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凱末爾

蒙巴薩的城市道路上車流如織,雖然已經在達累斯薩拉姆見過這樣的壯觀景象,蘇聯考察團人員還是感覺到震撼。

並且他們還注意到蒙巴薩路上的豪車比達累斯薩拉姆更加常見。

其實,蘇聯人對於豪車本身沒有太多概念,因爲汽車不管貴賤在蘇聯都是稀罕物。

卡里莫夫分析着兩國的差距說:“雖然我們蘇聯也有汽車工業,但是和東非的差距過於懸殊,恐怕蒙巴薩一座城市的汽車數量就能夠輕易超過我們全國。”

面對卡里莫夫的感嘆,蘇聯工業部的同志對本國工業數據倒是比較門清。

工業部的謝爾達爾說:“我對於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還是有一些有些瞭解的,目前我國全部汽車數量都不到四萬輛,年產量更是不足二百輛。”

“實際上早在1902年,那時我國就已經出現了第一臺國產汽油車,由聖彼得堡,也就是現在列寧格勒的福萊澤製造廠製造,但是這輛車可以說是手工打造,無法做到大規模量產。”

“後來,到了1909年左右,俄羅斯—波羅的海車輛廠才成爲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的汽車生產廠,但產量最高的時候,也就才六百輛。”

“這個產量還是因爲世界大戰時期,帝俄政府因爲軍隊所需,用訂單堆砌起來的,我國的汽車還是依賴進口爲主。”

“雖然在帝俄時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相關產業,但是,絕大部分零部件完全依賴進口,比如發動機,軸承,輪胎等等。”

“而東非的汽車工業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比較發達,毫不客氣的說,在這個領域東非領先我們五十年也不爲過。”

如今蘇聯的汽車產量比沙俄時期還大幅度下降,每年僅有不到二百輛規模,這已經是如今蘇聯汽車工業的極限。

蘇聯汽車工業本身家底就薄,畢竟帝俄時代,俄國也僅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廠。

而且這家汽車廠在被蘇聯接手後,遇到的問題也比較多,就比如原本的外國零部件供應商,因爲蘇聯成立的原因撕毀供應合同。

這讓許多重要零部件,無法獲取,而蘇聯本身重工業不發達,無法生產本國替代品。

並且,除了材料和零件問題以外,外資還撤走了原本的技術支持,同時帝俄本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汽車產業專家和工程師,也因爲蘇聯的原因外逃出國。

所以,蘇聯汽車工業面臨着無人可用的局面,光是這一點,就讓如今蘇聯汽車產業發展十分吃力。

謝爾達爾接着說道:“我國的乘用車差距和東非更是天壤之別,列寧格勒汽車廠主要生產車輛以貨車爲主,以前主要供應沙俄的軍隊使用,不過沒有發揮太大作用。”

“世界大戰時帝俄軍隊的主要車輛,大部分是從東非等國家購買的。”

東非確實賣了不少軍用汽車給當時的帝俄政府,尤其是前期,蘇伊士運河和黑海航線尚且暢通的時候。

而現在依舊有不少東非產軍用汽車在蘇聯軍隊裡服役。

卡里莫夫嘆了一口氣道:“不僅僅是汽車,還有拖拉機等農用器械,我們也嚴重依賴進口,在交通領域,我們可能也就鐵路勉強還能跟的上世界的腳步。”

“但是,鐵路方面我們和帝國主義國家的差距也十分突出,我聽說現在東非正在大規模推進鐵路的電氣化,這可能進一步加劇我國鐵路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

謝爾達爾也面色沉重的說道:“鐵路和船舶,我們還有一些基礎,而在汽車和飛機等新興交通工具方面,我國幾乎是一片空白。”

“也難怪約瑟夫等國家高層的同志,對於蘇聯現如今的處境感覺到憂慮,我們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實在太懸殊了。”

“如果這個時候,帝國主義國家和我們蘇聯發生戰爭,那必然會對聯盟形成致命的威脅。”

“不過好在帝國主義國家也不是鐵板一塊,如果他們真的聯合在一起,對於我們甚至可能是滅頂之災,畢竟光是現在他們對我們經濟和工業的封鎖,就已經讓蘇聯的發展有些舉步維艱。”

卡利亞金寬慰道:“不用灰心,資本只看中利益,他們必然不可能真正的聯合在一起,甚至會爲了利益,自己內鬥起來。”

“世界大戰就是證明,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出現,說明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也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我們能夠利用好這種矛盾,那就能夠打開突破口。”

“而且,我深信未來蘇聯能夠全面趕超這些帝國主義國家,我們的國家猶如初升的朝陽,有着無限的光明的未來。”

如果恩斯特聽到這話,恐怕還會補上一句,也終究會等來黃昏和黑夜。

……

伊斯坦布爾。

結束後,奧斯曼帝國並沒有等來和平,近些年來奧斯曼帝國國內的民族矛盾迅速升級,時常發生叛亂和局部戰爭。

同時,奧斯曼帝國主體,也就是土耳其內部的鬥爭也比較激烈,尤其是青壯派對國家的發展越來越發不滿。

而1926年發生的一件大事,進一步激發了奧斯曼帝國的內部矛盾。

因爲巴士拉鐵路以及奧斯曼帝國從東非採購大量軍事物資,導致奧斯曼帝國欠下東非一大筆債務。

在1926年10月4日,無力償還債務的奧斯曼帝國政府,最終選擇將波斯灣東岸的領土徹底賣給東非,從而減少財政上的壓力。

而這片區域,也就是前世科威特以南,沙特沿海將近十四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帶。

在奧斯曼帝國看來,這也算一筆不錯的買賣,雖然十四萬平方公里面積不小,但是這片土地幾乎沒有產出,人口也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將此地賣給東非有利於減輕奧斯曼帝國的國防壓力,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域在北方,尤其是小亞細亞半島。 隨着近些年奧斯曼帝國的持續衰落,各地的民族分離主義活動也越發頻繁,比如亞美尼亞,庫爾德,阿拉伯半島等等奧斯曼統治下的非土耳其人居住區。

當然,奧斯曼帝國也有對東非態度的考慮,現在不將波斯灣東岸的領土賣掉,誰能保證東非不會自己動手獲取。

近些年來,奧斯曼帝國已經失去了大量國土,尤其是北非和紅海沿岸,諸如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里(比利亞),埃及,也門,漢志等等。

這些地區要麼被其他國家直接佔領,要麼選擇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所以對於波斯灣東岸的土地,奧斯曼帝國政府也沒有信心能夠保住。

所以,還不如賣給東非還債,這樣不至於什麼都撈不着。

相較於波斯灣東岸的土地,真正對奧斯曼帝國有重要價值的反而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也就是伊拉克和科威特。

而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再一次“賣國”行爲,進一步激發了奧斯曼帝國內部的動盪。

尤其是英國、德國、蘇聯都對東非在波斯灣地區的進一步擴張感到不滿,這算是相當難得一見的場面。

畢竟三個國家,可以說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三個國際利益集團,也就是協約國陣營,同盟國陣營還有蘇聯陣營。

伊斯坦布爾的一處民宅裡。

奧斯曼帝國將領凱末爾正在和他的支持者密謀推翻如今的奧斯曼帝國政府。

凱末爾神情悲憤的說道:“就在昨天,我們徹底失去了波斯灣東岸的土地,這讓帝國的領土進一步縮水。”

“如今,帝國如果再不改變,那未來我們的國家會繼續被帝國主義國家分割,奧斯曼帝國也將徹底消散在歷史的煙雲之中,這絕對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凱末爾的支持者,同時也是奧斯曼帝國軍隊軍官的阿塔圖克說道:“凱末爾帕夏,帝國實在太軟弱了,更可恨的是伊斯坦布爾的統治者們太過短視,領土買賣甚至被他們當成了日常。”

“在不威脅到他們榮華富貴的情況下,整個國家就猶如一頭牛,只要不切到他們所在的部位,他們就無動於衷,但是他們難道不知道失血過多,這頭牛終究有一天會倒下麼!”

“那個時候,別說國家利益,就是他們自身的利益,也會煙消雲散,所以伊斯坦布爾的統治者都是短視的。”

“我們必須要推翻這種腐朽的政府,將這些國家的蛀蟲,趕下臺去,從而挽救帝國的命運。”

在世界大戰期間,凱末爾成功靠着軍功飛速崛起,並且被賜予帕夏的名譽頭銜,同時這也讓他在奧斯曼帝國軍隊裡的影響力攀升。

尤其對於那些青年軍官而言,凱末爾就是民族英雄,而且凱末爾不僅軍事能力突出,同時兼具個人魅力,還有一連串的進步思想和變革奧斯曼帝國的信念。

隨着時間的推移,凱末爾還是走上了推翻現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道路上來。

凱末爾說道:“不錯,本來我作爲一名軍人,理應不參與政治,但是如今國家內憂外患的困局,就必須有人站出來,哪怕是肩負罵名,我也有不得不做的理由了。”

“否則再放任現政府的胡作非爲,我們偉大的奧斯曼帝國終究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這是每一個土耳其人都不願意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大家是否願意追隨我一起改變這個腐朽且落後的國家!”

凱末爾的追隨者們自然都是願意的,紛紛表達了對凱末爾的忠心和支持。

於是凱末爾說道:“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一起推翻這個腐朽的政府,當然,起義不是小事,而是決定帝國命運和前途的大事,所以在此前,我們應該制定完善的計劃。”

“同時要考慮到外部是否會干預到如今奧斯曼帝國的內部政治。”

下屬穆斯塔法說道:“凱末爾帕夏,這一點不需要擔心,如今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沒幾年時間,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各國都無力挑起戰爭。”

“德國和蘇聯不需要多說,他們本就互相牽制,而且德國是我們的盟友,他們沒有理由干涉帝國的內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德國反而支持奧斯曼有一定的進步,當然,前提是我們繼續選擇和德國合作。”

“畢竟德國和現政府在整體合作上還是比較融洽的,所以我們必須和德國人取得聯繫,保證我們推翻現政府後,他們不會產生誤判。”

“至於蘇聯,在奧斯曼帝國境內,除了那些少數族羣,沒有人會冒天下之大不韙,選擇和他們合作。”

“然後是英法,英法兩國雖然和奧斯曼帝國關係很差,但是這也註定了他們對現在政府不滿意,如果我們推翻奧斯曼帝國現政府,他們反而會持支持態度。”

“最後就是東非,東非雖然能夠對奧斯曼帝國進行干預,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很有限,僅僅侷限於波斯灣沿岸,這也意味着即便東非插手,也不可能影響大局。”

“而且,我相信英法德奧等國家也不願意看到東非在中東地區的進一步擴張。”

“奧斯曼帝國畢竟和歐洲的聯繫更加密切,甚至伊斯坦布爾就在歐洲,所以,我認爲我們不用太在意對東非的態度如何,只要搞好和英法德奧四個歐洲國家的關係,那我們在奪取國家政權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奧斯曼帝國對於東非的態度,和如今德國一樣,都是比較複雜的,尤其是,東非從奧斯曼帝國賺取了太多真金白銀,這讓很多奧斯曼人感到不滿。

更別說東非進入波斯灣地區後,他的擴張事實上侵害了奧斯曼帝國的利益,尤其是最新的兩國領土交易,這在奧斯曼帝國進步人士看來,就是一份賣國協議。

當然,奧斯曼帝國的那些反對者即便再憤怒,也已經於事無補,兩國之間的差距過於懸殊,想要把這些土地重新收復,至少短時間裡看不到任何希望。

奧斯曼帝國的愛國者們既然拿東非沒有辦法,對付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勇氣他們還是有的,而凱末爾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代表,當然,凱末爾更大的優勢在於,他本身在軍隊和國民的影響力。

作爲奧斯曼帝國的民族英雄,凱末爾如果帶頭推翻現政府,確實能夠做到一呼百應。

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1471章 戰鬥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404章 警告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37章 戰爭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82章 抉擇第1156章 軟刀子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704章 底氣第861章 分贓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1296章 接見第1324章 預謀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469章 鯨灣港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014章 輕工業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445章 凱末爾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930章 漢薩省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0章 各國反應第243章 70式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438章 倒計時第1220章 萊茵人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607章 迂迴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1157章 “0”號文件第1199章 討論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1293章 肢解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450章 摻沙子第844章 魯道夫第18章 遠洋貿易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395章 下藥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95章 拜訪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請假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
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1471章 戰鬥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404章 警告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37章 戰爭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82章 抉擇第1156章 軟刀子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704章 底氣第861章 分贓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1296章 接見第1324章 預謀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469章 鯨灣港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1014章 輕工業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445章 凱末爾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930章 漢薩省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0章 各國反應第243章 70式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438章 倒計時第1220章 萊茵人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607章 迂迴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1157章 “0”號文件第1199章 討論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1293章 肢解第226章 遠東大使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450章 摻沙子第844章 魯道夫第18章 遠洋貿易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395章 下藥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95章 拜訪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請假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