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的出現,使得美國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易手,而且東非在工業領域有兩億的國內市場,產業鏈更加完整齊全,其中不少新興產業,諸如汽車,石油,拖拉機,電力,通信業對美國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大壓力。
以汽車產業爲例,前世一戰後,美國的汽車產業獨霸全球市場,在1920年美國汽車產量就佔到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時期,歐洲汽車製造業還在以手工小作坊爲主,根本無力和美國競爭。
本時空裡,東非則成爲世界汽車工業大國,常年汽車產業排在世界首位,同時在高端汽車產業,東非和德國幾乎瓜分了大部分市場。
與汽車產業息息相關的石油工業領域,東非同樣成爲美國的強有力競爭對手,通過部署南洋,南美的石油資源開發,從而和美國展開競爭,這還是東非尚未開發中東殖民地的情況下。
東非和美國對海外石油產地的競爭,這也加速了美國石油企業和蘇聯的合作,蘇聯巴庫油田的大部分進口設備就來自美國,小部分來自英國和東非。
但是,英國在石油煉化技術上遠遠落後於東非和美國,而英國已經是歐洲最重要的成品油生產國之一了,另外一家則是德國,但是德國缺乏油田和進口渠道,同時對蘇聯出口限制和禁運最爲嚴格,因此,蘇聯很難獲取德國方面的石油開採設備和煉化技術。
至於法國的石油產業發展,並不足以給蘇聯提供經驗,一戰前法國石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一直到1924年法國才成立“法國石油公司”,支持法國在海外的石油開採,試圖打破東非,美國和英國石油巨頭的壟斷。
而蘇聯好歹繼承了沙俄的部分石油工業,雖然沙俄石油工業依賴外資投入建設,但是蘇聯的逆向工程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培養了一大批相關人才,這也是二十年代蘇聯能夠對巴庫等油田復產的重要原因。
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更是從美國等國家汲取了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這讓如今蘇聯石油工業邁入世界第一梯隊。
原本蘇聯就有沙俄石油工業的底子,再通過技術引進借鑑,加上自力更生和創新,蘇聯石油工業發展起來也就不足爲奇。
弗里德里希說道:“蘇聯一五計劃取得如今成績,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甚至拋開了一部分意識形態領域的偏見,對蘇聯進行扶持。”
“這應該是兩國出於對德國的忌憚,所以做出的選擇,而美國在經濟危機之前,對蘇聯的態度相對強硬,但是1929年以後,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恩斯特對於現在資本主義世界國家和蘇聯的態度也頗感有趣,前世,一戰後,反蘇的主力是英法兩國,而德國暗地裡和蘇聯進行合作。
現在卻反了過來,英法成了蘇聯發展的重要推手,而德國成了蘇聯發展的最大障礙。
他感慨道:“這就是地緣政治,一個強大的德國,還有其背後的同盟國陣營,足以讓整個歐洲感覺恐懼,甚至不遜色於蘇聯這個紅色帝國。”
“英法兩國大概率是想通過加強蘇聯,進而維持歐洲的平衡,尤其是壓制德國的發展,最好能讓德國和蘇聯直接對抗。”
“否則再和德國打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不好說,法國是肯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的。”
德國和法國的歷史恩怨,幾乎沒有化解的可能性,但是法國很有自知之明,如今他們不可能是德國的對手,現在唯一能給他們慰藉的,也就只有馬奇諾防線了。
馬奇諾防線也無法給予法國百分百的信心,因爲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遠比前世還要強大的德國,尤其是本時空20世紀二十年代,經歷了戰後“黃金時代”的德國,工業實力更是得到極大加強。
所以,法國暗地裡支持蘇聯,就成了必然結果,要知道當年蘇聯成立,可是賴掉了沙俄的大量債務,也直接導致了協約國在一戰的失利。
這筆賬下來,法國怎麼可能不仇視蘇聯,但是法國還是從大局出發,扶持蘇聯工業發展,這顯然意味着法國對德國更感到恐懼。
英國也有類似的考慮,爲了維持歐洲的平衡,英國盯緊了德國和蘇聯兩個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國家,誰強打壓誰,這是英國的一貫做法,目前來看,德國顯然是歐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因此,在法國不堪重用的情況下,英國也只能有限的支持蘇聯,試圖引發蘇聯和德國對抗。
不過,英國顯然不像法國那樣放的開,因爲蘇聯和英國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這個利益上的衝突主要集中在中亞和南亞兩個地區,也就是阿富汗和印度,就拿近期印度國內來講,在印度已經出現了印度工黨,同時蘇聯和印度民族獨立分子的態度也曖昧不清。
這實際上就是原沙俄和英國在地緣戰略衝突上的延續,蘇聯同樣覬覦南亞的出海口,即便不直接佔領,也會扶持代理人,盟友,或者傀儡實現這一點。
這並非是對蘇聯的污衊,而是前世真實發生過的,就比如尼赫魯時代,蘇聯和印度的合作,幾乎是幫助印度建立了一套工業體系,並且大量出口武器裝備給印度,除此外還有阿富汗戰爭這個案例。
不管蘇聯是出於領土擴張,亦或者是“無私”推動國際工黨事業,都不可能否定蘇聯對中亞還有南亞的野心。
恩斯特總結說:“相對於美國,他們單純是從實際利益角度和蘇聯展開貿易,英法兩國就更多是戰略上的考量了,不過,即便他們對蘇聯的扶持更用心,但還是美國對蘇聯一五計劃起到的作用更大。”
至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恩斯特也做出瞭解釋:“和美國相比,英法兩國的國力終究還是差了許多,尤其是在科技和工業領域。”
“當前世界的一流工業強國,在科技,人才,工業發展質量等綜合條件上,能稱爲一流工業強國的國家,只有三個,也就是我們,德國還有美國。”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幾乎所有產業,美國企業和人員高度參與,鋼鐵,煤炭,紡織,船舶製造以及配套的機牀設備皆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蘇聯汽車,拖拉機,通信設備,石油化工,電力設備等方面的貿易,還有技術輸出,更是讓蘇聯的工業得到了進化。”“毫不誇張的說,這些蘇聯這些新興產業的建設和投產,直接使得蘇聯成爲歐洲工業實力第二的國家,甚至超過了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歐洲強國。”
畢竟英國和法國在新興產業上的發展,本來就比較薄弱,現在美國企業幫助蘇聯直接建立了的這些新興產業,整個歐洲範圍,也只有德國纔有。
這也意味着,等到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將全面超越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僅次於德國。
歐洲的那些工業強國,除了德國以外,他們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方面,而現在,蘇聯不僅傳統工業補齊一些短板,還擁有一整套的新興產業,這是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所不具備的。
恩斯特說道:“現在蘇聯也就是工業規模還沒有起來,但是他們已經獲得了後續工業發展的技術和設備。”
“因此接下來蘇聯甚至可以拋開其他國家,獨立發展本國工業,僅在部分領域依舊需要進口,還有技術扶持。”
這裡必須說明,蘇聯一五計劃確實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依賴比較嚴重,但是,蘇聯能夠迅速擺脫這種困境。
因爲蘇聯自身的工業底子是相當好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同樣是經濟高速發展,加上繼承沙俄的家底,在一五計劃以前,蘇聯的工業也能排進世界前列。
大概處於第六,第七的位置,也就是和奧匈帝國相當,而一五計劃完成後,蘇聯的工業實力,已經超越了奧匈帝國,排在世界前五,和英法兩國相當。
等到二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實力就能穩居世界前四,同時在規模上有可能超越德國,排在世界第三。
“蘇聯只是人多,所以工業數據,尤其是平均數據不算好看,但是戰爭情況下,工業總量更有效。”
“即便是我國也是類似道理,東非貴爲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甚至是強國,但是東非的城鎮化水平在列強中只能排在中上游,很多工業品產量,一人均也不算特別靠前。”
“就拿汽車來說,我國汽車的人均數據就不如美國,只能排在世界第二位,那是因爲我們比美國多了近八千萬人口。”
“可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敢說在工業領域比帝國更加強大,總量到了一定規模,平均數據也就不太重要了。”
“蘇聯未來也是這種情況下,實際上現在蘇聯的工業體量,就能排進世界前五,比不計算殖民地的英法兩國要高,也就是現在蘇聯的新產業規模略有不足。”
沒有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就已經是世界工業大國,並且在繼承沙俄工業資產的基礎上,快速發展了近十年時間。
一個原本工業就不弱的國家,它又能獲得新技術,還有設備和人才,這也就意味着蘇聯的專家還有技術人員,能夠快速消化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引入的技術,知識,然後進行逆向工程,把這些技術變成自己的。
蘇聯的科研人員能力可不弱,他們只是缺乏一些見識和積累,畢竟沙俄時代,俄國人能建設鋼鐵廠,紡織廠,開採煤炭,提煉石油,生產軍艦和火炮、炸藥,建造鐵路等等,蘇聯作爲繼承者自然也可以做到,甚至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在汲取了國外先進技術、經驗,還有蘇聯本身就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情況,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把蘇聯從農業國過渡到工業國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蘇聯工業化一旦完成,它就自然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之一,而不單單是普通的工業強國。
事實上,哪怕奧匈帝國和日本都能被稱之爲工業強國,這是因爲世界上的工業化國家數量太少。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我們確實不能忽視蘇聯的實力,假設蘇聯能夠一直維持這種發展速度,那它成爲世界前三的工業大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蘇聯偏偏是工黨國家,他們還受到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整體制裁,如果沒有這些制裁,可能蘇聯發展的還能更快一些。”
“同時,蘇聯一五計劃的完成,也說明了這些制裁,還有封鎖基本沒有起到作用。”
“從這一點上來說,蘇聯政府確實比原本的沙俄政府,效率更高,且能調動大部分蘇聯民衆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
“這種能力在蘇聯經濟建設中,使得蘇聯幾乎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可如果蘇聯把這種能力,投入到軍事領域,那可能會更加恐怖!”
蘇聯能調動一切資源投入經濟建設領域,創造工業發展奇蹟,這也意味着蘇聯的軍事潛力十分巨大。
他能調動比沙俄還要多,且更有戰鬥力和組織性的軍隊,並且能夠爲這支軍隊提供充足的武器裝備。
因此,弗里德里希感嘆着說:“現在沒有任何人能再限制蘇聯的發展,世界各國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在長期的國際政治中和蘇聯這個國家打交道。”
“能夠擊敗蘇聯的,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如果內部不發生問題,就現在蘇聯的軍事實力還有地緣環境,其他國家很難對其形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