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東水西調

如何發展節水農業,對於現在的東非來說確實是一個新的挑戰,畢竟這是一個涉及全國且沒有歷史經驗的新工程。

恩斯特首先強調道:“節水農業的根本是量入而出,而不是爲了節約而節約,畢竟我們發展節水農業本質上是爲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合理利用水源,可持續的滋補農業,工業,社會和居民用水,纔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針對這一點,水利部門提到:“陛下,根據你的指示,我們已經設置了大致可行的方案,我們主要從水源的分配爲出發點,來解決全國的用水緊張問題。”

“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東非並不是一個淡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反而帝國的水資源比較豐富。”

“所以,全國淡水資源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時空上的不均勻分佈,我們計劃在未來十年裡,先建設一批調水工程,其中南方作爲帝國主要水源缺乏和工農業用水相對緊張的地方。”

“我們將以奧蘭治省,巴登省,黑興根省作爲先行試驗區,建設大型調水工程。”

奧蘭治省,巴登省,黑興根省的範圍大致上就是前世南非和博茨瓦納的交匯地帶,卡拉哈里沙漠邊緣和南非高原北部。

這裡的年降水量自西向東,逐漸從在二百毫米過渡到八百毫米,其中六百毫米以下的區域佔大部分。

其中二百毫米降水以下的地方,就是所謂的乾旱區,也可以簡單理解成爲沙漠地帶,想要通過人工改造,成爲適宜居住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實現。

而二百毫米以上,其實也不夠用,前世遠東帝國年降水量在二百毫米左右的大城市,就有西寧,蘭州和銀川。

而從這幾個城市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他們指望那點可憐的雨水,根本不可能支撐起幾百萬的人口生活和工農業發展。

而這些城市能夠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就是依賴河流補充水源,而這條河流就是黃河。

而水利部劃分的調水工程先行試驗區,條件實際上比上述遠東帝國區域還要好一點,畢竟這個區域裡的降水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往東甚至能達到八百毫米以上。

其覆蓋面積大約三十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從八百毫米等降水線,一直到二百毫米等降水線,都在這塊“狹窄”區域之內。

之所以用“狹窄”一詞,主要是和遠東帝國相比,遠東帝國的八百毫米等降水線大約是秦嶺淮河一線,而二百毫米等降水線卻在內蒙,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一帶。

兩條降水線中間的這個範圍可比東非南方地區要大的多。

水利部部長亞爾斯德說道:“南方地區的降水相對匱乏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德拉肯斯山脈對印度洋水汽的阻隔。”

“而實際上,在德拉肯斯山脈東部的漢薩省和平原省,降水就並不缺乏,反而時常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

“南方的主要河流,奧蘭治河也源於德拉肯斯山脈,這一點對於我們從東部調水十分有利。”

奧蘭治河雖然是東非和南非(英國殖民地)的界河,但是上游主要幹流和支流,呈樹冠狀分佈在東非境內,或者是邊境地帶。

而且奧蘭治河呈自東向西的流向,這一點可以說對東非十分有利。

畢竟,這條河流越是往西,越是東非的乾旱地區,一直到納米布沙漠出海。

而如果沒有奧蘭治河,那對於本就乾旱的東非南方,可以說是無法想象的。

亞爾斯德接着說道:“我們可以通過藉助奧蘭治河,來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區域內東水西調。”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南方開闢更多的耕地,牧場,使其成爲世界範圍內優質的農業產區和牧場。”

“水源是唯一限制南方各省發展的主要障礙,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南方就能成爲東非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早在四五時期,東非政府就展望了南方和大湖區的未來發展前景,不過四五時期,東非政府的主要投資流向了大湖區。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大湖區人口更多,農業基礎好,水資源充足,且對於東非開發北方經濟有着重要承接作用。

東非北方面積龐大,但是發展上也因爲各種原因,成爲東非經濟的窪地,所以東非對於開發大湖區的急迫性在南方之上。

至於南方,如果算上西南,其實面積也不小,但是西南在東非的定位很明確,那就是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發展,未來基本上也就只能靠着賣礦過過日子。

畢竟,除了礦產資源以外,西南的氣候過於惡劣,基本上和剛果雨林保護區放在同一個位置。

而算上西南省,東非行政劃分的南方省份只有六個,而北方卻高達十幾個省份。

亞爾斯德就對此說道:“除了西南省以外,本次東水西調工程,主要想解決的就是奧蘭治,黑興根和巴登三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而解決了這三個省份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那整個南方經濟都將更進一步,成爲可以和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核心區相提並論的經濟板塊。”

南方的面積雖然小,卻是東非資源最豐富的地方,除了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以外,完全可以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而且,其氣候在東非也比較適合農牧業的發展,因爲這裡是東非全國唯一的溫帶地區。

東非的南方各省大部分位於南迴歸線以南。

而這也是東非最適合發展農牧業,尤其是優質農牧業的地方,要不然布爾人和祖魯人當年也不可能在這裡放牧爲生。

亞爾斯德說道:“我們計劃,從萊索托山區和斯威士蘭山區爲起點,尤其是萊索托山區,疏導部分河流注入奧蘭治河,從而補充奧蘭治河支流法爾河的水量。”

“同時,在法爾河下游建設大型水庫,對於河水進行攔截,同時建立多條幹渠,將法爾河的水引向河流兩岸的平原地帶。”

“這是一項長期計劃,我們預計在二十年內完成,其不僅要在上游建立多座大型攔水壩,還要建設一部分隧道,最終下游的配套設施建設也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工程。”

這裡,東水西調工程和前世南非和萊索托兩國的萊索托高原調水工程很像,但是東非的野心顯然更大。

畢竟,前世萊索托只是一個連南非都看不上的黑人保留地,兩國之間的調水工程,也算是跨國合作。

而東非則不然,萊索托本來就是東非的一部分,所以東非不需要顧及太多,而且東非的調水量也會超過前世萊索托高原調水工程。

前世萊索托作爲一個獨立國家和南非之間不可能完全同心同德,其本國也需要爲可持續發展,在調水規模上更加保守。

而東非基本放棄了對萊索托的發展,萊索托對於東非而言就是山區,人口維持在最多幾十萬,甚至不到十萬規模即可,並不需要發展工業,農業等任務,只需要作爲東非的水源地即可。

而這也就意味着,東非可以從萊索托引出更多的水源,畢竟人口少了,當地的用水量也會大大減少。

除此外,東非的東水西調裡可不僅僅只有萊索托這一個水源地,而是多個水源地,除了萊索托以外,還有斯威士蘭等德拉肯斯山脈水源地。

從這一點上來說,東非的東水西調更像前世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工程,而且兩者在自然條件上也比較相似。

德拉肯斯山脈可以看做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而墨爾本和悉尼等大分水嶺東部城市可以視作東非德拉肯斯山脈東部的新漢堡港市和馬普托市等城市。

而大分水嶺以西的大自流盆地可以類比德拉肯斯山脈以西的南非高原,達令墨累河剛好可以看做奧蘭治河,甚至兩個地區的維度都比較相似。

所以說,東非南方的東水西調工程和前世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工程反而更像,連經濟發展分佈都是如此。

而之所以強調經濟分佈這一點,那是因爲前世南非地區的經濟分佈和這個時空裡,東非治下的發展形勢大爲不同。

這一時空裡,因爲東非的原因,反而德拉肯斯山脈東部經濟更加發達,馬普托和新漢堡港市在東非城市中排名靠前,其中馬普托戶籍人口超過五十萬,常住人口超過六十萬,在東非也算是一座大城市。

而新漢堡港更不用多說,是東非的老牌工業城市,同時是東非南方的對外開放,文化,教育等中心,雖然經濟被馬普托超過,但是綜合實力最強。

而德拉肯斯山脈以西的城市,因爲過去東非政策上的限制,遠不如德拉肯斯山脈以東。

而前世卻剛好反過來,前世在南非統治下,德拉肯斯山脈以西的比勒陀利亞,約翰內斯堡,布隆方丹,金伯利等城市反而經濟更加強悍,甚至在世界上都排的上號。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東非這種經濟體制對區域發展的主導性影響。

不過,現在東非要給南方地區的發展鬆綁了,當初東非限制南方的發展,主要是從地緣安全和自然環境兩個角度考慮。

地緣安全方面,自然針對的是南非殖民地,雖然南非殖民地實力弱小,但是它背後代表的卻是英國這個巨無霸。

但是,到了現在,東非別說南非殖民地,就是其宗主國英國,也不太放在眼裡,地緣危機已經徹底解除。

而自然環境方面,南方的唯一短板就是水資源短缺,而現在東水西調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等到東水西調工程完成之後,南方發展的最後一塊短板也將被補足。

亞爾斯德說道:“這次東水西調也將成爲我們水利部在五五規劃中的標誌性工程,其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國家方面的大戰略。”

四五期間,東非水利的標誌工程是大湖區的興國大壩,將整個大湖的水位提高了將近兩米,同時因爲興國大壩的建設,提升了區域的發電量,促成了津加市崛起,大幅度提高了大湖區的航運條件。

而東水西調工程,自然而然的會成爲水利部在五五規劃期間的標誌性工程,甚至這個工程夠吃很多年,畢竟水利部們的預期是在二十年內完成。

在沒有了黑奴以後,東非的工程建設也不可避免的降速下來,如果是以往的話,那水利部恐怕會在五五規劃期間就完成這一項戰略性工程。

實際上,在徹底結束“奴隸”時代的過渡時代,東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表現出不少問題。

以前,因爲大量廉價黑奴,東非工程完全不怕傷亡人數,怎麼快怎麼來,所以東非才能在過去半個世紀取得諸多驚人的成績。

而黑奴徹底被廢除以後,東非只能僱傭本國工人來完成各項工程建設,毫無疑問,本國工人的性價比是無法和“奴隸”相提並論。

也就是東非機械化迅速普及,才一定程度解決了東非大部分行業的“奴隸勞工依賴症”。

之所以是一定程度上,則是因爲有些生產領域,還是廉價勞工更有優勢,就比如東非諸多的種植園,很多種植作物因爲各種原因,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最典型的就是棉花和橡膠,棉花采摘依靠人工進行,即便東非已經有相關機械發明,卻因爲種種弊端無法替代人工,就比如機械收割棉絮,不可避免的摻雜雜質。

而橡膠更是如此,橡膠切割只能人工進行,畢竟橡膠來自於橡膠樹,且必須在上面劃出規則的劃痕,實現重複收割工作,目前東非科研人員也想不到能夠收割橡膠的機械。

棉花好歹可以研發相關機械,而橡膠收割完全沒有任何頭緒,畢竟收割橡膠不是砍樹那麼簡單。

而其他經濟作物同樣面臨各種問題,但是通過東非政府的總結,那就是“奴隸”是最好用,且幾乎全能的工具。

不過,東非既然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度,那就只能從其他方面想辦法,除了儘可能研發相關機械以外,東非政府的解決辦法,還有通過補貼,承包等手段,來維持東非經濟作物的種植工作。

這幾年還興起了向殖民地轉移相關農業生產的辦法,就比如在殖民地種植橡膠,然後再運回本土加工,最後出口海外。

所以,和種植業相比,水利部門這種工程爲主的部門,受到奴隸制結束的影響反而比較小,而且因爲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反而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過,如果有的選的話,水利部肯定是支持“黑奴”繼續使用的,在這一些特殊工程裡,還是人最靠譜。

第403章 撤資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383章 引入第80章 農業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0章 蒙巴薩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64章 燃燒第680章 緩衝區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92章 靜坐戰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598章 新年第515章 狗咬狗第898章 太特市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494章 假情報第99章 岸防炮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609章 提升第255章 五五開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435章 雙總部第1165章 抵押物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21章 裁軍第958章 巴拉圭第531章 兵城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531章 兵城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231章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130章 入侵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837章 颱風第555章 羞辱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36章 道路第1152章 黑幫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930章 漢薩省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833章 拖拉機第658章 方針第33章 尋找“光明”第464章 勸說第792章 條件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
第403章 撤資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383章 引入第80章 農業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0章 蒙巴薩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64章 燃燒第680章 緩衝區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92章 靜坐戰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598章 新年第515章 狗咬狗第898章 太特市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494章 假情報第99章 岸防炮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609章 提升第255章 五五開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435章 雙總部第1165章 抵押物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21章 裁軍第958章 巴拉圭第531章 兵城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531章 兵城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231章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130章 入侵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837章 颱風第555章 羞辱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36章 道路第1152章 黑幫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930章 漢薩省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833章 拖拉機第658章 方針第33章 尋找“光明”第464章 勸說第792章 條件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