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

多爾袞果然沒讓朱由檢失望,在與得到朱由檢指令的遼寧行省相關人員接觸之後,對明廷的要求沒考慮幾天便全盤接受下來,爲了表示己方的誠意,范文程、寧完我以及兩家的家眷被小隊清軍押解至雙方的談好的地點,然後多爾袞對內宣稱,爲取得大明朝廷的援助,範、寧二人自願作爲人質舉家前往大明居住。

兩個月後,當大明朝廷組織的第一批包括糧食、鹽、鐵器、軍械、藥材等大批物資,在重兵押解下運送至交接地點時,“大清”國的整體遷移隨即正式展開。

與此同時,大明皇家科學院也在京師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爲工部侍郎銜的宋應星,署衙設在在理工學院內,爲的是方便這兩所大明最高等學府裡的專業人才可以隨時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

由於是初立,皇家科學院院士僅有寥寥數人,這幾人都是對大明有着突出貢獻之人,這其中宋應星和狄卡兩人的名氣最大,貢獻也是最爲突出,其他幾名院士則是名氣不大,但都有着拿得出手的實績。

在被朱由檢任命的這些院士中,尤其以“飛梭”的發明者、浙江籍舉子馮煥最爲引人注目。

“飛梭”其實就是安裝在織機滑槽裡帶有小輪子的梭子,滑槽的兩端裝有金屬彈簧,使梭子可以以極快的速度來回穿梭往復,它的發明和出現,使得布面可以大大加寬,極大的提高了織布效率,讓大明的棉布產量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迅猛增長。

以前使用普通梭子織布時,一臺織機需要兩名織工協作完成,而“飛梭”誕生後,一臺織機只需一名織工便可以獨立完成,而且所織棉布質地更加密實、質量更爲上乘。

別小看這種貌似不起眼的發明,它可以稱得上是在“珍妮紡紗機”出現之前的一種創舉,等到“飛梭”在大明所有織布工坊得到普及後,大明的棉布產量可以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紡織工人全部失業。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有事實根據的。

“飛梭”僅僅誕生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由於棉布產量大幅提升,僅東印度公司從大明運往歐洲銷售的棉布數額便翻了幾番,而據東印度公司反饋回來的信息看,現在英國市場上在大量大明優質棉布的傾銷下,其國內的紡織工人大量失業,英國政府高層人士已經就此開始商討如何應對此事。

在百年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來之前,不管是大明還是歐洲各國,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家庭作坊性質的,英國所謂的紡織工人們,也不過如同大明以前一樣,在家中有幾臺機器,依靠商人預付的資金購買棉紗,然後織成棉布再賣給商人,這種形式下,棉布的產量可想而知。

但是自打朱由檢穿越過來,並且以後世最爲普遍的形式建立起大型工坊之後,大明的棉布產量便開始出現飛速提升,而隨着馮煥發明“飛梭”,在棉布行業,大明已經出現了壟斷全球的趨勢。

在原本的歷史上,正是因爲“飛梭”的發明導致了棉紗產量供不應求,所以才催生出了“珍妮紡紗機”這種怪物的誕生。

而現在,大明的棉紗產量也已經出現了跟不上棉布產量的現象。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馮煥與當初協助他發明“飛梭”的幾名工匠一起吃住在京師將作局裡,根據朱由檢記憶當中對“珍妮紡紗機”模糊不清的認知,全力投入到了研發過程之中,爭取儘早攻克這個紡織工業的難關。

馮煥雖說是名義上的文人舉子,但因爲家境富庶、衣食無憂的緣故,導致他從小便對傳統文人眼中的“奇技淫巧”十分感興趣,平時也時常偷跑去自家的織布工坊裡觀摩,因此他對棉布的整個生產工藝也是熟稔無比。

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兒子,故此馮煥的父母也並未對他說教太過,對兒子的種種行爲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在二十五歲中舉後,會試不中的馮煥留在理工學院就學,很快便對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便拜在了宋應星門下,整日沉迷於各種器物的原理和製造上,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其他人的協助下,馮煥終於有了一項值得終生驕傲的發明創造。

朱由檢當然清楚“飛梭”的巨大作用,可是在後世時,他從來沒有進過工廠,所以對很多事物只有概念,卻缺乏直觀的認知,直到馮煥的發明成果取得的成效傳入宮中,他才意識到“飛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

朱由檢對大明本土能出現馮煥這樣的人才,心裡感到十分的高興,他希望在這種示範效應,大明能夠涌現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從而帶動大明經濟長期穩定向好。

朱由檢決定重獎馮煥,以此來引領和推動更多有識之士投身都科研當中。

科學院院士享有正三品職銜待遇,在與自身專業相關聯的問題上,有權單獨進奏,並且會有不定期面聖的機會。

馮煥的發明享有十年專利期,在此期間每一臺安裝使用“飛梭”的織機,每生產一匹棉布,都要支付給馮家一定的紅利,僅此一項的收入,馮家便可以踏入富豪的行列,更別說還有三品高官這樣的榮耀職銜了。

大明所有人等不拘身份,若有特殊發明創造、對大明經濟發展貢獻突出者,均享有上述待遇。

明發天下的聖旨一出,京師震動,大明震動,這一完全顛覆大明人傳統觀念的舉動,頓時激發起了無數人搞創造發明的意識和決心,尤其是在生產一線的那些被強制讀書識字的工匠們,更是在所從事的專業上用盡全部精力投入到鑽研當中。

由於朱由檢的聖旨發出時間不長,所以目前還沒有見到什麼成果,但朱由檢相信,各行各業的大發展勢頭已經出現,更多的實用型發明創造將會不斷涌現,推動着大明社會發展穩步向前。

就在大明棉紡工業出現蓬勃發展勢頭之時,東印度公司貿易代表再次到訪大明,並帶來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

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七章 皇莊3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
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七章 皇莊3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