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入彀

第102章 入彀

幾句話就終結了公孫龍和名家?衆人都有些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

馬鈺回道:“孔穿的話很簡單。”

“幾能臧三耳矣,雖然,實難,僕願得又問於君。”

“今爲臧三耳甚難而實非也,謂臧兩耳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亦從難而非者乎。”

他先說了史書原文,然後又解釋道:

“通俗點說,孔穿誇公孫龍能言善辯,幾乎能將不存在的事情說的和真的一樣。”

“然而不存在就是不存在。”

“治國需要的也不是詭辯,而是實實在在的治國之策。”

“作爲決策者,是應該相信詭辯,還是相信好的策略呢?”

衆人都有些失望,就這?

然而席應珍卻讚道:“此言大善也。”

“當時正值戰國,兼併之戰愈加激烈,列國都在謀求變法圖強。”

“公孫龍只會誇誇其談,卻無一策以利國家。”

“只是當時大家都被他犀利的言詞蠱惑,以爲他有大才。”

“孔穿以最樸素的語言,戳穿了他的真實面目,也讓名家的缺點暴露在世人面前。”

“故而很快就被列國拋棄,不久之後就消亡了。”

他將孔穿的話與當時的背景結合起來,衆人頓時就明白了孔穿這番話的殺傷力。

馬鈺也不禁感到敬佩,真的是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啊。

席應珍果然不愧是當世道教高人,難怪能教出道衍這樣的徒弟。

“席真人所言甚是,孔穿沒有與公孫龍爭辯,而是直接戳破了他最大的缺點。”

“以另外一種方式將其擊敗。”

“至此大家都知道了名家的本質,也就不屑於與他們爲伍了。”

“此事在史書上多有記載,資治通鑑上亦有記載。”

“被孔穿戳穿本質之後,公孫龍還是厚着臉皮,在趙國平原君府上爲客。”

“平原君作爲戰國四君子,自然不好將其驅趕走。”

“但不久之後,平原君找個機會,讓鄒衍與公孫龍進行辯論。”

“鄒衍就是發明五德終始說的那位大家。”

“但鄒衍非常不屑,直接拒絕了平原君的提議。”

“他的理由是,辯論爲的是把不同的事物、觀點分門別類,讓它們不至於發生混淆。”

“最終讓辯論的雙方都能有所斬獲,這樣的辯論纔是有益的。”

“但如果憑藉繁瑣的論證,浮誇的辭藻和狡猾的比喻來做詭辯。”

“使人墜入雲裡霧裡的話,這就損害了大道,也讓辯論變得毫無意義。”

“這番話與孔穿的話異曲同工,都是道破了公孫龍和名家的本質。”

“至此公孫龍再也混不下去了,之後就徹底從史書上消失,名家也在不久後消亡。”

鄒衍的這番話,可謂是非常的透徹了。

朱標、朱樉和道衍都恍然大悟,更加明瞭了名家消亡的原因。

道衍則更是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馬鈺一直在強調言詞、邏輯,莫非是要從這方面着手?

這時朱標說道:“我終於知道,爲何表弟的話總是更有說服力了,原來如此。”

朱樉也深以爲然的點頭,老馬說話一套一套的。

以前還沒覺得有啥,今天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原因。

馬鈺只是笑了笑,並沒有接他們的話,而是接着說道:

“墨家和名家都能言善辯,都很講邏輯。”

“然而墨家用語言來闡述真理,名家卻走向了詭辯之路。”

“所以墨家成了顯學,名家被世人拋棄。”

朱樉摸了摸下把,問道:“那爲何最後是法家幫助秦國一統天下,墨家消亡了呢?”

馬鈺頓了下,說道:“這是個很大的課題。”

“簡單來說,法家和秦國是互相成就。”

“一個優秀的思想,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一塊最適合的試驗田。”

“它們成功的結合在一起,爆發出了強大的能量。”

“至於最後漢武帝選擇獨尊儒術,這純屬政治需要,與學說的優劣無關。”

“此事咱們以後再說,現在先說改造儒家的事情。”

朱標、朱樉對他的講課風格已經熟悉了,知道他喜歡旁徵博引,從各個角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席應珍和道衍師徒倆是第一次領教,有一種恍惚之感。

原來我們是在談改造儒家的事情啊,被他三拐兩拐的,幾乎都要忘了最初的話題了。

但此時馬鈺相當於是言傳身教了。

讓師徒倆對邏輯嚴謹這個概念,有了更加直觀的瞭解。

見他們再無問題,馬鈺繼續說道:

“剛纔咱們說了諸子百家的情況,那麼現在再來說說佛教。”

道衍耳朵頓時就豎了起來,馬鈺對諸子百家的分析,可謂是另闢蹊徑又鞭辟入裡。

那麼他對佛教又會有什麼樣的認識呢?

非常讓人期待啊。

“咱們先說說佛教誕生的環境……”

“佛教誕生於古天竺國,那裡原來信奉的是印度教……”

“種姓制度將那裡的人分爲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等級生來具有,終生無法改變。”

馬鈺先是大致介紹了印度教的特點,重點強點了種姓制度。

朱樉插話道:“這倒是與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啊。”

馬鈺搖頭道:“不一樣,九品中正制並不絕對。”

“哪怕是門閥政治的巔峰東晉時期,依然有大量的底層人走上高位。”

“雖然這種人很少,但並不是不存在。”

“還有人認爲,種姓制度類似於元朝把人劃分爲四等。”

“這也是一知半解硬往上套的。”

“種姓制度是劃分階級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就是貴族,他們中間不存在窮人。”

“吠舍和首陀羅就是底層,他們中間是絕對不會有權貴的。”

“它們每一層級之間都有着無法跨越的鴻溝,生生世世都無法改變。”

“蒙古的四等人,則是劃分羣體的,和階級無關。”

“四等人制度的第一等是蒙古人,事實上蒙古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悽慘的。”

“大量蒙古人被貶爲奴隸。”

“而漢人被分爲三四等,可是漢人羣體中一樣可以出權貴。”

“而且蒙古人將北方漢人劃分第三等,南方漢人劃分爲第四等,還稱呼其爲南人。”

“其真正目的是爲了分裂漢人。”

“一旦漢人分裂,就無法再聯合起來反抗他們的統治。”

“這纔是元朝劃分四等人真正的用意,和種姓制度是完全不同的。”

朱樉點點頭:“原來如此。”

既然提到了這個問題,馬鈺就忍不住多說了幾句:

“這個世界很大,族羣衆多,每一個族羣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他們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在我們的歷史上,很可能從未發生過。”

“然而我們總是習慣於,從歷史中尋找相似的事情,來借鑑經驗。”

“這本來是一個優點,但很多人在研究域外文明的時候,也喜歡在華夏曆史中尋找相似點。”

“沒有相似點的時候,他們甚至會曲解華夏曆史。”

“將域外文明獨有的東西,強加在我們身上。”

“長此以往會讓很多人,無法正確認識華夏文明。”

“這一點有必要告訴天下人,讓他們引以爲戒。”

這話他是對着朱標說的。

朱標雖然還沒有見過類似的事情。

但一想到剛纔他也下意識的認爲,種姓制度類似於九品中正制或者四等人制。

頓時就明白馬鈺說的事情,是肯定會發生的。 而且聽了馬鈺那麼多節課,他也知道大明必須加強與域外文明的各種交流。

如果很多人都這麼去解讀域外文明,那還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於是就點頭說道:“好,此事我會與父親商議,找到合適的處置之法。”

席應珍和道衍也覺得馬鈺的話有道理。

但師徒倆也同樣很無語。

不是在說佛教的誕生嗎?怎麼又跑題了?

你們平日裡就是這麼交流的嗎?

在交代過朱標後,馬鈺依然不放心。

前世這種情況太普遍了,比如西方人搞出來的初夜權,都有人想將這個屎盆子端到華夏來。

對於這些人,馬鈺就很無語。

好東西你們想要我們能理解,屎尿屁你們也搶着要,到底是愚蠢還是壞啊?

這一世,要儘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後續與域外文明接觸的時候,必須要把這個觀點告訴所有人。

自信點,別踏馬什麼東西都往自己家裡拿。

有些東西,我們沒有,也不想要。

心裡這麼想着,馬鈺向道衍露出一個歉意的笑容,才接着說道:

“我們繼續說佛教的誕生。”

“釋迦牟尼雖然是一個小國的王子,但他同樣受制於種姓制度,有才不得施展。”

“苦悶之下,才悟道創立了佛教思想。”

“所以佛教的很多思想,其實是針對印度教所提出的。”

“比如衆生平等,很可能就是爲了反抗種姓制度,才提出的。”

“再比如輪迴制度。”

“印度教爲了奴化底層百姓,在教義裡規定。”

“底層百姓好好侍奉貴族,下輩子就能投胎成爲上等人。”

“佛教應該是借鑑了這部分思想,提出了輪迴的概念。”

“只是佛教將善行與輪迴進行了綁定,積德行善下輩子就能投生到好人家。”

“與印度教的奴化百姓,有着本質區別。”

馬鈺又忍不住發散了一下思維:

“華夏文明最初是沒有輪迴概念的,也沒有地府的概念。”

“在上古神話裡,人死了魂魄會去往泰山。”

“所以東嶽大帝是最早執掌死亡世界的神靈,在神話體系裡地位是非常高的。”

衆人再次頷首,就連席應珍都覺得受益匪淺。

雖然他是道教高人,但更多是經意方面的研究,對歷史其實也是一知半解。

聽完馬鈺的分析,才知道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

這也讓他對道教有了更深的認識。

內心裡對馬鈺也是非常敬佩的。

同時也非常的好奇,如此大才,到底是誰調教出來的?

爲何從未聽說過?

道衍也是同樣的感受,他學貫三教,但對這些歷史發展也是所知不多。

今天大有茅塞頓開之感。

同時對於分裂改造儒家,也更多了幾分期待。

就衝這份見識,搞不好還真的是有備而來。

馬鈺接着說道:“佛教產生後,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印度教。”

“他們要和印度教爭奪話語權。”

“這就要求,他們的經意更加嚴謹講究邏輯。”

“這也是爲什麼大家都認爲,和尚善辯的原因。”

“韓愈因爲反對迎佛骨被貶官到嶺南。”

“可是他到了嶺南之後,卻和一個叫大癲的和尚成了好友。”

“以至於很多人都誤以爲,韓愈向佛教低頭了。”

“對此他的解釋是,嶺南文教不興,他到這裡後找不到人論經。”

“大癲和尚是當地唯一能和他辯論的人。”

“非但是韓愈,很多知名的文人,都有一個和尚朋友。”

“根本原因就在於和尚善辯,經常與他們交流,能訓練自己的思維。”

“但和尚的善辯並不是天賦,而是通過邏輯嚴謹的經意訓練出來的。”

“不太講究邏輯的儒道思想,面對墨家的時候不是對手。”

“在面對更加講究邏輯思維的佛教的時候,也同樣沒有還手之力。”

“當然,佛教壓着儒道打,不只是更加講究邏輯,在思想上也有可取之處。”

“前面我們說過,諸子百家思想是基於華夏固有的文化制度形成的。”

“優點是世俗化、務實,能夠承擔社會功能。”

“缺點是無法超脫自身,提出更加玄遠宏大的目標。”

“佛教不同,它的誕生就是爲了反抗印度教。”

“所以佛教提出了玄遠宏偉的目標,比如衆生平等。”

“而且因爲它是宗教,還爲信徒提供了終極關懷。”

“百姓多困苦,需要精神慰藉,宗教就扮演着這樣的角色。”

“佛教用積善行德,輪迴轉世,淨土世界,爲所有人構建了一個超脫現實的宏大世界。”

“給所有信徒以最終關懷。”

“當這種宏大博愛的思想傳入華夏。”

“對講究禮法,將人分爲三六九等的儒家思想,形成了降維打擊。”

“當然,佛教也有缺點,它最大的缺點就是缺失了社會功能。”

“人構成社會,需要種種功能來維護這個社會的秩序。”

“在這方面,佛教沒有什麼建樹,甚至還拖了後腿。”

“比如出家之後不事生產,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影響家庭和睦。”

“這也是爲何,佛教在思想上擊敗了儒道等思想。”

“但華夏曆朝歷代治國,卻依然採用儒法道的原因。”

“後來華夏的佛教大德們,也用華夏思想對佛教進行了改造,形成了現在的大乘佛教。”

“然而它這方面的缺點,卻始終未能得到有效彌補。”

“這也是理學和心學大興後,佛教被徹底壓制的根本原因。”

因爲理學和心學不光在思想上,完成了對佛教的超越,在治國上他們也同樣有一套體系。

衆人恍然大悟,對儒釋道三家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同時對馬鈺如何分裂改造儒家,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那就是,提出一套比理學和心學,更加先進的思想。

還要在語言邏輯上碾壓他們。

但……

道衍自認爲,後者他可以做到,可前者他毫無頭緒。

理學和心學,已經是集儒釋道等諸多學問之所長形成。

他就算再自大,也不會認爲自己能弄出更好的思想體系。

那麼……

他將目光看向馬鈺,語氣有些急切的道:

“馬公子對思想方面,可有更好的想法?”

席應珍也睜開了雙目,期盼的看着馬鈺。

他看透生死,已經做好了迎接死亡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認爲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能讓自己無法放下的。

可是現在,聽完馬鈺的這一番話。

他只覺得熱血沸騰。

不參與進來,做出一點什麼貢獻,他覺得自己會死不瞑目的。

(本章完)

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7章 帝王之學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58章 孔子非儒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9章 沒頭蒼蠅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21章 東拉西扯第92章 綁架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76章 老狐狸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40章 中二少年第42章 上架感言第22章 暴露第28章 鼎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113章 無題第30章 天命所歸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110章 魷魚第7章 帝王之學第30章 天命所歸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28章 鼎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7章 帝王之學第108章 無題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82章 雷厲風行第56章 沒酒也能論英雄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66章 姚廣孝第38章 禹王鼎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32章 你再想想第33章 錦衣衛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3章 人間佛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129章 夠狠第28章 鼎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103章 還俗第14章 甲骨文第113章 無題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33章 錦衣衛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03章 還俗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101章 三表法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01章 三表法第81章 無題第93章 人間佛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127章 無題第103章 還俗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
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7章 帝王之學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58章 孔子非儒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9章 沒頭蒼蠅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21章 東拉西扯第92章 綁架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76章 老狐狸第3章 真香的機會都不給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40章 中二少年第42章 上架感言第22章 暴露第28章 鼎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113章 無題第30章 天命所歸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34章 震驚,震驚麻了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110章 魷魚第7章 帝王之學第30章 天命所歸第60章 天有不測風雲(二合一)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28章 鼎第95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7章 帝王之學第108章 無題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82章 雷厲風行第56章 沒酒也能論英雄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66章 姚廣孝第38章 禹王鼎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32章 你再想想第33章 錦衣衛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3章 人間佛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129章 夠狠第28章 鼎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103章 還俗第14章 甲骨文第113章 無題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33章 錦衣衛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124章 潑天大功第53章 顧家的川蜀人第103章 還俗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49章 朱標秀(求月票)第101章 三表法第1章 明黑眼裡的朱元璋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01章 三表法第81章 無題第93章 人間佛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127章 無題第103章 還俗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