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章 契卡

歐洲各國既然聯合在一起,即便是暫時性的非深入聯合,其針對性也很強,除了俄國這個明面上的敵人以外,美國和東非也應該歸納爲“潛在敵人”。

東非在債務問題上選擇退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激化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競爭,而美國也只能選擇吃下這個啞巴虧,畢竟美國不可能真的因爲懼怕歐洲就放棄自己在一戰中獲得海量利益。

史密斯在心裡面把格爾斯這個“叛徒”問候了數百遍,但是,在應對歐洲各國的時候,依舊保持了美國的強硬態度。

“美國不可能在債務問題上完全讓步,畢竟這不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小問題,而是涉及到幾十億,關係到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問題,是全體美國民衆的積蓄。”

“我們可以和歐洲各國就債務問題,進行新的談判,對於一些確實無力償還的債務問題,可以寬鬆時間,但是我們也絕不可能放任美國人民的財富白白被賴掉。”

他也沒有完全把話說死,不過可以預想到,接下來美國和歐洲的債務國們會進行長期的扯皮。

這對美國而言,並非完全是壞事,只要歐洲還認賬,那美國就能借此機會對歐洲進行滲透,畢竟債主收不到賬,不意味着欠債的歐洲各國就真能當大爺,面對債主,一般情況下債務人還是要低聲下氣的,甚至爲此犧牲掉一些不重要的東西也是常事。

真正讓美國人頭疼的還是俄國這種類型的國家,在此前,美國在俄國的投資可不少,但是俄國偏偏就是把賬賴掉,還十分硬氣,好像他們反而是美國的債主一樣。

當然,世界上絕大部分大國基本都吃了俄國的虧,除了東非這種及時選擇撤退,臨走還撈了一大筆,以及日本這種貧困帝國主義國家以外,其他列強在俄國問題上的經濟損失只是多寡的不同。

……

1923年末,國際聯盟終於組建完成,但是在權衡利弊後,美國和東非都沒有選擇加入國聯。

而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則由英、法、德、奧四個傳統歐洲豪強擔任,和日本,巴西,西班牙,奧斯曼四個國家組成國聯行政院。

前世國聯常任理事國是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本來擬定還有美國,但是美國拒絕加入,所以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就是四常。

而現在,沒有統一的意大利只能算歐洲小強,日本在列強中實力偏低,所以只能在國聯中擔任行院裡的非常任理事國。

前世在國聯中有一定地位的比利時,希臘,這次也無緣晉升其中,畢竟前世他們是作爲協約國勝利陣營加入國聯的,受到英法兩國的支持。

而巴西加入行政院和前世一樣,這顯然還是歐洲爲了制衡美國和東非做出的共同決定,畢竟巴西目前算的上是明面上的南美第一大國。

奧斯曼帝國作爲同盟國的一員,受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支持,也獲得了行政院的席位。

如此看,國聯整體上還是平衡的,英法日算一夥,德奧奧是一夥,巴西和西班牙算兩個中立國。

不過,東非,美國和俄國三個世界大國,置身於國聯之外,也讓這個國際聯盟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但是也只有東非,美國和俄國有實力無視國聯,東非和美國幾乎沒有短板,而俄國也有自給自足的能力,除了三國以外的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是想積極加入國聯這個國際組織的。

萊茵市。

遠在東非的恩斯特,在看完國聯的文件後心裡暗道:“這個所謂國聯,和前世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大區別,前世國聯可以說是英國的一言堂,至於法國,雖然在國聯話語權很大,但從一戰後,因爲實力的衰弱,基本上選擇和英國共進退,一定程度上兩者可以視爲一體的。”

“而現在,所謂的國聯,卻是由之前歐洲兩大陣營,協約國和同盟國爲底子組成,分別以英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爲主。”

“這也註定了未來,國聯消停不了,不過,國聯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畢竟我們和美國,俄國都沒加入。”

“前世美國和蘇聯可是二分天下,從這一點來說,這個國際聯盟的影響就十分有限,不管英國還是德國想利用國聯,來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基本上沒有太大可能。”

這一點很像前世的歐盟,自以爲能夠和美國,遠東帝國站在一個檯面上,實際上連應對俄羅斯都做不到。

別看前世21世紀,俄羅斯衰退的厲害,但是歐洲同樣風燭殘年,沒有任何歐洲國家能夠單獨應對俄羅斯的威脅。

當然,現在歐洲的情況肯定好得多,英國和德國單獨對付俄國,都沒有太大問題,但俄國的體量擺在那裡,只要俄國按照前世歷史進程完成工業化,那俄國勢必成爲不遜色於東非和美國的重要一極。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俄國到現在爲止還沒有變成蘇聯,前世蘇聯在1922年就成立了,不過這也正常,畢竟蘇聯是國家聯盟,而在此前俄國工黨的控制範圍只有原俄羅斯以及中亞等地區。

想到這裡,恩斯特讓人把東非特務頭子莫林叫到了萊茵宮。很快,莫林就順着電話線,坐車來到了恩斯特面前。

“坐!”恩斯特對着莫林說道。

如今,東非國防安全局已經成爲了全世界最專業的對外的情報機關,不過,其他國家也成立了對應的組織,就比如剛剛改組完成的俄國契卡,一戰前英國就成立軍情六處。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正規且體系最完善的三個特務組織,當然,東非還有一個軍情處,不過更側重於爲軍隊服務。

俄國的契卡,是一個天然成立的特務組織,畢竟俄國工黨奪取國家政權後,就面臨着嚴重的內憂外患問題。

在國外,帝國主義國家和各種反工黨勢力,對俄國滲透嚴重,並且積極扶持俄國內部的反工黨勢力,甚至親自下場,進入俄國進行破壞活動,典型的就比如東非的國防安全局。

東非國防安全局在俄國內戰期間,可是破壞了不少和東非相關的在俄投資產業,比如各種沙俄時代有東非背景的礦山生產設備,而且還從俄國大肆掠奪人才和財富。

一部分俄國高端人才,就被國防安全局綁票到了東非,如今爲東非的科學發展事業服務。

除了東非以外,英國,德國在俄國的情報和特務活動也十分頻繁,英國很好理解,畢竟在軍情六處成立後,每個世界大國都是英國的重點監視對象,這並非針對俄國一家,在美國,德國,東非,遠東帝國等國家都有軍情六處特務活動的身影。

而德國在俄國的頻繁活動,就更加純粹了,現在兩國是交戰國,所以爲了竊取軍事情報,以及破壞俄國軍隊後勤,在俄國後方製造內亂等,只要能拖俄國的後腿,德國必然要不擇手段。

但是反過來,俄國契卡同樣不好招惹,畢竟德國有大量自帶乾糧的工黨分子,願意配合俄國行動。

整體上來說,契卡雖然成立時間相對較晚,但是成長速度卻是最快的,光是應對帝國主義國家的滲透和破壞活動,就讓俄國成爲當今世界各國情報機關交鋒的主戰場。

而在俄國內部,契卡的工作量同樣不小,帝俄時代的餘孽,貴族,舊官僚,地主,資本家,反工黨分子,甚至工黨內部的派系鬥爭,以及怠工分子等等,可謂一團亂麻。

前面的還好說,最後的所謂怠工分子,就比較籠統了,包括在內戰期間抗拒徵糧的俄國農民,或者工廠偷奸耍滑的工人都可以歸納爲這一行列。

所以,俄國契卡的工作,既要對外輸出意識形態鬥爭,又要前線爲軍隊提供情報,還要抓捕國內外的各種反動分子,甚至要干涉生產生活工作,也難怪權力會如此之大。

軍政民財,契卡都有涉及,關於財方面,俄國現在被各國封鎖,爲了獲得完成工業化的資金,技術,所以也要涉足。

所以,有豐富的鬥爭經驗,職權大,涉及領域廣泛,契卡這些年想不壯大都不太可能,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俄國工黨被逼無奈的做法。

畢竟,俄國工黨政權從成立之初,所面臨的問題就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嚴重,能與之相比的恐怕也只有後來的遠東帝國。

而且,俄國工黨作爲一種理想主義政黨,他們的很多政策和方針,並不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就比如之前提到的“怠工”問題。

俄國民衆也是人,而是人就難以擺脫人性問題,整體來說大多數人都是貪圖享受,好吃懶做的動物,這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問題,多少都會沾點。

而俄國工黨卻想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是無法做到的,在東非這種帝國主義國家,可以通過工資制度等,從而驅使民衆不得不主動工作。

而俄國初期“平均”主義盛行,工資制度等效果並不突出,畢竟真有人想擺爛,靠着俄國較高的下限,也是可以實現的,所以俄國工黨只能採用契卡的手段來對付怠工人員,換句話說,就是加強對怠工分子的懲戒力度。

總而言之,契卡這個俄國的特務組織,雖然發展時間短,但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特務組織,其規模甚至超過了東非的國防安全局。

要知道東非的國防安全局從上個世紀就已經成立,發展了幾十年時間,才達到如今這個規模。

可以預見,未來俄國契卡絕對會成爲東非國防安全局的強有力對手,乃至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情報組織的強大對手。

所以,恩斯特對莫林問道:“最近國防安全局在俄國的工作開展的如何?契卡這個俄國特務機關,是否對你們的工作造成了太大影響?”

莫林說道:“陛下,正如你所預料的,俄國的契卡,確實是我們國防安全局成立以來,遇到的最強大,且最難纏的對手。”

“他們的人員數量衆多,所以我們組織在重返俄國的過程中,不得不小心應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發現,而且,他們的羣衆基礎也比我們好太多,很多俄國民衆會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

“去年,我們就有兩名成員,被俄國民衆舉報,被契卡發現,所以在俄國的行動,每一步都必須小心,這和帝俄時代完全不一樣。”

帝俄時代,俄國幾乎被東非國防安全局滲透成篩子,否則的話,東非也不可能把喀山的黃金運出來。

但是,短短几年時間不到,俄國在工黨的領導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俄國工黨對國家的管控可以說深入到基層,這讓東非國防安全局在俄國的工作十分難以開展。

就算滲透成功,也很難爬到高位,獲取高價值的情報,在帝俄時代,東非可以收買帝俄的官僚,但是這招對俄國工黨基本無法奏效。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現在俄國的官員們不僅不容易被收買,覺悟還很高,如果讓他們發現不對勁,他們反手就有可能把東非的特務出賣給契卡。

莫林接着說道:“帝俄時代的俄國,和如今工黨時代的俄國,完全就是兩種類型的國家,我們在帝俄時代,安插多少人都是很輕鬆的事,但是在工黨治下的俄國,不僅安插人員難以做到,還要小心行事,除此外,如果沒有經過特殊培訓,意志不堅定的人,還有可能被俄國工黨策反。”

“這使得,我們現在在俄國的情報人員,加上外圍人員也不過數百人,而且基本上混雜在底層。”

東非在俄國情報人員數量的萎縮,並不完全是這個原因,還受到上一次整體從俄國大撤退的影響。

不過,從俄國的大撤退,整體上是一個英明的決策,畢竟就以俄國工黨的洗腦能力,真維持那麼大的機構和那麼多的人員,到時候,這些人員到底是爲東非政府服務還是爲俄國工黨服務,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且,即便留下,也容易受到契卡的打擊,在帝俄時代,東非的情報人員,基本上可以通過僞裝成商人,技術人員,官方人士,甚至外籍來實現。

而毫無疑問,這些身份對俄國工黨是不起作用的,對於俄國工黨來說,講究的是根正苗紅,而東非顯然不會在帝俄時代,將本國的特務僞裝成底層工人,更不可能派他們參與到俄國工黨的活動中去,那樣很容易假李鬼變成真李逵。

所以,東非在俄的情報人員大規模撤回國是必要措施,原本帝俄時代的關係和情報網,因爲帝俄倒臺,根本就起不到作用,畢竟管理國家的人都徹底變了。

第1497章 噴氣式飛機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596章 壓迫感第487章 太特城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197章 建議第1390章 自治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70章 蒙巴薩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563章 熱心腸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233章 抓捕第1222章 會面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450章 摻沙子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72章 心態第694章 訛詐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930章 漢薩省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435章 雙總部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19章 農忙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967章 奧拓第726章 深入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303章 撤資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904章 卡賓達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03章 “大殺器”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418章 學徒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345章 援助團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464章 勸說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422章 蘇聯請假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
第1497章 噴氣式飛機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596章 壓迫感第487章 太特城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197章 建議第1390章 自治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70章 蒙巴薩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563章 熱心腸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233章 抓捕第1222章 會面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450章 摻沙子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72章 心態第694章 訛詐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930章 漢薩省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435章 雙總部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19章 農忙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967章 奧拓第726章 深入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303章 撤資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904章 卡賓達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03章 “大殺器”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418章 學徒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345章 援助團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464章 勸說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422章 蘇聯請假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