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出口

第882章 出口

1894年3月2日。

基蘇木市。

“今天總共清點了十四輛汽車,還有大量貨物,主要以工業產品爲主,這批貨將全部發往季馬市,然後出口給阿比西尼亞帝國。”

在基蘇木火車站,從蒙巴薩汽車製造廠建造的嶄新汽車,在昨天抵達基蘇木市,蒙巴薩是北方工業帶當前唯一具有整車製造能力的城市。

而基蘇木和內羅畢等北方工業帶城市,則只負責生產部分汽車零件,隨後通過鐵路運往蒙巴薩,再進行武裝。

東非目前汽車產業形成了五個中心,分別是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姆貝亞,哈拉雷,布拉瓦約,除此外在上次恩斯特考察完後立項的新法蘭克福市汽車產業,未來可能成爲東非汽車生產第六城。

除此外上下游產業城市總共涉及七十八座東非城市和地區,以便於催化國內大市場的統一,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東非汽車產業實力。

在幾座汽車生產基地中,東非內陸地區的汽車產業生產能力顯著強於沿海地區,並且優先滿足內陸地區建設發展需求。

這就是將高端產業佈局內陸地區的一個好處,就算技術和管理模式外溢,也會優先向東非外圍區域擴散,等到傳導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時,東非內陸已經又完成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技術升級。

當然,沿海地帶的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憑藉綜合實力,當前發展不錯,但未來隨着競爭者增加,其優勢會進一步縮小,就比如新漢堡港,貝拉港,卡賓達港,羅安達港,本格拉以及附近的洛比託港等,增速都排在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之前。

隨着東非對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征服,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對東非沿海外貿的壟斷形式,未來將會被分流,形成一點多面的東非經濟格局。

所謂一點多面,即東非中部爲中心,輻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目前除了英國開普敦殖民地以外,東非在東,西,北三個方向全面發力。

北部雖然是大陸,但是也已經設立多個內陸口岸,其中同阿比西尼亞帝國交界處的季馬市就是佼佼者。

除此外還有傑濟拉市,德雷達瓦鎮,薩爾市分別對接埃及,紅海沿岸,錫格馬林根殖民地。

不過埃及是英國殖民地,德雷達瓦鎮北面紅海沿岸經濟偏弱,錫格馬林根也正在開發中,暫時無法和歷史悠久的阿比西尼亞帝國大市場競爭。

所以阿比西尼亞帝國是東非經濟圈中重要的一環,在過去三十年時間,兩國經濟貿易持續走強,尤其是在阿比西尼亞帝國同埃及,意大利關係惡劣之後,沒有出海口的阿比西尼亞帝國只能徹底倒向東非。

當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工產品,工業產品,高奢產品基本都是東非貨,成爲東非產品傾銷地,東非也成爲阿比西尼亞帝國第一大貿易國。

而這趟從基蘇木開往季馬市的火車上,就是今天東非銷往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工業產品,東非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貿易日益繁榮,也帶動了圖爾卡納鐵路周邊城市的發展。

早在數年前,隨着圖爾卡納鐵路建設完成,其起點位於基蘇木市,經過圖爾卡納省腹地,圖爾卡納湖西岸,然後經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部進入東阿邊境的季馬市,再從季馬市進入阿比西尼亞國內。

“算上今天這批汽車,阿比西尼亞帝國今年從我國進口的汽車恐怕已經突破五十輛了,現在才三月份,看來很有可能超過去年一百六十七輛。”鐵路員工阿爾韋德說道。

“這說明阿比西尼亞帝國經濟體量大,即便窮,但是上層社會的消費能力強,而且阿比西尼亞帝國資源也豐富,現在鐵路上每天都有從阿比西尼亞帝國進口的農業產品和礦產,這些農產品和礦產出口爲阿比西尼亞帝國創造了巨大價值,所以阿比西尼亞的權貴才能這麼奢侈。”工友安德魯回覆道。

可以說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農業和礦產資源,極大部分都便宜了東非,尤其是北方工業帶和圖爾卡納省。

雖然前些年因爲和意大利的戰爭,導致國土進一步縮水,但是阿比西尼亞帝國依舊是僅次於埃及的東北非大國。

國土依舊維持在三十多萬平方公里以上,且大部分是前世核心區域,除了東北部喪失了傳統核心國土以外,其他地區大多是適宜農耕的地區,且資源物產豐富。

意大利紅海殖民地則是在厄立特里亞的基礎上擴增了德賽以東的阿比西尼亞帝國領土,大部分爲沙漠和高原平原過渡帶。

東非雖然侵吞了前世埃塞俄比亞不少領土,但以南部山地(東非裂谷帶)和歐加登的乾旱區域爲主。

所以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整體體量依舊十分可觀,高原地區本來就易守難攻,這是意大利無法吞併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根本原因。

當然,意大利以後也沒有這個機會了,本質上現在的意大利和前世不一樣,只能算歐洲一箇中小國家,現在又有東非平衡區域穩定,意大利侵吞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機會已經不復存在。

而且喪失東北部國土後,徹底斷了阿比西尼亞帝國奪回紅海出海口的想法,使其徹底成爲內陸國家,只能同南部的東非展開經濟活動。

當然,阿比西尼亞帝國在兩國經濟中,也不算完全吃虧的一方,作爲東北非地區的重要十字路口,阿比西尼亞帝國近幾年同埃及關係恢復,間接打通了埃及同東非之間的貿易聯繫。

而埃及同阿比西尼亞帝國關係恢復,歸根結底是因爲意大利的攪局,從而使得原本兩國爭議領土問題不復存在。

阿比西尼亞帝國在改善周邊國家關係後,這些年經濟發展整體平穩,搞起了“二道販子”的生意,將東非的商品向北非地區輸送。

有鐵路的加持,運輸成本並不比海運高太多,尤其是埃及內陸交通較差的蘇丹地區。

整體上,阿比西尼亞帝國已經徹底併入東非經濟圈,而東非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貿易雖然有經濟殖民的嫌疑,但是符合阿比西尼亞帝國需要。

首先就是在經過多年動盪,以及殖民者入侵之後,阿比西尼亞帝國政府依賴東非的軍火來維持社會穩定和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其次,東非在同阿比西尼亞帝國貿易中,採取的手段並不強烈,同現在美國一樣,以隱性的經濟殖民爲主,而非直接掠奪和侵略。

雖然東非侵吞了不少前世埃塞俄比亞領土,但阿比西尼亞帝國不等同於埃塞誒比亞,這些土地本來就並不屬於阿比西尼亞帝國,頂多屬於其附屬甚至敵對勢力範圍。

前世阿比西尼亞帝國是在學習西方強大之後才通過武力征服南方區域,並最終形成埃塞俄比亞。

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475章 出手第290章 長絨棉第560章 記者會第299章 預判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499章 建交熱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711章 歸國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01章 恭賀第56章 平衡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958章 巴拉圭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37章 戰爭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71章 海底電纜第515章 狗咬狗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30章 蓄水池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62章 激戰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332章 稻種第991章 抵達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680章 緩衝區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244章 轉敗爲“勝”斐迪南大公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45章 援助團第973章 籌備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371章 生意第484章 訓練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48章 訂婚第1281章 酒館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938章 換血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608章 會面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
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475章 出手第290章 長絨棉第560章 記者會第299章 預判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499章 建交熱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711章 歸國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01章 恭賀第56章 平衡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958章 巴拉圭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37章 戰爭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71章 海底電纜第515章 狗咬狗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830章 蓄水池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62章 激戰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332章 稻種第991章 抵達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680章 緩衝區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244章 轉敗爲“勝”斐迪南大公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345章 援助團第973章 籌備第1512章 維也納密謀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371章 生意第484章 訓練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48章 訂婚第1281章 酒館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938章 換血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608章 會面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