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 工程建設

如今的工業國,有一個算一個,日後都會享受到如今法國的待遇,也就是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問題,而人口出生率降低,也就勢必要對外引入人口,同時面臨非法入境問題。

這二者可以說在前世形成了有機結合,發達國家有勞動力需求,而落後地區的民衆也想往發達國家擠進去。

恩斯特不認爲日後東非能夠擺脫這一普遍狀況,所以,還不如提前佈局,將東非周邊的阿拉伯教國家或者地區隔離。

而隔離的最好方式,就是扶持文化和生活習慣相近的傀儡國,這樣就算未來東非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民衆潤到東非,未來的東非政府再對他們進行同化的成本也就最低。

畢竟前世的經驗證明了,文化或者思維差異過大的兩種羣體,很難尿到一個壺裡,遠東更是有一句古話“非我族裔,其心必異。”

當初東非進行民族融合時,就尤其忌諱所謂的“社區”形成,這一情況在美國比較常見,比如唐人街,德裔社區,黑人社區等等。

總而言之,東非在處理移民問題上的政策和歐美是有顯著區別的,但是效果也十分顯著,而今一個人口接近兩億,且具有普遍共同認知的萊茵民族已經在非洲大陸上形成,東非的社會凝聚力也要超過拉美那些移民國家。

可憐的蘇丹民衆還不知道,他們的命運已經被恩斯特這個“惡魔”判決。

絕大部分蘇丹民衆,他們要考慮的是能不能明天吃得上下頓飯,所以即便白尼羅河上飄流着上游排放的污水和油漬,賽德力一家也只能捏着鼻子,把這些河水引入到田裡,澆灌自家的麥田。

雖然白尼羅河的水受到了一定的污染,但是用來澆灌農田,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影響其實並不是很大,畢竟一座小規模城市的排放的污水,對於白尼羅河的影響微乎其微。

前世,埃及開羅人口高達兩千多萬,同時聚集着埃及大部分工業,還處在尼羅河的下游,可想而知,開羅境內尼羅河的情況如何,所以傑濟拉市所產生的“少許”污染,對於白尼羅河也僅僅是杯水車薪。

這並不是無的放矢,實際上東非再怎麼折騰都不可能對白尼羅河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除非上游的東非境內的白尼羅河流域人口過億,並且毫無節制的用水,這樣纔有可能導致一滴水也流入不到蘇丹境內。

這並非毫無根據的說法,尼羅河的水量也就不到黃河的兩倍還少,而作爲支流的白尼羅河水量就更少了,但是東非的尼羅河行省,總人口才不到兩百萬,面積卻高達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程度簡直令人髮指。

所以,除非東非能讓白尼羅河改道,否則不會對下游造成太大影響,更何況埃及還有青尼羅河等河流補充尼羅河水量。

當然,你讓恩斯特來喝蘇丹境內白尼羅河的水,他肯定不會喝。

實際上,東非尼羅河行省的降水量還是十分可觀的,甚至在南部年均降水量超過了一千毫米。

但是,蒸發量也很大,畢竟尼羅河盆地的海拔低,氣溫高,植被茂密,且多沼澤,所以大部分降水在東非境內就被消耗掉了,如果不是這樣,那尼羅河的水量相對於世界其他大河,絕對不會少的如此可憐。

不過,即便如此,東非在上游的活動,尤其是傑濟拉市的建立,對於蘇丹境內白尼羅河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也就三百公里左右長度,且水量不高。

所以,距離喀土穆剛好三百公里左右的傑濟拉市,對於下游這三百公里白尼羅河的產生的影響,足以讓蘇丹難受了。

對於這一點,喀土穆感受倒是不深,因爲喀土穆是青、白尼羅河交匯點,只要青尼羅河不受到太大影響,喀土穆基本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也只有賽德力家這種靠着白尼羅河維生的蘇丹人,對於東非的行爲纔會產生抱怨,但也僅限於抱怨。

……

事實上,對於埃及這個北非國家來說,能有尼羅河流經,已經算得上上天的恩賜了,光是尼羅河就足夠讓隔壁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同樣缺水的北非國家羨慕的了。

而與這些國家相比,東非一直所宣傳的“缺水”問題,也就顯得微不足道,東非也就只是和絕大部分高緯度國家相比,降水偏少一點。

但即便如此,東非也爲了合理利用水資源做出了諸多努力,就比如上個世紀的大規模水利建設,本世紀初的人工運河和水庫建設。

而五五規劃期間,東非水利建設的重點,毫無疑問是“調水工程”和水電站建設。

在北大湖省調研時,恩斯特順便前往該省的東北部,參觀了薩丁迪達平原西線引水工程的建設情況。

而在回到萊茵市後,恩斯特更是叫來了水利部等相關部門,對於目前東非的水利工作進度進行詢問。

“就在三天前,我剛剛從北大湖省回來,重點參觀了津加市的興國水電站,還有北大湖省東北部薩丁迪達平原西線引水工程的建設情況。”

“如今,我國水利建設領域,區域性的引水工程項目不少,你們水利部把這些項目的具體情況如實彙報一下。”

面對恩斯特問詢,現任東非水利部部長莫爾巴赫說道:“陛下,關於目前我國大型調水工程,總共有四處,由北到南分別是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東非高原西水東調工程,莫桑比克北水南調工程,還有南非高原的東水西調工程。”

“但是,具體落實的現階段只有薩丁迪達平原引水工程還有南非高原東水西調工程。”

“這兩個工程的難度最小,且對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最弱,其中,南非高原東水西調工程,是目前水利部最重視的工程項目之一。”

“我們已經完成了對線路的勘探和計量工作,下一步將正式邀請全國頂級水利,生態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專家,制定最合理的計劃,預計到明年年末,正式開工建設。”

之所以水利部把東水西調工程放在首位,這是因爲該工程是五五規劃裡的最重要大型國家建設項目之一。

畢竟南非高原地區是東非的能源和礦產基地,同時又是東非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該項目完成後,對於東非國力的增益效果最大。

恩斯特也清楚這一點,相較於其他調水工程,只有南非高原的東水西調涉及到南非高原地區工業發展,而其他幾個引水工程,側重於爲農業服務。

所以他說道:“關於南非高原的東水西調工程,你們不要急於求成,如果有什麼問題,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這種大型水利建設工程,根本目的在於爲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以,你們不用急着在五五規劃期間就倉促建設,對於這個項目,可以在十年,乃至二十年內完成。一切以穩妥爲主。”

這種大型調水工程的建設週期通常都在十年以上,當然,這是一般情況下,事實上,進入20世紀後,東非因爲工業水平提升,大型工程建設能力也突飛猛進。

而且,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各種堪稱奇蹟的大型工程項目之後,這也導致東非部分官員產生了一些輕浮之心。

對於,部分官員的這種心態,恩斯特是能理解的,畢竟不管是全國水利建設,還是人工運河建設,亦或者鐵路、公路、橋樑、港口等大型基建項目,東非政府基本上按照預期實現了這些驚人的成就。

但是,從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東非完成這些工程都突出一個特點,那就是追求“快”。

至於爲什麼如此,這就和恩斯特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要求有關了。

要知道在恩斯特殖民東非以前,如今東非全國幾乎可以稱之爲“處女地”,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而且氣候環境也相對惡劣。

而當時,東非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局勢也不容樂觀,周圍可謂羣狼環伺,當時帝國主義正準備掀起瓜分非洲大陸的熱潮。

而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東非的殖民活動,不能夠迅速轉化爲實力的話,那當時黑興根王室所做出的所有努力,恐怕也只是爲當時的列強國家做嫁衣。

所以在南非戰爭以前,黑興根王室的任務就是“迅速佔領,迅速移民,迅速開發,迅速建設。”

將東非殖民地打造成家族的自留地,並且有能力在和列強的競爭和威脅中保住殖民成果。

要趕在19世紀八十年代來臨前,在非洲大陸上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農業和工業基礎,甚至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足以應對其他殖民者的威脅。

而這就導致東非前期的任何項目都追求“快”,主要表現在戰爭和農業建設兩個方面。

而到了八十年代後,東非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甚至已經建設成了一定規模的國家,這個時候,東非依舊不能鬆懈。

因爲這個時候,歐洲列強也正式開始大規模涌入非洲,於是在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積累和發展後的東非,第一次開始了和列強國家的直接衝突。

而東非當時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葡萄牙和英國,這直接引發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南非戰爭,東非也直接通過這一戰,確立了東非在非洲的地位。

而南非戰爭,並不意味着東非的發展就結束了,這個時候東非作爲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大國,開始參與國際競爭中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工業發展領域和世界其他國家同臺競技,畢竟落後就要捱打,當時東非依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這也就意味着東非依舊面臨着帝國主義國家捲土重來的危機。

就像近代埃及在阿里的改革下,短暫雄起一樣,當時埃及通過一系列改革,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富國強兵”,但是具體效果依舊沒有擺脫“落後農業國”限制,在英法重回埃及後,阿里改革也就正式宣佈失敗。

而九十年代初的東非也面臨着這樣的問題,農業國面對工業國就是沒有優勢,即便暫時取得勝利,後面也大概率會失敗,這主要是容錯率的問題,工業國的容錯率就是比農業國要高的多。

就比如南非戰爭,東非勝利帶來的也就是一段時間的和平,但是作爲失敗者的英國卻幾乎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如果當時東非躺在南非戰爭功勞簿上,不再發展,後續必然會面臨新的危機。

所以,在九十年代後,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把東非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就成了當時階段東非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務。

而九十年代以後,東非的工程建設進度比之前更加誇張,短短三十年時間,東非就建設了二十多萬公里的鐵路,數百萬公里公路,改造一大批現代化港口,鋼鐵產量每年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可以說一戰以及一戰前的東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和工程領域的奇蹟,從而徹底奠定了東非成爲世界性大國的基礎。

但這一個個經濟奇蹟的背後,都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爲了儘可能擺脫貧窮落後的現狀,東非同樣犧牲很大,而且在建設上盲目追求速度,也埋下了不隱患。

總結來說,就是過去東非粗獷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符合如今東非國家的實際情況。

在成爲初級工業強國後,東非同樣要面臨“人工成本上升”,“世界工業產能過剩”,“各國關稅壁壘”,“產品競爭力不足”,“科技水平低下”等等各種問題,所以從五五規劃開始,東非經濟發展的轉型也就此開始。

而在工程建設領域,過去東非盲目追求進度,從而忽視工人安全,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設計不科學等等問題,現在肯定是不行了。

簡單點說,過去東非爲了經濟發展完全不把人命當成一回事,但是過去東非有黑人勞工可以犧牲,現在肯定不能拿本國公民的生命安全開玩笑。

第1293章 肢解第96章 西北悲歌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8章 “圈地運動”第38章 開墾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343章 屯田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315章 交接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991章 抵達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498章 和談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1224章 收網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82章 渡河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265章 新世界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924章 海洋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47章 聯姻事宜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30章 多多馬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421章 鑄鐵廠第574章 服軟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1233章 抓捕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487章 太特城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011章 借錢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137章 補丁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388章 換師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45章 羅恩羅達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904章 卡賓達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013章 站隊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86章 咖啡第1506章 焦夫鎮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942章 宣戰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
第1293章 肢解第96章 西北悲歌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8章 “圈地運動”第38章 開墾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343章 屯田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315章 交接第1436章 街頭爆炸案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991章 抵達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498章 和談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1224章 收網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82章 渡河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265章 新世界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924章 海洋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47章 聯姻事宜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30章 多多馬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421章 鑄鐵廠第574章 服軟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1233章 抓捕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487章 太特城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011章 借錢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137章 補丁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388章 換師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45章 羅恩羅達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1434章 德語國家組織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904章 卡賓達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013章 站隊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86章 咖啡第1506章 焦夫鎮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942章 宣戰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