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

而反映在整個波斯尼亞地區,情況和薩拉熱窩類似,波斯尼亞地區可以說是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奧斯曼的天然競技場。

後來奧匈帝國佔領當地,自然也不是一帆風順,奧斯曼帝國遺民,以及塞爾維亞這個境外勢力的滲透,讓當地投資形勢十分惡劣。

所以黑興根財團和背後的東非政府也只能調整戰略,選擇相對容易控制的波斯尼亞西南地區作爲主要滲透地區。

作爲德意志國家,東非天然信不過奧斯曼遺民,以及以極端民族主義復活的塞爾維亞人,所以黑興根財團和當時的奧匈帝國軍方勾結,從而將莫斯塔爾爲核心的奧斯曼遺民以及塞爾維亞移民驅離到波斯尼亞地區內陸的薩拉熱窩等地方。

這也是如今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居民以華人和克羅地亞人爲主的主要原因,當然,在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的官方口徑中,肯定沒有所謂“華人”存在,這些華人都是德意志化後的德意志人,包括境內的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也是如此。

至於真正意義上的德意志人,例如奧匈帝國政府官員,軍官,當地上層社會中還是有一定數量的德意志人存在的。

像莫斯塔爾水電站公司總經理克爾來夫就是典型的東非德意志人,雖然奧匈帝國控制着當地的軍事和行政大權,但是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的經濟可以說完全由東非支持的黑興根財團控制。

這也是東非和奧匈帝國政府之間的默契,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的投資集中在北部,或者薩拉熱窩這種重點地區,而當時人煙稀少的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根本不在奧匈帝國治理能力的範圍之內。

甚至在奧匈帝國佔領波斯尼亞後,只有莫斯塔爾駐紮着一個連兵力的奧匈帝國軍隊,除了莫斯塔爾的一點軍事作用以外,奧匈帝國對當地根本完全不在意。

而當時的奧匈帝國也不會想到東非會喪心病狂的直接從遠東帝國引入近十萬移民在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安家落戶。

如今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的華人移民數量直接翻了四倍多,成爲了當地的主體民族,爲巴爾幹半島這個民族大雜燴地帶又添了一把火。

現在木已成舟,奧匈帝國政府直接接受了現實,這對於奧匈帝國這個多民族,且沒有主體民族的國家造成不了絲毫的心理負擔,也算專業對口了,畢竟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地區的統治本來就一團亂麻。

東非在當地的行爲反而穩固了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地區的控制,畢竟遠東移民的屬性就決定了他們遠比塞爾維亞人,奧斯曼帝國遺民好治理。

而且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帶,因爲東非資本的扶持,背靠東非這個大市場,工農業發展迅速,成爲奧匈帝國南部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成爲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地區重要財政來源地,這就進一步讓哈布斯堡安心。

普洛切港市和莫斯塔爾市也迅速成爲奧匈帝國南部新興工業城市,東非資本在這裡建設紡織,食品加工,鍊鋁等工業,莫斯塔爾市已經成爲奧匈帝國境內重要的鋁製品生產中心。

而鍊鋁廠是耗電大戶,這也是莫斯塔爾水電站開工建設的主要原因,莫斯塔爾水電站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當地的工業能力。

而普洛切港也憑藉港口優勢,成爲波斯尼亞地區重要的出海口岸,和莫斯塔爾市組成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的雙子星城市。

畢竟波斯尼亞內陸,包括最重要城市薩拉熱窩想要出海就繞不開莫斯塔爾市和普洛切港,黑興根財團通過鐵路和公路建設盤活了整個波斯尼亞西南部的經濟,甚至對薩拉熱窩形成了虹吸效應。

……

克爾來夫繼續着他的完工儀式演說:“作爲典型的山地城市,莫斯塔爾發展不易,通過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各界人士的努力,我們致力於將莫斯塔爾建設成巴爾幹半島上的明珠。”

“而莫斯塔爾水電站的建成,基本解決了地區內電力短缺問題,如今工廠和城市發展離不開電力的充足供應,莫斯塔爾水電站將會對包括電解鋁,紡織等工業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莫斯塔爾有着豐富的鋁土礦資源,而東非又是掌握電解鋁技術的工業大國,加上東非在過去半個世紀豐富的水電建設經驗,莫斯塔爾想不發展起來都難,可以說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一點對比波斯尼亞內陸的混亂可以說格格不入。

結束演講後,克爾來夫和奧匈帝國任命的莫斯塔爾市官員們進行了熱情交談。

說實話,在東非有意扶持下,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在奧匈帝國境內也算經濟發達地區了,這對於奧匈帝國官員也算一塊撈資歷的好地方,畢竟不需要太多投入,東非就把飯喂到嘴裡。

這也使得東非在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的僑民受到當地政府的熱烈歡迎,當然,掌握當地經濟的東非資本羣體,也事實上掌握着當地的話語權。

只要奧匈帝國政府任命的官員不是故意找茬,黑興根財團還是願意給他們一些面子的,就比如初代莫斯塔爾市市長,那是個徹頭徹尾的酒囊飯袋,而且心比天高的貴族,最後黑興根財團通過輿論和對當地的控制力度,將那個無知的貴二代趕回了維也納。

說句難聽的,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其實就是東非在奧匈帝國境內的一塊殖民地,而且這塊事實上的殖民地還是奧匈帝國用以穩定波斯尼亞穩定不得不重視的地區。

擁有六十三萬人口的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不僅是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地區最重要的稅收來源,同時也是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地區重要的兵源地,同時是奧匈帝國在南部的一塊德語飛地。

顯而易見,奧匈帝國無法統一本國語言在波斯尼亞地區更是如此,這裡除了奧斯曼帝國遺民以外,就是斯拉夫人,反而東非扶持下的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成了唯一實現完全德語教育的地區。

而奧匈帝國的軍隊主要是以當地人組成,就比如奧地利,波西米亞,匈牙利都有各自軍隊,這個傳統在波斯尼亞地區也不例外。

而波斯尼亞傳統的三大人羣,奧斯曼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都不會德語,而且對奧匈帝國統治比較牴觸,這使得奧匈帝國從九十年代開始,將徵兵主力放在了內雷特瓦河下游河谷地區。

在沒有語言障礙,並且組織能力明顯強於其他三個民族,同時服從性高的華人,成爲了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地區最優質的兵源地。

奧匈帝國只需要派幾個高層軍官,就能組織一支十分具有戰鬥力的軍隊,也是讓哈布斯堡家族明白了東非當年爲什麼從遠東帝國徵集大量移民的主要原因。

遠東帝國移民不僅吃苦耐勞,而且沒有明顯的政治訴求,服從性和組織性高,如果匈牙利能有這種覺悟,那奧地利帝國也不至於被如今的二元制政體所取代。

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349章 犧牲第189章 佔領第357章 索加第844章 魯道夫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305章 封賞第454章 軍演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254章 錫礦第904章 卡賓達第704章 底氣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488章 情報戰第1326章 野望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23章 誘拐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524章 幸福第1223章 “療養”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361章 影響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99章 岸防炮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847章 畜牧業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22章 卡賓達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1223章 “療養”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454章 軍演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1325章 卡塔爾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304章 調停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092章 菜市場第35章 牛馬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878章 無線電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8章 普奧聯動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081章 消耗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27章 地圖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446章 災情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36章 濱海區第724章 臨時調整
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349章 犧牲第189章 佔領第357章 索加第844章 魯道夫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305章 封賞第454章 軍演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425章 文物買賣第1254章 錫礦第904章 卡賓達第704章 底氣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488章 情報戰第1326章 野望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23章 誘拐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524章 幸福第1223章 “療養”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361章 影響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99章 岸防炮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847章 畜牧業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822章 卡賓達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1223章 “療養”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454章 軍演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1325章 卡塔爾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304章 調停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092章 菜市場第35章 牛馬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878章 無線電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8章 普奧聯動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081章 消耗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27章 地圖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446章 災情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36章 濱海區第724章 臨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