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

1861年11月2日,兩宮太后召見恭親王奕忻、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東閣大學士桂良、軍機大臣文祥,哭訴肅黨飛揚跋扈、欺君罔上,欺藐之狀,罄竹難書。

周祖培憤曰:肅等如此頑劣,辜負先皇,何不誅殺,以儆效尤!

慈禧道:八臣爲贊襄王、親王、軍機大臣,怎可徑予治罪?

周祖培道:皇太后先行降旨,解任肅黨各職,爾後拿問。

慈禧道:事不宜遲,着即解載垣、肅順、端華等贊襄大臣人任,景壽、穆蔭、匡源、杜韓、焦佑瀛等着即退出軍機處。

然詔未宣,載垣、端華等已至。

載垣衝奕忻道:外廷臣子,何得擅入?

奕忻道:奉皇太后詔!

載垣謂兩宮太后:怎召此人?

慈禧道:吾皇甫諭,著恭親王奕忻爲議政王。東後及哀家深感爾等護送吾皇聖駕,頗能盡其職分,今日大事已畢,監國之名,宜即開缺。

載垣厲喝:無有此說,予之監國乃大行皇帝遺命所授,兩太后無權去之,皇帝沖齡,非予允准,無論太后及何人,皆無權召見臣工。

慈禧道:爾乃矯詔惑衆!爾等不除,寰宇何以澄清?

議政王奕忻即宣詔書:奉上諭,前因載垣、端華、肅順等三人種種跋扈不臣,朕於熱河行宮命醇郡王奕譞繕就諭旨,將載垣等三人解任。茲於本日特旨召見恭親王,帶同大學士桂良、周祖培、軍機大臣戶部右侍郎文祥,乃載垣等肆言不應召見外臣,擅行攔阻。其肆無忌憚,何所底止!前旨僅於解任,實不足以蔽辜。著恭親王奕忻、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傳旨,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問,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欽此。

載垣復喝:吾輩未入,詔自何來?吾等奉大行皇帝之……

奕忻道:亂臣賊子,窮途末路,尚如此囂張乎!來人,速即拿下!

奕忻抓縛載垣等七臣畢,再宣上諭:著派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將肅順即行拿問,酌派妥員押解來京,交宗人府聽候議罪。欽此。

肅順被逮,怒斥載垣、端華:早聽吾言,焉有今日!悔否?

載垣亦怒謂端華道:我之罪名,皆賴爾成!

端華道: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夫復何言!

肅順道:悔不早治此賤婢!

肅順鋃鐺入獄,少詹事許彭壽請飭察治三奸堂援,上疏曰:上年七月,大行皇帝發下硃筆命諸臣會議巡幸熱河是否可行,陳孚恩即有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之語,意在迎合載垣等。當時會議諸臣,無不共聞。

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滿漢大臣中惟令陳孚恩一人先行赴行在,是該尚書爲載垣等之心腹即此可見。

黃宗漢於本年春間前赴熱河,蒙皇考召見,即以危詞力阻迴鑾,迨聞皇考梓宮有回京之語,該侍郎又以京城情形可慮遍告於人,希冀阻止,其爲意存迎合載垣等衆所共知。至侍郎劉堒、成琦、大僕少卿德克津太、候補京堂富績,雖無與載垣等交通實據,而或與往還較密,或由伊等保舉起官,或拜認師生,衆人耳目共見共聞。

耆英、柏葰之子亦各呈訴其父爲肅順所陷,請昭雪。

肅順入獄當日,大學士周祖培、賈楨,即偕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合詞奏請兩宮皇太后,暫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親操政權以振綱紀。

肅順業已逮治,羣臣上疏垂簾,兩宮太后喜不自禁。

11月8日,兩宮再傳聖諭:上年海疆不靖,京師戒嚴,總由在事之王大臣籌劃乖張所致。載垣等不能盡心和議,徒以誘惑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於各國,澱園被擾。我皇考巡幸熱河,實聖心萬不得已之苦衷也。

及夷事平息,肅順、載垣、端華三人,朋比爲奸,阻擾迴鑾,以致聖體違和,龍馭上賓。

先皇賓天,普天同悲,然肅順等假傳先皇遺詔,篡政擅權;御史董元醇上疏條陳,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特召載垣等面諭照行,彼等桀驁不馴,咆哮朝堂,驚嚇幼主,妄稱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太后之命,請太后看折亦系多餘之事。

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忍氣吞聲,肅順愈加暴戾,視御位如兒戲,擅坐嬉戲;進內廷如入自家,無所顧忌;恭送梓宮,輒敢私帶眷屬,喜樂如常,尤寒人心。

以上種種,皆大逆之罪也!

大清律例,大逆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惟朕心有所未忍,肅順加恩改爲斬立決。載垣、端華均系宗室親王,國檢本有議親議貴之條,尚可酌情稍減。故於萬無可貸之中,免其棄市。載垣、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

景壽身爲皇親國戚,緘默不語;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於載垣等竊奪政柄,不能力爭,均屬辜恩溺職,按律應發往新疆效力贖罪。惟念三姦凶焰方張,受其鉗制,均有難與爭衡之勢,其等不振作,尚有可原。

兵部尚書穆蔭,着即革職,加恩發往軍臺贖罪;御前大臣景壽、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卿焦祐瀛,均着即行革職,加恩免其發遣。

另,本日據賈楨、周祖培、沈兆霖、趙光奏政權請操之自上並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及一切辦事章程,請飭廷臣會議,並據勝保奏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另簡近支親王輔政各一折。著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應如何酌古準今,折中定議之處,即行妥議以聞。欽此。

諸臣接旨,即刻彙集一堂,商討垂簾、輔政事宜。

衆人面面相覷,竟不知自何談起。

奕忻道:兵、戶、刑三部,賈、周、沈、趙四人,爾等先行上奏,爾等先議。

周祖培、賈楨皆道:親王乃吾皇欽命議政王,恭請親王先開尊口。

奕忻道:吾大清二百餘年,無此先例;酌古準今,折中定議,實難定矣!

議政王尊口定調,諸大臣口實難開。

衆人議論三日,竟無一結論。

慈禧太后不遑多讓,親發上諭曰:朕奉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懿旨,茲今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親裁決,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遵行,惟繕擬諭旨仍應作爲朕意宣示中外。自宜欽遵慈訓,嗣後議政王、軍機大臣繕擬諭旨,着仍書朕字。將此通諭中外知之。欽此。

桂良觀諭,長嘆一氣,私謂奕忻道:西后乃肅順第二也。

奕忻道:東後優於德,西后優於才,西后慈明,可節而制之。

桂良道:纔不配德,謹防後來居上。吾等商討垂簾、輔政之事宜,爾議政之職,可否以輔政更之?一家獨大,擅權篡政,徒呼奈何?

奕忻道:茲事體大,茲事體大!

桂良道:爾若有輔意,吾可私謂文祥、周祖培、賈楨等。

奕忻道:萬萬不可,此語即出,兩宮即曉;一波即平,毋須另起一波。明日且聽諸臣工論議。

衆大臣再議七日,亦無結論。

慈禧太后怒,再發上諭曰:茲內外庶政,皆賴兩宮皇太后躬親裁定,朕再諭內閣,務必奉皇太后懿旨,將歷代帝王政治及垂簾事蹟彙纂進呈。

桂良見諭,再謂奕忻道:事已至此,爾作何思?

奕忻道:兩諭皆不提輔政之事,這政不輔也罷!十餘年後,吾皇弱冠,屆時且看兩宮作爲。

桂良道: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紙張張薄。爾只顧人情,不念世事,可嘉可嘆!

恭親王奕忻鬆口,垂簾遂定。

1861年11月28日,恭親王奕忻偕和碩禮親王世鐸,會二百零二位王公、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等大員,恭請慈安、慈禧二太后垂簾聽政。

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十六章 楊秀清神魂顛倒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一百五十八章 陳得才慘敗黑石渡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十五章 洪秀全夢裡天國第五十一章 曾國藩進兵武昌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學啓殞命嘉興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五十一章 曾國藩進兵武昌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7)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四章 林則徐未雨綢繆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三十章 左宗棠興兵入浙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四章 林則徐未雨綢繆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
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十六章 楊秀清神魂顛倒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二十六章 馮雲山殞命蓑衣渡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四十五章 曾國藩討粵匪檄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六十七章 曾國藩欲罷還休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3)第九十五章 薛之元兩浦反戈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四十二章 曾國藩拒不出兵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七十二章 太平軍潰如潮退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3)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一百五十八章 陳得才慘敗黑石渡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2)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鴻章督任直隸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十五章 洪秀全夢裡天國第五十一章 曾國藩進兵武昌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學啓殞命嘉興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玉成大戰掛車河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四十一章 江忠源直入絕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一百二十七章 李秀成二攻杭州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五十一章 曾國藩進兵武昌第一百四十七章(2) 李秀成無力迴天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3)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7)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陳玉成止步黃州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五十四章 秦日綱田家鎮慘敗第四章 林則徐未雨綢繆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八章 琦善虎頭蛇尾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三十章 左宗棠興兵入浙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4)第四章 林則徐未雨綢繆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