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刑部的奏疏就擺到了皇帝的御案上。刑名之事對於現在風雨飄搖的大明來說,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要不是刑徒軍戰鬥力實在過於拉胯,朱由檢都想將全國人犯人一股腦丟到戰場上去了。
一般情況下,朱由檢對於刑部文書都是直接參照內閣的意見給通過了。這封奏疏能夠讓他多看兩眼,還是因爲奏疏上提到的人,大明大名府知府盧象升!
朱由檢心中狂喜:“哈哈,我還沒去找他呢,他自己就跑過來了!妙啊!”
“王伴伴吶,設宴!”朱由檢高聲道。
“喏!陛下,您這次要宴請哪位大人啊?”
“大名知府盧象升現在京城,你即刻差人尋他,傳其入宮赴宴!此番多邀些人來:英國公、忠貞侯、畢閣老、朱閣老、金吾衛指揮使汪鱗、北鎮撫司提督指揮湯豫,嗯,王在晉也一併請來罷。”朱由檢說道。
“陛下,酒菜可有吩咐?”王承恩繼續詢問道。
是啊,老是吃御廚做的菜也吃膩了。一本正經設宴也有些拘束,找歌姬表演節目的,一個個正義感爆棚,指不定又會怎麼批鬥他這個皇帝呢。現在的士大夫還是沒有漢唐士大夫放得開,私下裡或許很過分,但在皇帝面前非要裝一下。
“御花園裡那幾頭鹿,整日鬥毆不止。着膳尚監,揀最肥壯的一頭宰了,片成薄片。再取幾隻小羊羔、幾尾鮮魚,都細細切成肉片,備齊火爐傢什。朕這遭便吃炙肉!”朱由檢舔了舔嘴脣說道。
此時盧象升剛被刑部的人一臉嫌棄地送走,又來到了戶部。盧象升歷任戶部貴州司主事、山西司員外郎,戶部算是他的老東家了,他在戶部並沒有受到嫌棄,反而見到了不少老同事。
“我就知你這廝不是安分的主!沒成想你都外放地方做官了,偏又跑回京城來捅這麼大婁子!如今刑部那幫人恨你恨得牙癢癢呢!””戶部右侍郎李待問笑着說道。
盧象升面對自己的老上司的調侃,臉上也露出了一絲尷尬之色,連聲告饒。
李待問繼續道:“怎麼,盧知府折騰完刑部,又要對我們戶部動刀了不成?”
“李侍郎,我此番是來拜見畢閣老的。”盧象升說道。
“畢閣老不在此處,在文淵閣。”李待問搖了搖頭說道。
““敢問李侍郎,畢閣老何時會來戶部?亦或者其府邸在何處?”
李待問聞言,表情變得有些怪異,說道:“畢閣老多數時候在內閣當值,偶爾回戶部衙門理事,時辰不定。至於他的府邸麼……元宵節那晚遭了祝融之災,早已被一把火燒作白地了。”
“啊?!”盧象升大驚失色。
“盧象升,盧知府,盧象升在這裡嗎?哪位是盧象升?”一名小太監闖進戶部衙門問道。
“在下盧象升,請問公公有何吩咐?”盧象升眉頭微皺問道。“吩咐不敢當,盧大人,陛下邀請你進宮赴宴,請跟隨我來吧。”
“嘶,”李待問倒吸一口涼氣,說道:“這可是陛下的青雲宴,盧建鬥,你要青雲直上矣,苟富貴莫相忘啊!”
“何謂青雲宴?”盧象升一頭霧水。
太液池畔,春光明媚,鯉魚炸水,躍出湖面,打破湖面的寧靜;綠蔭樹下,擺上了一排銅烤爐,還有咕咚咕咚冒着熱氣和酒香的黃酒。
被邀請來的衆人裡,像是英國公沒少被皇帝請吃飯,已經產生了免疫了。但是像汪鱗、湯豫和盧象升幾人第一次來,卻是受寵若驚。王在晉則感覺有些奇怪,他認爲自己被皇帝所惡,不知道爲什麼這一次會請他來。
衆人依照太監的指引落席。令衆人驚訝的是,被安排到左下首位置的居然是一個面孔陌生的年輕人。
衆人的目光全部看向盧象升,其他人就算不熟悉,那也是相互認識的,盧象升纔是那個例外。他被看得有些不自在,於是連連作揖行禮道:“在下大名府知府盧象升,見過諸位。”
其他人倒也沒有託大,紛紛起身報上自己的官職名號。盧象升沒有想到,自己要找的畢閣老儼然也在場。在場衆人官職一個比一個嚇人,就他盧
象升的官職最小。盧象升有些瑟瑟發抖,殊不知其他人也在嘀咕:爲什麼盧象升一個知府會被安排到次席?總感覺這次設宴完全就是爲這小子設的,他們這羣人都是來陪襯的。
畢自嚴執掌戶部,倒是知道有盧象升這麼一個人。畢竟他交稅又積極,足額繳納朝廷賦稅的同時,還能做到官聲特別好,混到了一個“盧青天”的名號,簡直就離譜。歷任地方,連年獲得上上評,在一衆地方官員裡面鶴立雞羣,畢自嚴想要不注意到他都不行。
他想着宴會之後,一定要找這個年輕人聊一聊才行。隱隱約約記得這個年輕人好像是戶部的,他打算問一問他要不要調回戶部。身兼內閣學士和尚書職位,雖然權勢很大,但他也確實有些忙不過來,他想找個人分擔一下壓力。
爲了避免其他人尷尬,朱由檢是等到所有人到齊之後再出席的。衆人見到皇帝到來,紛紛行禮。
盧象升如臨大敵,心中直犯嘀咕,他跟皇帝不熟,甚至都沒有單獨給皇帝上過奏疏,不知道爲什麼會被皇帝選中。通常來說,皇帝召見臣子都是要奏對,他已經在心裡打了幾篇腹稿了。
“你便是盧象升?!朕聞說你每日在家中扛那一百四十斤的大刀練武,今日一見,果然是條好漢!”
衆人聞言,都面露異色,盧象升自己卻不太樂意了,他悶悶道:“臣不過是練一些強身健體的把式,臣是天啓二年二甲進士,文略亦是不差的。”
朱由檢失笑道:“你啊你,朕知道你是文武雙全的大才,此番邀你赴宴,正因爲你於大名府治田有方。
我等高坐朝堂,於民間百事終不及你體察深徹。今歲宴席,便請你細述大名府任上實務經驗,若見朝廷法令有何不逮處,但請直言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