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沒有德意志,甚至無法吸引歐洲移民的情況下南德意志王國也就無法復刻東非的成功經驗,更別提南德意志的其他條件也比東非差的多。

而且,南德意志王國的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是開發和變現的能力也差很多,東非當初能夠快速積累初始發展資金,很大程度在於恩斯特知道東非很多礦產的大致分佈情況。

所以,東非的早期礦產資源勘探可以說是半開卷考試,在恩斯特圈定的大致範圍內,再從歐洲僱傭專業的礦產勘探人員,很容易就找到一些規模可觀的礦山,最典型的就是加丹加高原的銅礦。

而具體到南德意志王國,那就是恩斯特過去也無能爲力,畢竟恩斯特前世工作範圍集中在東非和南非國家。

總而言之,南德意志王國很難復刻東非成功的經驗,同時也很難擺脫東非的影響。

隨後,弗里德里希在和路德維希一世寒暄了幾句之後,繼續自己的接待工作。

這次參加東非主導所謂國際會議的國家和地區總共只有六個,分別是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南德意志王國,達爾富爾地區,阿比西尼亞帝國。

其中,意大利方面主要是紅海殖民地,比利時方面是剛果殖民地,西班牙的則是西屬幾內亞,達爾富爾政府是東非扶持的傀儡政權,而南德意志王國和阿比西尼亞帝國和東非關係也比較密切。

這些國家的共同點就在於他們都位於東非周邊,而這次所謂國際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建立東南非共同市場組織。

上午九點,會議正式開啓。

主持會議的依舊是弗里德里希皇儲,這讓其他參會各國嗅到了東非國內的一些政治信號,那就是如今弗里德里希皇儲可能像奧匈帝國的魯道夫皇儲一樣,開始越來越多的接觸和展開政務工作。

弗里德里希皇儲開口道:“這次由東非將諸位請來,我想大致的情況你們也應該清楚了,那就是加強東部和南部非洲地區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從而建立東南非共同市場,實現各國間的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所謂的東南非共同市場就目前的參與國和地區來看,確實有些寒酸,畢竟加上東非這個主導者也才七個國家和地區。

不過,就這六個國家和地區,就佔到了非洲一半的面積還多,且在非洲的總人口接近一億八千萬。

而弗里德里希說道:“就目前我們各國的人口發展情況來看,再過幾年東南非共同市場,將會是一個人口超過兩億的世界級大市場,未來區域內人口甚至可能超過三億。”

“而我們東非主持構建東南非共同市場的原因,就在於加強區域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就比如說比屬剛果和阿比西尼亞帝國都是區域內的重要國家和地區,但是兩者間幾乎沒有什麼經濟和貿易的往來。”

“而在共同市場內,雙方就可以藉助這個新的平臺,從而產生交集,比利時的技術,資金可以流向阿比西尼亞帝國,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礦產,農產品也能尋找到新的銷路。”

在此前,比屬剛果,南德意志王國,阿比西尼亞帝國,意大利紅海殖民地,還有東非扶持的達爾富爾地區,基本上沒有交集。

現在東南非共同市場的提出,就能把他們統籌到一個框架內,刺激地區間的交流和發展。

而東非爲什麼要這麼做,一個是方便東非整合區域內的資源,這些國家和地區是東非重要的鄰居,更直白點說,這些地區就是東非的後院,所以整合這個後院對於東非而言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這個共同市場的構建,有利於刺激東非經濟最薄弱的北方經濟發展。

經濟的發展首先要人員和資源流動起來,而上述國家和地區都和東非北方接壤。

阿比西尼亞帝國和紅海殖民地位於東非北方的東部,達爾富爾在更靠北的位置,而其他三個國家和地區,也就是南德意志王國,比屬剛果,西屬幾內亞傾向於西部。

如果他們之間的貿易加強,必然會刺激東非北部經濟的發展,因爲東非北方處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心位置。

畢竟他們之間的商業往來,只能通過東非北部的陸地交通系統來實現。

所以,弗里德里希說道:“藉助帝國的鐵路和公路網絡,尤其我們正在推行的泛東南非鐵路網,這解決了各國間交通不便的問題。”

“這樣一來,更是可以打通從紅海到幾內亞灣之間的陸地商貿和聯絡通道,極大加強了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交流的便利性。”

“有利於,各國進一步開拓各自的市場範圍,就比如南德意志王國,它處在非洲西部幾內亞灣沿岸,這有利於和大西洋國家之間的往來,但是和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交流並不方便,而在加入共同市場之後可以藉助我們東非的鐵路,把商品通過鐵路,公路輸送到非洲東部的港口,再出口到更多的國家。”

“共同市場的主要作用就是爲了盤活市場,做大蛋糕,從而加強我們各國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競爭能力,在這個國際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這一點尤爲重要。”

一戰因爲東非和美國等域外國家的干擾,這導致歐洲大陸和整體世界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換句話說,就是全球市場的蛋糕,並沒有因爲一戰這場空前的戰爭而重新分配。

所以,各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加尖銳,只不過如今歐洲各個大國,暫時沒有再發動一次世界大戰的精力和能力,所以只能繼續維持舊秩序的運行。

而這就造成一個後果,就像電子產品的系統無法得到及時更新一樣,產品的功能運行就會出現卡頓,反映在國際商業和貿易上,就是各國之間相互下絆子,從而影響世界市場的正常運作。

具體表現就是戰後,原本各國建立的關稅壁壘不僅沒有打破,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國際貿易萎縮,全球經濟萎靡。

過去歐洲各國還能通過殖民地擴張來緩解這些問題,但是上個世紀末,全球基本已經被瓜分殆盡,這套辦法顯然已經變得有些過時了。

當然,如果通過戰爭手段,搶奪別人的殖民地和市場,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一戰就是這種方案的結果,在域外國家的搗亂下,歐洲兩大利益集團只是進行了一次平白的內耗,只有東非和美國,日本這些非歐洲的域外強國佔到了便宜。

而這也導致歐洲的大國在戰後對美國和東非恨的牙癢癢。

而利益受損的歐洲各國,在戰後也推行了更加極端的關稅政策,儘可能的拖延東非和美國的經濟發展。

當然,這是體面一點的說法,不體面的說法則是提防東非和美國進一步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維護自己剩下的那些家底。

而爲了應對歐洲各國的反撲,東非和美國顯然也不能什麼都不做。

就比如東非想要促成的東南非共同市場,就是爲了拉幫結派,擴大和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爲東非經濟轉型保駕護航。

“弗里德里希殿下,這個所謂的東南非共同市場下,他是否會涉及到東非對我們各國或者說殖民地發展問題上的指手畫腳?”意大利代表有些不識趣的提到。

意大利本身就對這次會議不太感冒,畢竟明眼人都知道東非搞這個東南非共同市場,說白了就是爲了圈錢,拉圈子。可是,如果真完全放開限制的話,在座的國家有哪個能真的同東非形成競爭,最終的結局都是淪爲東非剝削和掠奪的對象。

既然如此,爲什麼意大利又派人蔘加這個並不心甘情願的會議,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他們的實力不足以和東非說“不”。

這一點就像如今加勒比海地區一樣,美國就是加勒比海地區的太上皇,如果不給美國面子,美國有多種辦法讓區域內國家生不如死。

而意大利麪對東非也是這種情況,紅海殖民地是如今意大利最重要的殖民地,總人口高達數百萬之多,但是這塊殖民地卻在東非的眼皮子底下。

所以意大利不得不派出政府代表和東非打交道,針對這一點,西班牙和比利時都是如此。

放在以前的話,他們的擔心顯然並非空穴來風,畢竟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東非的一貫做事風格卻是盡顯帝國主義的霸道。

自從南非戰爭以後,東非也發動了不止一場侵略戰爭,在國際事務中,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也傾向於威脅,恐嚇甚至付諸於武力解決。

但是,如今東非的風向出現了變化,在經濟發展領域,恩斯特認爲霸道的行事風格並不利於日後東非的國際形象,而且隨着東非經濟和工業的發展,想要更好的融入國際市場,確實也需要更加良好的國際形象做爲助力。

就比如前世蘇聯,在冷戰後期,基本上變成了人嫌狗厭的存在,很多國家在西方輿論的引導下,共同抵制蘇聯這個邪惡帝國,這也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雖然原因肯定不是這麼簡單,但是就前世21世紀美國的表現來說,國際輿論和形象,已經成爲一個國家在全世界格局中地位和競爭中必須得到關注的要素。

所以,弗里德里希皇儲安撫道:“意大利代表,不用擔心我們東非利用這個組織來進行牟利,我們建立東南非共同市場的出發點,正如我之前所言,是爲了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而合作麼!自然是雙邊關係對等的基礎上來實行這一點,所以我們東非肯定不會讓大家吃虧,反而會積極幫助諸位的發展。”

話是這麼說,但在東非和這些國家的經濟合作中,東非必然會處在主導地位,畢竟東非的經濟體量,工業實力,資本優勢都不是這些國家可以相提並論的。

但是,弗里德里希肯定不會指明這一點,而其他國家,只要不是沒有腦子的蠢貨,也不會揭穿東非的狼子野心,對於這次參會各國而言,他們的目的始終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的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就東南非共同市場建設這一點來說,根本是我們大家團結在一起,從而發揮各自間的長處。”

“就比如一些原本你們無力開發的資源,或者無法銷售的商品,我們東非可以提供資金,技術或者渠道,來幫助你們進行開發或者推銷。”

“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大家都有的賺,同時又刺激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幫助各國擺脫如今經濟蕭條的窘境,何樂而不爲。”

而接下來,東非也就如何打造東南非共同市場提出了自己的具體建設意見。

弗里德里希說道:“首先就是降低甚至是取消區域的關稅壁壘,促進商品的自由流通,同理,你們也可以將自己的優勢商品,藉助這個平臺銷售到更多的地區。”

“其次,由我們東非主導,各國參與,建立東南非開發銀行,從而推動區域內的資源開發,技術產業合作,幫助各國構建自己的優勢產業,提升區域競爭力。”

東南非開發銀行的主要功能就是向組織成員提供貸款,而東非也能通過這個金融機構,增加萊茵盾的國際地位和流動性,同時加強東非對周邊的產業控制。

對於這一點,其他國家欣然接受,畢竟從如今東南非地區來看,也只有東非有能力提供資金上的支持,來幫助他們實現區域的開發。

大多數經濟實力比較差的國家,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借錢這個重要資金籌措途徑,而在東南非共同市場組織裡,除了東非和比利時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完全可以用一言難盡來形容。

而比利時算是經濟不錯的國家,但是體量太小,沒有能力,也沒有膽量同東非在這個問題上競爭。

弗里德里希接着說道:“再者,是整合優化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從而避免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劃定同類商品的市場份額,做到資源互享,產業協調發展。”

關於這一點,實際上就是固化東南非共同市場內的產業,明確各自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毫無疑問,東非會佔據優勢。

當然,東非也不能吃幹抹淨,既然是合作,顯然也要讓組織內的其他成員喝口湯,就比如轉移一些不適合東非發展的低端和重度污染產業。

而關於這一點,弗里德里希也給出了具體的可行案例,就比如阿比西尼亞帝國和東非一樣,是優質咖啡產區,但是過去因爲技術,生產效率的原因長期受到東非咖啡種植業的競爭和壓制,東非可以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扶持阿比西尼亞帝國咖啡種植業發展。

東非這麼做,自然也不會吃虧,隨着東非經濟發展的,人力成本增加,咖啡種植業這種嚴重依賴密集勞動力的產業越來越不適合東非發展。

所以,東非將咖啡種植業轉移到阿比西尼亞帝國,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成本問題,同時因爲阿比西尼亞帝國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會脫離東非的掌控。

其次,部分最低端的種植業轉移到阿比西尼亞帝國,而其他方面,育種,種植技術,化肥,農藥,農業機械這些肯定都由東非提供,而下游產業,也就是加工,銷售也控制在東非手中,東非怎麼算也不可能吃虧。

第1156章 軟刀子第24章 籌措資金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563章 熱心腸第295章 拒絕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9章 定居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830章 蓄水池第154章 發“貨”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381章 國禮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696章 油井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52章 過往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513章 抉擇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34章 動員第484章 訓練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1293章 肢解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099章 鋼鐵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780章 追蹤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390章 勸離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91章 抵達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467章 觀察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945章 空軍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243章 70式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51章 坦噶港第820章 購艦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469章 鯨灣港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
第1156章 軟刀子第24章 籌措資金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563章 熱心腸第295章 拒絕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89章 定居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830章 蓄水池第154章 發“貨”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381章 國禮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696章 油井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52章 過往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513章 抉擇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34章 動員第484章 訓練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1293章 肢解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099章 鋼鐵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780章 追蹤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390章 勸離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91章 抵達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467章 觀察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945章 空軍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243章 70式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51章 坦噶港第820章 購艦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469章 鯨灣港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