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爲賊!

恩科這東西其實就是一種賞賜,開寶三年,太平興國二年,太祖、太宗分別賜參加省試、殿試落第十五次、十次以上者“出身”。

事實上恩科成爲定製的主要時間是在鹹平三年,也就是趙禎的老爹真宗皇帝趙恆當政的時候,他爲了鼓勵讀書人,允許舉人年高而屢經省試或殿試落第者,在遇殿試皇帝親策士時,由禮部另立名冊奏上,參加附試,稱“特奏名”,這就是相當於便向的“內定”人選。

當然這些人的名次是和普通的制科無關,只是給予年老者以官身,算是給他們這麼多年幸苦讀書的一絲安慰,於是這是爲恩科之嚆矢。

所謂的恩科其實並不在於這“特奏名”而是在於縮短年輕人等待科舉的時間,只是把三年一次的科舉縮短了,畢竟科舉是爲國選材馬虎不得,並不是說恩科就意味着今年的恩科簡單。

富弼不出意外的成爲了今年禮部貢舉的主考,同時趙禎在今日的正朔朝會上向所有朝臣,文武百官宣佈,大宋即將取消疊牀架屋的官制。

而在此之前是一個過度階段,一切俸祿貼補都按照原有不變發放,不會在物資上有任何影響,現在要改變的只是這個紛亂的官制而已。

趙禎實在是對大宋的官制忍無可忍了,這是大宋朝堂高效工作的巨大障礙,並且也是混亂的,甚至連大宋自己的朝臣都不是全部明白其中的區別。

趙禎相信,即便是遼朝的密諜進入皇宮,也難以在衆多的衙門之中找到自己說需要的東西!

大宋的官員品級十分之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這差遣實際上做事的崗位,多數爲臨時工,因爲這是最爲實權的東西,當然不能放權,而臨時工就要簡單的多,只要時間一到,或是事情處理完,那你的差遣就自動解除,相應的權利也會再次過度到帝王的手中。

所以這差遣纔是大宋真正辦事的官職,而本官階又稱寄祿官,即享受怎麼樣的待遇,名稱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職,這些官職在前代也就是唐代的時候是實打實的官員,但在大宋卻成爲了區別官員之間俸祿標準的東西。

散官階是官員實際的上的等級,又以文資和武階對應文武大臣,這是一種行政上的高低。

這還不算完,當到達高級官員的時候往往會有貼職,這是專爲文人而設的榮譽稱號,如某館某閣大學士、學士等。

還有倆個不得不說一下,勳官與爵位,這兩樣東西聽名字便知道沒有實際作用,這是專門留給開國功臣之後的官職,或是大功者爵位之類的東西,勳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並無實際作用。

爵位榮譽頭銜加額外補貼,封邑與實封往往不一樣。

如此這些雜七雜八的算下來,各種官稱,官銜,官品,大概有數百種之多,極大的阻礙了朝堂的辦事效率,雖然疊牀架屋的制度有利於權利的集中,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朝堂的運行效率。

趙禎對此深惡痛絕,這也是他回朝之後燒的第一把火,大宋的官制必須做出改變,即便朝中百官反對,趙禎也有足夠的理由。

當三才吊着嗓子宣佈散朝的時候,一大堆官員選擇留身奏事,趙禎瞧了一下,其中大多是保守的老臣,其中最爲德高望重的便是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李若谷。

李若谷出身於書香名門,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光義,字匡正,五代時進士。早以博士受經,歷任陝西扶溝縣主薄、潁上縣令、太子右贊善,後漢時還是朝議大夫。

其父李良弼,字夢得,五代時進士,歷任濟州防禦巡管、宿州團練推官、廬州府錄事、觀察節度使等職。

而到了李若谷便更是中興,雖然不是身居要職,但歷任宋太宗、宋真宗、以及現在三朝,德高望重,名聲甚嘉,乃三朝元老!

他的出現也給了許多人定下心來,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爲反對派出頭,對於趙禎的這次改革來說,朝臣當中不開口的大多便是支持的,他們雖然支持,卻沒辦法發表自己的觀點。

並非是不情願,而是有着自己的考量,若是成功最好,但若是不成,以後還如何與同僚相處下去?朝中的人都是聰明到家的,當李若谷站出來之後,便沒人再開口了。

他不僅是領頭者,更使得所有朝臣都有了一塊擋風牆………………

三朝老臣出來,趙禎自然要召見,李若谷爲人如何趙禎心中有數,但他不明白,這個老臣向來是最會站隊的,並且把朝堂看的清清楚楚,怎麼會在這個時候犯糊塗,成爲別人手中的“馬前卒”?

李若谷進入後殿等待的時候,大殿之中的官員便也不再堅持,陸續的離開,他們知道只要李若谷上前,皇帝便不會召見自己。

一羣臣子三三兩兩的走出殿門,而走在最前面的范仲淹卻被蘇洵拉住:“範相公,這李子淵是怎麼了?居然挺身而出,都如此年紀了,不該明哲保身嗎?以他之資歷,少說也能得一個太子三師之類的致仕。”

歐陽修就在邊上,望着蘇洵道:“這誰家的東西被動了,誰家人不心疼?”

但歐陽修卻默默不語,望着乾宇殿高高翹起的飛檐忽然轉頭道:“他是三朝老臣,這三朝之中有多少的風浪爾等可知道?”

見兩人搖頭,范仲淹冷笑道:“太多太多,但他李子淵能歷三朝而青雲直上,說明此人極爲精通官場之道,怕是這次並非是反對官家!”

范仲淹的話讓歐陽修和蘇洵兩人猛然一驚,對啊!所有人都以爲留身奏事的人是在反對官家,可若是他李若谷並非是反對,而是支持呢?!

如此一來便可給予所有反對的人一個大大的措手不及,也能使得官家的改革得到鼎力相助,顯然這個時候李若谷的所作數爲乃真算是“雪中送炭”。

三人不禁相視苦笑,蘇洵無奈的擠出一句:“老而不死爲賊!”

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爲賊!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漢家至上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一千八百四十章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兩千一百九十四章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七百八十二章開源節流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兩千五百七十三章阿母城的“主人”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邏些城舊事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工廠的秘密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兩千兩百一十章贖罪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爾克的心思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九百二十四章大宋天子是何人?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網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
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爲賊!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漢家至上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六百二十七章戰爭的經濟效益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氣第一千八百四十章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大國博弈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兩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種可能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兩千一百九十四章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北遷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三百八十八章圍攻瑪兒敢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七百八十二章開源節流第三百六十四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三)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兩千五百七十三章阿母城的“主人”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邏些城舊事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工廠的秘密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兩千兩百一十章贖罪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庫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爾克的心思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長刀飲血第九百二十四章大宋天子是何人?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鞏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網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兩千五百二十六章世界的橋樑第兩千零四十六章蜜月與仇恨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