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

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

當然,德國虧損那是政府投入,和開發喀麥隆本地的殖民團體實際上沒有太大關係,而且早期殖民虧損也是正常情況,往前數年,黑興根財團照樣要往東非輸入資金,從而滯緩了本身的發展,要不然也不至於在德國大量市場份額被德國電氣總公司吞併,淪落到第三的位置。

而且喀麥隆雖然氣候和東非類似,但是熱帶草原區域位於內陸,沿海反而是不適宜開發的熱帶雨林氣候,這和東非大爲不同,東非龍興之地也就是坦噶尼喀即便沿海也是熱帶草原氣候,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

這一點在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就能得到很好的體現,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處在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過渡地帶,也就是前世地理上非洲赫赫有名“薩赫勒地帶”。

薩赫勒地帶放在古代也是適宜文明發展的區域,就比如非洲黑人的加納帝國,桑海帝國,馬裡帝國都是在該區域孕育,在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實際上也有不少文明遺蹟。

錫格馬林根也就是缺乏一個天然出海口,要不然條件實際比喀麥隆強上不少。

對於熱帶雨林城市的開發,實際上相當困難,這一點東非深有體會,東非典型的熱帶雨林城市實際上只有金沙薩和卡賓達,但是兩地人口(非黑人)都沒有過萬。

黑森省和省會基桑市(基桑加尼)雖然處在剛果盆地,但屬於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東部山地和南部高原區域實際上非常宜居,如果不宜居的話,前世基桑加尼也不可能短暫成爲過剛果金的首都,成爲人口接近七十萬的大城市。

在基桑加尼往西直到金沙薩之間幾乎沒有多少人口存在,而金沙薩成爲東非城市的原因在於其地理位置重要,是剛果河上重要的交通樞紐。

前世比利時人將這裡作爲扎伊爾殖民地首府,就是從兵站發展起來,從金沙薩可以直接逆流而上。

可即便二十一世紀,金沙薩發展成爲人口過百萬的非洲大城市,其周邊依舊是繁茂的熱帶雨林,這一點和卡賓達類似。

所以德國開發喀麥隆的難度可想而知,實際上在德國之前,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都在喀麥隆進行過擴張,而德國能後來居上,佔領該區域也說明喀麥隆的價值並不算特別重要。

當然,對於德國而言,尤其是威廉二世和卡普利維新一屆政府而言,喀麥隆的地位非常突出。

首先就是兩人都支持德國的海外殖民活動,而喀麥隆是如今德國在海外最大的一塊領土。

而且喀麥隆往東就是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以及東非,這就使得喀麥隆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能打通三國之間的聯絡通道,對於德國開發喀麥隆有着巨大的好處,畢竟德國的出海口主要在大西洋,而喀麥隆在南大西洋海域,是德國能最快達到東非的區域,唯一可惜的一點在於東非的經濟主體在中東部地區。

不過即便是這樣,東非在喀麥隆周邊的實力也不是德國能相比的,東非的北方鐵路直達西部城市班吉距離喀麥隆沿海只有一千多公里距離。

實際上除開班吉這個東阿贊德省省會外,東非還控制着沙裡河(注入乍得湖的主要河流)以及阿達馬瓦山東部(沙裡河和烏班吉河支流的分水嶺)部分區域,所以在地理上東非其實已經和德國接壤。

只不過德國對喀麥隆的開發進度過於緩慢,就比如交通問題,無法有效連接東非和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所以德國想要開發喀麥隆和東非以及錫格馬林根的合作必不可少,能夠極大加速這一進程,相對於兩國,德國在非洲的主體人口太少。

當然,德國自然也想過從遠東帝國引入人口從而達到開發喀麥隆的情況,但是德國畢竟不是錫格馬林根,錫格馬林根對於乍得地區的開發,實際上完全複製了東非模式,以東非爲藍本。

反過來說,實際上東非對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的扶持,是有捆綁條件的。

而德國顯然很難接受這些條件,就比如引入華人移民,在德國看來完全不如直接到內陸抓捕黑人土著,再對喀麥隆進行開發,畢竟即便是華人移民也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

而且德國對喀麥隆的殖民活動,本身就是通過對當地黑人勢力的扶持實現的,這一點和東非以及錫格馬林根大爲不同。

東非和錫格馬林根那是霸王硬上弓,每一寸土地都是打下來的,當然,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比較特殊,所以當時請了東非國防軍作爲代打。

再者三國對非洲的定位完全不同,東非是把非洲土地作爲國土看待,而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不遑多讓,畢竟利奧波德沒了西班牙王位繼承,能在非洲獲得一片基業也算不錯,而德國對喀麥隆的定位就是殖民地,開發大於掠奪,只不過現在掠奪條件還不成熟,所以收益不及投入。

黑人用來挖挖礦,搞搞種植園自然沒有大問題,但是想要進一步開發非洲光靠黑人肯定是不現實的,再教育成本顯然不及華人移民來的方便。

當然,如果能引入德意志人,那肯定最好,問題是這些年隨着經濟發展,德國已經結束了人口大規模外遷的歷史,畢竟錫格馬林根在德國都招不到人。

這樣一來,喀麥隆自然就處在不上不下的水平,和其他國家的西非殖民地沒有太大區別。

而作爲德國“新路線”的推動者,卡普利維認爲破局關鍵就是東非,而搞定了東非也就搞定了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

這也是卡普利維前來東非的目的之一,他本人是想把喀麥隆打造成爲一個殖民地樣本,而這就需要喀麥隆殖民地做出成績,當然,喀麥隆問題是小事,和東非的合作纔是大頭。

接下來兩國政府就雙方的經濟合作展開了激烈討論,無外乎東非放開市場以換取德國對東非的技術,資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

東非重點要獲取的是化工領域上的技術支持,因爲當前德國在化學領域獨步天下,在德國土地沒有大規模變化的情況下,德國農業飛速發展,甚至產量和沙俄相當,化學工業功不可沒,而這是東非最欠缺的。

其次德國在鋼鐵和鐵路等工業領域也有自己的技術優勢,而東非在傳統工業領域還有很多工廠沿用着德國七十年代的技術。

最後也就是恩斯特最爲看重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合作培養機制,德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爆發階段,這是恩斯特最垂涎的部分。

而作爲代價,東非主要放開部分德國工業品進入東非,以及向德國出口部分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尤其是有色金屬以及稀有金屬。

1891年12月13日,東非正式和德國簽署了《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在經濟領域進行有限度的合作。

而之所以是有限度的合作,主要原因在於兩國的分歧也不小,首先是東非在政治領域比較保守,其次是東非和德國在部分領域存在競爭關係,尤其是農產品領域,要知道容克貴族是德國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他們反對東非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無限制進入德國市場,就和他們反對沙俄同德國的合作一樣。

不過兩國合作還是取得了巨大成績,畢竟東非的可選項比較多,在糧食領域東非確實和容克貴族羣體衝突,但是東非同樣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生產國,橡膠,棉花,咖啡,茶葉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是德國的短板。

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865章 高原省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66章 《東桑條約》第1045章 教育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840章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658章 方針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6章 船隊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694章 訛詐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293章 肢解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230章 水權第382章 渡河第50章 教育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640章 工地第973章 籌備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222章 會面第515章 狗咬狗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640章 工地第700章 龍騎兵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092章 菜市場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015章 市場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377章 賄賂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837章 颱風第318章 朱壩鎮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640章 工地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924章 海洋第144章 貿易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13章 大借款第865章 高原省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82章 出口斐迪南大公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647章 準備第149章 王位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1426章 鋁都第847章 畜牧業第962章 提爾皮茨
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865章 高原省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66章 《東桑條約》第1045章 教育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840章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658章 方針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6章 船隊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694章 訛詐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293章 肢解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230章 水權第382章 渡河第50章 教育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640章 工地第973章 籌備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222章 會面第515章 狗咬狗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640章 工地第700章 龍騎兵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092章 菜市場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015章 市場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377章 賄賂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837章 颱風第318章 朱壩鎮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462章 由德國引發的危機:狼來了!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640章 工地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924章 海洋第144章 貿易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13章 大借款第865章 高原省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82章 出口斐迪南大公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647章 準備第149章 王位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1426章 鋁都第847章 畜牧業第962章 提爾皮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