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魏瓘知荊南,曾上疏言:‘五溪險絕,鳥道難通,諸將貪功,易啓邊釁,勞師糜餉,於國何益?’因條陳上、中、下三策:招撫爲上,守禦次之,攻取爲末。惜乎,其言未獲當時之明斷。”
宋庠嘆了口氣,道:“而今溪州刺史彭士羲侵擾邊境,爲患不止,下詔知荊南魏瓘、湖北轉運使王綽、知辰州竇舜卿招撫,而彭士羲遣衙內指揮使覃師明輸款欲降,然必令其親齎降表,詣澧州交割,始得施行安撫。其所屬十三州羈縻刺史進奉名目,宜減至五州至七州爲限,並仰詳具處置步驟條析以聞。”
“今日之題便是析朝廷此詔於彭士羲事之深意,並論魏瓘‘三策’之要。”
大宋的邊防問題,主要集中在四處.按威脅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威脅最大的自然是西北與河東面對的心腹大患夏國,其次就是河北面對的遼國,除此之外,便是南方荊湖南部的五溪蠻,以及四川南部的烏蠻。
溪州刺史彭士羲,便是大宋始終頭疼的五溪蠻首領。
而不管是五溪蠻還是烏蠻,這些南方蠻族,都是那種雖然不可能跟夏國一樣起兵叛亂獨自建國,勢力也不算特別強大,但就是能仗着西南邊陲的煙瘴險阻,地形極其複雜不適合大軍征討,故而反覆無常,經常跳出來噁心大宋之後又縮回去的。
有四個字對此形容的很好。
——癬疥之疾。
大宋不是沒有明白人,很多能臣都清楚,打五溪蠻的收穫跟投入完全沒法比,所以宜撫不宜戰。
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宋軍沒啥戰鬥力。
基本上不可能做到頂着瘴氣和山地環境,把五溪蠻給徹底滅了。
反而可能因爲受制於後勤壓力和地形環境所必須採取的分兵策略,以及宋將特別喜歡貪功冒進的特點,導致被熟悉地形的五溪蠻各個擊破。
招撫,確實是可行的良策,但招撫,絕非示弱,朝廷也是有條件的。
邸報裡寫的很明確,首先就是要“親齎降表,詣澧州交割”,不能派個使者或者口頭承諾,而是要彭士羲本人,帶着象徵臣服的降表,親自來朝廷控制下的澧州。
顯然,如果不敢,則其心必詐。
隨後則是“減至五州至七州爲限”,彭士羲能號令五溪蠻十三州,是其跋扈的根基,朝廷是要削其羽翼,斬其爪牙。
而對於彭士羲這次能不能答應,陸北顧也不知道。
因爲他記得大多數都是歷史大事以及比較出名的人物,對於小事件和不太出名的人,他也沒刻意去記。
但無論如何,目前彭士羲肯定也是壓力山大的換到他的視角就知道了,五溪蠻的體量比西夏差遠了,說是十三州,實際上全都是非宜居地區,人口也就跟大宋的三四個普通州、軍加起來差不多。
而山地地形雖然令其有着“易守難攻”的先天優勢,但同樣也意味着物產不足,尤其是糧食,再加上食鹽、鐵鍋、布匹、醫藥等各種物品,五溪蠻所在地區產出都很匱乏,所以如果被大宋朝廷長期封鎖,彭士羲是註定難以爲繼的。
所以,最後大概率還是會被招撫。
但在此之前要打幾仗,打多久,談幾輪,這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陸北顧沉思良久,方纔提筆。
“安靖邊鄙,貴在廟算深遠,因勢利導。今下詔招撫下溪州彭士羲,乃朝廷審時度勢,取魏瓘知荊南時所陳上策而行之,誠爲老成謀國、息兵養民之良圖。”
“彭氏世領五溪諸蠻,州數愈繁,其勢愈張,尾大不掉。今明詔削其藩屬,限其州數,乃斷其爪牙,弱其根本,使歸順之後,無復嘯聚爲亂之資。招撫之誠非徒示以寬仁,更在於立威以懾其奸,削勢以絕其患,綢繆周密以保其成。”
“魏瓘昔年之議,其精要何在?首在‘識地利’,五溪之地,層巒迭嶂,鳥道盤紆,大軍深入,饋運艱難,十夫之力難濟一卒之需;次在‘察人心’,邊將邀功,易啓釁端,兵連禍結,徒耗府庫而邊患益滋;三在‘權利害’,攻取則勞師傷財,守禦亦疲於奔命,唯招撫一途,能‘不煩兵甲而屈遠人’,以威信懷柔,省國用而安邊氓”
當陸北顧落下最後一筆,長舒一口氣時,額角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他恭敬地將文稿雙手呈給宋庠。
宋庠接過,神色沉靜地閱讀起來,他看得很慢,目光常常在關鍵處停留良久。
“從明天開始,你就不用再來了。”
宋庠放下了文稿,說道。
陸北顧挺直了腰,手指攥了起來。
這件事情他其實有心裡準備,但當這一刻真的來到,還是覺得有些突然。
或者說,他其實已經習慣了這幾個月以來在國子監和宋府之間“兩點一線”的規律生活。
“慶曆興學之後,國朝科舉首重策論,你的時務策、史論、經論,本來就不錯,經過這幾個月的訓練後,業已到了登堂入室之境,既能緊扣主題條理分明地論述,又能把握住最關鍵的立意.在老夫看來,實力足以躋身進士前列,再往上精益求精的話,收益極低,時間也不允許了。”
“至於帖經,沒什麼好教的,詩賦方面,趙抃離開前也已經教你了,我不如他。”
“唯有墨義,你尚需全力準備,在禮部省試來臨之前,把實力再拔高一截。”
宋庠說道:“所以,老夫的意思是,從今天一直到過完元夕的這十七天,你便把精力全都集中在墨義上面吧,跟着宋堂好好學,他在這方面不差,老夫教你的墨義,很容易教的深了,你吃不透,而且有些理解,也過時了。”
陸北顧點了點頭,然後忽然問道:“那元夕節,老師還出來賞燈嗎?”
“當然。”
宋庠很有深意地說道:“只是今年沒人寫生查子了。”
陸北顧不再多言,作揖起身告辭。
從十二月以來,青松社再未發起過聚會,誰都沒見過歐陽修。
而大宋科舉制度,禮部省試正月九日鎖院,正月十六日正式開考。
所以剛纔的對話雖短,但宋庠已經幾乎明示他了。
——嘉祐二年禮部省試的主考官就是歐陽修,按照古文體文風去寫策論必定得高分,不用再準備策論了,全心全意研究墨義就行了。
在此之前,陸北顧是有那麼一點點擔心,由於自己這個穿越者的出現,歷史走向會出現些許變化的.如果是那樣,那麼他做的一些準備,就白費了。
而歷史走向沒有出現任何變化,“天眼”依舊有效,這無疑讓他頗爲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