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

計劃經濟就像闖關遊戲一樣,如果通關自然讓人心中暢快,同樣,過於激進的計劃也會將東非拖去萬劫不復之地,就像現在,趕德超美對東非的情況而言,是有些不現實的,不過在像英國這種老牌國家,東非努努力,在工業領域趕超英國已經不是幻想。

英國作爲世界霸主,理論上是要比美國和德國更強的,在經濟領域英國現在確實也在德國之上,但其中金融業佔據了很大份額,但是歸納工業方面英國已經不是美國和德國的對手,所以從工業角度考慮,東非超越英國本土難度不大。

“截止到1904年,我國水泥年產量已經突破三百萬噸,比一五計劃之前翻了近一倍還有,對於我國建築,交通,水利等各個方面影響巨大。”

水泥產量翻倍增長,也是東非一五計劃期間的重大看點,不要小看東非三百萬噸的水泥產能,前世印度獨立時全國水泥年產量也才兩百萬噸出頭,那都是四十年代末的事了。

這也可以反映出在20世紀初的幾年,東非基建上的瘋狂,東非在七,八,九十年代的基建規模雖然不小,但是大多數工程用不到,或者說水泥產量跟不上工程需求。

所以東非以前的基建在各個領域就反映出這樣一種結果,城鎮和鄉村有大量夯土,壘石或者木製建築,道路以沙石路爲主,反映在水利建設上就是對天然河道的修葺基本很少有水泥材料應用。

東非水泥產業加速發展也是從九十年代開始,而一五計劃期間城市,交通,水利的旺盛需求進一步催化了東非水泥行業的發展。

同樣的,砂石,木材等基礎建築材料增長速度也極其驚人,只不過這些材料已經很難進行人工統計,不過肉眼可見的就是東非砂石開採廠增加,森林面積極速萎縮。

當然,森林面積萎縮和東非城市和農業發展也有關係,城鎮建設需要佔用大量土地,而農業墾荒更是大頭,與東非生產所需的木材相比,前兩者的破壞力更大。

當然,恩斯特對於東非森林覆蓋率銳減,沒有什麼反應,這是前期發展的必然犧牲的結果,而且東非因爲開發歷史短的原因,環境惡化的後果遠遠還沒有到大規模呈現的地步,等出現了苗頭的時候再說。

根據恩斯特的想法,至少在前兩個五年計劃中,東非是不需要對環境方面考慮太多的,而且在環保領域東非政府早就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走在世界各國前列,所以短時間內東非工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是可控的。

“過去我國水泥生產,主要優先供應重要交通,城市以及國防工業需要,現在水泥產量已經可以外溢到其他領域,並且進步空間極大,根據一五計劃安排,在1905年結束前,我國水泥年產量應該可以達到三百五十萬噸以上。”

“鋼鐵和水泥等基礎建材產量極速增長,也意味着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事業邁入新的階段,過去很多基建項目因爲材料進步都有可能面臨更新問題,比如公路,水渠,河道護堤,城市住房更新等等。”

對此,恩斯特只能對東非黑人奴隸們表示哀悼,隨着時代發展,東非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僅沒有因爲各項大型工程完工而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截止到目前,東非依舊控制着大量的免費勞工,整體數量仍然在至少一千萬人以上,除了西部黑奴,東非從馬達加斯加島,南非地區也獲取了一些勞動力。

而黑奴勞工問題也是東非不肯放開國門的重要原因之一,彼時世界上依舊奴隸制制度爲主流的國家,尤其是大國之中,只有東非一例。

英,法等殖民國家雖然在殖民地存在大量事實上的奴隸,但是他們本土至少不會像東非這樣延續這種落後制度。

這種情況,東非如果不學習前世朝鮮封閉國門,真有可能被國際社會噴死,而且東非政治經濟體系也和當今國際主流迥然不同,也就是東非並不對外進行文化和政治輸出,要不然早就被世界其他大國團結起來圍剿了。

畢竟遊戲制度不同,在歐美各國看來大家就不是一路人,也幸好東非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和歐洲隔着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東非也老老實實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不惹事,要不然其他國家還真有可能找東非的麻煩。

這並非意識形態上原罪,而是遊戲規則上的原罪,東非雖然不屬於先進制度國家,但是東非的模式容易引發仇視。

就比如法國政治體制的變化後,就容易引起周邊國家民衆有樣學樣,其他國家的傳統利益集團自然對拿破崙這個人極度厭惡。

如果東非是歐洲國家,那恩斯特絕對不會走這種非主流形式的特色道路,畢竟恩斯特從來不認爲東非能像蘇聯那樣抗揍,除非把東非的君主制撤銷了或許能做到,但萊茵皇室肯定不會這麼幹。

在恩斯特思考的同時,工業部也對其他產業數據進行了整體分析報告,在1904年,東非各行各業都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緻。

在重工業領域,和其他國家橫向對比,東非幾乎補齊了大多數短板,不管是重工業產品產量還是質量都已經達到世界強國水平。

進一步鞏固了電力,石油和汽車等新興產業的優勢,化學工業發展也取得長足進步,實現了多個重點化學工業的從無到有。

基本實現重工業產業體系完善,只不過在人均佔有率上和其他工業國有一定差距,簡單來說就是絕大部分重工業產品東非都可以自行生產,但是總體產量上還有進步空間。

輕工業領域,東非發展依舊中規中矩,不過紡織業和醫療等行業發展比較突出,不過輕工業整體上和其他國家差距較大,同時手工業產品在輕工業中依舊佔據較大比例。

農業方面,在過去幾年裡,東非農業增速和往年持平,不過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對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也有了很大進步,這使得東非糧食畝產進一步提升。

在1904年,東非農產品出口進一步創下新高,其中經濟作物出口佔據絕對優勢,茶葉,橡膠,香料,果蔬等都有顯著提升。

與之相反,東非糧食出口佔比進一步下降,不僅如此,東非還從其他國家進口了一部分優質糧食和肉類產品。

這並不是說東非糧食產量下降了,東非糧食產量從殖民時代到現在實際上一直處在增加狀態,其他不說,光是爲了應對人口增長壓力,東非也不可能在糧食種植業上有所鬆懈。

糧食出口佔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作物出口佔比上升,在保持本國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東非政府在農業領域開始着重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業。

而且國際糧食價格從七十年代開始,基本一直維持在低位,東非小麥質量也不可能和擁有地理優勢的俄國,美國,阿根廷等糧食種植業大國相比較。

除此外,一五計劃期間,東非水稻種植在全國兩種主要糧食作物中佔比明顯提升,完善水利設施使得東非更多區域可以滿足水稻種植條件,加上水稻相比較小麥更加高產,所以東非口糧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第401章 駁回第1117章 輿論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383章 引入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615章 交流電第86章 咖啡第647章 準備第766章 集結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924章 海洋第3章 在柏林第631章 準備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320章 雙標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840章第968章 分歧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65章 高原省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968章 分歧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42章 移民熱潮第240章 大借款第228章 留學生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73章 籌備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280章 達沃市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章 穿越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402章 契卡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531章 兵城第1344章 輿論戰第1211章 集中營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521章 申請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364章 燃燒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152章 黑幫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295章 拒絕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302章 巴庫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1445章 凱末爾第698章 魚餌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695章 納塔爾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426章 鋁都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1189章 邀請
第401章 駁回第1117章 輿論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383章 引入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615章 交流電第86章 咖啡第647章 準備第766章 集結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924章 海洋第3章 在柏林第631章 準備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320章 雙標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840章第968章 分歧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65章 高原省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968章 分歧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42章 移民熱潮第240章 大借款第228章 留學生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73章 籌備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280章 達沃市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章 穿越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402章 契卡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531章 兵城第1344章 輿論戰第1211章 集中營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521章 申請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364章 燃燒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152章 黑幫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295章 拒絕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302章 巴庫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1445章 凱末爾第698章 魚餌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695章 納塔爾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426章 鋁都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1189章 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