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8章 趁火打劫

美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勢必會對接下來的世界格局產生新的影響,而這就讓東非也必須爲未來發展做出新的判斷和佈局。

國防部長普里皮亞特說道:“有了美國的加入,協約國的實力大增,即便俄國退出戰爭,也會給同盟國帶來巨大的壓力。”

“根據我們的預測,接下來兩大陣營間的戰爭,將進一步走向消耗,底蘊上的比拼,除非同盟國能夠在軍事上像在東線那樣取得節節勝利,否則和協約國在物資,國力上進行消耗,同盟國終將處在劣勢地位。”

如果單看工業,那同盟國其實並不算弱,但是協約國中英法掌握着更多的海外殖民地,有充分的物資,能源補給,而美國加入協約國後,協約國陣營在工業上的劣勢也徹底逆轉。

所以留給同盟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在軍事上迅速打開局面,不管是西線,亦或者東線只要能突破協約國的封鎖,那都將大大減少同盟國的壓力。

雖然,俄國已經退出戰爭,但是這並不等於東線戰場的完結,現在東線戰場的比之前進一步向南轉移,由原來同盟國和俄國接壤地區,變成了巴爾幹半島到波斯灣一線。

而在這一線的主力正是英國,從去年年末開始,英國已經從多個方向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攻擊,這也是導致東非和同盟國貿易徹底中斷的原因。

在北部,英國人積極拉攏羅馬尼亞,黑山,希臘等國家和勢力,維持住了協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劣勢。

而這些國家之所以倒向英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不管協約國的奧匈帝國亦或者奧斯曼帝國,甚至保加利亞都有可能讓這些國家從巴爾幹半島的版圖上消失。

與此同時,英國本身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也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奪取君士但丁堡,二是聯合埃及,從紅海一線打擊奧斯曼帝國西海岸,三是聯手波斯,封鎖波斯灣。

這基本上就是“新東線戰場”的情況,相較於原本的東線戰場,更加分散,但英國人打擊的每一處都是重點。

總參謀長克里斯蒂亞諾說道:“從目前的戰爭形勢來看,協約國應該是想達到以下幾個目標,第一就是將同盟國徹底封堵在包圍圈之內,堵死他們從外部獲取戰能源,工業原材料,武器等戰略資源的通道。”

“其中,波斯灣和達達尼爾海峽是關鍵節點,即可以封鎖住奧斯曼帝國的對外聯繫,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切斷同盟國之間的聯動。”

“奧斯曼帝國本身實力最差,同時又掌握着同盟國對外溝通的渠道,所以協約國將奧斯曼帝國作爲當前階段的戰爭重點,大大有利於削弱同盟國的力量。”

“第二點,則是爲西線戰場分擔壓力,如今俄國退出戰爭,也就意味着同盟國東線的百萬兵力可以投入到其他戰場。”

“這將給法國和英國造成極大壓力,所以在東線開闢更多戰場,尤其是藉助巴爾幹半島的地勢,能夠更好的周旋和牽制同盟國的兵力。”

“第三點,則是增強協約國陣營的信心,俄國退出戰爭,對協約國陣營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發動新一輪的攻勢有助於鞏固其盟友對戰爭的樂觀態度。”

“這也意味着接下來的兩三年裡,戰爭將更加殘酷,更多的國家將被捲入戰場,如果在算上俄國國內內戰的話,整個歐洲都將淪爲戰場。”

到了如今這個形勢,英法已經不可能繼續出工不出力了,尤其是英國,之前英國在戰場上的表現,只能算中規中矩,大大不如全力以赴的法國和俄國。

雖然美國進入協約國修補了俄國退出後留下的爛攤子,但是英法顯然對美國並不會完全信任。

畢竟之前俄國和同盟國接壤,雙方沒有一方大出血,就沒有和解的可能性,而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和整個歐洲都隔着一個大西洋,這也就意味着美國有退路。

最糟糕的情況大不了退出戰爭,繼續回到美洲當烏龜,反正同盟國也不可能隔着大西洋進攻美國本土,藉助地理優勢,以及世界第三的海軍實力,美國守住本土的信心還是有的,這也是美國爲什麼敢直接下場站隊協約國的原因。

而且這麼多年,美國已經習慣了在美洲自娛自樂,真要被封鎖,情況也壞不到哪去。

聽完政府高層們的分析後,恩斯特問道:“既然如此,現在你們認爲我們東非接下來如何應對如今的國際變動。”

克里斯蒂亞諾說道:“陛下,我認爲我們應該加速和英國關於印度洋勢力劃分的談判,之前法國人已經打好了樣板,而英國人一直都畏畏縮縮,毫無誠意。”

“如今,英國截斷波斯灣貿易,本身就是對東非利益的損害,而對此英國政府一直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所以,實時的展現我們的軍事肌肉,也能讓英國在必要的地方對帝國妥協。”

英國能夠截斷波斯灣貿易線路,必然也經歷了和東非政府的多輪政治以及外交上的博弈。

畢竟沒有東非的默許,英國人也不可能如此成功的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地區。

這種博弈主要體現在心理上面,任何一個操作不得當,就有可能導致地區格局的變動。這種國家層面在心理上的博弈,是國際交往的常態。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成爲一種政治上的賭博,尤其體現在小國和大國政治外交活動之間。

克里斯蒂亞諾說道:“我們雖然沒有在印度洋採取行動,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東非本就應該沒有收穫。”

“尤其是英國,在波斯灣和紅海的軍事行動,以及之前英國封鎖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等,都切實損害了帝國利益。”

“這一點,英國必然要給予帝國滿意的答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劃分印度洋勢力範圍,尤其是塞舌爾等戰略要地,最好能通過和英國的談判,落入帝國手中,進一步鞏固帝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安全。”

簡單而言,克里斯蒂亞諾的想法就是趁着如今英國在全球戰略中的虛弱,東非應該獲取到一些切實利益。

恩斯特對於克里斯蒂亞諾的看法表示了認同:“確實如此,不管歐洲戰局如何變化,戰後的世界格局變化,必然是歐洲勝利者重新主導歐洲的秩序,並且依託歐洲對其他地區進行打壓。”

“我們面臨這個問題,美國恐怕也是如此,而這就要考驗帝國的實力了,所以從務實的角度,要保證帝國未來發展不受到歐洲的限制,我們理所應當的應該控制更多的海外殖民地。”

如今東非處在戰略主動的地位,這個戰略地位就讓東非必然成爲兩大陣營拉攏的對象,而也正是這種地位,也方便了東非對兩大陣營的敲詐勒索,這一點不像美國,美國已經加入戰爭,那就只能和協約國一條路走到黑。

而目前,同盟國基本上拿不出什麼可以吸引東非的切實利益,協約國中,法國表現不錯,通過部分領土交易穩住了東非。

只有英國的誠意很不夠,所以東非在接下來的和英國外交活動中將會表現出更加強硬的態度。

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600章 嘗試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809章 事後第128章 打探第509章 起步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018章 磋商第878章 無線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547章 登陸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31章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8章 遠洋貿易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616章 行蹤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981章 捷徑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96章 西北悲歌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013章 站隊第619章 繳獲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304章 坎帕拉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61章 檢閱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51章 在法國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264章 在東非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360章 安排第327章 南下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968章 分歧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24章 水井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79章 閒談第1316章 對話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249章 熱度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640章 工地
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600章 嘗試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809章 事後第128章 打探第509章 起步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018章 磋商第878章 無線電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547章 登陸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31章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8章 遠洋貿易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616章 行蹤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981章 捷徑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96章 西北悲歌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013章 站隊第619章 繳獲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304章 坎帕拉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61章 檢閱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51章 在法國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264章 在東非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360章 安排第327章 南下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968章 分歧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24章 水井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79章 閒談第1316章 對話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249章 熱度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640章 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