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

咸豐帝臨政伊始,頗思重振綱紀,下詔: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責者,於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俾庶務不至失理,而民隱得以上聞。諸臣務須虛公詳慎,毋偏毋私,凡有裨於官方吏治帶計民生者,各抒所見,切實論奏,以副朕集思廣益之至益。

大理寺卿倭仁感嘆穆彰阿攬政、朝堂暮氣,上疏:吾皇明鑑。行政莫先於用人,用人莫先於君子小人之辯。夫君子小人藏於心術者難知,發於事蹟者易見。

大抵君子訥拙,小人佞巧;君子澹定,小人躁競;君子愛惜人才,小人排擠異類;君子圖遠大以國家元氣爲先,小人計目前以聚斂刻薄爲務。

剛正不撓、無所阿鄉者,君子也;依違兩可、工於趨避者,小人也。諫諍匡弼、進憂危之議,動人主之警心者,君子也;喜言氣數、不畏天變,長人君之逸志者,小人也。

當今治亂興衰之機,轉於君子小人之進退,君子長進,則擇天下賢俊,使得陪侍法從;非惟只此,天下治亂系宰相,朝堂倘若輔弼得人,則天下可治。

咸豐帝觀奏,嘆曰:“名雖甚善,而實有難行。“

吏部尚書、帝師杜受田道:“倭仁精通理學,尤喜高屋建瓴;吾皇提綱挈領,一語道破。“

咸豐帝道:“看似高屋建瓴,實則無有取處;屑小俗事,惑人心智。英夷照會,轉遞日久,竟又奔赴天津呈遞。穆彰阿據理回覆,該夷戰船業已返棹回粵。穆彰阿羈縻之策,如何?“

杜受田道:“仰人鼻息,委曲求全。“

咸豐帝道:“穆氏戰和遊移,遺禍至今;兩廣總督徐廣縉,以民御夷,雖頗見成效,然終非長久之策。林則徐再任疆圻,寶刀不老,朕心實慰;聽聞廣西歌舞昇平,鄭祖琛可謂盡心竭力。“

杜受田道:“廣西巡撫鄭祖琛吃齋唸佛,宅心仁厚,不忍妄殺,桂地所以井然有序。“

咸豐帝道:“先皇晏駕,緣由夷起。朕必綏藩服而琛贐偕來,柔遠人而烽煙永熄!“

廣西巡撫鄭祖琛篤信佛教,力事隱朦,不遂上奏,以致桂地匪潮洶涌,勢不可扼;祖琛隻手難遮,急諮兩廣總督徐廣縉。

徐廣縉回諮:粵地夷事雜繁,分身乏術。

鄭祖琛又諮軍機大臣潘世恩。

潘世恩告誡:切勿以賊多入奏。

鄭祖琛再諮同榜進士穆彰阿。

穆彰阿道:“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上煩聖慮。國帑有常,不許以毛髮細故輒請動用。“

祖琛三顧不得援訊,絕望而嘆:“吾左右爲難,乞身未敢,空手何能殺賊?“

禮部侍郎曾國藩察觀時弊,慮憂甚深,奏曰:我朝列聖爲政,大抵因世俗之過而矯之使就於中。

順治之時,瘡痍初復,民志未定,故聖祖繼之以寬;康熙之末,久安而吏馳,刑錯而民偷,故世宗救之以嚴;乾隆、嘉慶之際,人尚才華,士騖高遠,故大行皇帝斂之以鎮靜,以變其浮誇之習。一時人才循循規矩準繩之中,無有敢才智自雄、鋒芒自逞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爲者漸覺其少。大率以畏葸爲慎,以柔靡爲恭。

以臣觀之,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退縮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動輒請旨,不肯任咎是也。瑣屑者,利析錙銖,不顧大體,查及秋毫,不見輿薪是也。敷衍者,裝頭蓋面,但計目前剜肉補瘡,不問明日是也。顢頇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潰爛,章奏粉飾,而語無歸宿是也。有此四者,習俗相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爲,將來一有鉅變,國家必有乏才之患。

咸豐帝硃批:禮部侍郎曾國藩奏陳用人之策,朕詳加披覽,剴切明辨,切中情事,深堪嘉納。

金田團營,聲勢浩大,路人皆知;天地會起,十一府八殃。鄭祖琛再不敢隱,如實上奏。

咸豐帝怒斥鄭祖琛縱賊、養患、畏縮、庸懦、無能!即納帝師杜受田之言,諭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署廣西巡撫,馳赴剿匪。

穆彰阿道:“林已病入膏肓,恐時日不多。“

咸豐帝怒斥穆彰阿:“爾有何功?前朝與夷和戰遊移,牆草擺搖;現保位貪榮,妨賢病國。爾意圖何?“

拜上帝教徒、天地會衆聞聽林欽差將至,皆驚,紛言:“若林公至此,即迅速解散,投於林公麾下。“更有甚者,竟已偃旗息鼓,欲做猢猻散去。

則徐帶病前往,疲累咳血,三嘆星斗南,逝於途中。

咸豐帝哀傷不已,親書硃諭:任賢祛邪,誠人君之首務也。祛邪不斷,則任賢不專,方今天下因循廢墜,可謂極矣。吏治日壞,人心日澆,是朕之過。然獻替可否,匡騰不逮,則二三大臣之職也。

穆彰阿身任大學士,受累轉之恩,不思共難共慎,同心同德,乃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小忠小言,陰柔以售其奸;僞學僞才,揣摩以逢主意。

從前夷務之興,穆彰阿恃恩益縱,傾排異己,始終不悛。自本年正月朕親政之初,穆彰阿遇事模棱,緘口不語。迨數月後,則漸施其伎倆,屢言林則徐柔弱病軀,不堪錄用。及朕派林則徐馳赴粵西,剿辦土匪,穆彰阿又屢言林則徐未知能去否。僞言熒惑,使朕不知外事,其罪實在此。

至若耆英之自外生成,畏葸無能,殊堪詫異。穆彰阿暗而難知,耆英顯而易著,然貽害國家,厥罪惟均。若不立申國法,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又何以使朕不負皇考付託之重歟?第念穆彰阿系三朝舊臣,若一日宿之重法,朕心實有不忍,著從寬革職,永不敘用。耆英雖無能已極,然究屬迫於時勢,亦著從寬降爲五品頂戴,以六部員外郎候補。此佈告中外,鹹使知朕意。

粵桂急危,十萬火急,萬萬不可遷延,召起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爲欽差大臣,授漕運總督周天爵爲廣西巡撫,著湖北提督向榮爲廣西提督,楚、黔、滇、粵四省,各籌兵力,馳援勿怠。

李星沅、周天爵未至,署理巡撫勞崇光親抵潯州,耳提面命;冀一鼓作氣,殲滅拜上帝教。

潯州協副將李殿元偵知山人村教衆團營,即刻帶兵攻佔思旺圩,堵截出路。

巡檢張鏞欲攻。

李殿元道:“已是甕中之鱉,吾只待關門打狗耳。“

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六章 英吉利兵臨大清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鴻章攻克常州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八十一章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八十七章 李昭壽出爾反爾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七十五章 韋志俊贛東鬥勇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二十三章 肅順熱河襄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5)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
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九十八章 曾國荃攻擊景德鎮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2)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六章 英吉利兵臨大清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鴻章攻克常州第五章 義律拒不具結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八十一章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6)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八十七章 李昭壽出爾反爾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七十五章 韋志俊贛東鬥勇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百二十三章 肅順熱河襄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十二章 陳化成以身殉國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1)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5)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