。

不受侷限的詩,才能最大限度的將詩人的才華完全發揮。

既然是寫相思之情,那就不能是春天,春天和相思聯繫不到一塊去,只有孤寂悲涼的秋天,最適合帶入情境。

所以李白選秋天,沒有一點毛病,

讚歎之聲連綿不絕,李白算是徹徹底底露臉了,如果以前只是名聲在外,那麼現在就是謫仙當面,今年長安的詩詞一道,註定要活在李白的陰影之下。

「這個李太白.....」楊玉環讀完這篇極短的小詩之後,也是膛目結舌。

她讀過的詩不少了,但還是第一次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神作降世給她帶來的震撼。

詩歌,因爲是科舉的主考項目,被天下士子尊爲正道中的正道,那麼貴族階層自然也將詩賦看的無比重要。

詩詞大家,在任何地方,都非常有尊敬,楊玉環眼下對李白的敬重,便猶如黃河之水,連綿不絕。

「他太厲害啊....好一個此時此夜難爲情,臣妾要哭了,」楊玉環已經是掩面而泣。

李隆基也是讚歎點頭:

「古無此體,朕還沒見過這樣的詩體,這應該算什麼?」

賀知章聽到此話,趕忙起身道:

「三字爲第一句,五字爲第二句,七字爲第三句,應做三五七言。」

「好一個三五七言,此體自太白始,」李隆基讚歎道:

「詩家之幸,此子確爲詩賦一道之偉男子也。」

玉真公主此時已經爲王維擔心了,因爲李白這一首帶給人的震撼,仍在所有人的內心流轉回味。

確實是絕美,太厲害了。

王維眼下多少有點氣了,就像是望見了一座高山,而自己猶如暮年老翁,

難以攀登。

他本來已經沒有爭勝之心了,常年禪修,心境淡然,今夜難得被李白挑起了爭勝的慾望,如今也在一點一點消失。

無慾無求,無牽無掛,王維在不經意間,進入了佛家無我無形的大自在境。

一點禪機將至。

王維閉上雙目,想起了自己的亡妻,緩緩開口: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李白瞬間一愣,一口老血卡在喉嚨,差點噴將出來。

簡簡單單二十個字,將相思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不愧是宮廷詠詩第一人。

宮宴上的所有人,又震憾了。

除了李瑁,因爲李瑁從後世瞭解,這首相思,不是還有一個名字,叫《江南贈李龜年》嗎?

現在就給出來了啊?王維腦子裡此刻在思念誰呢?他老婆是博陵崔啊,也不是南方人啊?

也許是因爲王維去過江南吧。

就在王維的原來的坐席那邊,已經有一位男子泣不成聲了,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看模樣應該是非常的傷心。

中書省右補闕崔興宗,王維的小舅子,王維的亡妻,就是他的親姐姐。

「江南人將紅豆呼爲相思子,傳說有一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作紅豆,」李隆基感嘆一聲,朝着身旁的楊玉環道:

「這個王維,自此篇之後,再詠紅豆者,當以此篇爲壓卷,樸素無華,和諧柔美,實爲佳品中的佳品。」

在座的所有人,也都在議論着王維這首新篇,今晚對於大家來說,無疑是一場文學盛宴,每一個人都全身心的參與進來,以至於今晚的上元宴,酒水會省下不少。

但是玉真公主不高興,她與王維相識極早,那個時候王維還沒有娶妻,但是自從王維結婚後,玉真公主能非常清晰的感覺到,王維那顆心都在妻子身上。

我何負於他?爲何如此待我?

這首相思,是個人都能猜到,是王維寫給亡妻的,因爲王維的愛情其實比較單一,除了老婆就是玉真,沒有其她人了。

玉真公主還活着,兩人眼下經常見面,別墅距離也不遠,肯定不是思念玉真啊,那就只能是亡妻了。

今晚宮宴,與往年完全不同,成了李白和杜甫的二人轉,所有人都在圍繞着兩人的詩篇探討議論。

大家都希望能聖人能繼續出題,考量二人,從他們身上壓榨出更多的傳世佳作。

但是呢,時間不夠了,再有大半個時辰,燈會遊行就要開始了,那是聖人與民同樂的慶典,不能忽視。

雖然很多人,希望忽略掉這一步,繼續聆聽李王二人的大作。

那麼李隆基在高力士的提醒下,爲了節省時間,令李王二人各做三首上元應制。

而兩人關於這個題材,私下早有準備,所以很快,六篇新作便問世了。

李白其一:

初逢雨露欠蓑衣,幸避風波駐石磯。

正法豈能興六耳,妄尋只得聞天威。

蓬萊有樂興慶盛,玉闕來朝瑤池歸。

敢問玄元君可在,只言心正見門扉。

其二:

上元夜望長安道,火樹銀花滿地紅。

玉攀金輿遊仙闕,龍飛鳳舞迎仙仗。

萬國衣冠拜冕,四海笙歌頌聖年。

願將此夜清光遠,普照人間共月圓。

其三:

上元燈火映天紅,月滿人間夜色濃。

玉宇瓊樓開盛宴,仙凡共樂此宵中。

金龍舞袖翻雲起,綵鳳鳴歌繞日融。

李白醉來詩興發,揮毫潑墨賦蒼穹。

星河燦爛如珠落,火樹銀花不夜城,

願得長如此夜景,年年歲歲樂昇平。

千門萬戶團圓意,笑語盈盈暖意生天子垂裳觀萬象,黎民共慶太平情。

醉眼朦朧望霄漢,遐想天外有仙蹤願攜美酒乘雲去,直上青天攬月宮。

王維其一:

斜漢迢迢金屑點,蟾宮皎皎映天河千燈倒作開元曲,新酒猶吟婆娑歌帝闕巍巍逢月御,炊煙裊裊有星娥今宵暫住聞時鼓,元夜幾聲喜慶鑼其二:

長安燈火輝煌夜,萬國衣冠拜冕。

玉金輿出鳳闕,仙音飄渺入雲樓,

銀花火樹連天際,錦繡未央舞不休。

聖主恩澤如春露,普降甘霖潤九州。

其三:

上元燈火映長街,月色清寒照玉階。

火樹銀花不夜天,人間仙境共相諧。

宮燈萬盞照深宮,樂舞聲聲繞畫樑。

天子垂簾觀盛景,黎民歡慶樂未央。

遠山淡影入雲霄,近水樓臺映碧霄。

王維詩中尋意境,清幽淡雅自逍遙禪心靜謐觀世態,詩意盎然賦今朝。

上元佳節祈豐歲,國泰民安福星高。

(六篇分別來自三位書友投稿,每人一千元版權費,付款截圖在書的評論區置頂)

這六篇,就是純純的應制了,完全靠堆砌辭藻,詩絕對是好詩,只不過在場之人,沒什麼興趣了。

李瑁都開始打哈氣了。

也是,人的腦子也需要歇一歇的,逼死李丶王,他們倆今晚也未必能再作出名篇了,指望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下,寫出不同風格的名作,那也太難爲人了。

兩人今晚的表現已經足夠精彩,那麼明顯有糊弄嫌疑的六篇應制快速完成,

也給基哥留下了評判的時間。

三省六部丶弘文館丶集賢殿書院丶史館丶翰林院丶國子監丶秘書省一千大臣全都參與進來。

而其他人,則是在等待着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你沒有押寶,是體會不到當下這種緊張的心情的。

正如你沒有買彩票,看球也就不會激動到哪去。

蓋擎以前也玩過這麼大的,但沒有像今天這麼緊張過,因爲他的身心參與進來了嘛,此刻腦子裡還時不時的回憶起李王的那兩篇相思。

他覺得,應該是王維贏了。

在長達半個小時的議論過後,集賢殿大學士蔣將明宣佈了結果。

第一局,李白的詠花勝出,第二局,王維咸陽俠少勝出,第三局:王維的紅豆勝出,後三局爲平平平。

那麼王維便以兩勝三平一負,僥倖勝出。

李瑁身邊的所有人,今晚可謂收穫極豐,因爲大家押的都是王維。

沒辦法,王維的水平是深入人心的,李白現在名頭確實大,但還是蓋不過王維,他需要更慘一點,到那個時候,王維只能在他屁股後面吃灰了。

別以爲屁股後頭吃灰很丟人,巔峰李白,絕大多人都看不到人家的屁股,他的屁股後面只有兩個,王維和杜甫。

「我得回去睡覺了,」李瑁長長的伸了個懶腰,站起身來。

張盈盈頓時一愣:「燈會還未開始,上元夜睡覺,虧你說的出來。」

李瑁笑了笑,扭了扭脖子,就這麼離開宴席,返家去了。

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102章 忠王友第114章 你有意見第381章 錢監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386章 契丹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71章 有所論請,天子難違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173章 瀚海侯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230章 韓珠團第133章 祖宗顯靈第334章 三策第119章 小畜生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82章 兒媳之爭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39章 真爭氣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33章 表妹第342章 天塌了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41章 中樞大官候補第一順位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102章 忠王友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95章 粟特人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33章 表妹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88章 有時候也是可以破例的第366章 白月光第276章 莫以當代論古人第154章 偃月堂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287章 庫房鑰匙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195章 早晚死在女人身上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342章 天塌了第31章 誰給你的多第339章 一襲紅衣第193章 老黃狗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10章 誰給你賣命第149章 狗舌頭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361章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14章 老子肯定不去第93章 兵制崩壞第390章 有喜第94章 黃鶴樓形象大使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348章 三贏第33章 表妹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六十章 要死一起死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259章 十望州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257章 離開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327章 護短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
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102章 忠王友第114章 你有意見第381章 錢監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263章 禍亂根源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386章 契丹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71章 有所論請,天子難違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173章 瀚海侯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230章 韓珠團第133章 祖宗顯靈第334章 三策第119章 小畜生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82章 兒媳之爭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39章 真爭氣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33章 表妹第342章 天塌了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41章 中樞大官候補第一順位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102章 忠王友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95章 粟特人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33章 表妹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88章 有時候也是可以破例的第366章 白月光第276章 莫以當代論古人第154章 偃月堂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287章 庫房鑰匙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195章 早晚死在女人身上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342章 天塌了第31章 誰給你的多第339章 一襲紅衣第193章 老黃狗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10章 誰給你賣命第149章 狗舌頭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361章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14章 老子肯定不去第93章 兵制崩壞第390章 有喜第94章 黃鶴樓形象大使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348章 三贏第33章 表妹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六十章 要死一起死第308章 官職小,衙門大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259章 十望州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257章 離開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327章 護短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