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

說實話,對於金陵政府發展工業的能力,恩斯特同樣保持懷疑,尤其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這兩項,黃金十年期間,遠東帝國的輕工業確實發展不錯,而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反而出現了倒退,用某些人的話說,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這也是如今金陵政府的主流思想,這一點上,他們還不如前君主政府和北洋派系政府。

畢竟遠東帝國不是後世的印度,尤其是在接下來可能爆發戰爭的情況下,遠東帝國的國外武器購買渠道,都有可能被切斷。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前世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畢竟他們的敵人,幾乎佔領了遠東帝國大部分沿海地區,重要港口基本陷入敵手。

如果不是如此,後來美國人也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險開闢“駝峰航線”,如果能走海陸運輸,就空運航線那點運力和巨大成本,根本就不是優先選項,更何況是連空運本身都不安全的情況下。

萊茵市。

對於這次援助,恩斯特做出了一些特殊部署。

“根據安全部門的情報,可以判斷接下來日本政府大概率會發動戰爭,入侵遠東帝國,否則的話,光是如今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就足以讓其政府崩潰,戰爭也就成了他們的必然選擇。”

“雖然說遠東帝國一直都是帝國的重要貿易國,同時,我們在遠東帝國也有巨大的現實利益,但是遠東帝國距離帝國終究還是太遠,鞭長莫及。”

“日本的國力雖然在列強中排名不算靠前,但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在遠東地區,日本就是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即便美國也無法撼動日本在西北太平洋的優勢。這也是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收縮在遠東勢力範圍的原因之一。”

在20世紀前期,日本是西北太平洋霸主,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雖然東非海軍與美國海軍實力更強大,但是,兩國的重心並不在太平洋地區。

以美國海軍爲例,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雖然配置堪稱豪華,可在太平洋地區也只能是排在日本海軍之後的第二大海軍勢力,不管戰列艦數量,還是航母數量,亦或者是其他艦艇,日本都比美國太平洋艦隊略勝一籌。

所以,如果兩國海軍開戰,日本是有機會拼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的,而美國想抽點大西洋艦隊支援,難度並不小,不想繞遠路,就只能走巴拿馬運河或者冒巨大風險走麥哲倫海峽和德雷克海峽。

東非那就更不堪了,東非太平洋艦隊下屬的第七艦隊,雖然在太平洋地區雖然號稱第三大海軍力量,僅次於日本海軍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但和前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水平。

第七艦隊在東非海軍本身就是“養老艦隊”,裝備老舊,而且力量分散,諸如南洋諸多地區,北夏威夷,阿拉斯加,還有一堆南太平洋島嶼,根本就顧不過來。

唯一東非佔據完全優勢的也就只有南洋海域了,但也只是守成有餘,無力顧及其他地方。

因此恩斯特說道:“如果未來,日本入侵遠東其他區域,那我們前期根本不可能阻止這一局勢的發生,就算美國,除非率先向日本宣戰,否則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我們也不可能爲了遠東局勢,就把其他海域的軍事力量調集到遠東海域。”

即便東非有這樣的能力,恩斯特也不可能這麼幹,畢竟恩斯特本人也有借日本人之手,打亂南洋和大洋洲格局的想法,萬一把日本海軍嚇住,他們不敢進攻澳大利亞等地方了怎麼辦。

雖然以日本政府的德行,他們不可能被嚇住,可把矛頭指向東非,那也得不償失,東非就算下場,那也要等日本精疲力盡了再說。

弗里德里希皇儲問道:“那父親的意思是我們完全放棄在遠東帝國的利益,這是否太悲觀了?”

不怪弗里德里希懷疑,因爲在他看來,遠東帝國雖然貧弱,但相對列強國家的日本來說,二者的差距並不大。

按照他的想法,遠東帝國像以前沙俄那樣靠人堆出勝利也並無可能,雖然說遠東帝國的實力遠不如沙俄,可日本也不是德國和奧匈帝國。

恩斯特冷笑道:“正常情況下是這樣,但是,金陵政府不是沙俄政府,雖然說沙俄政府這不行,那不行,但他們在對外政策上的強硬,遠不是金陵政府能相比的。”

這不是恩斯特誹謗金陵政府,如果不出意外,接下來金陵政府大概率會延續前世的腦癱操作,將東北拱手讓人。

而這也是這麼多年來,東非從來不對東北投資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曾經東非的張玉亭,就曾向東非謀求合作,投資東北地區的兵工廠,擺脫日本控制,但是被東非婉拒掉了。

這並不難理解,相對於狼子野心沙俄和日本,顯然東非在張玉亭眼裡更可靠,在求助東非無果後,他纔不得不繼續保持和日本合作。

不過,張玉亭雖然繼續和日本合作,但始終對日本保持戒心,最終被日本人謀殺,至於他兒子,不提也罷,雖然算不上壞人,但性格太軟,且沒有主見。

畢竟,按照一般邏輯,日本和他可是殺父之仇,正常人在這種情況下,也應該對日本進行報復。

說實話,如果此時,張玉亭之子能向東非求助,舉起抗日旗幟,那恩斯特極大概率可能對他進行支持,可惜,他既沒有父親的眼光和才智,也沒有魄力。

而也正是因爲此人的做法,恩斯特才更加堅定了東非在遠東勢力的收縮。

在恩斯特看來,如今東北幾乎已經成爲日本的囊中之物,而遠東帝國沿海也不安全,所以,東非在遠東的投入也應該轉變方向。

恩斯特對兒子說道:“現在,帝國在遠東帝國的發展,應該重點放在兩個地區,其一是關中平原,其二是川渝盆地,這也是遠東帝國核心腹地。”

“我們在遠東帝國的企業,應該優先投資這兩個區域,這次徐州等地,剛好受災嚴重,尤其是淮北的煤炭,鐵廠,可以適當轉移到西北地方,尤其是西安和神木等地。”

“南方的部分企業,也可以加快對川渝地區的投資,以山城和成都爲核心。”

東非在淮海投資有煤礦和鐵廠,這次,因爲遠東帝國大水,這些地方基本受災嚴重,這也方便了這些工廠和工人的西遷,只要等隴海鐵路恢復,就不難辦到。

當然,對於這些問題,弗里德里希又提出了新的問題:“父親,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他們可不屬於金陵政府實際轄區,我們這麼做,是否會引起金陵政府的不快?”

在1931年,關中平原和川渝地區實際上依舊被軍閥勢力控制,尤其是後者,軍閥可謂多如牛毛,對金陵政府基本也處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

恩斯特對此絲毫不關心,他說道:“我們東非可是帝國主義國家,難道還在乎英法扶持起來的金陵政府,而且這次對這兩地的投資和產業轉移,本身就是商業行爲,金陵政府沒理由也沒實力管到我們頭上。”

而且,恩斯特還有話沒有說,軍閥勢力算什麼,之後川渝和陝甘地區還有工黨活動呢!

就比如剛纔恩斯特重點提到的神木,那可是日後遠東工黨的核心控制區之一。

剛纔也就是恩斯特提到這個如今毫不起眼地方,否則弗里德里希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遠東帝國這個犄角旮旯的地方。

當然,弗里德里希對於父親這個東非著名的漢學家,能說出很多他根本一無所知的遠東地方,一點都不奇怪,就比如成都這個地方,弗里德里希同樣不知道。

山城這個地方,還是因爲前段時間東非要在這裡設置領事館,所以弗里德里希有了一些瞭解。

這四個地方,也只有西安他最清楚了,畢竟是世界七大古都之一。

所謂世界七大古都是東非學術界的一種說法,由西到東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巴格達,西安,洛陽,北平和金陵。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早期人類文明基本活動區域就在歐亞大陸,其他大洲連評選的資格都沒有。

羅馬不用多說,古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則是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個強大帝國的首都。

而巴格達能成爲世界七大古都,則是因爲古巴比倫王國,還有阿拉伯帝國的影響,尤其是後者,必須承認他的歷史地位,當然,古代阿拉伯帝國的首都不止巴格達一座,而巴格達之所以能被選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爲古巴比倫王國的加成,古巴比倫王國的首都巴比倫城距離巴格達很近。

因此,東非學者認爲兩者具有一定的繼承關係,這就導致大馬士革和麥地那這兩個著名的阿拉伯帝國首都,沒有入選。

東非學者也不願意把他們加上,畢竟世界七大古都本身就是參考世界七大奇蹟搞的排名,所以必須是七個,而不是其他數字。

同時在東非學者們看來,能給阿拉伯教地區一個古都名額就很給他們面子了,還有君士坦丁堡,如今也能算半個阿拉伯教地區古都,畢竟都改名伊斯坦布爾了。

這麼一看,反而是歐洲最吃虧,只有一個羅馬被東非列入世界七大古都,當然,不是東非學者不想多加,而是歐洲沒有這條件。

除了古羅馬以外,截止到現在,可能也就拿破崙短暫統治過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而且這個拿破崙帝國也沒有維持多少年時間,總不可能把巴黎列入世界七大古都之中。

東非學術界評判古都的標準,那至少也應該是面積達到數百萬平方公里,且在當時十分強大,對周邊有強大影響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強大帝國政治中心,這也是遠東帝國爲什麼有四個城市入選的原因。

而這也是弗里德里希爲什麼知道西安這座遠東帝國城市的原因。

當然,恩斯特這次的安排,顯然和西安的歷史無關,而是因爲前世西安始終屬於遠東帝國在二戰中的穩定後方,不管是感性還是理性,恩斯特都要加快這座城市的發展,尤其是重工業方面。

1931年的西安,在遠東帝國經濟版圖中,尤其是工業領域,可以說毫不起眼,甚至說其工業基本等於沒有,這完全不爲過。

就以工業領域最基本的紡織業來說,如今西安沒有一家現代紡織工廠,原歷史上西安第一家紡織廠,大華紗廠都是纔始建於1935年,這也是第一個登上遠東帝國西北地區近代民族工業舞臺的企業。

不要小看紡織業,雖然是典型的輕工業,但是紡織業顯然對軍隊,尤其是高緯度地區作戰有重要意義,就比如棉服和被褥,遠東帝國北方冬季的氣候可是很冷的。

西安目前唯一的軍工產業可能就是一家洋務運動時期投資建設的軍械廠,不過,這家軍械廠規模不大,只能維修部分武器,還有生產少量的彈藥。

當然,在恩斯特看來,關中平原及其北部的黃土高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在這個時間段發展起來煤炭和鋼鐵產業,煤炭和鋼鐵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這些資源在當地並不缺乏。

鐵礦恩斯特不太瞭解,可煤炭,恩斯特對大名鼎鼎的神木市可就有所耳聞了,當然,現在神木還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縣,可前世神木的煤炭在全國經濟中都佔據重要地位,就比如著名的運煤專線神華鐵路,起點就是此地。

光是這一地的煤炭儲量就超過數百億噸,前世僅二十一世紀初,開採量就超過五十億噸以上。

如果放在當前的東非,就憑藉這種資源優勢,毫無疑問能發展成爲太特市那樣的鋼鐵產業基地,而太特全省的煤炭儲量都遠比不上這一個縣域,太特市唯一的優勢,可能也就是在交通上了。

而神木只是黃土高原煤炭資源的一部分,它周邊同樣有很多大礦,哪怕能開發一點,也將大大改變遠東帝國西北地區的工業狀況,尤其是接下來一段時間,遠東帝國可能因爲戰爭原因,工業大幅度受損的情況下。

恩斯特說道:“我們的目的,在於增強遠東帝國的實力,從而削弱日本,這樣,也能在未來,更加促進日本南下,幫助帝國實現重塑南洋和南太平洋地緣格局的目標。”

雖然這只是恩斯特找的藉口,可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日本有海陸之爭,如果在遠東帝國戰事不利,日本海軍的南下戰略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背書。

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3章 在柏林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15章 市場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463章 站隊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10章 海岸線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83章 到達第379章 黃金葉第1395章 下藥第1450章 摻沙子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1013章 站隊第70章 蒙巴薩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81章 煤礦第369章 送別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39章 中東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797章第1222章 會面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199章 討論第991章 抵達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248章 普吉島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69章 鯨灣港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837章 颱風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013章 站隊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487章 太特城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520章 發電廠第289章 教學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619章 繳獲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64章 貴人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20章 購艦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
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3章 在柏林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15章 市場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463章 站隊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10章 海岸線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83章 到達第379章 黃金葉第1395章 下藥第1450章 摻沙子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1013章 站隊第70章 蒙巴薩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81章 煤礦第369章 送別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39章 中東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797章第1222章 會面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199章 討論第991章 抵達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248章 普吉島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69章 鯨灣港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837章 颱風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013章 站隊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487章 太特城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520章 發電廠第289章 教學第1454章 戰士歸來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619章 繳獲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64章 貴人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820章 購艦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