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

東非的出現,使得美國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易手,而且東非在工業領域有兩億的國內市場,產業鏈更加完整齊全,其中不少新興產業,諸如汽車,石油,拖拉機,電力,通信業對美國產業發展造成了極大壓力。

以汽車產業爲例,前世一戰後,美國的汽車產業獨霸全球市場,在1920年美國汽車產量就佔到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時期,歐洲汽車製造業還在以手工小作坊爲主,根本無力和美國競爭。

本時空裡,東非則成爲世界汽車工業大國,常年汽車產業排在世界首位,同時在高端汽車產業,東非和德國幾乎瓜分了大部分市場。

與汽車產業息息相關的石油工業領域,東非同樣成爲美國的強有力競爭對手,通過部署南洋,南美的石油資源開發,從而和美國展開競爭,這還是東非尚未開發中東殖民地的情況下。

東非和美國對海外石油產地的競爭,這也加速了美國石油企業和蘇聯的合作,蘇聯巴庫油田的大部分進口設備就來自美國,小部分來自英國和東非。

但是,英國在石油煉化技術上遠遠落後於東非和美國,而英國已經是歐洲最重要的成品油生產國之一了,另外一家則是德國,但是德國缺乏油田和進口渠道,同時對蘇聯出口限制和禁運最爲嚴格,因此,蘇聯很難獲取德國方面的石油開採設備和煉化技術。

至於法國的石油產業發展,並不足以給蘇聯提供經驗,一戰前法國石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一直到1924年法國才成立“法國石油公司”,支持法國在海外的石油開採,試圖打破東非,美國和英國石油巨頭的壟斷。

而蘇聯好歹繼承了沙俄的部分石油工業,雖然沙俄石油工業依賴外資投入建設,但是蘇聯的逆向工程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培養了一大批相關人才,這也是二十年代蘇聯能夠對巴庫等油田復產的重要原因。

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更是從美國等國家汲取了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這讓如今蘇聯石油工業邁入世界第一梯隊。

原本蘇聯就有沙俄石油工業的底子,再通過技術引進借鑑,加上自力更生和創新,蘇聯石油工業發展起來也就不足爲奇。

弗里德里希說道:“蘇聯一五計劃取得如今成績,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甚至拋開了一部分意識形態領域的偏見,對蘇聯進行扶持。”

“這應該是兩國出於對德國的忌憚,所以做出的選擇,而美國在經濟危機之前,對蘇聯的態度相對強硬,但是1929年以後,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恩斯特對於現在資本主義世界國家和蘇聯的態度也頗感有趣,前世,一戰後,反蘇的主力是英法兩國,而德國暗地裡和蘇聯進行合作。

現在卻反了過來,英法成了蘇聯發展的重要推手,而德國成了蘇聯發展的最大障礙。

他感慨道:“這就是地緣政治,一個強大的德國,還有其背後的同盟國陣營,足以讓整個歐洲感覺恐懼,甚至不遜色於蘇聯這個紅色帝國。”

“英法兩國大概率是想通過加強蘇聯,進而維持歐洲的平衡,尤其是壓制德國的發展,最好能讓德國和蘇聯直接對抗。”

“否則再和德國打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不好說,法國是肯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的。”

德國和法國的歷史恩怨,幾乎沒有化解的可能性,但是法國很有自知之明,如今他們不可能是德國的對手,現在唯一能給他們慰藉的,也就只有馬奇諾防線了。

馬奇諾防線也無法給予法國百分百的信心,因爲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遠比前世還要強大的德國,尤其是本時空20世紀二十年代,經歷了戰後“黃金時代”的德國,工業實力更是得到極大加強。

所以,法國暗地裡支持蘇聯,就成了必然結果,要知道當年蘇聯成立,可是賴掉了沙俄的大量債務,也直接導致了協約國在一戰的失利。

這筆賬下來,法國怎麼可能不仇視蘇聯,但是法國還是從大局出發,扶持蘇聯工業發展,這顯然意味着法國對德國更感到恐懼。

英國也有類似的考慮,爲了維持歐洲的平衡,英國盯緊了德國和蘇聯兩個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國家,誰強打壓誰,這是英國的一貫做法,目前來看,德國顯然是歐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因此,在法國不堪重用的情況下,英國也只能有限的支持蘇聯,試圖引發蘇聯和德國對抗。

不過,英國顯然不像法國那樣放的開,因爲蘇聯和英國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這個利益上的衝突主要集中在中亞和南亞兩個地區,也就是阿富汗和印度,就拿近期印度國內來講,在印度已經出現了印度工黨,同時蘇聯和印度民族獨立分子的態度也曖昧不清。

這實際上就是原沙俄和英國在地緣戰略衝突上的延續,蘇聯同樣覬覦南亞的出海口,即便不直接佔領,也會扶持代理人,盟友,或者傀儡實現這一點。

這並非是對蘇聯的污衊,而是前世真實發生過的,就比如尼赫魯時代,蘇聯和印度的合作,幾乎是幫助印度建立了一套工業體系,並且大量出口武器裝備給印度,除此外還有阿富汗戰爭這個案例。

不管蘇聯是出於領土擴張,亦或者是“無私”推動國際工黨事業,都不可能否定蘇聯對中亞還有南亞的野心。

恩斯特總結說:“相對於美國,他們單純是從實際利益角度和蘇聯展開貿易,英法兩國就更多是戰略上的考量了,不過,即便他們對蘇聯的扶持更用心,但還是美國對蘇聯一五計劃起到的作用更大。”

至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恩斯特也做出瞭解釋:“和美國相比,英法兩國的國力終究還是差了許多,尤其是在科技和工業領域。”

“當前世界的一流工業強國,在科技,人才,工業發展質量等綜合條件上,能稱爲一流工業強國的國家,只有三個,也就是我們,德國還有美國。”

“蘇聯一五計劃期間,幾乎所有產業,美國企業和人員高度參與,鋼鐵,煤炭,紡織,船舶製造以及配套的機牀設備皆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蘇聯汽車,拖拉機,通信設備,石油化工,電力設備等方面的貿易,還有技術輸出,更是讓蘇聯的工業得到了進化。”“毫不誇張的說,這些蘇聯這些新興產業的建設和投產,直接使得蘇聯成爲歐洲工業實力第二的國家,甚至超過了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歐洲強國。”

畢竟英國和法國在新興產業上的發展,本來就比較薄弱,現在美國企業幫助蘇聯直接建立了的這些新興產業,整個歐洲範圍,也只有德國纔有。

這也意味着,等到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將全面超越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僅次於德國。

歐洲的那些工業強國,除了德國以外,他們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方面,而現在,蘇聯不僅傳統工業補齊一些短板,還擁有一整套的新興產業,這是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所不具備的。

恩斯特說道:“現在蘇聯也就是工業規模還沒有起來,但是他們已經獲得了後續工業發展的技術和設備。”

“因此接下來蘇聯甚至可以拋開其他國家,獨立發展本國工業,僅在部分領域依舊需要進口,還有技術扶持。”

這裡必須說明,蘇聯一五計劃確實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依賴比較嚴重,但是,蘇聯能夠迅速擺脫這種困境。

因爲蘇聯自身的工業底子是相當好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同樣是經濟高速發展,加上繼承沙俄的家底,在一五計劃以前,蘇聯的工業也能排進世界前列。

大概處於第六,第七的位置,也就是和奧匈帝國相當,而一五計劃完成後,蘇聯的工業實力,已經超越了奧匈帝國,排在世界前五,和英法兩國相當。

等到二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實力就能穩居世界前四,同時在規模上有可能超越德國,排在世界第三。

“蘇聯只是人多,所以工業數據,尤其是平均數據不算好看,但是戰爭情況下,工業總量更有效。”

“即便是我國也是類似道理,東非貴爲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甚至是強國,但是東非的城鎮化水平在列強中只能排在中上游,很多工業品產量,一人均也不算特別靠前。”

“就拿汽車來說,我國汽車的人均數據就不如美國,只能排在世界第二位,那是因爲我們比美國多了近八千萬人口。”

“可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敢說在工業領域比帝國更加強大,總量到了一定規模,平均數據也就不太重要了。”

“蘇聯未來也是這種情況下,實際上現在蘇聯的工業體量,就能排進世界前五,比不計算殖民地的英法兩國要高,也就是現在蘇聯的新產業規模略有不足。”

沒有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就已經是世界工業大國,並且在繼承沙俄工業資產的基礎上,快速發展了近十年時間。

一個原本工業就不弱的國家,它又能獲得新技術,還有設備和人才,這也就意味着蘇聯的專家還有技術人員,能夠快速消化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引入的技術,知識,然後進行逆向工程,把這些技術變成自己的。

蘇聯的科研人員能力可不弱,他們只是缺乏一些見識和積累,畢竟沙俄時代,俄國人能建設鋼鐵廠,紡織廠,開採煤炭,提煉石油,生產軍艦和火炮、炸藥,建造鐵路等等,蘇聯作爲繼承者自然也可以做到,甚至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在汲取了國外先進技術、經驗,還有蘇聯本身就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情況,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把蘇聯從農業國過渡到工業國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蘇聯工業化一旦完成,它就自然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之一,而不單單是普通的工業強國。

事實上,哪怕奧匈帝國和日本都能被稱之爲工業強國,這是因爲世界上的工業化國家數量太少。

弗里德里希皇儲說道:“我們確實不能忽視蘇聯的實力,假設蘇聯能夠一直維持這種發展速度,那它成爲世界前三的工業大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蘇聯偏偏是工黨國家,他們還受到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整體制裁,如果沒有這些制裁,可能蘇聯發展的還能更快一些。”

“同時,蘇聯一五計劃的完成,也說明了這些制裁,還有封鎖基本沒有起到作用。”

“從這一點上來說,蘇聯政府確實比原本的沙俄政府,效率更高,且能調動大部分蘇聯民衆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

“這種能力在蘇聯經濟建設中,使得蘇聯幾乎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可如果蘇聯把這種能力,投入到軍事領域,那可能會更加恐怖!”

蘇聯能調動一切資源投入經濟建設領域,創造工業發展奇蹟,這也意味着蘇聯的軍事潛力十分巨大。

他能調動比沙俄還要多,且更有戰鬥力和組織性的軍隊,並且能夠爲這支軍隊提供充足的武器裝備。

因此,弗里德里希感嘆着說:“現在沒有任何人能再限制蘇聯的發展,世界各國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在長期的國際政治中和蘇聯這個國家打交道。”

“能夠擊敗蘇聯的,恐怕也只有他們自己,如果內部不發生問題,就現在蘇聯的軍事實力還有地緣環境,其他國家很難對其形成威脅。”

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49章 潰兵第820章 購艦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189章 邀請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24章 籌措資金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37章 補丁第968章 分歧第505章 提速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424章 奔逃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163章 年底第925章 造船業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460章 衝突第640章 工地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230章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51章 在法國第882章 出口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249章 熱度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539章 中東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713章 不畏戰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618章 良知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784章 自己人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91章 青檸第1011章 借錢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305章 封賞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437章 徵兵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607章 迂迴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830章 蓄水池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89章 佔領第104章 飲食第108章 歷史課第967章 奧拓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73章 消化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336章 東非菜?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230章 水權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740章 古戰法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
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549章 潰兵第820章 購艦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189章 邀請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24章 籌措資金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753章 三個月結束戰爭!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37章 補丁第968章 分歧第505章 提速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424章 奔逃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243章 東非自導自演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163章 年底第925章 造船業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460章 衝突第640章 工地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230章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51章 在法國第882章 出口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249章 熱度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539章 中東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713章 不畏戰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618章 良知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784章 自己人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91章 青檸第1011章 借錢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305章 封賞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1437章 徵兵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607章 迂迴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830章 蓄水池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89章 佔領第104章 飲食第108章 歷史課第967章 奧拓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73章 消化第715章 短暫團聚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336章 東非菜?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230章 水權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740章 古戰法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