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

在朱由檢的計劃中,首先就是更改地名和設立新的攻防體系。

遼東地區改爲遼寧行省,取遼地安寧之意。

遼東巡撫改爲遼寧巡撫,盛京改名瀋陽,原遼東巡撫官署由錦州移至瀋陽。

設瀋陽總兵,駐軍五千人,總兵人選由孫傳庭與盧象升挑選合適後上報朝廷。

這支駐軍主要針對的是北地的生女真,還有從建州逃過去的殘餘八旗勢力。

朱由檢心裡清楚,雖說官軍在半道夾擊清軍大獲成功,就算這些清軍全部被清剿,但別忘了原本留守盛京的兵馬還有不少。

劉國能和張文耀部人數過少,不可能會在大軍到來之前攻破盛京,也不可能將留守的清軍全部殲滅,這些清軍肯定會提前數天甚至十天便得知主力大敗的消息,這段時間足夠他們做出準備和選擇了。

據戰報上分析,現在的戰場距離盛京還有兩百餘里,途中還有遼河等數條河流爲屏障,十幾萬官軍除了分兵向東攻打遼陽、海州等地以外,剩餘的大隊人馬就算一路順暢的行軍到盛京,也至少需要五天左右。

並不是官軍不想快速行軍,而是因爲後勤保障跟不上的緣故。

十幾萬人每天消耗的糧食物資是個驚人的數字,就算勝利後有繳獲,但大部分還是需要輜重營每日不間斷的往返與寧遠與前線之間運送物資,錦州會有糧食儲備,可也只是起到補充的作用。

這先後算起來十幾日的功夫,依照八旗嚴格高效的制度,將會有大批的人口物資軍隊迅速的遷向東北方向。

這些人會依託那些深山老林來生存,也順便對抗將來明軍的清剿,以圖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其實這個也無所謂,這批人的存在正好給了官軍練兵的機會。

隨着遼東全境的收復,國內外已經沒有了比較大的戰事,時間一長,官將士卒難免就會懈怠下來,日常的操訓就會慢慢荒廢,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而有八旗這股殘餘勢力存在,至少讓大家時刻感到警醒。

朱由檢打算讓整合後的官軍輪流前往關外駐守,然後要時常派出去剿敵,通過這種方式保持大明各部官軍的戰鬥力和意志力。

等到遼東地區開發取得一定的成果後,軍隊和官府要向北推進,將後世屬於中國的土地盡收囊中。

好戰必亡,但忘戰必危。

這一條要謹記,並且要世代謹記。

接下來就是針對遼東其他地區的佈置。

赫圖阿拉改爲松原府,遼陽地名不變。

設立松原分守參將,官軍住三千人,參將人選方案同上。

松原駐軍針對的是後世吉林一帶的生女真或者是其他反抗大明的部落武裝,順便防範有可能來自鴨綠江對岸的攻擊。

這一地區也有大片肥沃的田地,以及原始森林中優質的木材和藥材,由於人口極度匱乏,這些優質資源都處在閒置的狀態,着實令人可惜。

朱由檢的計劃是,將來除了當地居住已久的遼人、被擄去的明人之外,還要從山東大規模向遼東移民,讓後世被逼無奈的闖關東,變爲有組織的開發遼東,讓這片富饒的土地早日爲大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山東行省轄下靠近兗州府的各府州縣,這兩年已經向南四湖地區遷移了百餘萬人口,原先荒草叢生、沼澤遍地的南四湖地區正在變成人口稠密的新生之土,移民們新開墾的田地也開始產出大量的糧食,這次移民開發已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但是山東西北方向的濟南府、東昌府以及東面的青州府,依然有大量人口依靠着官府的支援而存活。

持續的旱災越來越重,有些地區已經連續幾年基本不見雨雪,境內的河流都已乾涸見底,各地官府雖然盡心盡力派人到處打井修渠,但在生產力極度落後的當下,這些措施見效極慢。

一口水井澆灌面積大約在五十畝上下,如此廣袤的土地,那得需要多少口井?

打井也需要週期,並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完成的,而且這是門技術活,從勘探到挖掘再到燒磚貼井壁,都需要專門技術人才來指導。

爲了這件攸關國計民生、子孫後代的大事,工部都水司將所有懂技術的官員吏員全部派了出去,每人都劃分了指定地區,在當地官府的配合下指導農戶打井抗旱救災,現在工部都水司平日裡只有幾名小吏值班,就連郎中也早就被打發出了京城。

山東往遼東移民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只要在官府的組織下,沿着唯一的官道一路往東到達登州府,然後再沿着劉國能、張文耀部的路線再走一趟就可以。

這條移民路線的好處是,鄭家船隊運來的糧食可以在登州靠岸卸載,或者直接卸載到對面的遼東灣,這就節省了很多陸路運輸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極大減少途中的損耗。

松原府知府人選問題,朱由檢更傾向於從陝西各府官員中產生。

陝西各府在孫傳庭的嚴格督導下,幾年來的屯田安民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很多府的佐貳官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人的職級也應該得到拔擢作爲回報。

松原府知府、佐貳將會與接下來遼東新設的各府一樣,優先從陝西各府中選拔。

接下來便是設立遼陽府,並設遊擊一名,駐軍兩千人,遊擊安排同上。

遼陽作爲松原到錦州中間的一個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駐軍必要時可東進支援松原和蓋州,這兩千人要定期出動,剿滅境內殘存的女真武裝,維護當地的社會治安,另外要選派一部分派駐到鐵礦去。

遼陽往東不遠就是後世的本溪市,這裡有儲量較大的鐵礦,以後將成爲遼寧行省發展的重要助力點。

再就是設立蓋州府,並設分守參將一員,駐軍兩千人,人選方案同上。

蓋州所轄包含着後世的大連、旅順等地,這裡未來將會是朱由檢設想中的北方艦隊的駐地,由於現在大明所受到的來自海上的威脅並不大,所以蓋州駐軍主要是爲了剿匪,並在危機時刻支援東北方向的松原。

朱由檢在給孫傳庭的指示中還指出,大戰過後遼東官府要組織並保護遼地百姓進行夏收,夏收過後要立刻進行土地平整和大規模水利設施的修建,朝廷會派遣相關人員前往指導和規劃。

東北地區夏季很短,農曆六月或者七月夏收完成後,頂多一個多月後氣溫就會迅速下降,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很快就會到來,所以必須抓住這短短几個月適合勞作的時間,進行相應的農田配套設施的施工,以爭取給來年的春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東北地區肥沃的土地一年只有一收,所有田地只能是最早在三月進行春播,晚種的作物最遲也要在八月底、九月初收割完畢,然後就是應對漫長的寒冬。

東北人俗稱,貓冬。

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一百章 心安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二章 駱養性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十五章 譁變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五十章 殘暴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十三章 援軍
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一百章 心安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後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二章 駱養性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十五章 譁變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五十章 殘暴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十三章 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