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你可真會捧

崔翹,出身於清河崔氏定着六房之一的南祖烏水房。

他的親爹,是武后時期大名鼎鼎的「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與蘇味道丶李嶠丶杜審言齊名,也就是說,這四個人寫文章是當時最牛逼的。

而且四個人關係非常好,所以崔融的女兒嫁給了杜審言的兒子杜閒,生下了杜甫。

而崔翹,是崔融的第七個兒子。

崔融有九個兒子,長子當年已經很牛逼了,中書舍人,可惜死的早,剩下活着的兒子,也大多成器,其中以崔翹成就最高,現任刑部尚書。

太府寺坐落在皇城以東,西邊是太僕寺,南邊是太常寺。

眼下崔翹正帶着人,在這裡查帳,既然是查帳,自然要用一些財務專才,他從各司衙門調來二十名財政專家,仔仔細細,挨個庫房查驗太府寺歷年以來的帳目詳細。

他現在心情很沉重,因爲已經查了快半個月了,仍然沒有查出什麼問題。

準確來說,所有貓膩都出在平準署,但是平準署他不敢查,要扳倒楊慎矜,

牽扯聖人,那是扳不倒的。

可如果實在查不出問題,那麼聖人一定就會怪他們無中生有,誹謗楊慎矜。

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已經沒有退路了。

崔翹將事務都交給刑部侍郎,同樣出身清河崔氏的崔,而他則一個人在皇城內散步,思索着應變之法。

李適之在朝堂上向楊慎矜開火的理由,是對方長期使用調整物價丶操縱關中糧價的手段來賺取收益,才勉勉強保證了官員的俸祿。

但這樣一來,導致長安的商業非常混亂,商品貨物一天一個價,民間叫苦不選。

年底太府寺至少都要湊出八萬貫,才能將官員每歲一放的祿米發下去,而太府寺眼下的結餘,只有一萬貫,差額巨大。

但問題是,崔翹如果揪着這一點不放,年底一旦開不了工資,擔心楊慎矜將矛盾轉移至他身上,人家屆時大可以說:我正在準備錢,結果刑部來查我,耽擱了時間,所以錢沒籌到。

年底的糧食,是一年當中價格最高的,這個時候發不下去,影響非常大。

那時候可就是犯衆怒了,尤其是那些小官小吏,因爲只有他們纔會在乎那點祿米,而這些官員是一個龐大的羣體。

逛着逛着,崔翹的目光落在了前方長街盡頭城門下,一名年輕人身上。

他以前只見過李瑁三次,但一眼就認出了對方,頂級官員都有一個習慣,該記住的人,一定會記住。

這不是過目不忘,而是強行記在心裡,以便加深印象。

崔翹主動迎了上去。

李瑁就在安上門下,與崔圓聊天,皇城的城門,很多都像是個擺設,只有某種特定時間纔會開啓,平時幾乎是常閉。

但依然需要有人看守,安上門就是這樣的城門,只有太廟祭祀的時候纔會打開。

崔融和崔圓都是清河崔,但彼此之間並不認識。

因爲這個家族太龐大了,雖然他們兩房的地盤都在山東地區,離得很近。

李見到崔翹過來,第一時間朝崔圓道:

「給你介紹一位你的同族,刑部尚書崔公。」

崔圓恍然一愣,頓時一臉興奮的上前打招呼:

「青州房崔圓,見過族長。」

族長是族中長輩的意思,宗長才是家族老大,崔圓這段時間在幾個冷門的城門之間輪換,聽說過崔翹回來了,但是還沒有機會見過人家。

崔翹也是一愣,好奇的打量着崔圓,他也沒想到竟然在皇城的城門底下見到了同族。

「郎君的父親是誰?」崔翹好奇道。

崔圓難得有這樣的機會結交同族大佬,趕忙道:

「家父崔景,曾爲大理評事,晚輩祖上乃舊魏尚書左僕射崔公,諱亮。」

「噢.....:」崔翹恍然,親切的上前拍了拍崔圓的肩膀:

「這麼說,你是老夫的族侄了,我與汝父同輩,當年有過幾面之緣。」

清河崔本來就是在北魏時期混的最牛逼,單是崔圓祖上,就出過兩個宰相。

只看對方身上的官服,崔翹不難猜到,這是個監門校尉,他們老崔家一般入仕,都是走正統渠道,也就是從縣令縣尉開始,一步步升官。

很少有從看大門的開始,而且看對方的年齡也老大不小了,可見前途一片昏暗。

你小子有點丟人啊,難道是庶出?

李瑁朝崔翹說道:

「我這位好友,即將成爲戶部蕭侍郎的女婿,今日既然遇到崔公,說不得需給您送份請束了。」

我的好友,蕭侍郎女婿,這兩個身份無疑是在捧崔圓,崔翹完全聽懂了,聞言授須道: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同出一門,從前不知,今日相逢,往後自該多多親近。」

他是打算拉攏崔圓的,並搞好關係的,因爲蕭靈曾經是太府寺少卿,楊慎矜的屬下,對太府寺的事情非常清楚。

「崔圓如今正苦攻財稅之道,等他學識大成,崔公有用得着的地方,儘管找他,」李瑁算是徹底給兩人牽線了,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牽線。

通過崔圓,今後便可以知道崔翹的動向,這是很有用處的。

「自然自然,」接下來,崔翹又詢問了一些崔圓家裡的事情,便告辭離開。

李瑁也藉機道:「正好順路,便陪崔公走兩步。」

待到兩人走的遠了,崔翹突然小聲道:

「我這位族侄,是怎麼與蕭靈牽扯上的?」

我就知道你要問,李瑁笑道:

「憑個人本事,崔圓還極得高將軍器重,別看他現在官職不高,今後若有崔公照應着,將來恐非池中之物。」

你可真會捧,崔翹笑道:

「老夫怎比得上高將軍,不過既是同根同源,自然會照拂一二,老夫聽說,

裴公辭任京兆尹,並且舉薦韋堅接任,是隋王的主意?」

李瑁一愣,皺眉看向對方:

「還有這類謠言?」

崔翹忍不住哈哈一笑:「非是謠言,是從右相府傳出來的。」

李瑁撇了撇嘴,肯定是從李林甫那裡傳出來的,因爲他只在李林甫面前承認了。

當時在場的人,沒有人會將這種事情漏泄出去,除了李林甫。

這老小子故意這麼幹,是挑撥他和李適之派系的矛盾,讓李適之認爲,李瑁在當攪屎棍,離間他們和韋堅的關係。

李林甫真是無時無刻不在切割李瑁與旁人的關係,好讓李瑁能夠一心一意做右相府的盟友。

那麼李瑁若是不承認,就沒意思了,於是他點頭道:

「確實是我的意思,崔公有什麼指點?」

崔翹搖了搖頭,道:

「豈敢?隋王此舉無疑是想與裴公置身之外,而且懷疑是李憲臺在背後操縱交構之謠言,纔會舉薦韋堅以此報復,老夫今日有必要解釋清楚,這件事絕對不是出自憲臺之手。」

李瑁淡淡道:「若是每個人的言語都能相信,那這世間便沒有真僞之別,崔公的話我會記住,但若令我盡信,則不容易。」

崔翹點了點頭:「李憲臺絕不希望與隋王交惡,這份誠意,今後自然會讓隋王知曉。」

李瑁笑了笑,轉移話題道:

「韓朝宗人呢?在家閒着?」

崔翹搖頭道:「每日常朝都會參加,以便聖人詢問山南東道諸州事宜,朝會結束後會去尚書省旁聽政務。」

韓朝宗這個級別的官員,是不能讓他閒着的,既然是搞行政的出身,自然是要去最高行政部門尚書省。

這與嚴挺之不一樣,嚴挺之回來目標明確,不是戶部尚書就是吏部尚書,但是韓朝宗就比較模糊了,不好安頓。

爭取京兆尹那是李適之等人的一廂情願,李隆基並沒有這個想法。

當然了,最後花落誰家,看的是博弈。

「太府寺那邊,查的如何了?」李瑁又問。

他這是循序漸進的在探問情事,如果剛纔詢問韓朝宗的時候,人家支支吾吾不想說,那麼李瑁就不會接着再問。

崔翹本來也不想說楊慎矜的案子,但他又覺得,李瑁眼下在長安,好像挺吃得開,與各方勢力多多少少都有些牽扯,蓋嘉運都是人家帶回來的,可見這小子不是一般人,說說也無妨。

「虧空肯定不小,但太府寺的帳做的太嚴謹了,暫時沒有查出問題,」崔翹邊走邊說道:

「所以我們現在首先要搞清楚,太府寺建立帳目,是遵循怎樣的一套規則,

有什麼隱晦和技巧,找出這些貓膩,才能一窺全貌。」

一個會計一本帳,說的就是人家的記帳手法,大唐所有的財務部門,都有一套統一的記帳規則,爲的是方便上面查帳。

但實際上,各家都有一本暗帳,而立帳的手法都不一樣。

見到人家這麼坦誠,李瑁笑道:

「你們爲什麼不問問韋堅呢?」

崔翹笑道:

「不瞞隋王,韋堅這個人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您的那些小使倆也頗爲奏效,

他現在一門心思要爭京兆尹,看不到希望,人家輕易不會給我交底,與人打交道就是這樣,各取所需才能通力合作。」

他算是最大程度的對李瑁坦誠了,甚至都明着承認了與李適之丶韓朝宗是一個派系。

但與韋堅,是互相利用,若即若離。

況且太府寺的爛帳本來就出自韋堅之手,韋堅怎麼可能自揭其短?

「崔圓如今常會向蕭靈請教財賦上的學術知識,畢竟是未來的岳父,蕭靈也不會藏私,」李瑁暗示道:

「今晚青龍寺有廟會,他剛纔說,好像會去聽戲。」

崔翹嘴角一翹,點頭道:

「怪不得國寶郎對隋王評價極高,果然聞名不如見面。」

蕭靈和楊慎矜,曾經是會計和出納的關係,玩的都是一種帳。

但蕭靈肯定不會賣了楊慎矜,因爲大家都是右相的馬仔。

但是崔圓就不一定了,但凡被崔翹套出一些太府寺做帳的技巧規律,楊慎矜就算是完蛋了。

韋堅爲了爭取京兆尹,已經沒耐心等到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計劃,再獻給聖人,以愉悅聖心。

而是提前一步將自己所有的工程計劃列了一個總章,下面分列十二個詳細條目,呈給了李隆基。

這個人有着絕對的才華,但就是太激進了,以至於他的手段,主要用在了逢迎皇帝上面。

當然了,韋堅摸的挺準,李隆基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所以他的這份工程計劃,讓李隆基整整研究了三天。

十二月初四,李隆基站在龍案前,依舊與高力士就案上的工程圖卷及條目探討議論着。

「這個韋子金,是個有用的人啊,」李隆基笑呵呵道:

「如果按照他這個法子,這條水渠一旦修成,天下財貨可沿着運河直抵禁苑之外,連接龍首渠,他竟然還不要戶部撥款,這個人,想法很大啊。」

高力士已經陪着基哥研究三天了,不得不說,就目前看來,韋堅的整個計劃是非常好的。

禁苑在大明宮以東,是一片相當大的區域,既是皇家狩獵場所,也是囤積重兵的地方,地盤涵蓋了整個漢朝長安城,開有十座城門,羽林軍和龍武軍的大營,就在這裡。

裡面湖光三色,共有離宮亭觀二十四所,是唐高宗李治最喜歡去的地方,李隆基則對那裡不太感冒。

韋堅的計劃,是在禁苑以東的產水旁挖一座大水潭,修建一座碼頭,四方每歲貢品,往北經產水渠進入大明宮,送入國庫,往南經龍首渠進入長安。

等於是徹底打通洛陽至長安一線的漕運,除了三門峽那邊有天塹,需要走十幾裡陸路轉運之外,整條運輸線全走水路。

單是運輸這一項,每年將爲朝廷節省一筆超級巨大的開支。

高力士感慨道:「這個人是真厲害,但是這麼大的工程,他經營至今,沒向戶部伸手要過錢,他是怎麼維持的?」

李隆基笑了笑:「別管用什麼辦法,能爲朝廷結餘,就是好事。」

其實他是沒臉說,高力士也在裝傻不知道。

裝聾作啞,是皇帝的必備技能,方便今後韋堅出事,他可以置身事外。

兩人心裡都清楚,韋堅將該免的勞役,重新加在了運河沿岸的百姓身上,而且服役時間從兩個月增加爲四個月,爲期三年,可謂壓榨平民,抽筋剝皮。

他也不想這麼幹,遺罵名於天下的事情,誰願意幹?

但是沒辦法,他敢要錢,戶部那邊絕對不給批,李林甫必然會阻止他,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寧教我負天下人,也要討好當今聖人。

「十八郎怎麼還沒有來?」李隆基突然皺眉道。

他已經派人召見李瑁,原因是楊玉瑤帶着一罈涼州產的葡萄酒,請貴妃試嘗,貴妃很喜歡。

不喜歡,也得喜歡,因爲這是蓋擎的一份心意,是代表河西藩鎮示好楊家。

一罈普普通通的葡萄酒,代表着河西對貴妃的支持,蓋嘉運來長安的時候進獻白鹿,不過是恭賀貴妃冊封的正常舉動,但並沒有表現出對貴妃的支持。

蓋擎就不一樣了,明顯有依附投靠傾向。

李隆基絕頂聰明,自然要將這件事情落實了,畢竟眼下的朝堂,很多官員對貴妃頗爲不敬。

他們這是衝着貴妃嗎?還不是衝着朕?

高力士出去催,結果又等了半個時辰,李瑁纔來了。

因爲他在一處特角背晃的寶藏小店吃飯,宮裡派去的內侍找了很久才找到他「你現在可真是自由啊,朕傳召你,還得讓朕久等啊?」李隆基笑呵呵道。

他今天對李瑁的態度非常和善,因爲他看得出,是李瑁在中間牽線,河西纔會有如此態度。

當然了,楊三娘更是功不可沒,正是因爲人家的積極奔走,才終獲碩果。

李隆基是這麼認爲的。

這件事,李瑁和楊玉瑤私下都商量好了,千萬不能將李瑁給推出來,聖人問起來,就說都是楊玉瑤自己在背地裡張羅的,李瑁不過是個中間人。

「兒臣貪嘴了,尋個了個難尋的小店,吃了份畢羅,以至於誤了父皇的事情畢羅是從波斯傳入大唐的一種餡餅,可烤可煮,既然是餡餅,肯定有餡,裡面什麼都能裝,被稱爲「包羅庶物,囊括宇內」,已經在大唐南北盛行,算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美食。

李隆基頓時一愣,你特麼話裡有話啊?

畢羅是武惠妃最愛吃的一種食物,以至於她的子女也都偏好這口,眼下是十二月初三,十二月初七,是武惠妃的祭日。

「你阿孃的祭日就要到了,屆時朕會令翰林院撰祭文,光祿寺備祭物,你與咸宜他們一起,往陵前祭拜吧,」李隆基淡淡道。

從前李瑁他們祭奠母親,都在是太極宮內,沒辦法去陵前服喪,因爲基哥還沒死。

所以他們的三年服喪改爲每人家中設貞順皇后靈堂,香火不滅,燈油火燭全部由禁中供應。

目前爲止,基哥是想和武惠妃合葬在一起的,因爲就在惠妃敬陵旁的一大片區域,如今已經禁止閒人進入,說明這裡會是將來的皇陵。

但是歷史上,基哥與元獻皇后楊氏合葬在泰陵,元獻皇后就是太子李紹的媽,皇后也是李紹封的,也是他強行將基哥與自己媽埋在了一起。

瞧見兒子有多重要了吧?蓋嘉運有時候都憂蓋擎,就是因爲他死後在下面活的好不好,有沒有錢花,得看人家蓋擎。

如今是武惠妃過世的第四個年頭,三年服喪期過去了,按照禮制,皇后祭日當天,皇帝都得素服免冠,文武百官也一樣,還要舉行盛大的祭禮。

但基哥肯定不樂意,他現在根本不想看見素服。

你不樂意,我也得說,只見李瑁道:

「是不是需要罷朝一日,舉城祭奠?請父皇示下。」

朕就不該追封她皇后,這下好了,將朕的軍?李隆基淡淡道:

「還是一切從簡吧,今年朕傷心太多次了,不想再傷懷了。」

李瑁不氣了,一臉的不滿。

他這是故意的,涉及到人倫常情,是可以適當的跟基哥擺臉色的,這樣一來,基哥會覺得他是個性情中人。

也會覺得委屈了李瑁和咸宜他們。

那麼自然就要適當的補償一下,不然說不過去的,因爲是你不尊重我們的媽,還帶着全天下的人不尊重我們的媽。

高力士也覺得從簡有些不合適,畢竟是皇后,但他也清楚,基哥肯定不想大辦,於是幫着勸說李瑁道:

「十八郎要理解聖人的苦心,你就代聖人往咸陽祭奠吧。」

見好就收,只要基哥有個愧疚的態度,李瑁的目的就算達到了,你不能再逼了,再逼人家,人家弄死你。

李瑁點了點頭:

「兒臣自然體諒父皇,父皇萬勿再傷懷了。」

李隆表情悲傷的點了點頭,彷彿陷入某種傷心的回憶當中,很久後,才朝李瑁問道:

「你覺得韋堅這個人,怎麼樣?」

能怎麼樣?自然是非常好。

李一下子就聽出來了,基哥這是要給自己送一份人情,說明基哥已經屬意韋堅接任京兆尹。

只要李瑁隨便誇上韋堅幾句,那麼基哥就可以對外宣佈,隋王舉薦韋堅。

算是彌補武惠妃不能大祭給李瑁帶來的遺憾,也可以離間李瑁和太子的關係雖然韋堅的人情,可以說一點用都沒有,因爲這個人,本來就是不記恩的,

但是李瑁肯定還得誇。

人前莫說人短,人後不論人非,這並不是一條道德標準,而是一條自保的行事準則。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你背地裡說別人的壞話,難保不會被傳出去,傳出去之後,那個人會怎麼報復,你肯定不知道。

遇到狠的,說不定弄死你。

所以說,不要談論別人的壞話,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李瑁今天但凡說一點韋堅的不好,肯定傳出去,基哥就是這麼喜歡噁心人,

而且李瑁事後根本不知道已經傳出去了。

「絕對的大才,宰相之姿,」李瑁正色道。

李隆基頓時一愣,與高力士面面相,見過捧的,沒見過這麼捧的?

他纔到哪個地步啊?你就說他能當宰相?

「十八郎言重了,韋堅當不起這樣的盛讚,」高力士笑道。

他這句話,無疑等於是貶低了韋堅,也就是說壞話,但人家不擔心傳出去,

因爲聖人和李瑁,都不會外傳。

李瑁笑了笑:「只是我個人見解,或許是因爲我才疏學淺吧。」

這是自貶,因爲我不行,所以覺得韋堅行。

李隆基嘴角微翹,哼了一聲道:

「朕的那位堂姐,究竟給楊洄留了多少?你知否?」

李瑁硬着頭皮道:

「據兒臣所知,楊洄真的沒錢,因爲他眼下竟然與商人流一氣,令人不齒,兒臣已多番訓斥,望其回頭。」

李隆基似笑非笑的擺了擺手:

「回去吧。」

李瑁緩緩退走。

第351章 鑰匙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五十八章 追贈太子少保第369章 朱墨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351章 鑰匙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390章 有喜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14章 老子肯定不去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286章 敲鐘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236章 刺激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307章 買房子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200章 願與諸君共富貴第157章 忠義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59章 十望州第208章 公主很平靜第340章 畜......畜生......第385章 棺材板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165章 當家三年狗也嫌第190章 賜名第236章 刺激第387章 隔閡第193章 老黃狗第四十九章 鴻臚少卿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264章 寧親公主第320章 以夫爲天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389章 金花箋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298章 國家隊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84章 牛李黨爭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362章 醉酒第346章 家賊難防第262章 撕破臉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76章 莫以當代論古人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82章 恩怨兩消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12章 眼下富裕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288章 有時候也是可以破例的第364章 能騙你的都是自己人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294章 五武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5章 我們該如何道別第78章 別問了第79章 回去吧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386章 契丹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127章 服務業第344章 庭杖第27章 那你可真不行!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53章 撤軍第335章 捧土加泰山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
第351章 鑰匙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五十八章 追贈太子少保第369章 朱墨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351章 鑰匙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390章 有喜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14章 老子肯定不去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286章 敲鐘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236章 刺激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307章 買房子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200章 願與諸君共富貴第157章 忠義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59章 十望州第208章 公主很平靜第340章 畜......畜生......第385章 棺材板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165章 當家三年狗也嫌第190章 賜名第236章 刺激第387章 隔閡第193章 老黃狗第四十九章 鴻臚少卿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264章 寧親公主第320章 以夫爲天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389章 金花箋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298章 國家隊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84章 牛李黨爭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362章 醉酒第346章 家賊難防第262章 撕破臉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76章 莫以當代論古人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82章 恩怨兩消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12章 眼下富裕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288章 有時候也是可以破例的第364章 能騙你的都是自己人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294章 五武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5章 我們該如何道別第78章 別問了第79章 回去吧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386章 契丹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127章 服務業第344章 庭杖第27章 那你可真不行!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53章 撤軍第335章 捧土加泰山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