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

的裡雅斯特皇家造船廠,恩斯特親自看了一眼“斐迪南大公號”,放在這個時代確實是個大傢伙。

恩斯特本人對艦船並不瞭解,不過不用擔心奧地利人忽悠自己,同時黑興根的裡雅斯特造船廠的技術人員也參與了監督,這艘船是未來斐迪南的指揮艦,皇帝的弟弟一般人可不敢得罪。看到迅速成型的斐迪南大公,恩斯特很滿意,“走吧!”

這次恩斯特去東非,帶了不少東西,包括自己在霍亨索倫堡的許多收藏,大多是些古董文物。

在歐洲,恩斯特撿漏了不少好東西,都是從英法兩國回國士兵手裡收購來的文物,尤其是書畫類,這種外國人欣賞不來的東西,而且書畫類造假的可能性小,西方目前缺乏這樣的技術人才。

在恩斯特收藏中《女史箴圖》就是花了不到兩先令買過來的,也算“高價”回收。

對於豐富的文物,英法大頭兵根本不知道價值,大多是作爲戰利品出售,而恩斯特收購時都是批發過來,目前光是畫作就收了四百多幅。

書籍就更多了,其中典型的就是《永樂大典》,恩斯特手裡有大概五百多冊,都是按斤買來的。

不過恩斯特的文化造詣,對其欣賞也不是很高,但是恩斯特知道能從圓明園和紫禁城內流出的東西就沒有差的。

其中法國的文物大多都流入恩斯特手中,這方面要感謝老區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

相較於慣於遠征侵略劫掠的英軍,同樣“凱旋”歸國的法軍,在國內受到的“待遇”則與之頗有差異。

一方面,法國國內報刊媒體大多樂於公開披露這批得自圓明園的“戰利品”,相關信息比比皆是,這批“戰利品”及這場侵略戰爭的“內幕”更是時時浮現。

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法國民衆對法軍的劫掠感到羞恥與憤怒,因之予以指斥。其中,最著名的批評更是來自法國著名作家、一代文豪維克多·雨果,稱圓明園爲“中國的凡爾賽宮+羅浮宮+法國國家圖書館”,爲無與倫比的人類文明之寶貴財富,而劫掠者法軍司令蒙託邦將軍的行徑,是毀滅人類文明的暴行,是使法國蒙羞的醜行。

對於劫掠圓明園而來的這批“戰利品”,法國國內社會輿論出現分歧與對峙,隨之而來的社會影響也一分爲二。

一方面,報刊媒體繼續深入報道各方信息,留下數量頗豐,內容頗具研究價值的歷史文獻。

另一方面,陸續歸國的法軍軍官與士兵,紛紛將“戰利品”付諸拍賣兌現,不願意再保有這些頗惹非議的“紀念品”,因之又出現了爲數不少的拍賣會及拍賣目錄。

恩斯特也就趁機入手了一批,不過多是些清庭器具,但是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實際上並不長在恩斯特的審美上。

尤其是琺琅彩這東西,不僅清廷喜歡,外國人喜歡,但是恩斯特就感覺比不上自己手上的汝窯。

而且這東西價格還比汝窯高的多,恩斯特發現拍賣會上越是花裡胡哨的文物,價格就越高。

凡是那些根據古代遠東審美製作,比較素雅,簡樸的物件,越得不到英法強盜的重視。

因爲現在他們是真的不識貨,也有識貨的,那就是趁火打劫的日本人,不過日本人這個時空從英法手中買走的文物不多,絕大部分被黑興根銀行收走了。

歷史上僅從1931年到1945年期間,日本從遠東運走了1879箱的文化遺產。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日本自己統計的數據,從遠東帶走了360萬件文物,這還不包括日本戰犯後代從祖輩手裡繼承的“戰利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內還藏有我國大量的書畫作品,《李白行吟圖》《雪景山水圖》、《六祖截竹圖》、王羲之真跡的《十七帖》……甚至日本毫不避諱的,將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列爲了他們150週年的紀念展覽,日本這個狗一樣的民族是從來不可救贖的。

……

“這些書畫,你們都要輕拿輕放,還有,在船上每天定時要派人巡查一番,不要讓老鼠啃了這些藝術品。”

屬下汗顏道:“殿下,你放心好了,老鼠可不會閒着沒事對鐵箱子發難。”

“你說的也是,不過還是要小心點,裡面許多東西都是要放到博物館裡的,壞一點也有損觀瞻。”

除了古董文物,恩斯特帶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書籍,整整三萬套,用來填充空蕩蕩的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並沒有建在第一鎮市,而是那個新建的城市“索加”。

在文化方面,東非整體上都比較淡漠,貌似因爲慣性思維,東非人也不太愛讀書,即便是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德意志人也是如此。

畢竟義務教育那是義務,而不是德意志人的權利,普及義務教育最初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合格的兵員和忠君愛國的國民。

恩斯特本人也不怎麼在乎這件事,成年人麼,思維成爲定勢,而且恩斯特樂於這些人的思維保持不變,再說索加國家圖書館的受衆也不是普通人。

第300章 掠奪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792章 條件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59章 同意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475章 出手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766章 集結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598章 新年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473章 警示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821章 裁軍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504章 借人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289章 教學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981章 捷徑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03章 威脅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293章 入關!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926章 機耕路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4章 消息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549章 潰兵第13章 國際調停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424章 奔逃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539章 中東第13章 國際調停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390章 自治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82章 麪粉廠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450章 人口危機
第300章 掠奪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792章 條件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59章 同意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475章 出手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766章 集結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598章 新年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473章 警示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821章 裁軍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504章 借人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289章 教學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981章 捷徑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03章 威脅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293章 入關!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926章 機耕路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4章 消息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245章 我的總督舅舅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549章 潰兵第13章 國際調停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424章 奔逃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539章 中東第13章 國際調停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390章 自治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287章 不動如山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82章 麪粉廠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450章 人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