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

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

1879年末。

本應該到來的小雨季遲遲沒有到來,不出意外,在東非東部引發了一場旱災,這場旱災對東非的兩個重要農業產區造成了影響,一個是沿海平原,一個是東非高原旱作農業產區。

大湖區沒有多少影響,受益於大湖區的地理位置,多少可以享受到來自剛果盆地的殘餘水汽,加上大湖區本來就水源豐富,所以造成不了多少影響。

“這次雨季因爲特殊原因遲遲沒有到來,所以要做好水源劃分工作,同時水庫放水工作也要及時開展,保證農業工作穩步開展。”

“根據地方報告,東部五個省份會受到影響,包括中央省,東方省,新符騰堡省,高原省和南薩爾茨堡省,所以這次旱情波及範圍相當廣泛,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區也會受到影響,不過現在西部和南部因爲開發晚,地廣人稀的原因所以影響並不是很大。”

面對旱災,東非能夠從容應對,整個國家機器平穩運轉,只不過這次旱災範圍有些大,所以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

經過十幾年發展,東非東部實際上刨除掉黑人,人口已經達到正常國家範疇,和澳大利亞,加拿大,阿根廷等地廣人稀國家有了明顯區別。

實際上巴西也算地廣人稀,但是巴西好歹有一千多萬人口,所以還說的過去,東非就誇張了,東非只算坦噶尼喀地區移民人口就超過一千萬,這還沒算東非本土新增人口。

所以東非在體量上已經和上述國家不在一個檔次,當然,因爲東非領土擴張勢頭太快的原因,所以人口依然和土地不平衡。

但是國家人口一般都是橫向比較,東非人口相對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已經是穩穩的人口大國。

因爲1880年將近,東非各級政府的工作也加重起來,因爲在恩斯特心裡,1880年就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所以爲了對東非國情進行摸底,從今年九月份開始,停滯了數年的人口普查工作重新開啓。

像東非這種人口和國土雙重大國,恩斯特的心理預期是東非怎麼也應該比日本和西班牙發展的好。

日本雖然還不是列強,但是通過明治維新,發展勢頭很迅猛,而且日本先發優勢可比東非強的多,主要還是人口問題,日本本來就是人口大國,而東非的人口從其他國家遷徙過來耗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

畢竟沒有人口就創造不了價值,東非殖民地幾乎和明治維新處於同一時期,那時一片白地的東非連坦噶尼喀都沒有全部掌控。

所以那個時期的日本可以說已經跑在了賽道的前段,而東非剛剛起跑,除了國土面積,當時日本各個方面都強於東非。

十幾年過去了再看兩國發展,東非已經補齊了大部分短板,而且在一些領域趕超了日本。

就拿鐵路來說,東非鐵路里程在1879年已經逼近一萬公里,而日本大約只有一千五百公里左右。

鋼鐵,煤炭等礦產方面,這一點東非就不欺負日本了,日本也不可能憑白把礦產從地裡變出來。

資源匱乏也是日本鐵路里程遠比不上東非的一個重要原因,爲了修建一千多公里鐵路,恩斯特都能想到日本全國緊衣縮食的狀態。1879年的日本依然是一個農業國,財政收入百分之八十以上依靠農業支出,東非情況稍好一點,有黑興根財團在外攻城掠地,當然,黑興根財團肯定不能算作純正的東非資產。

除了農業,日本下注最大的就是紡織業,尤其是絲綢產業,這是日本最主要的對外出口產品,最後是主要是出國務工,日本人在世界各地工作源源不斷的支持日本發展,至於日本的礦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說到底,日本乾的都是些苦力活,不過這種精神恩斯特是相當佩服的,說實話日本人的生活狀態恐怕連東非的黑人都比不上。

東非產業注重點是農業,工礦業以及電力等新興產業,發展農業這一點東非和日本是不同的。

日本是極限壓榨土地和農民價值,用農業微薄的收入來支撐工商業發展,所以對農業的投入遠不如其汲取的價值。

而東非發展農業,投入相當高,是真正當做支柱產業發展,畢竟這麼好的土地和環境資源,讓東非有理由這麼做,當然恩斯特心裡也是對農業霸權有所想法的,現在肯定體現不出來,未來至少可以分一杯羹。

電力等新興產業,東非還在萌芽階段,恩斯特一直在爲東非鋪路,主要是教育和人才引進,這方面還顯現不出來。

工礦業就不必多說,東非走的是德國的路子,對重工業大力扶持,這使得東非的鋼鐵產量超過百萬噸。

當然,兩國最大的差距還是軍事水平,東非的國防力量,實際上已經達到列強水準,尤其是擊敗葡萄牙以後,沒有國家敢小覷東非的軍事實力。

日本雖然比較窮兵贖武,但是他們砸鍋賣鐵也趕不上東非的軍事水平,光是東非海軍就是日本仰望的存在。

東非對日本可以說除了人口方面,是遙遙領先,實際上雙方人口也是東非佔據優勢,畢竟黑人的命也是命,東非兩千萬黑人爲東非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恩斯特之所以拿日本作比較,也是無奈之舉,這個時代能和東非發展相提並論的新興國家幾乎沒有,德美的層次東非還達不到,意大利這個吊車尾又因爲恩斯特的原因四分五裂,其他國家像比利時,羅馬尼亞之流又體量小的可憐。

論和東非國力最接近的國家,實際上應該是奧斯曼和西班牙,恩斯特個人認爲奧斯曼的軍事實力強於西班牙,畢竟第十次俄土戰爭,奧斯曼的表現還是很亮眼的,西班牙在世紀之末倒是沒有多少亮眼表現,只不過奧斯曼帝國面對的地緣形勢比西班牙惡劣的多,但是不影響奧斯曼的大國地位。

西班牙的實力更多體現在海洋和殖民地,本土也不算差,在歐洲屬於中規中矩。

除了這些國家,東非前面的無非就是英法俄德奧美外加一個遠東帝國,恩斯特不是因爲自己前世遠東人身份的原因誇讚遠東帝國,而是遠東帝國在這個時代確實是極其有影響力的大國,除了上面幾個列強,遠東帝國還真就有這個實力。

只不過遠東帝國發揮不出自身的實力而已,清政府爲了自身統治畏首畏尾,一方面大力扶持軍事工業發展,但是又不敢在軍事上過多投入,畢竟清政府的八旗制度已經變成了廢物,對漢人又嚴防死守,對外軍事總是舉棋不定,自然屢戰屢敗,但是很多戰爭其實仔細一看前期都是打的不錯的,但是有能力的人一冒頭,那又會被限制。

所以通過和世界各國對比,恩斯特認爲東非的國力應該恰好處於列強和非列強國家之間,沒有了意大利,那列強守門員的位置就是西班牙,而東非應該排在西班牙之下的位置。

 

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640章 工地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243章 70式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938章 換血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618章 良知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390章 自治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361章 影響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505章 提速第961章 危與機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67章 大臣路線第998章 貝拉市第8章 普奧聯動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261章 威脅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82章 抉擇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898章 太特市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08章 歷史課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223章 “療養”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54章 發“貨”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110章 數據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223章 “療養”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49章 戰敗第1443章 監視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822章 卡賓達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810章 海岸線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539章 鄰居論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422章 蘇聯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1024章 監視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276章 酒精
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640章 工地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243章 70式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938章 換血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618章 良知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390章 自治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361章 影響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505章 提速第961章 危與機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67章 大臣路線第998章 貝拉市第8章 普奧聯動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261章 威脅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82章 抉擇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898章 太特市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08章 歷史課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223章 “療養”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54章 發“貨”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110章 數據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223章 “療養”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49章 戰敗第1443章 監視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822章 卡賓達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246章 領土細節爭議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810章 海岸線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539章 鄰居論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422章 蘇聯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1024章 監視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276章 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