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次劉伯溫是真的慌了。

心懷故主只有一種情況下,纔會被人所接受。

那就是殉葬。

效忠的人死了,自殺追隨而去。

就算是敵人也會敬三分,稱讚一聲忠義之士,然後厚葬。

可投效新主之後還心懷故主,那就是懷有異心不忠不義。

死了也會被人唾棄。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玩無間道。

假裝投效新主公,背地裡繼續爲故主謀劃。

這種人也可以稱得上是委曲求全的大丈夫。

但對於‘新主公’來說,你就是敵人,需要弄死的那種。

你劉伯溫是哪種情況,自己對號入座吧。

可以說,對他來說這就是送命題。

“馬公子慎言,劉伯溫對陛下的忠誠天日可表……”

馬鈺搖搖頭,笑道:“你和我說沒用,你猜別人看了你行徑,會怎麼想?”

劉伯溫頓時不語。

當局者迷,他以爲自己投效大明,幫着朱元璋參贊軍機八年。

鄱陽湖大戰這樣的關鍵戰役,我都參與了並立下大功。

你們還懷疑我的忠心?

可是在別人看來呢。

你得罪李善長也要將貪官殺了,可皇帝支持你和他掰腕子的時候,你又退縮不前。

寧願被人噴一臉唾沫也要當縮頭烏龜。

皇帝給你的任務,你推三阻四不願意幹。

三天兩頭想辭官,可辭了官又天天往應天府跑,生怕離的遠了無法瞭解朝廷情況。

在別人看來,要麼你是個小人,要麼心懷二心。

馬鈺慢悠悠的說道:“大元不信任漢人,所謂的科舉就是玩一樣。”

“可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漢人二十三歲就高中進士,可謂是人生得意啊。”

“之後被授官,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打擊地方豪紳惡霸。”

“在被人報復的時候,他的長官和同僚都站出來保護他。”

“嘖嘖嘖……換成我估計也會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報啊。”

劉伯溫臉色再變,因爲這個年輕人就是他。

“雖然後來仕途不算順利,但那都是奸臣迫害,大元皇帝對他可是非常器重。”

“授予的官職,不是一省提舉就是一省元帥府都事,可謂是位高權重。”

“他對大元表現的也非常忠誠。”

“在剿滅義軍的時候最爲積極,手段最爲激烈狠辣,甚至以死逼迫主將攻城屠城。”

“只是後來主將不聽勸告,這個年輕人不得不黯然辭官。”

“劉中丞,你覺得這個年輕人對大元是不是非常忠誠。”

劉伯溫嘴巴張了又張,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說到這裡,馬鈺臉色一冷,道:

“劉中丞,你真想辭官就乾脆利落的辭,從今往後不要再過問朝廷的事情。”

“關起門來老老實實過日子,有功勞在身誰也害不了你。”

“現在天下剛剛一統,有無數可以名垂青史的事業等着去做。”

“誰會盯着你一個辭官的老頭不放?”

“皇帝就算再刻薄寡恩,會放任別人謀害一個交出所有權力,不過問世事的功臣嗎?”

“如果他真的放任此事發生,別的功臣誰還敢交出權力?”

“你劉中丞這麼聰明,不會連這一點都想不到吧?”

“所以……”馬鈺盯着他,質問道:

“不肯忠心任事,又不肯離開權力中心,你到底在想什麼?”

劉伯溫被說的大汗淋漓,再也沒有了之前的伶牙俐齒,結結巴巴的道:

“我……沒有。我是當局者迷,若非馬公子提醒,不知還要迷茫多久。”

馬鈺忽然笑道:“你確實應該感謝我,因爲這話除了你爹不會有第二個人對你說。”

劉伯溫:……

理是這麼個理,可你這話是不是在佔我便宜?

馬鈺心下暗爽,面上卻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繼續說道:

“不過你更應該感謝的是皇后,如果不是她讓我勸勸你,我是不會對你說這些的。”

“說難聽點,咱們一文錢的關係都沒有,你是死是活與我無關。”

劉伯溫起身朝皇宮方向鄭重下拜:“微臣劉基謝皇后娘娘關愛。”

“臣發誓對大明對陛下絕無二心,若有半字虛言,就讓我萬箭穿心而死。”

然後他又起身,朝馬鈺行禮:

“謝馬公子提醒,今日之恩永世不忘。”

馬鈺坦然的受了他的禮,然後問道:

“劉中丞想清楚了?”

劉伯溫正色道:“想清楚了,回去就辭官歸隱,再不過問世事。”

馬鈺笑了笑,問道:“真想清楚了?”

“眼下可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你就甘心做一名看客?”

劉伯溫不禁一愣,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儘管他覺得馬鈺在胡謅,可還是難以避免的生出了好奇心。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老夫愚鈍,還請馬公子指教。”

馬鈺反問道:“劉中丞以爲,我華夏曆史上有幾次變革,稱得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劉伯溫思索許久,說道:“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周公定禮,孔子降生。”

馬鈺等了一會兒,見他不再往下說,不禁疑惑的道:

“後面呢?”

劉伯溫搖頭道:“老夫以爲只有此四事,當得上千年大變之稱。”

馬鈺無奈的道:“難得,你沒說只有孔子降世,簡直就是理學的叛徒。”

劉伯溫一臉誠懇的道:“慚愧,不知在馬公子眼裡,什麼纔是千年大變局?”

馬鈺心下頓時瞭然,這老狐狸又開始了。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掐不準,所以在這胡言亂語呢。

但你也沒辦法指責他,因爲他說的這幾件事情對華夏文明來說,確實都很重要。

不過到了這會兒,他也懶得和劉伯溫掰扯了。

看你是個人才,再加上皇后委託,我才和你說這些。

若是你一直這樣,那就趕緊哪來的哪去,將來被人弄死了勞資在一邊鼓掌叫好。

想到這裡,他直接說道:“第一次,夏朝建立,確立家國天下制度。”

“第二次,周公定禮,爲華夏文明確立了統一的文化底色。”

“第三次,始皇帝一統六國。”

“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地理上的大一統,確立了帝制和郡縣制。”

“爲此後千年奠定了政治基礎。”

“書同文車同軌一統度量衡,又掃平了內部交流的障礙。”

“第四次,漢武帝統一思想,完成了華夏族羣意識的構建。”

“鑿空西域,讓華夏族羣第一次與域外文明接觸。”

“第五次,佛教東傳,華夏文明第一次遭受域外文明的挑戰。”

“而眼下就是第六次。”

劉伯溫陷入了深思,越想越覺得,這套說辭確實很有道理。

至於沒把孔子列入進來,他倒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

雖然他也是理學門徒,但並不迷信孔子。

孔子的思想基礎來自於周公,只能算做是周公思想的傳承人。

他唯一有意見的就是,佛教東傳也能算作大變局?還什麼挑戰華夏文明?

他們配嗎?

話題說到這裡,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搞圓滑那一套,必須得說點心中真正的想法了。

否則真把馬鈺惹惱了,這事兒就不好收場了。

於是就開口說道:“馬公子是否太高看佛教了?”

馬鈺搖搖頭,說道:“理學和心學是哪來的?”

“我這麼問你,張橫渠的民胞物語萬物一體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嘴巴張了張,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了。

張載的這句話,可以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解釋。 但不論你怎麼解釋,都繞不過一層含義,萬物一體。

什麼叫萬物一體?簡單點說,萬事萬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延伸到人身上,人與人都是一樣的。

用佛家的話來說,這叫衆生平等。

所以,張載的這個思想,就是受佛教影響才產生的。

更準確的說,是爲了應對佛教的衝擊,才自我改良出來的。

因爲以前儒家是講禮法,是給人劃分層級的。

在佛教的衆生平等思想面前,可以說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儒生們只能想辦法,自我改良出同樣宏大而又充滿關懷的思想,才能與佛教對衝。

而且你還不能直接說衆生平等之類的話,因爲這句話背後,有一整套的邏輯思維來論證。

光有口號沒有內在的邏輯論證體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你儒家,如何在自己的思想文化體系內,延伸出屬於自己的衆生平等呢?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推演,到張載手裡才完成這個改良。

張載吸收了易經、道家等思想,再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釋,建立了一整套的邏輯體系。

替儒家補上了這一環。

不只是張載的民胞物語萬物一體,理學和心學,其實都是在佛教的衝擊下才形成的。

劉伯溫作爲理學大家,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這些,經過馬鈺提醒才陡然明白過來。

這雖然讓他非常不舒服,但他也並沒有反駁或者不承認,而是誠懇的道:

“原來如此,謝馬公子提醒,難怪宋先生對你如此青睞。”

馬鈺笑道:“宋先生錯愛了,愧不敢當。”

“以前華夏文化都是獨立演化的,佛教東傳是我們第一次遇到挑戰。”

“南北朝時期,佛教前所未有的昌盛,儒道兩家都不是對手。”

“儒家被打的丟盔卸甲,道家不得不宗教化以應對挑戰。”

“唐朝時期靠着皇室的支持,道家才勉強坐穩第一顯學的位置。”

“但佛教依然是第二顯學,穩穩的壓儒家一頭。”

“面對這種局面,我華夏先賢並沒有束手待斃。”

“他們先是堅守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丟棄,然後想辦法面對挑戰。”

“經過一千多年的解析和吸收,直到宋朝時期,我們的先賢完成了對佛教的吸收。”

說到這裡,馬鈺也忍不住有些情緒激動:

“將一個完整龐大的思想體系整個吸收,縱觀人類文明史,也只有這一例。”

劉伯溫卻覺得莫名其妙,什麼只有這一例?

我們吸收消化了佛教思想,不是很正常的嗎?有什麼值得激動的?

反而是我堂堂華夏文化,竟然被佛教壓着打了千多年,說出去還不夠丟人的呢。

不過聽完馬鈺的分析,有一點他也不得不承認。

那就是佛教確實對華夏文明,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衝擊。

說是千年大變局到也不爲過。

所以他點點頭,接着問道:“馬公子說當下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知變在何處?”

馬鈺嘆了口氣,他知道這會兒的華夏看誰都是弟弟,自然無法理解這種情緒。

不過這是個好事兒,但願這一世的華夏,永遠也體會不到這種心情。

聽到劉伯溫的提問,他深吸口氣,回道:

“從漢武帝鑿空西域,華夏文明正式與域外文明接觸,已經過去一千五百。”

“這一千五百年,交通工具的改良,使得人類去遠方變得越來越容易。”

“世界上各個文明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

“唐朝時期與域外文明的交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華夏甚至在安西建立了都護府。”

“到了宋朝,人們已經能造出鉅艦,從海上進行交流。”

“雖然海洋很危險,但交流確實更加的方便了。”

“而蒙古人更是向世人證明,一個文明可以跨區域征服更多文明。”

“蒙古人將火藥等先進的技術,也都帶給了西方各國。”

“靠着這些技術,西方列國正在進行激烈的變革。”

“再看我華夏,經過蒙古人的肆虐,文明甚至出現了倒退。”

“大明雖然一統天下,但即將面對的,內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爛攤子。”

“外部是一羣正在激烈變革,準備效仿蒙古人,征服世界的野心家。”

“這難道還不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嗎?”

說完,他目光看向劉伯溫,希望能看出點什麼不一樣來。

只是讓他失望的是,對方表現的很不以爲然。

劉伯溫確實很不以爲然,甚至覺得馬鈺在杞人憂天。

從來只聽說過華夏這一塊的人打出去,可從來沒有聽說過,外面的人能打進來。

蒙古人雖然是胡虜,可也是這一片天空下孕育出來的。

那些西方蠻夷想打進來,根本就不可能。

“馬公子是否……危言聳聽了?”

馬鈺苦笑不已,他知道這個時期的華夏很難理解,也不會相信自己會被西方人欺負。

只是劉伯溫在元朝當過官,應該接觸過域外之人,本以爲他能稍稍感受到一些。

沒想到最終還是這個結果。

連他這樣見過世面的人都尚且如此,更別提朱元璋等人了。

事實上,朱元璋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瞭解。

他組織人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張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

將亞歐非三大洲都清晰的繪製了出來,就連地形地貌都與真實的相差無幾。

只是部分地方的比例有些不準確。

但還是那句話華夏太強了,天下中心的思想由來已久,不會輕易改變。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明初西方列國還沒有真正的崛起。

此時的人很難想到,危險會來自於他們。

就好像二十一世紀初的人,無法相信中東會在未來統治世界一樣。

所以,朱元璋在面對外部威脅時,選擇了禁海。

雖然朱棣時期一度解除過禁令,甚至還國家出面組織過下西洋。

然而儒家在宗教化,宗教化就必然會趨於保守。

最終他們打着太祖法訓的旗號,搞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雖然後續有皇帝幾次嘗試開海,卻都無法扭轉大局。

馬鈺知道,自己想改變時代,就必須打破固有的天下中心思想。

或者是,重新塑造一個新的天下中心認知。

但目前看來,僅靠現有的東西,是很難說服這些人的。

包括朱元璋,雖然自己天天給他上課,可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他的看法。

比如分裂打壓儒家,他到現在都沒有采取行動。

不是說現在就動手,而是要提前組織人研究如何分裂儒家思想。

顯然他在猶豫。

至於猶豫什麼,並不難猜。

歷朝歷代都在用儒家治國,你說打就打,說將他們分裂就分裂了?

當然,打壓儒家和孔家,朱元璋肯定會去做的。

畢竟他不會允許任何勢力挑戰皇權。

可如何去打壓,又是另一回事兒了。

會不會向着馬鈺所期望的方向走,就更不好說了。

所以,有必要拿出一個更大,讓所有人都不敢拒絕的大威脅,迫使他們必須按照既定的方向去改。

至於這個威脅來自哪裡,他早就有了想法。

不過這個大凶險需要去考證才行。

正好把這個工作交給劉伯溫了。

想到這裡,他擡頭看向劉伯溫。

(本章完)

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66章 姚廣孝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關於更新的說明第75章 分化第89章 無題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04章 趙敏第19章 沒頭蒼蠅第55章 出塞第108章 無題第13章 那我問你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65章 儒家病了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75章 分化第134章 復古第40章 中二少年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58章 孔子非儒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29章 夠狠第96章 死意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04章 趙敏第15章 雙標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92章 綁架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96章 死意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89章 無題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65章 儒家病了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135章 窮的賣兒賣女第38章 禹王鼎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15章 雙標第32章 你再想想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28章 鼎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13章 無題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5章 羣相制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21章 東拉西扯第40章 中二少年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36章 是非,權衡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42章 上架感言第71章 千頭萬緒第113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06章 稅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96章 死意第67章 儒教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27章 無題第82章 雷厲風行第136章 吾以救世也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93章 人間佛第40章 中二少年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
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54章 這小子看着不像好人吶第66章 姚廣孝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關於更新的說明第75章 分化第89章 無題第87章 無題(五千字求月票)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9章 沒頭蒼蠅第104章 趙敏第19章 沒頭蒼蠅第55章 出塞第108章 無題第13章 那我問你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65章 儒家病了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75章 分化第134章 復古第40章 中二少年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58章 孔子非儒第8章 後怕的朱元璋第129章 夠狠第96章 死意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104章 趙敏第15章 雙標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92章 綁架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第96章 死意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89章 無題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65章 儒家病了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135章 窮的賣兒賣女第38章 禹王鼎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第73章 朱元璋的抉擇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15章 雙標第32章 你再想想第72章 都是太子的人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28章 鼎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13章 無題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第115章 羣相制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21章 東拉西扯第40章 中二少年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36章 是非,權衡第45章 歷史的暗線3(求月票)第42章 上架感言第71章 千頭萬緒第113章 無題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23章 老家來人(求追讀)第106章 稅第98章 不要招惹馬鈺第96章 死意第67章 儒教第21章 東拉西扯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27章 無題第82章 雷厲風行第136章 吾以救世也第91章 生產力的魅力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112章 事了,賜婚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35章 常妃(51上架)第61章 草原的強化之路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93章 人間佛第40章 中二少年第17章 坐不住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