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章 中東

對於蘇聯這個階段實力的評判,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從多維度考慮,如果按照東非自身標準,東非屬於一個初級工業強國,城鎮化水平尚且未超過百分之五十,農業人口比例依舊偏高。

那現階段蘇聯的城市化率尚且不足百分之三十,完全可以視作一個農業國家,但是沒有人能把蘇聯當做一個農業國對待。

比如日本的城市化率和蘇聯差不多,甚至略高,但是絕對沒有人會認爲日本國力比蘇聯強。

這就類似前世,遠東帝國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時候,其國力和美國就已經很難界定,美國經濟更強,但是水分大,遠東帝國工業強,可經濟數據偏低。

如果,放在20世紀前期,也就是東非這個時間段,就不用那麼麻煩了,鋼鐵產量基本可以作爲國力最直觀的評判標準,因此蘇聯能排到第四,這也是絕大部分國家參考的重要指標。

現在的東非卻是一個例外,放在19世紀,鋼鐵產量同樣是東非追求的目標,但是進入20世紀以後,隨着東非鋼鐵產量迅速攀升,並且成爲世界第一後,東非對本國經濟質量的評判中,鋼鐵產量的影響就下降了許多。

取而代之的則是城市化率,各種工業的人均水準,照着這套邏輯,東非的宣傳中,東非簡直就是一個“落後,貧弱”的國度。

就比如經濟危機爆發前,東非的鋼鐵產量長期位居首位,但是一計算人均鋼鐵產量,諸如美國,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等國家排在了東非之上。

在城市化率上,如今工業國的城市化率平均值大約爲百分之五十,而東非也只是接近,大約百分之四十六到百分之四十八之間,低於英國,德國,美國,法國,荷蘭,比利時……

當然,東非的城市化率水平放在世界範圍那就很高了,1932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值大約是百分之二十,東非高出了近十八個百分點左右。

……

1932年末,波斯。

波斯是近些年東非在中東地區戰略的重要經營地區之一,根據東非和英國的協議,東非接管了其西部和北部區域,也就是原沙俄勢力範圍。

但是,這也讓東非陷入到比較被動的局面,在東非勢力範圍下的波斯部分,夾在蘇聯(阿塞拜疆)和英國之間。

英國還好,本身英國就想拉攏東非對抗蘇聯,進而收縮本國勢力,更好的維護南亞殖民地的安全,自一戰結束以來,英國的全球戰略就發生了轉變,基本以收縮爲主。

東非和蘇聯在中東的關係就頗爲緊張了。

兩國在區域的矛盾,無關意識形態,完全是國家利益上的衝突,畢竟原本這一地區是沙俄的勢力範圍,蘇聯從戰略還有經濟層面考慮,也希望加強對當地的影響。

戰略上蘇聯同樣希望打通波斯灣出海通道,獲得出海口,帶動其南部區域,包括高加索,中亞等地的發展,同時鞏固其國土安全。

經濟上,這裡是沙俄的傳統工業市場,尤其北部裡海沿岸貿易,蘇聯也繼承了這一點。

但是,東非顯然也不可能因此就對蘇聯讓步,尤其是世界經濟危機下,東非亟需開拓海外市場的大背景下。

更簡單點說,蘇聯和東非兩個工業國競爭着一處商品市場,是兩國的主要矛盾之一,這在沙俄時代其實就已經出現苗頭。

東非作爲印度洋沿岸大國,對中東,中亞和南亞三處市場,向來都有所覬覦,只不過東非崛起的時間太晚,此前,這些地區早就已經被各國瓜分,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兩個國家。

爲了方便理解,這裡把中東,中亞還有南亞,統稱爲“大中東”地區,前世美國就有一個“大中東民主計劃”。

在19世紀,東非因爲國力問題,是無力開拓大中東市場的,因此當時,東非選擇了折中方案,即扶持阿曼人(桑給巴爾人)作爲中間商,通過他們的渠道,把東非的商品售賣到大中東各地。

其中就包括英國和俄國的勢力範圍,甚至是中亞地區。

但是,這種方式展開的貿易,規模終究有限,畢竟英國和沙俄等國家,可是將這裡視爲自己的“盤中餐”,不可能輕易和其他人“分享”。

一直到本世紀初,東非的軍事力量進入波斯灣區域後,東非對當地的貿易才更進一步發展。

而也正是因爲軍事上的擴張,英國纔在一戰後願意把波斯西北地區交給東非。

德黑蘭,東非大使館。

今天東非駐波斯大使維爾茨收到一份來自本土的信件,這份信件由東非中央政府發出,並且最終郵遞到維爾茨大使手上。

在閱讀完信件後,維爾茨把德黑蘭的東非外交人員叫過來開會。

維爾茨說道:“諸位,關於我們之前所提到的一些建議,已經通過了國內的審批,並且作出了回覆。”

“帝國認爲當下波斯的情況複雜,並且時代也已經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應該轉變在波斯的外交策略。也就是複製帝國在南美的經驗,儘可能的通過經濟合作的方式,來維持帝國在當地的利益。”

“避免摻和波斯各方政治勢力,黨派,民族,宗教間的矛盾,在不觸犯帝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放鬆對波斯發展的限制。”

毫無疑問,東非政府的新表態對波斯這個國家很有誠意,當然,更主要的是爲了減少麻煩。

早在今年年初,維爾茨大使就向國內彙報過,近些年來東非在波斯的發展狀況,不說人嫌狗厭,也基本是人人喊打。

過去東非對波斯的半殖民,是十分簡單粗暴的,經常插手其內部事務,妄圖扶持波斯王國政府,打壓其他派系。

這樣一來,東非就得罪了波斯的地方民族勢力,還有底層民衆。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波斯王國政府在出賣國家利益上更符合東非的胃口,但是他們自身也確實爛泥扶不上牆,如果東非繼續維持過去的外交方政府針,那無異於竭澤而漁,到時候和波斯王國一起完蛋。維爾茨大使說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更何況波斯這個情況十分複雜的區域,過去這些年來,我們在波斯的工程,貿易就遭遇了許多麻煩,北方鐵路至今沒有通車成功,就少不了波斯地方還有民族勢力的阻撓。”

東非在波斯規劃過一條鐵路,試圖從波斯灣一直延伸到裡海沿岸,但是進展十分緩慢,一方面是波斯的地形複雜,另一方面則是東非在波斯的勢力範圍內,民族和地方勢力混雜。

就比如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盧爾人,吉拉克人,馬贊達蘭人,最後是波斯人,民族勢力駁雜,加上覆雜的地形,更是形成了諸多部落,家族,政府勢力。

東非和波斯王國政府的一些條約,內容上就牽扯到這些民族或者區域,就比如東非計劃的波斯灣裡海鐵路,也就是波斯的北方鐵路。

它就途經許多民族分佈區,但是這條鐵路的利益,東非佔大頭,波斯王國政府佔據小頭,其他勢力就分不到一杯羹不說,甚至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像波斯灣裡海鐵路沿線的一些礦產資源,就被東非“掠奪”。

至於東非和波斯王國政府的“公平交易”,其他勢力自然是不承認的,想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那就是讓他們也加入進來分贓,但是波斯王國政府顯然也不願意。

修建這條鐵路本來就由波斯王國政府出人出力,他們可不想和其他勢力分享其中的權益。

總的來說就是僧多肉少,波斯王國政府需要獲得財源,但是他們上頭東非已經拿走了大部分利息,剩下的部分,也就能勉強填飽他們自己的胃口,哪有更多的湯分給別人。

維爾茨說道:“帝國政府對於波斯的內部事務不感興趣,只要能維護帝國利益和貿易,我們不介意和誰合作,就比如礦產資源開發上,我們不再謀求獨佔礦產資源,只要波斯人能開發出來,我們負責把這些資源收購回國內即可。”

東非對波斯的貿易中,原材料掠奪是重要內容之一,以前,東非比較霸道,就比如壟斷礦山的經營權,現在東非可以適度放鬆限制,允許波斯各方勢力加入進來,而東非由自己經營轉向採購爲主。

在波斯礦產中,能對東非有吸引力,無非就是波斯的石油資源,但是,波斯的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沿岸,並不需要經過波斯灣裡海鐵路。

其他礦產,就分佈在波斯的山溝溝裡,開發難度大,且不方便運輸,現在東非不想勞心費力的把這些波斯內陸的資源開發出來,而是轉向波斯自己開發。

當然,東非也不可能吃虧,畢竟開發資源礦產所需的技術,設備等等,波斯顯然依舊有求於東非。

“當然,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我們捲入地區,民族,宗教的衝突之中。”

一處資源的開發,如果真有利可圖的話,同樣會吸引來其他人,就比如英國和蘇聯人,他們可以通過扶持當地政府武裝,從而對東非投資產業進行破壞,甚至對東非相關人員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脅。

這在國際上並不是罕見的事,東非當初就扶持巴拉圭,將玻利維亞收拾了一頓,從而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南美的腹地,並且控制了大量利益。

東非能這麼做,其他國家自然也可以,主要還是看值不值得,而波斯顯然不值得東非如此大手筆投入。

用殖民時代的論調來說,就是投入大於收益,雖然波斯有石油,可現在東非並不缺乏石油產地,更別說波斯的石油在波斯灣沿岸,也就是阿拉伯人分佈區內,所以只要東非和阿拉伯人打好交道,同樣可以獲利。

波斯灣裡海鐵路就不同了,它的跨度太大,沿線勢力複雜,風險高,投入和維護成本也高,因此東非就需要轉變思路。

維爾茨說道:“總之,在波斯,按照帝國最終決策,我們的工作將徹底轉變爲經濟殖民爲主。”

“而不是把波斯當做殖民地看待,那樣需要付出額外的軍事,還有行政成本,同時,還有可能受到當地民衆的牴觸,這很不划算。”

“因此,未來我們將逐步減少對波斯國內事務的干預,除非威脅到帝國核心利益的情況下。”

“當然,對於蘇聯還有波斯境內工黨的打壓依舊是我們最基礎的政治任務,並不會因此受到動搖。”

即便轉向經濟殖民,東非也不會放鬆對蘇聯還有其扶持勢力的警惕,這是政治正確。

而東非轉變在波斯的殖民策略,變成更加隱蔽的經濟殖民,本身也是爲了應對蘇聯的威脅。

維爾茨大使說道:“波斯王國政府不能指望帝國爲了它們和蘇聯進行直接對抗,畢竟波斯終究不是我們國家的領土,而是他們自己的家園。”

“因此,在抵制蘇聯這個問題上,波斯王國政府應該進行努力,尤其是在加強自身軍事實力的同時,重視民生問題。”

“防止當地勢力,還有工黨勢力做大,相對應的帝國也會減少在波斯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北部,而把重心放到西部沿海地區。”

東非在波斯的駐軍,主要集中在波斯北方,過去主要用來預防蘇聯,但是現在東非政府認爲這並不划算,東非在波斯的利益,不值得東非這麼做,或者說是下這麼大功夫這麼做。

即便蘇聯直接和波斯開戰以外,那也不是東非那點駐軍可以解決問題的,還有可能被殃及池魚,因此東非的重心轉變爲扶持波斯本國武裝力量。

波斯王國政府還有其他地方民族勢力,或許有爭議衝突,但是他們在面對蘇聯的問題上,態度是一致的,畢竟真讓蘇聯把勢力蔓延過來,對他們的威脅最大。

東非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縮回波斯灣,只要能確保蘇聯無法獲取波斯灣出海口即可。

維爾茨說道:“波斯雖然是帝國大中東貿易的重要一環,但也不是非他不可,我們的工作是維持當下帝國在波斯的影響力還有貿易份額,而不是和英國,蘇聯發生直接衝突。”

當然,如果東非真的和兩國發生利益衝突,東非也完全有反應時間,來應對這種風險,畢竟東非在印度洋地區可是無敵的存在。

也正是因爲如此,蘇聯和英國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輕舉妄動,挑釁東非。

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772章 心態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54章 發“貨”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324章 預謀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735章 廓爾喀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898章 太特市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820章 購艦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505章 提速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30章 多多馬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84章 談判第862章 後續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596章 壓迫感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566章 比較第99章 岸防炮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793章 籠中鳥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206章 “收破爛”第381章 國禮第809章 事後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844章 魯道夫第789章 態度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380章 夜談第676章 摩托第547章 登陸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726章 深入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968章 分歧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904章 卡賓達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930章 漢薩省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938章 換血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1296章 接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744章 心態調整
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772章 心態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54章 發“貨”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324章 預謀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7章 天倫之樂第735章 廓爾喀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898章 太特市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820章 購艦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505章 提速第1339章 相互吹捧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30章 多多馬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84章 談判第862章 後續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596章 壓迫感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566章 比較第99章 岸防炮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793章 籠中鳥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206章 “收破爛”第381章 國禮第809章 事後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844章 魯道夫第789章 態度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380章 夜談第676章 摩托第547章 登陸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726章 深入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968章 分歧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904章 卡賓達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930章 漢薩省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938章 換血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1296章 接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744章 心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