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

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

遷都萊茵市也並非沒有弊端,自從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海洋是各個主要列強國家攻略的重點方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沙俄,沙俄原本的首都在莫斯科,後來彼得一世等沙俄君主爲了奪取出海口,實行海洋戰略,全面學習西方,將首都遷往瞭如今的聖彼得堡。

而沙俄之前首都定在聖彼得堡的政策無疑給沙俄帶來了巨大好處,憑藉海運優勢能更加便利的接受歐洲地區的技術,資本輸入,聖彼得堡也從原瑞典帝國統治下的窮鄉僻壤,變成沙俄經濟最繁榮的地區。

然後,快速西化的聖彼得堡,在將這些技術和資本向沙俄內陸地區輻射,這才讓沙俄東歐本土得到飛速發展。

而東非將首都從第一鎮市遷往萊茵市,應當算作相反的案例,最起碼恩斯特到巴加莫約海軍基地視察就不那麼便利了。

過去在第一鎮市,恩斯特如果想看看海軍的發展,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第一鎮市距離沿海不到七十公里的路程一個小時內就可以抵達,而現在就不可能了。

當然,萊茵市雖然深處內陸,但是對東非的海洋戰略也有有益的影響,畢竟東非和沙俄不一樣,沙俄的重要港口集中在東部,而東非是兩洋國家。

所以萊茵市處在東西海岸的中心,可以更加方便東非中央政府協調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個方向的開拓和發展。

如果在過去,東非政府自然辦不到,但是隨着電報,電話,無線電等通信技術的發展,鐵路和公路交通的良好基礎,以及未來飛機的發展,萊茵市同東非沿海之間的聯絡障礙正在被削減。

想一想,在彼得一世的時代,那時連鐵路都沒有,通信幾乎只能靠馬匹來傳送信件,歐洲有什麼變動和變化,消息通過馬匹傳遞到莫斯科,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這個時候處在濱海,且靠近歐洲的聖彼得堡就成了沙皇想要實現沙俄海洋戰略的唯一選擇。

如果處在彼得一世的時代,那東非就不具備遷都的條件,雖然內陸地區更有利於控制全國,但不利於參與到海洋競爭中去,這個時候處在沿海的第一鎮市反而更具優勢。

而通信和交通技術的進步,使得東非即便遷都萊茵市,也能很好的和外界保持聯絡,時刻把控世界發展方向,參與國際競爭。

同理,在恩斯特看來,當前沙俄就適合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重新遷回莫斯科,雖然聖彼得堡依舊經濟最活躍,最容易和外界溝通,但是在鐵路和通信手段加持下,莫斯科在這方面並不比聖彼得堡差。

而且至關重要的是,聖彼得堡的位置過於危險,在安全性上深居內陸的莫斯科更勝一籌,實際上在沙俄滅亡之後,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就將莫斯科作爲首都,就是以此爲根據。

……

來不及將萊茵宮整頓完成,恩斯特就已經開始“上班”,抵達萊茵市的當天,就前往萊茵市中央政府大樓主持政務。

這是遷都後的一個很大改變,在第一鎮的時候,恩斯特就在斯維特宮辦公,畢竟傳統的王宮本來就是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的政治中心。

但是,在萊茵市恩斯特將王室居住地和辦公地點完全切割開來,這也意味着恩斯特也要和東非的官員們一樣開啓自己的“上班”之旅。

“從萊茵宮到中央政府大樓,少說也有三十分鐘路程,這不是給自己找罪受麼?”康斯坦丁對着恩斯特說道。

恩斯特說道:“現在有汽車出行,二十多分鐘時間就足夠了,要不了多少時間,而且辦公地點放在萊茵宮會降低居住體驗,所以兩者還是分開爲好。”

話是這麼說,實際上恩斯特心裡想着未來如果東非君主成爲虛君,到時候還是要調一處專門的政府辦公地點,在其他國家的具體表現就是首相官邸,總統府,總理府之類的。

而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的唐寧街10號,所以不如現在就將王宮和政府駐地切割開來,省的日後麻煩。

這其實已經是比較委婉的說法了,即將進入二十世紀,而二十世紀初也是君主制最後的輝煌歲月。

萬一日後東非也發生了和歐陸等地區一樣的政治變革,王旗落地,這種情況下王室居住的宮殿如果是行政辦公中心,就容易引起麻煩。

“說實話,也就是從萊茵宮到中央政府大樓之間沒有平民區,要不然安全都是一個大問題。”康斯坦丁繼續說道。

畢竟歷來對君主的刺殺不在少數,尤其是已經故去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一生經歷過一百多次刺殺,前面都逃過一劫,最終在1881年被刺客的投向其座駕的炸彈送去見了西天。

這在當時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那時康斯坦丁就強烈要求恩斯特加強斯維特宮的安全防禦,當時斯維特宮處在第一鎮市市中心,和居民區沒有嚴格分開,萬一有沙俄那樣的歹徒,說不定就能找到機會對東非王室進行斬首行動。

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第一鎮市完全以政治建城,所以第一鎮市的居民大多都是“良民”,至少檔案上都是可靠的。

“父親,安全一直是我考慮的問題,從萊茵宮到萊茵市行政區整個區域的安保設施都是東非最強的,所以根本不可能遇到什麼暴徒,這一路上大多數是政府官員家屬居住區,其他維持行政區生活和基礎設施居民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附近還有軍隊,所以萊茵市的安全問題放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隨着東非政府和王室遷徙的,還有原本駐防在濱海省(原中央省)的近衛師,甚至其海軍部分都遷徙了過來,當然他們的活動區域也從小萊茵河,巴加莫約港轉移到了倫塞姆富瓦河。

只不過如今倫塞姆富瓦大壩尚未建成,近衛師海軍活動空間有限,等倫塞姆富瓦河大壩建成後,他們就可以在倫塞姆富瓦河水庫進行執法行動。

實際上也從海軍變成了湖軍,東非因爲大湖(維多利亞湖)馬拉維湖,索倫湖(坦噶尼喀湖)等大型湖泊的存在,內陸水軍一直都維持着,只不過內陸水軍已經整編爲水警部門,歸屬於公共安全部管轄。

“實際上從萊茵宮到中央政府大樓之間是有地鐵聯通的,安全性極高,只不過沒有必要,坐車到哪裡就很安全,王室的汽車座駕可都是具有一定防彈效果的,遇到危險,人員也可以快速就位。”

恩斯特說到這裡,康斯坦丁纔想起來萊茵市地下可是有地鐵存在,不過他有些疑惑的問道:“萊茵宮的地鐵出入口在哪?”

恩斯特笑着對康斯坦丁說道:“今年年中,也就是美西戰爭的時候,地鐵就已經全部建成了,只不過萊茵宮地鐵在萊茵宮地下百米多深的位置,平時也不會有車輛通過,在萊茵宮有暗室就是地鐵通道,不過等我們從中央政府大樓回去以後,再帶你們熟悉萊茵宮內部結構。”

作爲東非現任國王,康斯坦丁自然也要到政府露面,畢竟這是遷都後,東非中央政府的第一天工作,所以想要了解萊茵宮的佈局,還要等父子倆“下班後再說。”

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9章 岸防炮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1463章 代理人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52章 過往第772章 心態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220章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612章 美食節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56章 平衡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230章 水權第619章 繳獲第967章 奧拓第1531章 協商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401章 駁回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290章 長絨棉第162章 打魚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483章 新民族第1264章 在東非第431章 居所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243章 70式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624章 要人第936章 軍售第830章 蓄水池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774章 搬遷第215章 交涉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95章 拜訪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200章 分裂第688章 巡邏兵第8章 普奧聯動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1102章 備戰第696章 油井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36章 濱海區第444章 到家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926章 機耕路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91章 抵達第68章 阿拉斯加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
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99章 岸防炮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1463章 代理人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52章 過往第772章 心態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220章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612章 美食節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56章 平衡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526章 全軍突擊檢查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230章 水權第619章 繳獲第967章 奧拓第1531章 協商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401章 駁回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290章 長絨棉第162章 打魚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483章 新民族第1264章 在東非第431章 居所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243章 70式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624章 要人第936章 軍售第830章 蓄水池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774章 搬遷第215章 交涉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95章 拜訪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200章 分裂第688章 巡邏兵第8章 普奧聯動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1102章 備戰第696章 油井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36章 濱海區第444章 到家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926章 機耕路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91章 抵達第68章 阿拉斯加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