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8章 金融產業

事實就是任何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一直維持高速增長,東非也不例外,所以五五規劃期間,東非政府能夠基本完成當初自己制定的的目標,有時候這對於一個政府來說就足夠了。

至於五五規劃的最終呈現效果,除了看政府的作爲以外,還要看內外的形勢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政府毫無疑問是第一責任人,但這並不意味着它真的包攬一切。

當然,這種話顯然不能直接說出來,對於一個政府而言,維持它的積極性同樣很重要,任何國家都避免不了這一點。

所以,恩斯特不會和東非的官員們說,你們應該接受現實,現在經濟就很好了,大家不用自責的話,政府同樣應該維持積極性。

於是,恩斯特在總結五五規劃的時候強調到:“五五規劃雖然不及我們的最佳心理預期,但這份成績也勉強說的過去,我們必須意識到,如今帝國的發展已經來到了一個重要的瓶頸期。”

“突破這個瓶頸,帝國經濟才能突破初級工業國的限制,而這要求帝國的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並且最終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帝國目前的城鎮化率僅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這也就意味着帝國的上升空間依舊很大,當帝國的工業化水平達到如今德國水平的話,再加上帝國龐大的人口和總量規模,那東非將成爲世界最重要的國家。”

“但是,接下來每前進一步,難度也會更大,所以,政府在制定經濟計劃時應該更加細緻和深入,以實際情況爲基礎,不能盲目發展。”

“總的來說,帝國經濟的粗獷式發展時代,已經結束,而五五規劃就處於過渡階段,我們想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面臨的挑戰也更大。”

這個挑戰除了東非本國的經濟發展之外,還包括國際領域的激烈競爭,畢竟,今天東非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想要繼續進步,那已經不完全是東非自己的事。

農業時代,大家基本各過各的,而工業化時代,全世界都在一口鍋裡吃飯,而這口鍋就是世界市場。

毫無疑問,以東非的體量和人口,這也意味着東非的胃口更大,但是鍋裡的食物有限,東非的吃的更多,那其他國家吃的就更少,除非有人往鍋裡添新的東西,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過去,東非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此,畢竟東非同時代表着一個人口過億的新興市場,很大程度上來說,過去東非更多扮演的食材。

就比如東非早期經濟開發時,順帶着東非的大量礦產資源,勞動力,物產等等一起加入國際分工和合作,所以,早期東非主要扮演的更多是食材角色。

而這也是上個世紀到一戰前,德國和奧匈帝國,亦或者世界其他國家,同東非關係良好的原因,東非整體上是吃虧的一方。

但是,現在東非已經擺脫了食材身份,而是更多以食客的角色,坐在了國際社會的餐桌前,同其他國家,尤其是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競爭日益激烈。

更簡單來說,那就是東非已經不滿足充當國際社會上的原材料產地和低端消費市場。

恩斯特說道:“在六五規劃的制定中,我們也應該繼續延續五五規劃的精神,加大對科技創新,金融建設等領域的投入,同時構建以萊茵盾爲核心的國際新興市場。”

“繼續加強帝國的軍事存在,拓展帝國勢力範圍,和對外經濟界限,增強東非面臨國際經濟動盪時的底氣。”

“大家應該注意到,自從歐洲戰爭爆發以來,原本英國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但是新的國際金融中心尚未形成。”

“而我們和美國,在這一點上就是最重要的兩個競爭對手,但是,我們相對於美國而言,更加缺乏金融領域的發展經驗。”

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自從英國構建金本位體系以來,倫敦就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業中心。

但是,一戰爆發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黃金大量外流,原本的金本位體系已經處於崩塌的邊緣。

而與此同時,東非和美國在一戰期間,成爲主要的黃金流入國,相對應的萊茵盾和美元在世界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大幅度提升。

而未來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很大概率會在兩國城市中產生,東非對應的是蒙巴薩,而美國對應的則是紐約。

毫無疑問,就當前條件下,紐約的優勢遠比蒙巴薩要大的多,畢竟紐約的金融產業一直都比較發達,而蒙巴薩的金融產業近些年來纔剛剛起步,當然,蒙巴薩的優勢同樣不可小覷。

就拿地理位置來說,蒙巴薩位於東非東北部,印度洋沿岸,直接面向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塊大陸,同時通過蘇伊士運河,對於歐洲有着強大的間接影響力。

這種位置上的優勢,便於蒙巴薩國際業務的開展,尤其是對印度洋沿岸地區來說,蒙巴薩毫無疑問是首選。

蒙巴薩緊挨着歐亞非貿易主航道,而歐亞非貿易主航道是世界貿易最重要的大動脈,所以蒙巴薩能夠藉助歐亞非貿易主航道的便利來推動金融產業的發展。

而物質上,蒙巴薩背靠東非,同樣有和紐約競爭的底氣,東非已經成爲新的“世界工廠”,當然,在這一點上,美國也不差,和東非各有所長,但是東非整體佔據更多優勢。

同時,東非的海外殖民地衆多,這同樣有利於鞏固萊茵盾的國際地位,東非的殖民地遍佈太平洋,印度洋和非洲等地區,他們就像一個個節點,有利於加強萊茵盾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就拿東非在南洋區域的殖民地來說,在東非自家殖民地上,必然少不了東非的銀行,企業和其他機構。

這就有利於萊茵盾在區域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得萊茵盾能夠成爲南洋地區的“硬通貨”。

南洋其他國家和地區,可以就近到東非殖民地,進行融資,貸款,亦或者是抵押,存儲等金融屬性活動。

在本世紀初,德國馬克試圖國際化的時候,遇到的一個重要困難就是缺乏殖民地網絡的支撐。

而東非的殖民地,不管大小和經濟價值,起碼數量衆多,而且比較分散,而這也有利於萊茵盾在全世界的流動。

恩斯特強調道:“金融產業是國際產業結構中的最頂層,同時也是最暴利的產業,而帝國想要成爲世界性大國,就必須推動本國的金融產業建設,同時拓展海外影響力。”

“對於帝國金融產業的發展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制度的建設和優化,來提高萊茵盾在國際的信譽。”

“這同時也是我國金融產業的短板,帝國金融產業不缺乏經濟基礎,和政治軍事的保障。”

經濟基礎上,東非是世界工廠,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位,能夠提供全面且豐富的工業產品爲本國金融產業發展背書,同時東非又是糧食,棉花,橡膠,茶葉等重要農產品的供應中心之一,掌握着世界衆多農產品的定價和議價權,最後,則是東非礦產資源種類豐富,且比較全面。

東非的工業,農業和礦產資源,都在國際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這毫無疑問使得萊茵盾成爲世界貿易結算中的主流貨幣之一,萊茵盾和英鎊,美元等貨幣一樣,可以買到絕大部分商品。

其次,是貿易網絡,英鎊之所以成爲世界貨幣,倫敦作爲全球貿易中心的地位和樞紐價值必不可少,如果把世界貿易網絡類比東非鐵路網的話,倫敦大概率就相當於東非鐵路網的中心樞紐新法蘭克福市。

而東非從本世紀以來,就一直致力於建設以東非爲核心的全球貿易網絡,除了海外殖民地擴張以外,還有企業出海,國家和區域間的合作等等,都有這個原因。

這也是蒙巴薩爲什麼能成爲東非金融中心的重要依據之一,作爲貿易網絡中心,這個中心樞紐的位置必然極佳,倫敦和紐約皆是如此。

而蒙巴薩有利於輻射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四塊大陸,這個優勢是倫敦和紐約所不具備的。

或者說蒙巴薩是以印度洋爲核心,而倫敦和紐約則以大西洋爲核心,而這也就意味着倫敦和紐約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而且不僅是倫敦和紐約,東非的卡賓達,羅安達和法國巴黎,同樣是大西洋地區的重要競爭者和參與者。

之前就曾經說過,東非向來喜歡在東西海岸產業佈局上搞備份,而這也導致目前東非有五個城市試圖成爲金融中心,除了東非首都萊茵市以外,東西海岸各有兩座城市,東海岸是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而西海岸則是卡賓達和羅安達。

萊茵市很好理解,畢竟是帝國政治中心,而且它主要方便爲本國提供服務,因爲地處內陸的原因國際業務並不好開展。

所以東非政府爲了建設世界金融中心,對蒙巴薩的支持力度最大,這是因爲蒙巴薩的地理位置最佳,而達累斯薩拉姆相對差一些,不過這並不意味達累斯薩拉姆沒有超越蒙巴薩的可能性,畢竟東非政府只是更支持蒙巴薩。

只要蒙巴薩自己不出問題,那他大概率不會被達累斯薩拉姆超越,而這又涉及到之前恩斯特提到的金融制度問題,目前蒙巴薩的金融產業已經大幅度領先達累斯薩拉姆,所以只要蒙巴薩不遇到重大信譽破產問題,他就能靠着先發優勢壓制達累斯薩拉姆。

然後是西海岸的兩座城市,卡賓達和羅安達,他們同樣有一定的競爭關係,相對應的,東非政府對卡賓達的支持更高一點。

而西海岸金融產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則是非洲西海岸,南美,北美和西歐,不過很顯而易見,卡賓達和羅安達想要同倫敦或者紐約競爭,根本沒有可能性。

這兩座城市金融業的上限也就是目前的巴黎,巴黎除了是法國的經濟中心以外,它同時能夠輻射法國在大西洋的廣闊殖民地,尤其是西非和北非。

同理,東非的卡賓達和羅安達,盯上的也是南美地區的金融業務,在北大西洋,這兩座城市毫無勝算,但在南大西洋就反過來。

總的來說,未來蒙巴薩更可能成爲東非以及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而這也是目前東非政府極力推進的。

而關於金融業發展,政治和軍事上的保障,政治層面,東非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海外殖民地也不算少,同時控制着衆多的海外資產,比如委內瑞拉和中東的石油,歐美的各種產業,對拉美和遠東的投資等等。

軍事上,東非海軍實力雄厚,當前實際海軍規模,僅在英國之下,而且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佔據絕對優勢,從這一點上也更能說明爲什麼東非選擇蒙巴薩作爲最重要金融產業發展中心的原因,因爲蒙巴薩的安全性能夠得到東非海軍強有力的保障。

在印度洋方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對東非海軍形成壓力,同時歐亞非主貿易航道又在印度洋匯聚,這進一步加強了東非海軍維護航路安全,保護本國貿易和金融資產安全的能力。

所以,綜合來說,東非發展金融產業的硬件基礎已經完全具備,而與之相對應的,自然是東非本身金融產業發展時間晚,經驗較少,制度相對缺乏,而且東非政府也比較喜歡干預金融業務市場,這也對東非金融產業產生了不確性影響。

所以恩斯特說道:“帝國金融產業的發展,根本在於提高萊茵盾和金融服務業的信譽,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

“從而使得萊茵盾日後成爲國際貿易中的主流選擇,這也是我們在六五規劃期間的重要任務之一。”

“修正過去東非金融市場的長期缺失,進而導致帝國金融產業相對於歐美國家,相對落後和不健全的現實狀況。”

“所以,應該力爭在未來十年內,追平我們和北方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差距。”

所謂北方國家,可以理解爲遠東帝國常常稱爲的“西方國家”,不過,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他們對應的方位,都處在東非的北方,所以東非一般稱歐美爲北方國家。

這是一種對歐美實力的認證,畢竟東非口裡的北方國家不可能是埃及,阿比西尼亞帝國這種。

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014章 輕工業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742章 大捷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447章 趣談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832章 押解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2章 麪粉廠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383章 引入第300章 掠奪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551章 交涉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560章 記者會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79章 總部第1269章 距離感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525章 血清第1152章 黑幫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281章 酒館第833章 拖拉機第607章 迂迴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83章 到達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84章 談判第454章 軍演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272章 犀牛園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619章 繳獲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949章 戰敗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74章 服軟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413章 拉攏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110章 數據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676章 摩托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809章 事後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381章 國禮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471章 漏洞
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014章 輕工業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742章 大捷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447章 趣談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832章 押解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2章 麪粉廠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383章 引入第300章 掠奪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1551章 交涉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560章 記者會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79章 總部第1269章 距離感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525章 血清第1152章 黑幫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541章 海外鐵路業務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281章 酒館第833章 拖拉機第607章 迂迴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83章 到達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84章 談判第454章 軍演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272章 犀牛園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619章 繳獲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949章 戰敗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74章 服軟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413章 拉攏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110章 數據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676章 摩托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809章 事後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381章 國禮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471章 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