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3章 國民經濟

在五五規劃期間,東非經濟異常活躍,尤其是帝國自由市場,或者稱之爲民營經濟市場,野蠻且無序擴張生長,加上東非股市,私人金融機構和外國資本的推波助瀾,整個帝國經濟可謂蒸蒸日上。

這一點在貝拉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僅在1927年初貝拉市新註冊的大中小企業就高達一百多家。

如此多的企業數量,自然也帶動了相對應就業崗位數量和城市消費總額的提升,人才就業市場競爭格外激烈,如今東非的市場活躍度僅次於北美。

相較於美國格外寬鬆的市場環境,東非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雖然近些年來逐步減弱,可依舊不可能真像美國政府一樣只做“經濟守夜人”的身份。

尤其是在國有經濟領域,東非政府在五五規劃期間,依舊執着於對國營企業體制進行改革,這一點對市場的影響很大。

因爲東非的國有經濟佔比較大,在最高的時期,國有經濟佔比甚至超過百分之八十,這甚至比如今蘇聯公有制經濟佔比更加誇張。

因爲新經濟政策的原因,這些年來,蘇聯允許私人經濟繼續存在,,而1927年,蘇聯私人商業在蘇聯全國零售商業流轉額中佔到的份額已超過四分之三,全國私營店鋪接近四十萬家。

工業領域蘇聯私人企業創造的價值佔到大約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在農業方面,雖然土地收歸國有,但是九成以上的耕地由個體農民經營,也就是說,東非過去甚至比現在的蘇聯更蘇聯。

而即便到了現在,東非國有經濟佔比依舊超過三成,這也就意味着東非政府和萊茵皇室直接操控着全國至少近三成市場,這部分市場顯然和自由市場有極大區別,而間接影響顯然更大。

當然,換個角度也能說明如今東非國有經濟的迅速萎縮,從超過七成到只剩下三成,這幾乎和腰斬沒有區別,而這個過程從1910年算起,僅僅不到20年時間。

而在所謂國際社會和主流經濟學界看來,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這也是必然發生的結果,因爲在上個世紀末東非就已經是一個龐大的誘人市場,而其他國家和資本團體,對於東非這塊肥肉,只能看卻吃不到,所以過去國際社會自然要對東非大批特批。

而現在東非放開市場後,他們就能拿着鈔票,進入東非股市和其他投資市場,分享東非經濟發展的紅利,分得一杯羹,所以對東非的鼓勵自然要加大力度。

不過,他們有些想當然的認爲東非“浪子回頭”,“幡然醒悟”,“聽勸”,這事實上完全是一廂情願,萊茵皇室和東非政府的根本目的從來沒有發生過轉變。

國有經濟的“節節敗退”,實際上卻是減脂增肌,讓東非目前國有經濟狀態更加精壯,且拋掉衆多包袱。

就比如就業問題,在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東非根本不存在失業問題,而現在,東非國有企業顯然不再大包大攬,甚至變賣大量不良資產,持續裁撤和精簡人員。

而這些流入到自由市場上的資產和人員,經過消化和私人經營,至少有一部分能夠起死回生,重新創造價值,從而進一步做大東非市場規模。

所以,市場擴大了,東非國有經濟佔比縮小,可體量卻變化不大,甚至變得更加健康和壯實,對於國家經濟依舊起到主導作用。

而弗里德里希此行到貝拉的重點就是考察東非中大型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

貝拉市濱河工業區裡的羅森化工廠,這是一家位於貝拉市的大型國有工廠,主營業務包括炸藥,化肥等產品。

經理馬蒂爾森正在向弗里德里希介紹着如今羅森化工(貝拉)廠的發展狀況。

“羅森化工是全國十大化工企業之一,去年在全國化工領域企業中排在第六的位置,而我們貝拉工廠的主要生產產品,包括炸藥,化肥等。”

“從而推動帝國軍事,大型工程,化學,農業等重要領域的發展。”

“在軍事領域,貝拉工廠是帝國軍工企業的重要供應商,僅今年我們的產量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左右。”

這其實也是受到了目前國內和國際局勢變動的影響,1927年初,東非重新恢復和加緊了海外擴張,尤其是爲了各個殖民地的鞏固和穩定,在1927年,東非政府準備“大動干戈”。

針對包括北海灣(波斯灣)地區,非洲之角,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的軍事行動,打擊分離主義勢力和抵抗武裝,順帶拓展殖民地的邊界。

同時,東非也開始重視對其他各國親東非武裝和勢力的支持,就比如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等地區。

因爲事實已經證明,光靠“公平”,“尊重”,“友好”等手段,對於很多國家和東非的關係,並不能完全起到正面作用。

所以爲了維護帝國利益,以及扶持盟友們的需要,東非軍工企業迎來不少來自政府的訂單。

而國際上,隨着一戰的結束,歐美列強的重心重新從歐洲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進一步加劇世界形勢的緊張。

而且,因爲一戰使得歐洲以外國家鬆綁的原因,很多國家和殖民地,工業和經濟得到了巨大進步,這進一步激發了其民族自信心。

道理也很簡單,原本這些落後地區和國家,他們在帝國主義國家的長期打壓下,經濟領域,尤其是工業層面難有建樹。

而一戰的爆發,讓他們得到了一定程度鬆綁,在沒有帝國主義干預的情況下,很多國家以及地區的工業和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這就讓很多人意識到,過去他們之所以積貧積弱,不是自己在智商和身體上真低人一等,而是因爲帝國主義列強的束縛和剝削。

所以,許多國家和殖民地自然而然的升起了獨立和反抗意識。

於是,歐美列強勢力試圖重返歐亞非等殖民地和地區,而殖民地和落後國家則打算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大家“雙向奔赴”的情況下,國際軍火市場也就變得火熱起來。區別在於帝國主義國家本身實力強悍,工業發達,而落後國家和殖民地實力弱小,尚且不具備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後者也更需要買入武器裝備,從而彌補缺陷。

就比如1926年,東非對遠東帝國的軍火貿易就上漲了不少,如今遠東帝國內部的軍閥動亂,實際上也有各國的影子,甚至蘇聯過去兩年裡也在扶持自己在南方的兩個“合夥”代理人。

馬蒂爾森接着說:“這幾年,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也進一步加大,包括歐洲,亞洲和南美的訂單需求都大幅度增加。”

“歐洲方面東歐地區的緊張形勢,這讓今年奧匈帝國和德國廠商對我們的訂單增加。亞洲方向,包括東亞,西亞,甚至是南亞,我們的市場份額都有所進步,南美主要是北部和西部訂單需求較大。”

“這也包括世界大戰時期,我們積累的市場口碑和市場渠道,從而助推瞭如今訂單的增長。”

“農業領域,我們工廠的化肥,對於農業增產起到了巨大作用,極大提高了農業單位產量水平。”

一戰時期,因爲歐洲各國深陷戰爭泥潭之中,導致國際軍火市場出現巨大空白,而東非和美國等國家,順勢填補了這些市場。

而武器裝備領域,一但選定,想要再變過來就比較困難了,就比如用慣了德系武器的國家,如果把他們的裝備換成其他國家,那涉及到整個供應體系的變化,同時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費。

東非在一戰期間,大肆買賣軍火,這也讓東非軍工的國際市場份額得到巨大提升。

弗里德里希對於目前的國際形勢自然也十分了解,他對馬蒂爾森說:“這幾年軍工市場確實迎來了自世界大戰以來的回暖,但是,挑戰也日益激烈,你們應該加強技術上的投入和創新,同時加強對市場渠道的拓展,否則很難和歐美企業的競爭中獲益。”

軍工市場回暖是真,可歐洲主要的軍工生產國恢復元氣也是事實,更別提還有美國這個北美軍工大國,同樣是東非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各個大國間的軍工業差距相差並不大,這種情況下,想要在市場上存活下來,只能拼質量和價格,而這兩者顯然都由技術推動,技術進步了,質量也就能提升,成本也才能降下來。

馬蒂爾森對此倒是頗有信心,他對弗里德里希說:“關於這一點,殿下不用擔心,這些年羅森化工對技術的投入,一直都在增長,同時我們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團隊,同時和衆多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有所合作。”

“十年前,我們羅森化工還只能依賴德國,從德國引入技術和人員,但是如今我們不僅吃透了德國的技術,同時有自己的創新成果。”

“就拿貝拉工廠來說,它建成於1924年,其設計,技術,人員等等,都由我們自己掌控,而現在貝拉工廠的產能和穩定,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德國同行,我們甚至向德國提供原料,將產品賣到德國。”

德國在化工領域毫無疑問是先行者和東非如今化工企業的半個老師,但是如今東非化工企業,能將商品賣到德國,這說明東非化工企業算是出師了。

當然,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是,在覈心技術層面,德國依舊比東非要領先一些,而東非化工企業對德國出口商品,則是成本問題。

就比如東非的能源價格之低,是德國所不具備的,東非在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各個領域都不缺乏,水電資源也異常豐富,同時海運條件便利,殖民地衆多,這也意味着東非能源成本價格還有下降空間。

而能在能源供應上和東非對比的國家,也就只有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美國各項資源都不缺乏,且儲量豐富,而英國則是殖民地廣闊,至於蘇聯幾乎沒有短板,絕大部分礦產資源都能在找到。

只不過,蘇聯的運輸成本要比其他三個國家高的多,海運是蘇聯較大的短板,同時,現在蘇聯的陸地交通發展也比較差。

弗里德里希說:“你們心裡有數就好,如今世界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比拼的就是人才和技術,而這一點對於國有企業格外重要,相較於私人企業,你們更要轉變對人才的態度。”

國有企業相對穩定,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比如對待人才的態度上,國有企業可能更加傲慢,這些來,東非國有企業改革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問題。

而關於這一點,很難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畢竟國有企業的基本屬性擺在那裡。

當然,自由市場對人才也未必就能人盡其才,就比如前世,愛迪生和特斯拉之爭,特斯拉的才華是毫無疑問的,照樣會受到資本的打壓和排擠,而東非政府顯然很能左右私人企業的人才應用。

可國有經濟領域,這就屬於東非政府的義務和責任了,所以弗里德里希纔會重點對羅森化工廠提到這一點。

弗里德里希說:“最後是關於工人待遇的問題,對於這一點,國有企業必須嚴格遵循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執行,尤其要重視基本員工生活情況,從而爲帝國其他企業做出表率。”

這一點對於東非國有企業來說,並不難辦到,因爲現在“倖存”下來的東非國有企業,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壟斷技術型企業。

換句話說是經過一輪又一輪淘汰後,篩選出來的優質企業,他們本身市場競爭力不弱,且有雄厚的技術積累,從事行業相對穩定,利潤也不錯。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的那些大型國有企業一樣,在對待編制職工待遇問題上,下限還是很高的。

而東非國有經濟佔比超過三成,但凡能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工人基本權益,那對於社會發展自然是有益的。

這也是東非經濟不如美國活躍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相較於東非,更加利好企業,所以,在基礎條件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歐洲以及其他地區資本,更喜歡到美國進行投資。

東非政府只能通過其他手段來彌補這個劣勢,就比如之前提到的能源,交通,物流,機械化等層面,降低東非生產成本,來縮小和美國人工成本對比的劣勢。

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228章 留學生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76章 開始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926章 機耕路第732章 雙輸第696章 油井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428章 談論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03章 “大殺器”第732章 雙輸第1264章 在東非第98章 遊歷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24章 水井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904章 卡賓達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261章 威脅第517章 過剩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903章 萊茵宮第183章 到達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315章 交接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29章 艱苦行軍第596章 壓迫感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464章 勸說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1233章 抓捕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27章 地圖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383章 引入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617章 行動第1281章 酒館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6章 戰爭臨近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961章 危與機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99章 岸防炮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1539章 中東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418章 學徒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09章 聖誕節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550章 戰友敘舊
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228章 留學生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76章 開始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926章 機耕路第732章 雙輸第696章 油井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428章 談論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03章 “大殺器”第732章 雙輸第1264章 在東非第98章 遊歷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24章 水井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904章 卡賓達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261章 威脅第517章 過剩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903章 萊茵宮第183章 到達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315章 交接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29章 艱苦行軍第596章 壓迫感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464章 勸說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1233章 抓捕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27章 地圖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383章 引入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617章 行動第1281章 酒館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6章 戰爭臨近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961章 危與機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99章 岸防炮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439章 匈牙利工黨的處境第1539章 中東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418章 學徒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09章 聖誕節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550章 戰友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