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人鑾駕地至赤水軍駐紮地,至少四個時辰,當然了,快馬另算。
李林甫肯定是快不起來的,指望一個可以領退休金的年紀,騎着馬飛奔,這是不現實的,他能受得了,馬也受不了啊。
所以李林甫肯定要提前一步派人去通知蓋嘉運,告訴對方:我就要來了,你先等着,彆着急,見了面咱們慢慢談。
那麼被他派去的這個人,首先也得有份量,至少能夠穩住蓋嘉運不要在李林甫抵達之前亂來,那麼最優選,就是盛王李琦。
李琦當然願意去了,而且最好是他先一步與蓋嘉運碰頭,讓對方心中有數,
蓋嘉運自然便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但是呢,他怕赤水軍沒人認識他,所以帶上了蓋明書,雖然赤水軍當下是自已人,但是李琦也心虛啊,萬一人家不認他呢?他跟對方可不熟。
至於李適之,本來是要去找皇甫談判的,結果壓根就不知道皇甫在哪,沒法談,所以一直呆在他大哥右武衛的軍陣當中。
此時收到消息,聖人讓他和李林甫去找蓋嘉運談,於是便在半道上等待哥奴。
「要挾朝廷,目無天子,這個狗雜種!裴耀卿當年沒有看錯他,」
李適之當下對蓋嘉運可謂切齒痛恨,在官道上等待的時候,朝他的兄長李現(李適原)道:
「尾大不掉,藩鎮的弊端就在這裡,隋王當年保他,保了一個禍害。」
李道:「你也是宰相了,遇事怎麼還是沉不住氣?你從前不是最喜歡押寶嗎?人家蓋嘉運這次是莊家,這叫通吃,吃準了聖人不敢動他,吃準了咱們不敢出戰,這次去了好好談,千萬穩住他,他不會給我們太多時間的,他猜到朝廷會調隴右軍堵他的後路。」
在得知蓋嘉運東進之後,朝廷已經第一時間派人去州,責令安思順帶兵來長安退敵。
事實上,不論李林甫還是李適之,都對安思順不抱希望,不是不相信這個人,是他們清楚,蓋嘉運必然防着後路。
河西與隴右接壤,安思順只要一動,那麼河西立即就會堵截。
所以安思順能夠趕來支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適之嘆息一聲,道:
「聖人將隋王扣在鑾駕內,多半還是在拖延時間,爭取十六衛能夠調集更多兵馬,畢竟以聖人的性格,他可不會對蓋嘉運妥協,蓋嘉運這次是將隋王架在火上烤啊。」
李皺眉道:「你依然覺得,蓋嘉運兵壓長安,隋王不知情?」
李適之點了點頭:
「幾乎所有人都這麼看,聖人迴鑾的日子,中書門下也是提前六天才知道,
隋王又去哪知道呢?六天時間,他連通知蓋嘉運都來不及,說到底,還是蓋嘉運發覺皇甫返京,猜到皇甫這次肯定是一去不回,猜到聖人會收拾太子,所以着急趕來,就是要趕在聖人對隋王下手之前,保住隋王,一旦保不住,他知道聖人接下來就會拿他開刀。」
李無奈搖頭:「禍根不在外面,在長安啊,還是中書門下的問題,朝廷有何用意,怎麼能讓節度使猜到呢?長安的局勢,怎麼能讓他們窺探的這麼清清楚楚?一個個都將安撫掛在嘴邊,但卻沒有一個能辦到,裴寬如此,皇甫如此,蓋嘉運也是如此,他們似乎比我還看的清,比我還了解長安。」
李適之無奈一笑,他還能說什麼呢?朝廷有黨爭,鬥來鬥去,都在拿外面的人鬥,裴寬的事情,根結就在他身上,正因爲他與裴寬結盟,李林甫才着急將裴寬召回來。
皇甫也是個倒黴鬼,牽扯進了皇儲之爭,至於蓋嘉運,人家清楚聖人不喜歡他,聖人自己都沒有將人安撫好。
郭子儀也是被動牽扯進來的。
李適之在一刻,突然醒悟過來,也許聖人和李林甫重用番將,重用安祿山,
就是在規避這類情況,畢竟門閥大佬出任節度,與朝廷有着千絲方縷的關係,非常難以駕馭。
這時候,前方有人來報,右相的車隊來了。
李適之直接轉身登上自己的馬車,也不過去打招呼,就這麼各走各的。
兩個宰相去談判,也真是前所未聞了。
沒辦法,高力士不相信其他人。
赤水軍眼下已經駐紮下來,前軍大陣始終保持六千人,步騎混雜,輪流列陣。
剩餘大軍,則是避往周邊的村莊或者就地取材搭建臨時營帳。
李琦非常順利的進入大軍腹地,在一座村莊內的村正家裡,見到了蓋嘉運,
並將當下的情況如實闡述。
蓋嘉運聽罷之後,明顯鬆了一口氣,但是並未就此鬆解,而是小心囑咐李琦:
「最後關頭了,切勿外傳,眼下聖人的事情,還不能讓別人知道,等到隋王返京徹底控制局面,才能昭告天下。」
李琦點了點頭:「這一點,我阿兄早有囑咐。「
李瑁死了爹,等於李琦也死了爹,李瑁嘛,傷心難過都是裝的,但是李琦,
當下的心情還是非常複雜的,那種情緒很難形容。
一個人在失去爹媽之後,會突然覺得自己沒有了庇護,沒有了關愛,沒有了可以依靠的人。
男人在失去自己的父親之後,纔會成爲一個真正的父親。
李琦性子本來就比較剛,男兒有淚不輕彈,他的哀傷都寫在臉上,並不需要淚水來表達。
正因李瑁清楚自己的弟弟妹妹對基哥有感情,所以他永遠都不會告訴任何人,基哥是他殺的。
這個秘密,他得帶進棺材裡。
蓋嘉運知曉情況之後,沒有與任何屬下商量,而是獨自一人思考接下來與李林甫等人的談判。
他現在必須儘快趕到李瑁身邊,但是很顯然,十六衛和禁軍,不會讓他通過,而現在,因爲聖人已死的事實,他也沒必要動武了,殺穿十六衛,已經成了被拋棄的選項。
李林甫和李適之,也不可能讓赤水軍靠近鑾駕,似乎兩邊已經談不攏了。
李瑁的意思,是希望蓋嘉務必想辦法護送他回京,因爲李現在害怕的是十六衛和禁軍。
在這種時候,蓋嘉運更害怕李瑁有失,勝利在望的緊要關頭,更需謹慎再謹慎。
「蓋帥,右相他們就快到了,目前在東五里外,是不是迎一迎?」首席幕僚陸旅在外敲門道。
蓋嘉運點了點頭:「你去迎,我在營外恭候。」
說罷,他朝李琦道:「盛王與我一起去吧。」
李琦點了點頭。
營外,蓋嘉運帶着魔下一衆將領,注視着前方接近的馬車,兩個宰相的護送隊伍,自然規模不小,但是在蓋嘉運眼裡,有等於無。
他不知道哪輛馬車坐着李林甫,派出去迎接的陸也不知道,反正兩輛馬車都是衛士護送,不好區分,所以本能認爲李林甫是首相,應該在第一輛馬車。
所以蓋嘉運早早便帶人迎了上去,笑呵呵阻停第一輛馬車,站在車外等候。
結果掀簾而出的是李適之。
蓋嘉運只是揖手笑道:「辛苦左相了。」
接着,他便帶人小跑至後面那輛馬車,親自登車去掀簾子,看清楚是李林甫之後,趕忙搭手扶對方,道:
「我的錯我的錯,來的唐突,竟勞駕右相親來,羞愧難當啊。」
李林甫冷哼一聲:「你還知道唐突?事情搞的這麼大,看你怎麼收場。」
蓋嘉運一臉賠笑的扶着李林甫下了馬車道:
「這不是右相來了嘛,如何了結,還要請右相指教啊。」
李林甫無奈的搖了搖頭。
這時候,軍中的鼓吹隊也響起了樂聲,熱烈歡迎兩位宰相蒞臨指導工作,就差紅地毯了。
李林甫等人被請至一座營帳,位置也都提前安排好了,李琦和李林甫居主位,李適之側位,蓋嘉運與兩人的屬下和幕僚面對面坐在兩邊。
「太子謀逆,羽林追擊,皇甫自戮,虛驚一場,」李適之看向蓋嘉運道:
「你也該退兵了。」
蓋嘉運聞言一愣,長長嘆息一聲,扼腕嘆息道:
「皇甫與我往日雖有成見,但落至如今地步,不免讓人晞噓。」
李適之本來就了一肚子火,聞言道:
「你倒同情起一個反賊來了?我還沒問你,是誰告訴你有人要刺駕?」
蓋嘉運嘿嘿一笑:「這是秘辛,我可以告訴右相,但不能告訴左相,還請左相海涵。」
他知道,李林甫是不會問的,這個問題,只有SB纔會問,虛與委蛇不懂嗎?
何必拆穿呢?
別看李適之眼下是羊入虎口,但是他一點都不虛,皇室的尊貴,宰相的威儀,他不能丟,丟了命都不能丟這個。
「說吧,你想幹什麼?」李適之臉色陰沉道:
「如果你覺得帶着赤水軍來,就能夠要挾朝廷,我勸你不要癡心妄想。」
蓋嘉運無奈一笑,看向李林甫道:
「左相總是將人往壞處想,我來之後,可是什麼都沒幹?只有一支騎軍在追擊叛賊皇甫,與十六衛可是秋毫無犯。」
李適之頓時怒道:「放屁!你的那支騎軍,殺了多少禁軍,你知道嗎?」
蓋嘉運也是拍腿大怒:「血口噴人!我說左相,凡事要講個道理,你若一意污衊,那我只能請左相迴避一下了,你處事不公,對我帶有成見,我沒法給你談。」
「好了,別吵了!」李琦出聲喝止二人道:
「父皇還在灞橋呢,眼下要商議的,是怎麼儘快讓父皇返京,不是讓你們在這裡吵架的。」
李適之臉頰一抽,不接話了,他不鳥李琦,但是人家那個哥哥,他還是要給面子的,雖然李瑁的結局如何,眼下還說不定。
李林甫這纔看向蓋嘉運,緩緩道:
「既然塵埃落定,你後撤至武功,等聖人回京之後,再召見你吧。」
蓋嘉運直接拒絕道:「那不行,我是來勤王護駕的,見不到聖人,算什麼護駕?」
李林甫冷聲道:「你覺得聖人會見你嗎?你帶着這麼多赤水軍來,都在說你是造反,你現在需要自證。」
蓋嘉運看了一眼身後的屬下,笑道:
「自證?那也是跟聖人自證,您二位做不了主吧?本帥是忠於聖人,忠於大唐,可不是忠於宰相,既然那麼多人污我,我更需面見聖人,這種時候,我誰也信不過。」
他身後的人也跟着點頭附和,意思是我們必須面聖,親自跟聖人解釋清楚。
以李林甫的立場,他自然是希望蓋嘉運能夠迫使聖人妥協,以此保住李瑁。
如今太子已經完蛋,李瑁將會是聖人的下一個自標,以他一個人能力,想要保住李瑁非常艱難,加個蓋嘉運,似乎容易許多。
所以他一直沒有開口,就是先等李適之和蓋嘉運爭論過後,他再出面,議一個兩邊都能接受的條件。
「帶着這麼多大軍面聖,是絕對不可能的,」李林甫繼續道:
「你的苦衷,我也理解,說說你的想法。」
蓋擎笑了笑:「還是右相講道理,我只帶三千人前往面聖,並護送聖人順利返京,過後聖人是獎是懲,那已經是在長安的事情了。」
李林甫看向李適之:「你覺得呢?」
「一千,最多一千,」李適之道。
蓋嘉運聞言立即道:「原來是左相要害我?」
李適之愣道:「你敢污衊我?」
「若非有害人之心,左相又何必如此呢?」蓋嘉運道:「我若只帶一千人,
恐怕見不到聖人,就會被人碎屍萬段,左相是不是已經安排好了?」
李適之冷笑道:「你真是個小人。」
蓋嘉運哈哈一笑:「左相在我這裡,也算不得什麼君子。」
兩人又給吵起來了,
接着,李林甫又看向李琦,他知道聖人對李琦有所矚,所以想讓李琦拿主意。
事實上,哪裡是聖人囑咐,完全就是李瑁囑咐。
「我認爲可以,」李琦點頭道。
李林甫這纔出聲制止蓋丶李二人繼續爭吵下去,起身道:
「那就這樣,十六衛會給你讓開一條道,容你通過,護送鑾駕返京之後,你便入宮吧。」
「好!」蓋嘉運起身道:
「我會跟隨盛王一起,往見聖人。」
李適之一愣,好家夥,還要人質,他正要反駁,結果李琦主動應承下了:
「我相信蓋帥,願領蓋帥去見聖人。」
李林甫點頭表示贊同,畢竟李琦開路,十六衛就不會冒險對蓋嘉運下手,聖人也不會在返京之前動蓋嘉運,除非他不要這個兒子。
皇帝拋棄兒子,臉上掛不住的,主要李琦又沒犯過錯。
在送走兩人之後,蓋嘉運與李琦對視一眼,會心一笑,囑附屬下道:
「將剩下的騎軍都帶上,等我出營之後,中軍再往前推進三裡,呈威壓之勢,避免十六衛亂動。」
妹夫崔升頓時愣道:「那可是五千五百騎軍啊,豈非失信?」
蓋嘉運笑道:「不打旗號,他們知道有多少人嗎?難不成他們還能過來數一數?咱們打盛王的旗號。」
「明白了,」崔升哈哈一笑,下去安排了。
李琦無奈搖頭,蓋嘉運看起來像一個大老粗,實則心細如髮。
禁軍之所以一直沒動,就是因爲眼下他們距離長安的距離,比赤水軍距離長安更遠。
也就是說,赤水軍擁有隨時攔截他們的能力。
他們得等到李林甫與蓋嘉運談判完之後,才能確定下一步動作。
新豐縣,因爲聖駕受阻導致大軍遲滯不前,成爲了補給的大後方,杜鴻漸也趁此機會,從縣城徵募人手,從運河招募河工,與韓混合作,打開驛站中的幾座倉庫,將源源不斷的補給送往了灞橋方向,免得大家繼續餓肚子。
陳玄禮則是與其他禁軍將領,不停碰頭,商量着未來可能出現的事態變化,
之後又該如何應變。
右龍武大將軍章令信掛了,所以眼下的左右龍武,都歸他一個人節制,這是高力士傳遞出來的「聖意」。
「赤水軍的位置偏南,我們可不可以冒險走北面御道,從京師的西門入京,
過河是小事,新豐縣那邊可以徵調來船隻,」右羽林將軍侯莫陳超建議道。
左羽林孫老奴搖了搖頭:
「你當蓋嘉運是傻子?往西十里都已經發現了赤水遊騎,還有一支赤水騎軍往東之後不知所蹤,我們如果變道,他必然會收到消息,第一時間派軍攔截,這麼多人過河,一旦被截斷,後果不堪設想。」
左羽林另一位將軍薛暢也道:
「郭子儀就在北邊,他南下繞過長安,故意駐紮在河對岸,你敢動嗎?隋王現在一步都不能離開鑾駕,就是因爲聖人知道,拿不住隋王,局勢更亂。」
郭子儀已經來了,與禁軍一河之隔,他肯定不能過來,因爲「聖人」不可能充許外軍距離自己太近。
李瑁他們躲在車上,拉屎撒尿都是輪流下來。
高力士的內侍省宦官丶監門府的人也都趕來了,在鑾駕周圍拉起了一圈簾子,專門供聖人如廁。
實際上都是李瑁他們的屎。
貴妃幾次請求見駕,都被高力士給擋住了,眼下高力士的威嚴也在逐步流失,頂不了幾天了,日子一久,聖人一直沒有露面,不排除有人會強行衝進來。
那股臭味也掩蓋不住啊。
韋陟不得已之下,前往官員們暫時休整的地方,負責安撫。
這場大亂,死了不少人,嚴挺之都累的昏過去幾次了,盧奐的髮髻上都捱了一箭,也是命大,這支箭稍微下面點,盧奐這次都得掛。
「你可算過來了,可有聖意?」
一羣大官本來就在一起抱團,這個時候不分黨派,誰帶着的隨從侍衛數量多,大家會本能的就會向他靠攏過來,於是這些大臣的外圍,也形成了一圈防禦力量,人數頗衆。
見到韋陟過來,陳希烈趕忙離開馬車,披着毯子問道:
「聽說北面又來了一個郭子儀,我們今夜都不敢睡覺了。」
篝火旁,裴耀卿就坐在那裡與崔翹等人聊天,他先一步從郭子儀那裡離開,
因爲他根本管不了對方,郭子儀一直在耍他。
其他人紛紛將韋陟迎到中間,打聽消息。
宋遙道:「右相那邊有消息了嗎?談的怎麼樣了?」
當下大家最在乎的,就是什麼時候能返回長安,不然餓不死,也要凍死在這裡,都是老骨頭,扛不住夜裡的寒涼啊,馬車裡壓根待不住,都在篝火邊上鋪着毯子取暖。
韋陟道:「還沒有消息,眼下的局勢,大家都心知肚明,蓋嘉運和郭子儀的目的是什麼,也不用我說的太透,所以我有個建議,希望諸位能支持,你們要是贊成了,我再去跟聖人說。」
他這麼一說,大家自然而然會認爲,這根本不是韋陟的主意,而是韋陟代聖人來試探他們,因爲這是聖人的一貫手法。
韋光乘着急道:「你就快說吧。」
衆人也紛紛催他。
韋陟點了點頭:「當下需要安撫,安撫郭子儀和蓋嘉運,就必然需要安撫隋王,諸位同意否?」
裴耀卿眉頭一皺,看了一眼渾身哆嗦的嚴挺之,點頭道:
「這是自然。」
這下大家更認爲,韋陟是幫聖人傳話了,因爲這是妥協,聖人不能妥協,所以只有大臣們聯名奏請,聖人才能借坡下驢。
「怎麼個安撫法子?」張均問道。
韋陟道:「我等奏請隋王還嗣,奏疏呢,我已經提前寫好了,你們要是答應了,我領銜上奏,待到聖人準了,立即發文郭和蓋,讓他們知曉聖人心意。」
「放屁!」張均猛地一下子站起來:
「韋陟,你想幹什麼?」
盧奐立即朝張均罵道:「你激動個屁,有能耐你自己回去。」
其他人也是紛紛勸張均冷靜,這明擺着是聖人的意思,你犯什麼渾?
「我附議!」裴耀卿道。
一副虛弱狀態的嚴挺之點頭道:「附議。」
盧奐擡了擡手:「算上我吧。」
韋光乘:「附議。」
「贊成!」宋遙。
苗晉卿道:「可以。」
韋濟點頭贊同,蕭靈也認同....
幾堆篝火附近,十有九個都投了贊成票,因爲大家心知肚明,這個時候不給李瑁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郭丶蓋不好打發。
「聖人還是不肯見我們?」裴耀卿道。
韋陟嘆息一聲:「聖人正因太子謀逆,沉浸於悲傷之中,我們在那裡也是不敢出聲的,聖人現在不想見任何人,諸君體諒。」
「那就有勞你了,」盧奐道:「你現在便可奏請聖人,就說我等共諫,請隋王還嗣。」
「好,」韋陟起身道:「諸位等我消息。」
這件事,是韋陟跟高力士他們商量好了,最好提前一步將李瑁還嗣的事情敲定,當下的局面最合適不過。
因爲這裡不是反對的地方,要是回到長安,驟然拿出詔書,聖人卻不露面,
那些不希望李瑁還嗣的人,會鬧事情。
現在呢?所有人都以爲這是聖人的無奈之舉,大家也認可聖人的適當妥協,
畢竟他們的小命眼下也懸着呢,那麼李瑁還嗣就會順利很多。
至於接下來李瑁如何繼位,那就又是一場特大變故了,因爲涉及到了更大的利益之爭。
當天夜裡,韋陟順利辦成了這件事,中書舍人孫邀親自操刀,寫好了詔書,
雖然沒有拿印,但是聖人的那方印蓋在了奏疏上面,其實就已經算是生效了。
於是中書省這邊緊急派人傳報各方,隋王認祖歸宗,重新成爲壽王。
大臣們都圍在一起抱團,宗室勳貴們,則是三裡之外的另一處地方,當他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個個的目瞪口呆。
咸宜冷笑着看向諸親王丶公主丶嗣王丶郡王,外戚,冷笑道:
「聖人的嫡長回來了,你們不高興嗎?」
這時候,不遠的地方,安靜的深夜裡突然傳來一陣馬蹄聲,正在朝着勳貴駐紮的地方奔來。
來的這些人,全都穿着素服,人數頗衆,有數百人,沒人攔阻他們。
本來應該在守陵的寧王府諸王,聞訊護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