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

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

最開始的時候,馬鈺說的還很磕巴。

畢竟只是臨時思考,臨時組織語言,很多地方說的不到位是很正常的。

但他越講越興奮,靈感不斷爆發。

很多之前沒有想到的知識點,就這麼順其自然的冒了出來,他講的也越來越順暢。

“治理天下需要一整套的制度體系,就比如秦以後推行的郡縣制。”

“在先秦時期,因爲生產力太落後,是沒有施行郡縣制的條件的。”

“當時的人們,根據實際情況,以血緣爲紐帶建立了宗法制度。”

“在當時,宗法制度不只是用來確定人與人關係的,還是治理國家的制度。”

“周王室得了天下,就把宗親和軍功勳貴分封在各地,幫助周天子治理地方。”

“這也就是史書上說的封邦建國,又叫分封制。”

“這就是一次封建。”

“等這些諸侯國建立,諸侯王們要如何來管理自己的封國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模仿宗主國周王室。”

“諸侯國內部,將遠離國都的土地,劃分成一個個小格子,當時稱之爲采邑。”

“按照血緣親疏遠近,將宗親委派到這些采邑去任職。”

“這就是二次封建。”

朱元璋插話道:“禮記有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馬鈺也沒有再置氣,頷首道:“是的,這就是西周的管理制度。”

“圍繞血統建立的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朱標恍然大悟,道:“原來二次封建是這個意思,那後來呢?”

馬鈺說道:“列國內部建立的采邑,最初是屬於國家的,列國國君可以隨時更換管理人員。”

“原來的管理者死亡,采邑也會被收回,國君重新派人管理。”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一個宗親在采邑任職幾十年,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他還會願意將采邑讓出去嗎?”

“慢慢的,采邑就變成了世襲,成爲了真正的國中之國。”

聽到這裡,朱元璋的臉色有一瞬間的不自然,不過迅即又掩去。

就連馬皇后都沒有察覺到。

馬鈺就更沒有看到了,他繼續說道:

“之前我們說過,夏商西周時期地廣人稀,列國並不是直接接壤的。”

“大家相互之間,隔着廣闊的荒野地帶。”

“這些荒野都是無主之地,列國可以通過墾荒來擴張領土。”

“諸侯國二次封建的時候,往往會把國都放在國家最富庶的地方,把采邑放在國境邊上。”

“在前期,坐擁最富庶地區的列國公室,實力遠比采邑要強大的多。”

“可採邑周邊到處都是荒地,他們可以通過墾荒變強。”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開墾,采邑控制的土地就越來越多,實力漸漸地就超過了列國公室。”

“東周時期周王室虛弱,列國日漸強盛,於是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事實上在列國內部,也普遍出現了這種情況。”

“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魯國的三桓和晉國的六卿。”

魯國爆發了三桓之亂,國君被驅逐出自己的國家客死他鄉。

晉國六卿把持國政,後來六卿內鬥剩下韓、趙、魏三家,上演了三家分晉的大戲。

但……

朱標撓了撓頭,疑惑的道:“我還是沒聽懂,二次封建和井田制崩潰有何關係?”

朱元璋和馬皇后也同樣在疑惑,只是他們沒有開口問罷了。

馬鈺笑道:“別急,馬上就講到這裡了。”

“說之前,我們得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迄今爲止,所有的一切都是公有的。”

“土地、人口,包括其他的一切東西,名義上都是公有的。”

“包括那些已經事實上割據的采邑,在名義上也是公有的。”

“列國公室擁有全部的所有權,理論上來說,國君可以隨意將土地分配給其他人。”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處在邊境的采邑,通過墾荒獲得了新的土地。”

“那麼這塊新土地歸誰所有?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歸誰所有?”

朱標下意識的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切自然是國君的。”

馬鈺搖搖頭,問道:“如果你把這些土地上報給國君,那麼在理論上國君就擁有了全權處置權。”

“他可以任命別的人,來管理這塊土地。”

“你願意把自己辛苦開墾出來的土地交給國君?”

“然後再由國君分配給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嗎?”

“這……”朱標說不出話了,他肯定不願意。

馬鈺繼續追問道:“如果你是一個基層的小貴族。”

“帶着轄區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作,終於開墾出了一片良田。”

“你會把這塊地上交給你上頭的采邑主嗎?”

“還是說,你會將這塊田隱瞞下來,作爲你們這一個小羣體的私有財產,大家共同分享這塊土地的收益?”

朱標終於明白問題所在了,我千辛萬苦開墾的土地,自然不願意交給別人。

這也就意味着,新開墾出來的土地成了‘無主’之地。

更準確說,成了被隱藏下來的私有財產。

土地公有制,在事實上被打破了。

井田制受到了衝擊。

馬鈺停頓了一會兒,等他想明白了,才接着說道:

“但這些被隱藏起來的土地,是不合法的,是見不得光的。”

“中間必然有人推了一把,才讓它們公開化,那麼這個人是誰?”

朱元璋深吸口氣,說道:“晉惠公,作爰田,是嗎?”

朱標一臉疑惑,這件事情他並不知道。

馬皇后略微思索,說道:“周襄王七年,韓原之戰晉惠公被秦穆公俘虜。”

“後來經列國調停,晉惠公得以回國。”

“可因爲戰敗被俘虜的事情,使他失去了人心。”

“爲了挽回人心,他讓韓原之戰中戰死將士的家屬繼承了土地。”

“這政策被稱之爲作爰田。”

朱標再次恍然大悟,道:“謝孃親解惑。”

馬鈺順着她的話說道:“原本將士戰死,那些土地是要重新分配給其他人耕種的。”

“現在允許他們的家眷繼承,緩解了戰死將士家屬對國君的仇恨,收買了人心。”

“但這種行爲造成了一個後果。”

“原本是國家統一分配的土地,開始在小家庭內部傳承。”

“這也標誌着,私有化的開啓。”

“而以前被隱藏起來的土地,也自然而然的就公開化了。”

“作爰田又刺激了更多的人去開荒,井田制進一步被破壞。”

“然後晉惠公在關鍵節點,又推了一把。”

“他爲了拉攏貴族,也爲了吸引更多的人才,進一步擴大了作爰田的範圍。”

“將公田賞賜給權貴和有才能的人。”

“要知道,以前只有立下大功,才能獲封土地。”

“現在不需要功勞了,國君想把土地給誰就給誰。”

“這相當於是把軍功爵和土地的聯繫切割開來。”

“從此之後,不需要有功勞,也一樣可以擁有土地。”

“這也意味着,土地可以私下自由租賃、交易、交換,兼併也因此而產生。”

“到了這一步,井田制在晉國已經名存實亡。”

“在晉國實力最強的貴族就是采邑主,私有化之後的土地,大多數也都落到了他們手裡。”

“二次封建後形成的采邑主們,在實力上徹底壓倒了國君。”

“不過在短期看,晉惠公的變革是成功的。”

“私有化激發了個人的勞動積極性,更多的糧食被生產出來,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

“因爲可以無功而提前獲得土地,有才能的人也紛紛來投。”

“先拿到土地,然後再去立功。”

“晉國因此強盛兩百餘年。”

朱元璋緩緩開口說道:“那麼,代價是什麼呢?”

朱標也同樣反應過來,晉國如此激進的改革,一個不好必然會導致嚴重後果。

那麼晉國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事實上,他內心已經有了答案,三家分晉。

馬鈺沒有直接回答,按照自己的節奏繼續道:

“晉國這麼做,在事實上廢除了井田制,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

“那就是,公田沒有了,公室從哪裡獲得錢糧?”

朱標略微思索,說道:“問有田的人收稅。”

馬鈺讚許的道:“是的,國君將公田分給了權貴,那權貴就有義務奉養國君。”

“權貴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從擁有土地的百姓那裡徵收。”

“賦稅因此而產生。”

“問題是,收稅的主體不是國家,而是擁有土地的權貴。”

“這也就意味着,晉國公室從此在財政上受制於權貴。”

“爲後續六卿亂政,以及三家分晉埋下了禍根。”

猜到了,朱標心下不禁有些高興,然後問道:

“晉國公開承認土地私有,其他列國也紛紛效仿是嗎?”

馬鈺點點頭,說道:“列國國君就算不想效仿也不行。”

“有晉國這個先例在。”

“已經強大起來的采邑主,和控制着大量土地卻有實無名的小貴族,開始謀求相應的政治地位。”

“列國國君如果不答應,下場大概率就是和魯昭公一樣,被驅逐出國境客死他鄉。”

“而在這場大變革中,也確實是魯國邁出了最關鍵的那一步。”

“晉國雖然在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化,但在理論上土地依然是國君所有,百姓只是獲得了使用權。”

“用現在的話說,地契上寫的還是國君的名字,耕種土地的人只是佃戶。”

“但這就爲收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地契上寫的是國君的名字,就沒辦法確定這塊地具體是誰在耕種。”

“查不清楚這些數據,就沒有辦法收稅。”

“針對這一點,魯國率先做出了變革,首次將土地登記在個人的名下。”

“你叫什麼名字,擁有多少畝地,地在哪裡,是上田還是下田。”

“這些信息全部登記造冊,成爲收稅的依據。”

“從此土地的擁有者,不再是國君,而是個人。”

“這個事件,歷史上稱之爲初稅畝。”

“如果說晉國的作爰田,吹響了私有制的號角。”

“那麼魯國的初稅畝,就相當於是正式打開了私有化的大門。”

“這也標誌着,井田制徹底崩潰。”

“可以說,井田制的崩潰,是生產力進步和二次封建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然了,本質上其實還是生產力進步導致的。”

“只是二次封建形成的采邑主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朱元璋、馬皇后和朱標都陷入了沉思。

之前,雖然他們知道恢復井田制已經不可能,但爲什麼不行,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今天聽了馬鈺的分析才明白此事的內在規律。

井田制的崩潰,不是因爲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是生產力進步的必然結果。

就算周王室沒有大權旁落,井田制也同樣維繫不下去,頂多就是多支撐幾年罷了。

也難怪歷史上幾次恢復周禮的變革,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對於朱元璋個人來說,他還意外收穫了另外一方面的信息。

那就是二次封建。 只是可惜,馬鈺只是淺嘗輒止,並沒有深入講解。

不過此事倒也先不着急,只要確定他懂這方面的知識就行。

等再過幾年,皇子們都長大了,再找他詢問也不遲。

眼下還是先把最基礎的土地制度弄明白再說。

想到這裡,朱元璋再次出聲問道:

“後來呢,井田制崩潰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馬鈺也歇的差不多了,就接着說道:

“隨着井田制崩潰,私有制全面普及。”

“百姓真正獲得了土地,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

“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更多先進工具被髮明,更多的糧食被產出,更多的人口被養活。”

“隨着各國之間的荒野被開墾成良田,列國國土開始直接接壤。”

“這進一步激化了列國之間的戰爭。”

“亂世往往會造成人口銳減。”

“但春秋戰國四百年戰亂,人口總數不但沒有降低,還倍數增長。”

“據史書記載推測,東周初期人口大約在七八百萬。”

“可是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總人口超過了兩千萬。”

“人口之所以能逆環境增加,皆得益於私有制帶來的生產力大進步。”

“但是,井田制崩潰之後,並非所有國家都進行了土地私有化,比如秦國。”

“秦國建立時間非常晚,國內的貴族勢力最弱,且有外敵威脅國民比較團結。”

“在這一輪的大變革中,他們得以獨善其身。”

“但是秦國也明白,自己必須要變法圖強,如此才能在這一輪大世之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所以就有了商鞅變法。”

“具體到土地制度,秦國採用了授田制。”

“將土地直接分給平民耕種,而不是分給貴族。”

“然後由國君直接向擁有土地的平民徵收賦稅。”

“這就確保了,國君的實力始終超過貴族。”

“而且授田制在名義上,保留了國家對土地的所有權。”

“百姓所擁有的只是使用權,只不過這個使用權是可以傳承給子孫的。”

“商鞅又在授田制的基礎上,建立了軍功爵制度,”

“將秦國打造成了戰車,最終完成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始皇帝一統六國之後,建立了郡縣制度。”

“在土地和人口制度上,他也沿用了授田制。”

“授田制就要求朝廷準確的掌握人口和土地的數據。”

“如此才能準確的分配土地,才能更好的收稅。”

“所以戶口和土地登記制度皆由秦朝所完善,後代也都是在秦制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只是秦朝太短,很多制度都沒來得及普及開來。”

“所以相對來說,繼承了秦朝制度的漢朝,對我們更具有借鑑意義。”

朱元璋、馬皇后、朱標不禁頷首,這個道理很簡單,他們自然明白。

然而就在這時,馬鈺忽然說道:

“事實上,如果僅僅從人口和土地的角度來說。”

“從秦漢到隋唐,可以看做是一個大的時期。”

“他們面臨的情況是差不多的,因此土地制度也大差不差。”

從秦漢的授田制,到隋唐的均田制,核心都是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

“在這個時期,雖然人口也出現爆炸式增長,但更多土地也被開發出來。”

“人口和土地的比例,總體處在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正好一個人對應一分地。”

“除非遇到戰亂人口銳減,這個比例纔會失衡。”

“所以在這個時期,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朝廷對人口的管控非常嚴格。”

“根據後漢書和晉書的記載,當時朝廷的觸手可以伸到鄉村。”

“從鄉到村,有多達三四十名官吏進行管理。”

“每個村子都建有高牆,村民幾時幾刻出門耕作,幾時幾刻下工回家,都有嚴格的規定。”

“規定甚至詳細到,下工回家必須要攜帶一捆柴火,否則就要被批評。”

“在農閒時節,村子還會將所有青壯集中起來,開挖公共水渠,修築公共道路等。”

關於這方面的信息,敦煌文書的記載較爲詳細。

只是這年頭敦煌莫高窟還沒有被發現,馬鈺自然不能採用它的數據。

只能從後漢書和晉書尋找論據。

所幸,朱元璋和馬皇后他們已經被前面的課給折服,並沒有產生懷疑。

不過他們也有疑惑:

“你家長輩是如何確定這個比例是否健康的?”

馬鈺回道:“看糧食的人均產量。”

“漢朝時期,平均每個人一年可以生產兩千一百五十斤糧食。”

“唐朝時期平均每個人一年可以產兩千四百斤糧食。”

“而之前我們計算過,一個人一年需要消耗五百六十斤糧食。”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平均分配,每年的糧食總產量夠天下人吃三到五年。”

“我家長輩就是根據這個數據,來推斷人口和土地比例是否健康的。”

朱元璋和馬皇后再次感到震驚,連這種數據都能統計的出來。

馬鈺背後家族的能量遠比想象的要大的多,他們掌握的資料,也定然遠超常人的想象。

如此強大的家族,竟然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消亡了。

關鍵是那麼多知識也跟着失傳,實在讓人惋惜。

還好,他們家族還傳下來一根獨苗。

雖然未能將家族學問學全,但至少也留下了一些影子。

而現在,他們卻要靠着這些影子來治國。

一想到這些,夫妻倆就難受的想哭。

馬鈺不知道兩人的想法,自顧自的說道:

“糧食產量如此高卻還出現饑荒,大多數時候不是生產端出了問題,而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分配端?朱元璋、馬皇后和朱標都露出不解的表情。

這次馬鈺沒有給他們單獨解釋,繼續往下聽,他們自然就明白了:

“誰是財富再分配的主體?朝廷。”

“朝廷通過稅收,將部分財富收集在一起,維持國家的運轉。”

“同時也可以通過賑濟等方式,將部分糧食分配給活不下去的窮人。”

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原來分配端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插話道:“土地兼併,世家大族做大,朝廷徵不上來稅,分配端就失靈了。”

“一旦分配端失效,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馬鈺頷首道:“是的,因爲私有化的產生,財富兼併在所難免。”

“秦漢隋唐時期,兼併的不只是土地,還有人口。”

“世家大族手裡不只是掌握着土地,還掌握着大量的人口。”

“糜竺嫁妹的時候光陪嫁的奴僕就有三千,他還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商人。”

“那些世家大族,掌握的人口都是數以十萬計。”

“振臂一呼,就能拉起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聞雞起舞的祖逖想要北伐,卻未能獲得東晉朝廷的一兵一卒。”

“他還是從自己家族掌控的人口裡,選拔了數千青壯組建軍隊,纔開啓的北伐事業。”

“漢末兩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正是靠着掌控的人口,才能左右國家局勢。”

“南朝宋武帝劉裕深悉世家門閥的危害,掌權後就開始打壓世家,提拔寒門士族。”

“世家對政治的影響力,開始降低。”

“之後的割據政權,也都會打擊世家。”

“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徹底剝奪了世家對人口的掌控,世家只剩下文化上的影響力。”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以前基層人口由朝廷和世家大族共同管理,管理成本也是兩者均攤的。”

“現在所有人口都歸朝廷管理,那麼管理成本也就全部由朝廷負擔。”

“管理這麼龐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官吏……”

“如此一環套一環,最後管理成本必然會超過收益,制度會隨之崩潰。”

“唐太宗提前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並做出了調整。”

“他將縣以下的官吏,如鄉嗇夫、遊檄、裡父老等等官職全部廢除,只保留了常規的里長等職務。”

“大大的削減了管理成本,使這套制度沒有崩潰。”

朱元璋眉頭不自覺的皺起:“廢除如此多的鄉官吏,朝廷還如何管理百姓?”

馬鈺說道:“唐太宗廢除縣以下的官吏,其實是配合着均田制來做的。”

“均田制,是朝廷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

“只要地在那裡,百姓就不會亂跑。”

“而且地分給了百姓,怎麼耕種那都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唐太宗認爲,朝廷不要事事都干涉,種地這種事情,百姓比朝廷懂。”

“而且百姓有了土地,會比任何人都努力,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監督。”

“只要委派一兩個官吏,維持基本的行政運轉,然後按時去收稅就行了。”

朱元璋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評價纔好。

馬皇后卻讚道:“治大國如烹小鮮,唐太宗之法減少了對百姓的干擾,實乃仁君也。”

馬鈺頷首道:“是的,在均田制被破壞之前,唐太宗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但可惜,隨着均田制的破壞,百姓徹底失去了所有財富。”

“以前鄉村官吏制度齊全,百姓失去土地遇到災年,還能找他們求救。”

“鄉官會想辦法問朝廷要救濟。”

“現在鄉官全沒了,遇到困難百姓們連哭的地方都沒有。”

“以前世家多多少少也會救濟自己掌控的百姓,畢竟那是他們的財產,餓死了損失的是自己。”

“但現在,世家只會兼併土地。”

“至於失去土地的百姓?餓死就餓死了,與我無關。”

朱元璋臉色含煞:“碩鼠,蠹蟲。”

馬鈺聳聳肩,接着說道:“均田制崩潰以後,原本推行的租庸調製也無法適用。”

“朝廷幾乎喪失了重新分配財富的能力。”

“於是就有了兩稅法。”

“只徵人頭稅和田稅,大大簡化了徵收的流程和難度,讓朝廷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也讓朝廷重新擁有了分配財富的能力。”

“兩稅法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制度,不但爲大唐續命百年,也影響到了之後朝代的稅制。”

說到這裡,馬鈺忽然停了下來。

朱元璋三人知道,接下來他要說宋朝了。

而且之前馬鈺說過,秦漢隋唐可以看做一個時期,那麼宋朝就是另一個全新的時期。

這個全新的時期是什麼樣的,又該如何解析呢?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在三人期盼的目光下,馬鈺語氣凝重的道:

“現在我們來說宋元,從人口和土地角度來看,它們也是一個時期。”

“甚至現在的大明,也在這個時期內。”

朱元璋身軀微微一抖,他猜到宋元和大明應該處在一個時期。

但得到馬鈺的證實,他內心還是一震。

“詳細的給咱說說,這個時期是如何產生的,有什麼特點,又面臨哪些問題。”

“講清楚,不要有任何遺漏。”

(本章完)

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36章 是非,權衡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36章 吾以救世也第96章 死意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127章 無題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7章 帝王之學關於更新的說明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57章 儒從何來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34章 復古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108章 無題第28章 鼎第75章 分化第93章 人間佛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28章 鼎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38章 禹王鼎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15章 羣相制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關於更新的說明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08章 無題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67章 儒教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108章 無題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92章 綁架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14章 甲骨文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90章 窮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67章 儒教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4章 開講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21章 無題第88章 自信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89章 無題第75章 分化第86章 觸及皇權第14章 甲骨文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92章 綁架第36章 是非,權衡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75章 分化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27章 無題第58章 孔子非儒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
第27章 叫姑姑(二合一章節)第36章 是非,權衡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36章 吾以救世也第96章 死意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127章 無題第128章 從來便是如此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7章 帝王之學關於更新的說明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80章 大長腿御姐第57章 儒從何來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34章 復古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108章 無題第28章 鼎第75章 分化第93章 人間佛第37章 大明第一槓精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97章 究極陰謀論第28章 鼎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38章 禹王鼎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15章 羣相制第123章 什麼叫高情商(後仰)關於更新的說明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08章 無題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67章 儒教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108章 無題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92章 綁架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14章 甲骨文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90章 窮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67章 儒教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84章 開講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52章 漢人英雄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121章 無題第88章 自信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89章 無題第75章 分化第86章 觸及皇權第14章 甲骨文第105章 代天行道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92章 綁架第36章 是非,權衡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75章 分化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22章 其罪當誅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27章 無題第58章 孔子非儒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