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對於兒子的請辭,李隆基並沒有任何表示,這就是皇帝的深沉所在。

不論是罷免一個人,還是任用一個人,他只做最後的拍板決策,在此之前,得有官員針對事情商討研究,爲皇帝提供選擇方案,其中哪個對了他的胃口,他就選哪個。

那麼這樣一來,就彰顯皇帝是在某人的建議下,才這樣決策,是被人攛掇的,出了事皇帝不背鍋。

李林甫做爲百官之首,就得擔起這個擔子,皇帝不便說的話,他來說,皇帝不便做的事,他來做。

那麼接下來,李隆基在李林甫的建議下,傳召了一個人。

看似是李林甫建議,實際上都是李隆基自己早就安排好的,李林甫不過就是個肉喇叭。

被舉薦的這個人,官職非常多,權利非常大。

殿外進來的,是大唐左羽林軍上將軍,兼代州都督、攝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使的,王忠嗣。

李琩就是在給人家挪屁股,他是皇帝的兒子,人家王忠嗣是皇帝的義子,李琩是六歲返回皇宮,由李隆基撫養,王忠嗣是九歲喪父,被李隆基收養。

王忠嗣的本命叫王訓,忠嗣這個名字是李隆基取的,忠臣子嗣的意思。

“方纔右相舉薦你,赴任朔方,朕本意是你來接替韋卿,擔任副使,可是壽王有意辭去節度,你怎麼看?”李隆基望著下方的王忠嗣,面無表情道。

王忠嗣看都不看李琩一眼,正色道:“朔方乃關中屏障,不宜遙領,臣以爲,壽王公忠體國,實是憂聖人之憂,臣完全贊成。”

他的這句話,每一個字都在踐踏李琩的尊嚴。

下級一丁點奉承上級的態度都沒有,完全是不將李琩放在眼裡,官員對他的態度還不如對一個宦官恭謹。

李琩坐在這裡,就是個笑話,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小丑一樣,被自己的親爹戲謔,被一個下級官員無視,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他是李隆基的兒子。

“兒臣並無治理地方之經驗,藩鎮軍事茲事體大,兒臣遙領恐誤大事,忠嗣爲猛將,戍衛朔方,再合適不過了,”李琩起身道。

李林甫眉頭輕挑,再一次仔細端詳著李琩,這一次他的目光比上一次,停留的更久。

王忠嗣也是頗感詫異,這小子當年不是還想爭儲君嗎?親孃一死沒了靠山,泄氣了?以前不是挺硬氣嗎?現在成軟骨頭了?

李琩的兩次表態,都出乎李隆基的意外,因爲在他的印象中,自己這個兒子,原來可不是這樣的。

當年的意氣風發、激越昂揚都不見了,如今消沉了許多。

這很好.......

李隆基沒有吭聲,目光轉向李林甫。

李林甫微微一笑,道:“親王遙領藩鎮節度,是彰顯我宗室之尊貴,此舉無可厚非,如今壽王請辭,非德才不足,實爲體恤國家,突厥內部當下隱患頗重,其可汗以王室兩位從父,分掌東西兵,號左右殺,亦曰東西殺,士之精勁皆屬,登利可汗尚幼,其母婆匐威望不足以協調各部,與東西殺之間矛盾重重,兩年之內必生內亂,王忠嗣這個時候去,要做好準備,一旦突厥生亂,可引盛兵威之,以絕北患。”

說著,李林甫頓了頓,笑道:“既有北伐之可能,朔方確實應由節度坐鎮,方便協調,壽王可遙領河東節度,以補空缺。”

人家這話說的,就非常有水平,既沒有得罪皇帝,也給李琩和王忠嗣留足了面子。

李林甫拜相已經有五年了,如今的他,還沒有跟東宮那邊正面幹起來,畢竟太子背後還有幾個大佬級人物坐鎮,李林甫幹不動。

王忠嗣和太子,關係就非常親近。

“能不用兵,最好還是不要用兵,”牛仙客皺眉開口道:“財政雖有結餘,然一旦用兵,必然影響用度開支,民政方面就要捉襟見肘了。”

李林甫臉上掛著和煦的微笑,默不作聲,心裡則是在疑惑,牛仙客從前對自己絕對依從,凡事都由他李林甫裁決,這幾個月開始,就好像換了一個人,處處跟自己對著幹,誰給他的膽子啊?

李林甫看似不經意的偷瞄了一眼帝座上的皇帝。

而這時候的李琩,則是偷瞄了李林甫一眼。

他穿越過來六年了,熟悉歷史進程的他,自然不會什麼沒有做,他比誰都知道楊玉環的重要性,於是利用後世豐富的PUA知識,讓十七歲就嫁給他的楊玉環,對他死心塌地。

當然了,李琩心裡很清楚,楊玉環對他的這份感情,是有保質期的,畢竟現在與她同牀共枕的雖然是一個老頭子,卻是一個可以滿足她任何慾望的老不死。

所以,一向唯唯諾諾的牛仙客,在李隆基的暗中授意下,已經開始跟李林甫唱對臺了,而給李隆基吹風的,就是楊太真。

其實整個過程完全就是一個誤會,李琩本意是想試探下,入宮快一年的楊玉環,能對李隆基產生多大影響,於是暗示楊玉環不露聲色的誇讚牛仙客。

沒曾想,李隆基還真就受不了枕邊風,逐漸器重牛仙客,給予對方更多的信任。

有一類人啊,在同性別之中堪稱無敵手,一遇到異性,就趴窩了,聰明的智商也離開了高地。

這就是爲什麼,牛仙客能從幾個月前的兵部尚書,升爲門下省侍中兼任兵部尚書,就是李隆基搭的臺子讓他和李林甫互相制衡。

畢竟牛仙客本身,也有其價值,因爲他在關中地區推行“和糴法”,也是一位可以幫皇帝斂財的官員。

按大唐慣例,中書令是首相,侍中是次相,除此之外可爲宰相者,一般由尚書左右僕射及三省主官副官,加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有了這個加銜,就是宰相了。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爲與中書省門下省一起評議辨別、斷決處理。

而眼下的朝堂,只有首相和次相,沒有加銜宰相。

李琩看的出,人家李林甫心知肚明是皇帝在背後給牛仙客撐腰,對方近來纔敢跟他叫板。

但李林甫並未將牛仙客放在眼裡,因爲他乾的事情,牛仙客幹不了。

朝堂之上,又商議了一陣後,王忠嗣的朔方節度使定了,韋光承入爲九寺五監當中的衛慰寺卿,他奏請朝廷撥款的事情,不太順利,戶部今年要撥給朔方十萬緡錢,兩位宰相意見不一。

緡就是貫,一千個錢串在一起叫緡。

至於李林甫建議的由壽王接任河東節度使,李琩仍然拒不受之,最後由牛仙客遙領。

先一步離開宣政殿的,自然是李隆基。

等人走後,李琩拿起自己的笏板站起身來,微笑看向李林甫,擡手道:“右相請。”

接著,他又客氣的看向牛仙客:“左相請。”

他這是禮貌的請人家先走。

但是兩人都沒有吭聲,李林甫微笑撫須,牛仙客眼觀鼻鼻觀心,都沒將李琩的客氣當回事。

他們倆不動,其他人也沒有動,算上王忠嗣在內一百九十九人,就李琩一個站著的。

殿內的氣氛非常詭異。

王忠嗣不想趟這個渾水,率先起身朝著李琩客套的叉手之後,便第一個離開了,他是寵臣,權柄又大,不在乎這些。

“殿下先回去吧,”

開口說話的這個人,列班的座位不算低,當朝駙馬,衛尉少卿,李琩的妹夫楊洄,他這是給尷尬的李琩找臺階下。

李琩微微一笑,正要離開,李林甫忽然道:

“臣等還有國事要議,寧王患疾,殿下還應多往探視。”

李琩微笑點頭,就這麼離開了。

他走後不久,宣政殿東北側的西序門,方纔陪侍皇帝的那名宦官又折返了回來,皺眉望向百官,道:

“聖人說了,有什麼事情,到中書門下議去,常會已經結束,哪來的都回哪去。”

撂下這句話之後,那名內侍便離開了。

牛仙客這才站起身來,朝著李林甫道:“請吧?右相,朔方的事情,咱們是該好好議一議。”

李林甫哈哈一笑,起身道:“好好好,走吧。”

兩人起身之後,百官這纔跟著起身。

他們要去的地方,原來叫做政事堂,是宰相議事的地方,後來改爲中書門下,下設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算是將六部給架空了一半。

當今的宰相,權柄非常之大,已經從最初的決策權,包攬了六部的行政權。

歷史上李林甫能夠成爲權相,就是源於這次中樞行政體制改制。

至於李林甫口中所述,希望李琩常去探視的寧王,這個人可大不簡單了。

.......

勝業坊,東南角,坐落著一片恢弘的府邸,這裡就是當今大唐皇帝兄長,寧王李憲的宅邸。

其宅引興慶水西流,疏鑿屈曲,連環爲九曲池,外面稱之爲寧王山池院,意思是私人園林。

李琩六歲之前,一直都住在寧王府,他是喝寧王妃元氏的奶水長大的。

皇帝的親生兒子,爲什麼交給了親王撫養?這是因爲李琩的母妃武惠妃在生李琩之前,曾經有過兩個兒子一個閨女,全部夭折。

李隆基當時也找道士問過,道士的說法是皇帝龍氣太盛,孩子扛不住,不宜養在宮中。

所以武惠妃當年在誕下李琩之後,擔心自己這個兒子也會出問題,這才與李隆基商量,找個信得過的人,託付撫養。

而李隆基最信賴的人,就是他的大哥寧王李憲。

李琩平日裡,最常來的就是這裡,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玩樂的去處,並沒有與任何大臣結交。

因爲李隆基在開元初年,曾頒發的《誡宗屬制》中有條敕令:自今以後,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

其實就是避免皇室與大臣勾結,對他的帝位形成威脅,不是不讓你出門,是不要進錯門。

這裡面,主要是指諸王,其他幾個身份畢竟也翻不起多大浪來。

“你做的很對, 眼下你的事情,正在風頭上,這個時候要懂得和光同塵,”寧王李憲坐在後園的搖椅上,身上蓋著一件毯子,朝身邊的李憲說道。

寧王的幾個兒子也坐在旁邊,其中長子汝陽郡王李璡(jin),拍著李琩的肩膀笑道:

“想開點,事已至此,你也別總是愁眉苦臉的,日子還要過,今晚找個地方,陪你暢飲。”

是的,如今的李琩,是整個長安最大的熱門話題,雖然楊玉環名義上,是出家當了女冠,但幾乎帶腦子的都能猜到,這是老子搶了兒子的媳婦。

試問?哪有當公公的讓兒媳婦出家的,出家的地方還是在皇宮?人家兒媳又沒有做錯任何事情。

老六隴西郡公李瑀則是臉色陰沉:“王忠嗣與太子關係親近,所以纔會給你擺臉色,這個狗東西,惠妃在時,他可不是這樣的,真可謂世態炎涼。”

“不要亂說話,在家裡也不要妄議國事,”李憲叱喝兒子一聲,隨即閉目。

李琩看著身邊這幾個堂兄弟,心裡還是溫暖的,自己雖然與親兄弟關係大多不睦,好在還有幾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堂兄弟,與他非常親近。

更幸運的是,母妃雖然過世,還有寧王護著他。

因爲李琩的這件事,寧王跟李隆基吵架了,兩人現在關係非常僵,李憲將李琩當成親兒子養了六年,人家與李琩之間,也有父子之情。

李隆基就是礙於大哥的面子,所以跟楊玉環一直是鬼鬼祟祟,但是人,他已經睡了。

李憲的病,就是被李隆基給氣出來的。

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10章 打穿了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37章 2王3恪第387章 隔閡第275章 金仙觀主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3章 表妹第231章 妖女第26章 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投票第131章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第183章 西市第235章 我乾淨着呢第96章 莊嚴一家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39章 3角關系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96章 莊嚴一家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投票第3章 16王宅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210章 打穿了第292章 秘書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381章 錢監第256章 膽子小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93章 我同意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80章 下簾詩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364章 能騙你的都是自己人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386章 契丹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92章 秘書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34章 三策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314章 十事要說第4章 太原郭氏第134章 她是你的相好?第327章 護短第3章 16王宅第239章 絕世高手第224章 好戰第390章 有喜第168章 願分擔一二第344章 庭杖第4章 太原郭氏第276章 莫以當代論古人第210章 打穿了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第385章 棺材板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361章第173章 瀚海侯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278章 豹鬥犬第119章 小畜生第12章 眼下富裕第224章 好戰第193章 老黃狗第257章 離開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五十章 九死一生第210章 打穿了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344章 庭杖第30章 永徽律疏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180章 姚 宋第379章 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問題第193章 老黃狗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356章 宰了他第15章 走別人路第381章 錢監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
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10章 打穿了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37章 2王3恪第387章 隔閡第275章 金仙觀主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3章 表妹第231章 妖女第26章 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投票第131章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第183章 西市第235章 我乾淨着呢第96章 莊嚴一家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39章 3角關系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96章 莊嚴一家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投票第3章 16王宅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210章 打穿了第292章 秘書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381章 錢監第256章 膽子小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93章 我同意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80章 下簾詩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364章 能騙你的都是自己人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386章 契丹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92章 秘書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34章 三策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314章 十事要說第4章 太原郭氏第134章 她是你的相好?第327章 護短第3章 16王宅第239章 絕世高手第224章 好戰第390章 有喜第168章 願分擔一二第344章 庭杖第4章 太原郭氏第276章 莫以當代論古人第210章 打穿了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第385章 棺材板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361章第173章 瀚海侯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278章 豹鬥犬第119章 小畜生第12章 眼下富裕第224章 好戰第193章 老黃狗第257章 離開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五十章 九死一生第210章 打穿了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344章 庭杖第30章 永徽律疏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180章 姚 宋第379章 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問題第193章 老黃狗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356章 宰了他第15章 走別人路第381章 錢監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