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羅哥里耶試探性的問道:“所以赫塔司先生,那你認爲過去東非的經濟制度更好,還是現在更好?”
對於這一點,赫塔司完全沒有遲疑:“就我個人來說,反正是挺懷念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也是國家發展最快的時期,大家的幸福感也比較高。”
“如今的生活,物質水平雖然提升了不少,但是,總感覺缺少了很多樂趣,現在的年輕人每天都爲生活奔波,這樣一來也少了人情味。”
說到這裡,赫塔司嘴角微翹:“我們那個時代,生活氛圍更好,同時大家也更有家國情懷,絕大部分人都比較有激情和幹勁。”
別羅哥里耶問:“既然如此,你們有想過想重回那個時代麼?”
赫塔司嘆了口氣說:“哪有那麼容易,而且過去也不是完全完美無瑕的,只能說各有各的優劣吧!”
“比如說?”別羅哥里耶追問。
赫塔司回憶:“比如過去官僚問題上,當年國家管的太全面,衣食住行,還有其他各個方面,相對應的自由性也差很多。”
“這種環境下,人情往來更加頻繁,你有關係,那就肯定能混的風生水起,可這顯然對普通人而言並不公平。”
“例如過去的國營商店,那服務態度十分差勁,除非你認識裡面的職工,否則別說服務意識,惹他不高興了說不定能和你動手……一個小小的服務員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廠長,主任……”
“我就遇上過許多毫無本事,卻因爲家庭背景過的更好的人……而現在,企業更多講的是績效,這反而對很多有本事,無背景的年輕人比較友好……”
“除此外,那個時代也不是所有人都過的比較舒心,尤其是城鄉差距比較明顯,東非的很多工業資金就是從農業中……我就是完成了從鄉村到城市階級的跨越,而我的父母……”
隨後赫塔司噼裡啪啦的講了一大堆過去的缺點,但整體上可以用瑕不掩瑜來評價。
別羅哥里耶皺着眉頭,聽着赫塔司的敘述,他甚至從兜裡掏出一個小本子,記錄起來。
東非過去發生的情況,對於蘇聯很有參考意義,未來蘇聯也應該規避這些問題,別羅哥里耶在心裡想到。
當然,別羅哥里耶認爲蘇聯肯定能比東非做的更好,畢竟赫塔司口中東非計劃經濟時代的主要問題,很多要歸咎於東非的官僚主義作風,還有人性的弱點。
但是,別羅哥里耶認爲這些問題,對於東非是致命的,對蘇聯卻不是太大的問題。
畢竟蘇聯工黨的覺悟可不是東非政府能比的,別羅哥里耶相信他們工黨能夠克服那些問題,因爲蘇聯工黨是自我批判的政黨。
至於人性這種東西,別羅哥里耶也比較樂觀的想到,蘇聯人一定能比東非未來更加光明,只要在他們工黨的帶領下,不斷對普通人進行思想改造,更重視對民衆的教育和培養,那就一定能解決人性的問題。
總得來說,別羅哥里耶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這也導致他認爲計劃經濟沒有問題,是東非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東非無法長期維持這種經濟模式。
但別羅哥里耶肯定也不能否認,蘇聯工黨內部肯定也有很多蛀蟲和投機分子。
這種人未來肯定會給蘇聯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麻煩,就像過去的東非官僚作風羣體一樣。
所謂的作風羣體,顯然不侷限於官員,還包括一些特別的職業或者職位,就比如赫塔司說的服務員,教師,醫生等等,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但卻能夠藉助職務的便利,從而爲自己或者親朋好友撈好處。
這對於別羅哥里耶而言,是十分具有借鑑意義的現成素材,因爲這些問題,在東非已經發生過,所以別羅哥里耶也想借此給未來蘇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打一些預防針。
別羅哥里耶問道:“東非政府難道就沒有采取過一些措施,來杜絕這些問題麼?”
赫塔司擺擺手道:“哪有你想的那麼容易,不過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只不過這種事根本管不過來。”
“只能通過法律等手段加以限制,從而儘可能的避免人事問題,不能從根源性上解決。”
和年輕人不一樣,赫塔司的年紀和閱歷,讓他看待問題也更加理性,所以在赫塔司心裡,人性是人類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之一,但是,真的沒有人性,那人和石頭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於這些問題,赫塔司也不想深入和別羅哥里耶討論,如果是青年時代,他肯定願意和別羅哥里耶爭論一番,但問題就在於他過了那個年紀。
“年輕人,看來你對我們那個年代的問題,尤其是計劃經濟十分感興趣?”聊了這麼久,赫塔司終究是摸到了別羅哥里耶的一些意圖。
別羅哥里耶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畢竟東非的這段發展歷史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它有悖於當時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
赫塔司微笑着說:“你一個希臘人,漂洋過海到東非來就是爲了解這些。”
“不如,你也給我講一講希臘的情況,畢竟希臘可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你們的國家雖然不大,歷史一定很精彩吧!”
面對,赫塔司的詢問,別羅哥里耶也不露怯,雖然他不是真正的希臘人,但對於希臘這個公認歐洲最早文明發源地,還是如數家珍的。
東非人對於希臘也有一定的瞭解,在義務教育階段,東非世界史中,希臘佔據了不小的篇幅,而對於德意志地區的歷史,重點則開始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
東非歷史書雖然是世界史,但可以分爲兩大板塊,一個是德意志歷史,一個是遠東古代史。
而關於東非本土,別說歷史了,就是荷馬史詩這種口口相傳的傳說都沒有,近代東非歷史又因爲殖民的原因並不光彩,所以只能從歐亞大陸汲取對東非有益的歷史內容。
而德意志地區歷史因爲時間太過短暫的原因,只能往前溯源到古希臘,這樣才能和遠東古代歷史進行參照,而那個時候,日耳曼人還在叢林裡當野人呢。
……
蘇聯考察團在達累斯薩拉姆大肆收集情報,這引起了東非國防安全局的注意。
“這個人是蘇聯機械工業部的官員,他居然大搖大擺的來到東非進行考察,由此可見,這個所謂的希臘商業考察團有大問題,他們根本不是希臘人,而是秘密潛入東非的蘇聯人,我懷疑他們是契卡的人,要不要把他們抓起來?”達累斯薩拉姆的一名東非特工向上級彙報道。
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特務頭子凱德,聽了手下的彙報和建議後,臉上沒有一絲波瀾。
“先別急着動手,把他們的人員情況還有具體活動搞清楚再說,抓人也要證據確鑿再說。” “現在蘇聯和帝國的貿易也比較頻繁,有很多蘇聯人在東非活動,我們不能憑藉直覺辦事。”
“只要沒有違反帝國法律,危害國家安全的蘇聯人,哪怕是他們的領導人約瑟夫親自來了,我們也沒有權利批捕。”
東非和蘇聯的貿易規模確實處在一個比較火熱的階段,畢竟蘇聯現在還是新經濟政策階段,蘇聯甚至歡迎外國人到蘇聯進行投資活動。
同理,也有一些蘇聯人到各國從事外貿等活動,只不過數量很少,且大多具備蘇聯官方背景。
而這種貿易活動中中,各國和蘇聯之間勾心鬥角的事有不少,基本上就是大家都別有用心的往對方家裡摻雜間諜。
不過,在世界主要大國裡,特務組織能力比較突出的幾個國家,也就是東非,蘇聯和日本三個國家。
東非情報機關專業性最強,蘇聯規模最大,而日本情況比較特殊,它的情報機關數量比較駁雜,但是人員業務能力不容小覷。
就比如日本的陸海軍各有一套情報系統,而東非軍隊只有一個軍情處,同時日本還有特別高等警察課,外務省情報系統等等,但凡有能力的日本部門,幾乎都有自己的情報機關和間諜人員。
這也導致其他國家很難搞不清楚日本有多少特務組織,不過,日本情報機關主要活動在遠東以及南洋地區,除此外也重視對蘇聯,東非,美國還有歐洲的情報工作。
蘇聯就不需要多說了,可以說蘇聯是日本最重視的國家之一,畢竟在沙俄時代,俄羅斯人就是日本妄圖制霸東北亞最大的障礙。
而東非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也不小,兩國都和日本有過齷蹉,歐洲方面日本比較關注的則是英法,這些國家的共同點就在於都在遠東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都被日本記在小本本上。
反之,德國,奧匈帝國這種國家,日本就不會太提防,畢竟它們沒有利益衝突。
蘇聯的情報機關有信仰加持,而日本同樣有魔怔的精神加持,這也是兩國情報機關爲什麼能排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畢竟要談及經費和技術手段,英國肯定比他們強的多,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當然,用來對付殖民地和弱小國家肯定是夠用了。
凱德說道:“先把這羣蘇聯人監視起來,等把他們的具體情況弄清楚,我們再做下一步行動。”
“同時,重點加強對沙皇俄國流亡政府的關注,防止契卡在我們的地盤上搞事。”
達累斯薩拉姆作爲沙俄流亡政府所在地,這讓本地的東非情報機關,不得不重視蘇聯人的動向。
三天後。
很快,蘇聯考察團的情報就在國防安全局的重點摸查下,得到了結果。
下屬向凱德彙報道:“這批蘇聯人,在其他兄弟部門的幫助下,我們已經搞清楚了他們大部分人的身份。”
“多是一些蘇聯比較有名的專家和學者,其餘的則是蘇聯工業等部門的官員。”
“這幾天,我們也弄清楚了他們的活動內容,他們除了街頭和普通人交流以外,重點考察了達累斯薩拉姆的鐵路,工廠,發電廠等等。”
“而且,蘇聯尤其對我們的一些國有企業感興趣。”
“我們因此得出結論,這批蘇聯人大概率不是契卡的人,蘇聯肯定捨不得讓這麼多專家學者從事契卡的工作。”
“他們前往東非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爲了獲取我們經濟發展的資料,結合我們在蘇聯獲得的情報,這可能是蘇聯政府爲了發展本國工業做的準備。”
“畢竟,我們東非相對於蘇聯而言,也算是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而蘇聯去年最新的全國會議上,已經明確了大力發展工業的目標。”
“所以,這些蘇聯人大概率是跑到我們東非進行學習和調研,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們的嫌疑,畢竟誰知道里面是不是混着契卡的人。”
“這是我們查到的蘇聯人員名單,以及他們的詳細檔案。”
凱德拿過檔案,一頁頁的翻閱,毫無疑問,這份檔案的真實性是比較可靠的。
畢竟專家和學者的身份,並不容易作假,檔案裡很多蘇聯專家,本身在蘇聯,甚至是歐洲有一定的聲望。
這讓凱德面色一鬆,他用手指敲擊着桌面,思索了片刻。
“既然這樣,就先把這份情報發到萊茵市,最後怎麼決定還是交給上級部門來決定吧!在此期間,我們只要盯好他們就足夠了。”
不過,凱德的想法落空了,因爲蘇聯考察團在達累斯薩拉姆市只待了不到一個星期就離開了。
當然,這個離開不是離開東非,而是離開達累斯薩拉姆,達累斯薩拉姆雖然是東非最發達的城市,但是這裡顯然不能滿足蘇聯考察團的胃口。
他們想要獲取更多的資料和素材,所以就必然要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包括其他東非城市,甚至是鄉村地區。
畢竟蘇聯除了工業發展的任務以外,對農業也比較感興趣,而東非農業對於蘇聯同樣是很好的參考標本,尤其是如今東非農業依舊保留大量計劃經濟時代特徵的情況下,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大型國有農場。
而這些人離開達累斯薩拉姆所在的濱海省,也就意味着不歸凱德管了,達累斯薩拉姆作爲東非對外的窗口城市,這裡每天都有外國人前來,所以凱德部門基本上不可能離開這裡。
至於蘇聯考察團的監視工作,只能交給其他兄弟部門來完成了,而蘇聯考察團在東非一待就是將近半年時間,他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東非東中西地區,深入對東非的交通,城市建設,工業佈局,經濟制度還有歷史進行了考察。
這也爲蘇聯制定本國工業發展計劃,提供了大量參考數據和經驗,後續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成功避免了一些可能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