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移民熱潮

第42章 移民熱潮

像王大治這樣的宣講員還有很多,他們深入家鄉去宣傳東非殖民地的好處,打消華人的顧慮。

當然,也是給這些大字不識,沒有見識的苦難民衆找到了門路,在沒有接觸到途徑或者有人提攜的話,普通人是不會輕易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的。

誰想在家鄉忍飢挨餓,之前是不知道,或者沒有門路,如今知道了,只要給口飯吃,賣了這條命又算什麼!

其中最誇張的還是一個叫張根生的宣講員,他的家鄉正在忍受旱災,他一回去,那反響十分強烈,包括隔壁幾個村子的村民都有人主動報到。

東非殖民地的情況怎麼樣,這些受災的人不知道,但是張根生的樣子就不像是受過苦,這個時代看一個人過的怎麼樣看他的外貌基本就確定了,大多數普通羣衆都是面色肌黃,身上的骨頭清晰可見,看不到一點肥膘。

而張根生人往那一站,就是這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那種健碩的狀態,那代表着吃的飽飯。

而且張根生啊!附近誰不知道,當年洋人來這裡招工,那時日子勉強維持的下去,大家也就抱着看樂子的心態看着張根生上了“賊船”,畢竟洋鬼子能有啥好心思。

甚至有人謠傳,西洋鬼子是吃人惡鬼,張根生這一去啊準是回不來了,可現在一年過去了,張根生回來了,謠言不攻自破。

看着穿着華麗衣服,精神煥發的張根生,受了災的百姓自然問東問西,至於張根生剃了辮子,大家倒不怎麼關心,沒看見人家一行人來時,鄉里的官差點頭哈腰的樣子?

說明人家根本就不怕官府,畢竟這個時代的清國只有革命黨纔會剃辮子,或者是像南方長毛那樣披頭散髮。

這種人官府見了絕對不會和你好好說話,一套流程直接拉走,輕則坐牢,重則槍斃。

這張根生明顯不屬於此二類,所以相識村民就詢問張根生啥情況,張根生自然是知無不言。

聽到張根生的描述,那羣村民可激動了,這世上竟然還有這種好事,連飯都吃不上的村民自然是相互奔走呼告。

於是附近的村子也得知了此事,人多壯膽魄,這些村民想着大夥一起去這個東非殖民地,也好有個照應。

這些移民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可惜東非殖民地可不會把這些人放在一起,到時還是要打散分配到殖民地各處,這些村民自然不會知曉。

於是張根生負責的區域當天就有一千多人報名前往東非,這可爲難了膠州灣的工作人員,在緊急調度了一批糧食和藥品後,才安排好這些人。

而這樣一來,只能向上面報告,多要幾條船來,同時通知東非殖民地多準備些口糧爲接收這批移民做準備。

恩斯特也從歐洲買了一批糧食發往東非囤積起來做準備。

這樣膠州以北的山東直隸地區選擇闖關東的人多,膠州以南,尤其是徽,豫,魯三省交界的選擇去東非,東非殖民地招人有一點十分有效,在去港灣的路上還管飯,一直到東非都提供免費口糧,而到了東非就必須參加勞動了。

那些實在不想離開故土的,自然拿他們沒有辦法,可是未來有他們後悔的,東非是不是天堂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東亞就是地獄。

事後根據東非殖民地的人口登記,僅在這次華人回國勸導移民的行動後,就使得未來三個月內有五萬多移民來到東非殖民地。

暴漲的人口迅速填補了東非殖民地濱海區的土地空白,隔壁的桑給巴爾才十幾萬人,而濱海新區在此次移民活動後迅速接近六萬人。

也就是現在恩斯特家大業大,不然短時間裡接納五萬人誰受的了!

這次移民另一個贏家是荷蘭人,恩斯特和荷蘭人簽訂了長期協議,這些佣金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這次突發的移民暴增,就要臨時向荷蘭人租用更多船隻,所以價格上自然要加錢。

此後,荷蘭船隊分成三個批次,每六天就要到東非殖民地一次,在達累斯薩拉姆港卸下人口後即刻返回東亞拉下一趟。

這些移民到達東非殖民地後,一部分會被分配給西部正在建設的地區,比如大湖(維多利亞湖)區,和索倫湖(坦噶尼喀湖)區……

而大多數還是先填補濱海區的空白地帶,再驅趕了土著後,這裡的土地一直都荒着。

現在人手一到,立刻分組安排進入濱海區的腹地開荒,先從北部開始,一直向南到第一鎮附近。

源源不斷的移民確實給了達累斯薩拉姆港的桑給巴爾人一點小小的震撼,在桑給巴爾蘇丹聽說移民鬧出的巨大動靜後沒有什麼動作,反而躺的更平了,可以說現在的東非殖民地徹底站穩了腳跟。

哪怕桑給巴爾和葡萄牙聯合也動搖不了東非殖民地在當地的統治了,之前靠着武力威脅,只是短時間的手段,現在人口上來了,纔是真正的長治久安。

藉助這些移民,濱海區形成了一百多個村落,這些村落大致在幾百人的規模,後建設的三個據點因爲人口擴充升格爲三個鎮級行政區,一個鎮級行政區有一兩千人。

只要這些鎮的人口在多一點,恩斯特就打算將一些簡單的初級工業放到這裡,形成一些有點產業的城市雛形。

而且這次的移民就不再是以往那種個人居多了,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些小家庭也集體到東非來討生活。

爲了方便統治管理,這些移民被打散,各個地區的移民被混在一起組成新的村落。

所以這些新的村落裡的居民連方言可能都不一樣,大家也不熟悉,自然就更依賴殖民地的協調管理。

嶄新的鐵製農具被分配到這些移民的手裡,拿到生產工具的移民,幹勁十足,藉助先進的農具和部分土著俘虜,加上馬匹和牛。

移民開發了近五十萬畝土地,佔整個濱海區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十,可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可灌溉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

其中水田面積達到二十萬畝,預計單季可收穫稻穀三千萬公斤,在剪除口糧(一斤水稻大約產生六兩大米)後還能有八百萬斤富餘。其餘土地皆種植劍麻和其他作物。

其中糧食用於進一步移民和擴張需要,所以不做出口打算,而劍麻出口的帶來的價值,其中百分之五被用來給殖民地移民和管理人員分發工資,雖然殖民地居民也用不上,畢竟東非沒有娛樂場所和其他消費場所,所以恩斯特用不着給他們發太多工資,也就是象徵意義大一些。

而這樣東非殖民地移民要開墾的土地人均就在八畝以上,所帶來的體力勞動還是很大的,但是恩斯特在口糧上沒有虧待他們,幾乎接近後世人均主糧消費,所以就算不給他們發工資恩斯特心裡也毫無負擔。

畢竟在遠東,你累死累活都吃不上口飯,而到了東非殖民地,雖然還是很累,可伙食上卻遠勝現在東亞地區的所有國家。

而且開墾的土地雖然多,但是強度沒有想象中大,就比如工具,這些從歐洲運來的農具質量可比遠東強一大截,而牲畜運用加上土著勞動力和集體化作業都降低了勞動強度。

而且也不需要遠東那樣的精耕細作,農藥化肥都是從歐洲運來的,農田管理相對粗糙。

當然爲了提高這些移民的生產積極性,殖民地也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獎懲制度,乾的好吃的飽,尤其是肉類分配尤其如此,幹不好就可能餓肚子還要義務勞動作爲懲罰。

在農閒時間,東非殖民地濱海區組織修築了原始土路196公里,基本連接了濱海區六個最重要的鎮。

到1866年10月底整個東非殖民地新老移民加上德意志人合計超過9.7萬,東非殖民地坦噶尼喀部分,重要地點和土地基本被掌握。

而在這些移民據點之間還有廣大的土地被本地土著佔據,其數量可能超過三百多萬,除了濱海區外,其他地區都還存在不小規模的土著部落。

和這些數量龐大的土著來對比,東非殖民地可以說初步完成了城市(鎮)包圍農村(部落)的戰略。

但移民還在源源不斷的從遠東來到東非這片土地,這些都爲東非殖民地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條件。

(本章完)

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298章 香蕉園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387章 初交手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52章 夏威夷第51章 坦噶港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752章 軟柿子第1012章 萌芽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607章 迂迴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231章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60章 革新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97章 日常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354章 電報第822章 卡賓達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83章 到達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487章 太特城第1233章 抓捕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82章 出口第976章 開始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228章 留學生第1435章 雙總部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51章 坦噶港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924章 海洋第3章 在柏林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3章 在柏林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426章 鋁都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531章 協商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
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298章 香蕉園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387章 初交手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52章 夏威夷第51章 坦噶港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752章 軟柿子第1012章 萌芽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607章 迂迴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231章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60章 革新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97章 日常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354章 電報第822章 卡賓達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83章 到達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487章 太特城第1233章 抓捕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82章 出口第976章 開始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228章 留學生第1435章 雙總部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51章 坦噶港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924章 海洋第3章 在柏林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3章 在柏林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426章 鋁都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531章 協商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