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

石達開奉楊秀清之令,於1853年9月25日,偕胡以晃、石祥禎、曾天養進駐安慶,設置鄉官,張榜安民,督修河堤,撫安黎庶。

胡以晃道:“皖人皆曰:先時數千裡所過不留,未嘗行立官安民之事。今踞安慶,始行此舉。”

石達開道:“隨戰隨棄,流寇所爲。安慶乃通衢之所,西可抵南、武二昌,北可上廬州、鳳陽,沿江而下,可直達天京蘇常。吾意:石祥禎、韋俊、林啓榮等,沿江西進,經略湖北。其餘將士,構建土營,築壘護城,修牆浚濠,安設炮臺,作長遠之算。”

石祥禎領令,督率萬人,乘船千艘,先攻湖口,再戰九江,又克武穴,10月2日抵達鄂東重鎮田家鎮。

韋俊道:“田家鎮、半壁山、富池口三地互爲犄角。吾意,先攻富池口,搶佔半壁山,安設大炮,扼長江水道;而後,水陸並舉,田家鎮唾手可得。”

石祥禎道:“可。”

石、韋兵臨田家鎮,署理湖廣總督張亮基惶惶不安,欲親至督軍。

左總棠道:“切勿孤行!大人上月已實授山東巡撫,遲不赴任,爲待新督。吳甄甫大人近日即至,況大人已令江泯樵、唐樹義、勞光泰攜手馳援;小小一田家鎮,兩按察使外加一同知,足矣!大人不必以身犯險。”

張亮基道:“田家鎮,兩山夾峙,地險水急,楚江鎖鑰,可扼賊軍乎?”

左總棠道:“江岷樵不防南昌,可扼。今江兵竭南昌,田家鎮一觸即破。大人可屯重兵於武昌,此城牆陡、高、厚,可扼賊三月。”

張亮基嘆道:“兵連禍接,逢戰交接,長沙、武昌、田家鎮,每次皆是。焉能不亂,豈能不散。”

左總棠道:“聖上於千里之遠,焉知湖廣戰事,無奈滿、漢有別。今之湖北巡撫崇綸,小人,且作祟。此廝公事茫然不知,例案亦不能解,然爲人工於結納,上亦喜其逢迎。大人之赴魯任撫,此廝干係重大。大人去歲解長沙重圍,今又平定通城、廣濟悍匪,倘若朝廷與大人以欽差大臣剿賊,吾與岷樵加以輔助,逆賊何至猖獗至此。”

張亮基復嘆道:“小人難養,聖意難卻,吾只願吳大人即至。吳大人禁菸御外,與林公並天下望,可解此危局。”

左總棠道:“林公若在,天下焉有此亂。吾不日即南下湘上,復穿布衣,再作農人。捻匪盈途,北路坎坷,萬望大人保重。”

1853年10月7日,韋俊率軍自富池口登陸,搶佔半壁山。

江忠源接訊,急出南昌,督率二千楚勇馳援,大軍行慢,忠源親率五十親兵,先行抵達,硬奪半壁山,不得。

太平軍居高臨下,開炮封鎖長江水道。清水軍先潰,陸軍隨之。石祥禎、韋俊趁勢圍攻田家鎮,刀槍並施,火箭火炮齊發。湖北糧道徐封玉救火不能、統兵無應,揮刀自刎;萬餘清軍,僅江忠源一軍得脫。

田家鎮失,湖北門戶大開,五天之內,太平軍連下黃州、蘄州、漢口、漢陽,兵臨武昌城下。武昌城晝夜緊閉,居民一夕數驚。

湖南巡撫駱秉章亦驚,急令鄒壽璋右軍移防嶽州,應援武昌。

曾國藩不許,飭令鄒壽璋原地駐防,且曰瀏陽扼長沙之東,萬不敢動。

駱秉章大罵曾國藩昏庸,全不顧大局。

王鑫不忿,跪別羅澤南。

羅澤南道:“曾公掃除陳跡,赤地立新,吾輩力所不及。爾若獨走,孤軍犯險,必爲逆匪所滅!”

王鑫道:“曾公緩慢閒悠,與吾格格不入,吾意已決!”

曾國藩聞之,急遣郭嵩燾勸阻。

王鑫道:“此去,不爲吾!吾爲吾師鳴不平!吾師只羅羅山一人耳。吾師,續千載之墜緒,闢吾道之榛蕪,倡明絕學,通曉時務,學行才識,爲當世罕見,斯人誠爲蒼生出。尾隨緩滯之曾氏,任歲月老去,屈矣!曾氏心思,吾一格不入,今朝一別,再勿相見。”

羅澤南求見曾國藩,訕曰:“大人勿怪,王鑫豎子。豎子讀書,窮極聖賢義理,嘗書數語壁上,暢謂:置身萬物之表,俯視一切,則理自明,量自玄;凡死生禍福,皆所不計。與此等豎子,大人何較?”

曾國藩道:“王鑫志高,吾再阻,肝膽變楚越。只爲羅山兄,王若有難,必救之。”

羅澤南放心而去。

曾國藩忽又急諮湖廣總督吳文鎔道:“王鑫豎子,心高才簿,屢誤戰機,萬不可用。”

江忠源非曾國藩,聽聞武昌告急,急謂江忠濟道:“五年前,吾爲浙江秀水知縣,母病去世,無錢歸葬。幸蒙吳公救助五百銀兩。吾等可死,而吳公甄甫大人必不可傷分毫。即刻彙集楚勇,拼死相救。”

江忠濟道:“吾皇諭令,速至江營幫辦軍務;江營兵厚,可一展宏圖。”

江忠濟道:“向榮技鈍,不值與共。武昌乃形勝之地,保得武昌,順流直下,可圖金陵。”

太平軍兵臨武昌城下,湖北巡撫崇綸膽碎,惶惶道:“民空市絕,餉乏兵單,勢難堅守,不如紮營城外,以御賊逆。”

湖廣總督吳文鎔劍劈案几,厲喝:“吾觀武昌,城闊牆高,足可穩守兩月。移營城外,轉瞬即死。公不信,自可親嘗。”言罷,移座城端,激將勵兵。

三日後,江忠源率部趕至,吳文鎔熱淚盈眶。

江忠源跪拜文鎔,道:“援公之舉,實乃公私兼及;五年前,得公接濟,家母方入故土而安,此恩誓死不忘。”

吳文鎔嘆曰:“賢如江公,能令先母無以歸葬乎?世之諸將,皆猛如江公,何使賊逆如此矣!”

石祥禎圍城十日,屢攻不克。石達開遂令其集全糧資,滿載輜重,退守黃州。

武昌圍解,江忠源謂吳文鎔道:“賊雖去,定會復來,大人可有禦敵之策。”

吳文鎔道:“吾已奏調黎平知府胡林翼、青州參將王國才助戰,湖南幫辦團練大臣曾國藩意亦襄助。曾、胡、王一到,鼎力合擊。昨收湘撫駱秉章諮告,欲調王鑫湘勇來援。王鑫智勇否?”

江忠源道:“滇人王國才,先剿回匪,次剿長毛於大黃江、永安州,功卓,可堪大用;胡潤芝於黔地,鋤匪捕盜,有膽有識,平日訓練壯勇,仿戚繼光成法而變通之。勇不滿六百,皆銳健果敢,一可當十;三載平定黔省四府六州十三縣匪患,人皆以爲神。潤芝到鄂,荊襄可保。王鑫,年少老成,有智有謀,多有裨益。”

吳文鎔嘆曰:“時勢孔棘,逆賊南禍楚湘,北攻豫、魯、晉、冀、直隸,一旦京畿有變,闔國皆亂,吾等將置身何處?”

江忠源道:“大人勿憂,賊乃草寇,戕民害官,終難成事;賊北進之軍,獨獨一支,所謂孤軍深入,必成孤注,一擲有失,全盤皆輸。”

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八十七章 李昭壽出爾反爾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楊輔清、李世賢轉戰徽寧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一百三十章 左宗棠興兵入浙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五十七章 曾國藩無奈分兵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
第十四章 道光帝草草善後第八十七章 李昭壽出爾反爾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二十三章 向榮官村慘敗第一百三十四章 慈禧臨機決斷第二十八章 左宗棠初出白水洞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七十一章 天京城血流成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四十三章 江忠源命殞廬州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二十九章 石達開搶佔龍回潭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楊輔清、李世賢轉戰徽寧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八十一章 額爾金兵臨大沽口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2)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7)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9)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四十一章 慈禧太后柔斷乾綱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一百三十章 左宗棠興兵入浙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五十八章 韋志俊三破武昌第六十章 胡林翼奓山潰敗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三十二章 洪秀全定都南京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9)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五十二章 陳炳文棄守杭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七十二章 賴文光殞命揚州(2)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二章 黃爵滋折挽狂瀾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零九章 額爾金北塘登陸第五十五章 林啓榮固守九江第三十章 楊秀清一破武昌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4)第三十九章 勝保拱衛京畿第六十二章 塔齊布魂斷九江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一百零二章 李若珠六合慘敗第二十五章 烏蘭泰兵敗昭平谷第二十七章 蕭朝貴折戟長沙城第五十七章 曾國藩無奈分兵第一百五十章 洪秀全坐京觀天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三十一章 中外守滬計定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三十七章 林鳳祥轉戰豫晉第九十九章 左宗棠寶慶楊威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6)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六十五章 秦日綱回援鎮江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六十一章 曾國藩執守江西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