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蘇聯這個階段實力的評判,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從多維度考慮,如果按照東非自身標準,東非屬於一個初級工業強國,城鎮化水平尚且未超過百分之五十,農業人口比例依舊偏高。
那現階段蘇聯的城市化率尚且不足百分之三十,完全可以視作一個農業國家,但是沒有人能把蘇聯當做一個農業國對待。
比如日本的城市化率和蘇聯差不多,甚至略高,但是絕對沒有人會認爲日本國力比蘇聯強。
這就類似前世,遠東帝國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時候,其國力和美國就已經很難界定,美國經濟更強,但是水分大,遠東帝國工業強,可經濟數據偏低。
如果,放在20世紀前期,也就是東非這個時間段,就不用那麼麻煩了,鋼鐵產量基本可以作爲國力最直觀的評判標準,因此蘇聯能排到第四,這也是絕大部分國家參考的重要指標。
現在的東非卻是一個例外,放在19世紀,鋼鐵產量同樣是東非追求的目標,但是進入20世紀以後,隨着東非鋼鐵產量迅速攀升,並且成爲世界第一後,東非對本國經濟質量的評判中,鋼鐵產量的影響就下降了許多。
取而代之的則是城市化率,各種工業的人均水準,照着這套邏輯,東非的宣傳中,東非簡直就是一個“落後,貧弱”的國度。
就比如經濟危機爆發前,東非的鋼鐵產量長期位居首位,但是一計算人均鋼鐵產量,諸如美國,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等國家排在了東非之上。
在城市化率上,如今工業國的城市化率平均值大約爲百分之五十,而東非也只是接近,大約百分之四十六到百分之四十八之間,低於英國,德國,美國,法國,荷蘭,比利時……
當然,東非的城市化率水平放在世界範圍那就很高了,1932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值大約是百分之二十,東非高出了近十八個百分點左右。
……
1932年末,波斯。
波斯是近些年東非在中東地區戰略的重要經營地區之一,根據東非和英國的協議,東非接管了其西部和北部區域,也就是原沙俄勢力範圍。
但是,這也讓東非陷入到比較被動的局面,在東非勢力範圍下的波斯部分,夾在蘇聯(阿塞拜疆)和英國之間。
英國還好,本身英國就想拉攏東非對抗蘇聯,進而收縮本國勢力,更好的維護南亞殖民地的安全,自一戰結束以來,英國的全球戰略就發生了轉變,基本以收縮爲主。
東非和蘇聯在中東的關係就頗爲緊張了。
兩國在區域的矛盾,無關意識形態,完全是國家利益上的衝突,畢竟原本這一地區是沙俄的勢力範圍,蘇聯從戰略還有經濟層面考慮,也希望加強對當地的影響。
戰略上蘇聯同樣希望打通波斯灣出海通道,獲得出海口,帶動其南部區域,包括高加索,中亞等地的發展,同時鞏固其國土安全。
經濟上,這裡是沙俄的傳統工業市場,尤其北部裡海沿岸貿易,蘇聯也繼承了這一點。
但是,東非顯然也不可能因此就對蘇聯讓步,尤其是世界經濟危機下,東非亟需開拓海外市場的大背景下。
更簡單點說,蘇聯和東非兩個工業國競爭着一處商品市場,是兩國的主要矛盾之一,這在沙俄時代其實就已經出現苗頭。
東非作爲印度洋沿岸大國,對中東,中亞和南亞三處市場,向來都有所覬覦,只不過東非崛起的時間太晚,此前,這些地區早就已經被各國瓜分,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兩個國家。
爲了方便理解,這裡把中東,中亞還有南亞,統稱爲“大中東”地區,前世美國就有一個“大中東民主計劃”。
在19世紀,東非因爲國力問題,是無力開拓大中東市場的,因此當時,東非選擇了折中方案,即扶持阿曼人(桑給巴爾人)作爲中間商,通過他們的渠道,把東非的商品售賣到大中東各地。
其中就包括英國和俄國的勢力範圍,甚至是中亞地區。
但是,這種方式展開的貿易,規模終究有限,畢竟英國和沙俄等國家,可是將這裡視爲自己的“盤中餐”,不可能輕易和其他人“分享”。
一直到本世紀初,東非的軍事力量進入波斯灣區域後,東非對當地的貿易才更進一步發展。
而也正是因爲軍事上的擴張,英國纔在一戰後願意把波斯西北地區交給東非。
德黑蘭,東非大使館。
今天東非駐波斯大使維爾茨收到一份來自本土的信件,這份信件由東非中央政府發出,並且最終郵遞到維爾茨大使手上。
在閱讀完信件後,維爾茨把德黑蘭的東非外交人員叫過來開會。
維爾茨說道:“諸位,關於我們之前所提到的一些建議,已經通過了國內的審批,並且作出了回覆。”
“帝國認爲當下波斯的情況複雜,並且時代也已經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應該轉變在波斯的外交策略。也就是複製帝國在南美的經驗,儘可能的通過經濟合作的方式,來維持帝國在當地的利益。”
“避免摻和波斯各方政治勢力,黨派,民族,宗教間的矛盾,在不觸犯帝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放鬆對波斯發展的限制。”
毫無疑問,東非政府的新表態對波斯這個國家很有誠意,當然,更主要的是爲了減少麻煩。
早在今年年初,維爾茨大使就向國內彙報過,近些年來東非在波斯的發展狀況,不說人嫌狗厭,也基本是人人喊打。
過去東非對波斯的半殖民,是十分簡單粗暴的,經常插手其內部事務,妄圖扶持波斯王國政府,打壓其他派系。
這樣一來,東非就得罪了波斯的地方民族勢力,還有底層民衆。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波斯王國政府在出賣國家利益上更符合東非的胃口,但是他們自身也確實爛泥扶不上牆,如果東非繼續維持過去的外交方政府針,那無異於竭澤而漁,到時候和波斯王國一起完蛋。維爾茨大使說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更何況波斯這個情況十分複雜的區域,過去這些年來,我們在波斯的工程,貿易就遭遇了許多麻煩,北方鐵路至今沒有通車成功,就少不了波斯地方還有民族勢力的阻撓。”
東非在波斯規劃過一條鐵路,試圖從波斯灣一直延伸到裡海沿岸,但是進展十分緩慢,一方面是波斯的地形複雜,另一方面則是東非在波斯的勢力範圍內,民族和地方勢力混雜。
就比如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盧爾人,吉拉克人,馬贊達蘭人,最後是波斯人,民族勢力駁雜,加上覆雜的地形,更是形成了諸多部落,家族,政府勢力。
東非和波斯王國政府的一些條約,內容上就牽扯到這些民族或者區域,就比如東非計劃的波斯灣裡海鐵路,也就是波斯的北方鐵路。
它就途經許多民族分佈區,但是這條鐵路的利益,東非佔大頭,波斯王國政府佔據小頭,其他勢力就分不到一杯羹不說,甚至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像波斯灣裡海鐵路沿線的一些礦產資源,就被東非“掠奪”。
至於東非和波斯王國政府的“公平交易”,其他勢力自然是不承認的,想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那就是讓他們也加入進來分贓,但是波斯王國政府顯然也不願意。
修建這條鐵路本來就由波斯王國政府出人出力,他們可不想和其他勢力分享其中的權益。
總的來說就是僧多肉少,波斯王國政府需要獲得財源,但是他們上頭東非已經拿走了大部分利息,剩下的部分,也就能勉強填飽他們自己的胃口,哪有更多的湯分給別人。
維爾茨說道:“帝國政府對於波斯的內部事務不感興趣,只要能維護帝國利益和貿易,我們不介意和誰合作,就比如礦產資源開發上,我們不再謀求獨佔礦產資源,只要波斯人能開發出來,我們負責把這些資源收購回國內即可。”
東非對波斯的貿易中,原材料掠奪是重要內容之一,以前,東非比較霸道,就比如壟斷礦山的經營權,現在東非可以適度放鬆限制,允許波斯各方勢力加入進來,而東非由自己經營轉向採購爲主。
在波斯礦產中,能對東非有吸引力,無非就是波斯的石油資源,但是,波斯的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沿岸,並不需要經過波斯灣裡海鐵路。
其他礦產,就分佈在波斯的山溝溝裡,開發難度大,且不方便運輸,現在東非不想勞心費力的把這些波斯內陸的資源開發出來,而是轉向波斯自己開發。
當然,東非也不可能吃虧,畢竟開發資源礦產所需的技術,設備等等,波斯顯然依舊有求於東非。
“當然,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我們捲入地區,民族,宗教的衝突之中。”
一處資源的開發,如果真有利可圖的話,同樣會吸引來其他人,就比如英國和蘇聯人,他們可以通過扶持當地政府武裝,從而對東非投資產業進行破壞,甚至對東非相關人員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脅。
這在國際上並不是罕見的事,東非當初就扶持巴拉圭,將玻利維亞收拾了一頓,從而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南美的腹地,並且控制了大量利益。
東非能這麼做,其他國家自然也可以,主要還是看值不值得,而波斯顯然不值得東非如此大手筆投入。
用殖民時代的論調來說,就是投入大於收益,雖然波斯有石油,可現在東非並不缺乏石油產地,更別說波斯的石油在波斯灣沿岸,也就是阿拉伯人分佈區內,所以只要東非和阿拉伯人打好交道,同樣可以獲利。
波斯灣裡海鐵路就不同了,它的跨度太大,沿線勢力複雜,風險高,投入和維護成本也高,因此東非就需要轉變思路。
維爾茨說道:“總之,在波斯,按照帝國最終決策,我們的工作將徹底轉變爲經濟殖民爲主。”
“而不是把波斯當做殖民地看待,那樣需要付出額外的軍事,還有行政成本,同時,還有可能受到當地民衆的牴觸,這很不划算。”
“因此,未來我們將逐步減少對波斯國內事務的干預,除非威脅到帝國核心利益的情況下。”
“當然,對於蘇聯還有波斯境內工黨的打壓依舊是我們最基礎的政治任務,並不會因此受到動搖。”
即便轉向經濟殖民,東非也不會放鬆對蘇聯還有其扶持勢力的警惕,這是政治正確。
而東非轉變在波斯的殖民策略,變成更加隱蔽的經濟殖民,本身也是爲了應對蘇聯的威脅。
維爾茨大使說道:“波斯王國政府不能指望帝國爲了它們和蘇聯進行直接對抗,畢竟波斯終究不是我們國家的領土,而是他們自己的家園。”
“因此,在抵制蘇聯這個問題上,波斯王國政府應該進行努力,尤其是在加強自身軍事實力的同時,重視民生問題。”
“防止當地勢力,還有工黨勢力做大,相對應的帝國也會減少在波斯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北部,而把重心放到西部沿海地區。”
東非在波斯的駐軍,主要集中在波斯北方,過去主要用來預防蘇聯,但是現在東非政府認爲這並不划算,東非在波斯的利益,不值得東非這麼做,或者說是下這麼大功夫這麼做。
即便蘇聯直接和波斯開戰以外,那也不是東非那點駐軍可以解決問題的,還有可能被殃及池魚,因此東非的重心轉變爲扶持波斯本國武裝力量。
波斯王國政府還有其他地方民族勢力,或許有爭議衝突,但是他們在面對蘇聯的問題上,態度是一致的,畢竟真讓蘇聯把勢力蔓延過來,對他們的威脅最大。
東非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縮回波斯灣,只要能確保蘇聯無法獲取波斯灣出海口即可。
維爾茨說道:“波斯雖然是帝國大中東貿易的重要一環,但也不是非他不可,我們的工作是維持當下帝國在波斯的影響力還有貿易份額,而不是和英國,蘇聯發生直接衝突。”
當然,如果東非真的和兩國發生利益衝突,東非也完全有反應時間,來應對這種風險,畢竟東非在印度洋地區可是無敵的存在。
也正是因爲如此,蘇聯和英國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輕舉妄動,挑釁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