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9章 南美德意志化

1933年12月4日,阿根廷。

要說在南美哪個國家最令殖民者頭疼,阿根廷必然要排在首位,在南美,英國,美國,東非都被阿根廷排斥,當然,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德國。

德語國家組織(東非)阿根廷聯絡處辦公室。

自從德語國家組織成立以來,它就有兩個中心,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東非,雖然德國和東非都是德語國家,但是兩國利益訴求不同,因此德語國家組織內部,實際上可以看做兩個不同的辦事機構。

尤其是阿道夫上臺之後,這種情況更加顯著,德語國家組織(德國),這個原本東非倡導成立的德語推廣組織,逐漸變成了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的宣傳和滲透機器。

這使得東非進一步和德國做切割,一時間,兩個德語國家組織就徹底成爲了陌路人。

德語國家組織(東非)阿根廷聯絡處主任哈維爾正在聽着今年的工作報告。

調查科的人員斯塔德彙報說:“今年在阿根廷新成立了四十多家德語學校,整個阿根廷有德語課程的學校突破三百所,不過,其中德國方面力度很大,僅今年他們資助的學校就新增了三十多家,我們資助的僅有八家。”

“在阿根廷全國,有德國資助背景的學校超過一百所,按照現在的趨勢,或許未來德國將主導阿根廷的德語教育發展……”

哈維爾有些憂慮的說道:“德國新首相上臺後,對阿根廷的重視空前加強,而阿根廷對我們的態度又比較牴觸,說不定再過幾年,德國真有可能在阿根廷的影響力超過我們。”

他的秘書裡耶兒說道:“主任,這也不是一件壞事,尤其對於我們這種旨在加強德語推廣的組織而言,德國方面肯出更多的力,我們也能更輕鬆一些。”

哈維爾冷哼了一聲,說道:“我不是擔心這一點,而是害怕日後德國會牽連到東非,現在德國首相阿道夫,說難聽點,就是一個瘋子。”

“他加大對阿根廷的文化滲透,確實推動了德語的傳播,可是,他的真實目的並不單純,尤其是現在德國還有煽動阿根廷政治的動機,這是十分危險的。”

“德國對阿根廷的滲透是極其可怕的,尤其是現在,阿根廷極端民族組織,許多背後都有德國和意大利的影子。”

斯塔德說道:“主任,阿根廷的情況應該沒有那麼糟糕,畢竟德國方面對巴西顯然更加重視。”

斯塔德的話也是有依據的,1933年阿根廷極端民族分子的規模是要少於巴西的,在巴西有極端民族主義政黨,有近四萬黨員,這是歐洲之外,極端民族主義勢力最密集的區域。

當然,阿根廷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也規模龐大,黨員和組織成員規模一點也不比巴西少,但是,阿根廷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力量分散,組織數量多達到一百多個。

而且,巴西極端民族主義的支持者數量遠不是阿根廷能比的,僅巴西德國移民羣體,其中極端民族主義的支持者保守估計就超過十萬。

除此外,巴西有兩千多所德語學校,三千多個德國人團體,而阿根廷的德語學校才三百所出頭。

斯塔德說道:“假如德國真對南美各國有心思,很顯然最先出現問題的也會是巴西,而不是阿根廷。”

不過,事情顯然不是這麼簡單,哈維爾就挑明瞭說:“巴西的極端民族主義看似規模龐大,不過是一羣烏合之衆。”

“德國之所以能在巴西取得看似更加龐大的影響力,這是巴西社區制度造成的,巴西有衆多德語社區,而阿根廷就並非如此。”

“那些社區說到底影響力侷限於民間,而阿根廷政府層面,德國的影響力更嚴重,且阿根廷政府高層也傾向於和德國合作。”

雖然巴西和阿根廷都是移民國家,但是兩國政府的主體,顯然不是德意志人能輕易操縱的,巴西政府主要高層是葡萄牙後裔,而阿根廷是西班牙後裔,這就像美國政府明面上以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一樣。

哈維爾之所以說巴西的德國支持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是烏合之衆,就是巴西的階級更加固化,後移民巴西的德國移民,很難進入其政府高層,不過,巴西的社區制度比阿根廷更加廣泛,因此巴西存在大量德語社區。

這就使得巴西底層民衆看起來對德國的支持者更多,可這沒有用,畢竟他們影響不到巴西政府,而且巴西同樣有其他國家移民,根本不用擔心德國移民翻上天。

阿根廷情況就很不同了,在阿根廷德國移民很多都混入了阿根廷政府和組織,尤其是軍隊,德國移民在阿根廷影響力很大。

阿根廷軍隊親德,根本就不是秘密,早在19世紀,阿根廷軍方就對德國的軍事制度大爲推崇,並且大量軍官到德國學習。

現在,隨着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更是加速了阿根廷和德國合作的過程。

本身,阿根廷和德國就一直有緊密的聯繫,在阿根廷的移民主要就是由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移民組成,這是德國在阿根廷影響力的羣衆基礎。

畢竟,現在意大利和德國,完全由極端民族黨執政,而現在西班牙的極端民族分子勢力也不小,前世西班牙內戰後,弗朗哥這個極端民族主義頭子更是直接上臺。

這樣一來,阿根廷之所以會倒向極端民族主義也就不足爲奇,包括它的原宗主國,還有兩個重要的移民來源國,最後都成爲了極端民族國家,阿根廷受其影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然後,德國軍事和工業強大,這讓德國一直都是阿根廷學習的主要對象,加上如今經濟危機下,阿根廷民衆的生活極其困頓,這使得阿根廷有了滋生極端民族主義的土壤。

說到底,經濟問題是分配出了問題,民衆自然希望有政治強人,爲他們出頭,來謀取利益。

而當下國際環境,無非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是德國模式,要麼是蘇聯模式,而對於阿根廷的高層而言,這是十分簡單的選項,他們只能選擇德國模式。

不過,選擇德國模式的話,就必須走上擴張道路,否則未來是要長期還債的,這或許也是前世西班牙和阿根廷經濟一直沒有起色的原因,不過,前世西班牙和阿根廷很幸運,那就是二戰結束後,冷戰爆發,這兩個國家又成了美國和蘇聯爭相拉攏的香餑餑,因此兩國戰後沒有遭到清算,並且還能緩慢發展。

最後,是阿根廷和德國經濟的互補性,這是阿根廷政府更青睞德國的重要原因。阿根廷是典型的農業生產過剩國家,但是工業極其薄弱,而德國剛好相反,工業十分強大,但是農業比較脆弱,在世界列強之中,德國和日本是兩個農業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

蘇聯情況特殊一些,它的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是爲了獲取工業發展資金,還有農業組織形式出了問題,但凡約瑟夫稍作調整,把用於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態度,向農業領域落實,蘇聯完全不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畢竟蘇聯的土地可是太多,許多地方都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農業潛力根本沒有得到兌現。

現在,阿根廷的農業對德國出口規模就在迅速增加,東非雖然也和阿根廷進口糧食,但規模很有限,畢竟東非本身就是農業大國。

哈維爾說道:“阿根廷和德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就是相對於東非,顯然阿根廷對德國更加放心。”

“德國威脅不到阿根廷的安全,這一點是英國,美國和東非都無法給予阿根廷的。”

“同時,阿根廷人對德國本身就帶有濾鏡,對德國具有一定的盲目崇拜和狂熱。”

放在歐洲,那德國確實令周邊國家感到恐懼,同時有不少歷史恩怨,但是,世界範圍,德國的名聲卻一點也不差。

許多國家恨不得自己變成“德國”,尤其是本國軍隊,能變成“德軍”,東亞和南美都體現出這一點。

日本陸軍的學習對象就是德國,而遠東金陵政府也熱衷組建“德械師”,南美地區學習德國軍事的國家更多,包括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等等。

德國陸軍公認世界第一,而本時空裡,德國海軍同樣表現不俗,畢竟德國海軍可沒有像前世一樣屈辱自沉,有戰績傍身,就是比其他國家軍隊更有說服力。

哈維爾說道:“事實上,德國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如果我們沒有美國這個競爭對手的話,那德國就很有可能成爲帝國針對的對象。”

“但是,東非和德國關係複雜,兩國在美洲的利益也有所重疊,這反而成爲了帝國束手束腳的原因。”

東非還真不好拿德國開刀,因爲德國在拉美地區的滲透,反而對東非是有利的,就比如德國要擴大在拉美的影響力,就必須推廣德語,而德語的傳播就對東非很有利。

同時,德國也無法給東非造成威脅感,這源於德國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在拉美的影響力很難超過東非。

說實話,德國在南美的勢力,還不如英國,畢竟英國本土可以支援這一區域,而德國海軍連波羅的海出去都困難。

舉一個相似的例子,前世遠東帝國就在地緣上受制於美國,比如遠東帝國在非洲的投資,影響,假如美國切斷馬六甲海峽,遠東帝國一時間就會很難受。

這並不是說遠東帝國沒有可能解決這種地緣劣勢,但是難度太大,德國也是面臨着相同的困境。

如果,東非想針對德國在南美的力量,德國就毫無辦法,除非他打破英法對德國海軍的封鎖,對德國最容易辦到的,就是佔領法國,獲得衆多大西洋出海口。

但是,這要求德國海軍力量強大,否則的話,即便德國真佔領法國,前期也難有作爲,前世德國就是如此,法國投降後,德國海軍依舊要被英國堵在大西洋。

而建立海軍本身就需要過程,英國也不可能眼睜睜看着德國海軍重建擴張。

這個時空裡,德國海軍情況遠比前世好的多,但是,想有所作爲也困難重重。和德國相比,美國,英國,甚至法國,對東非在美洲地區利益的威脅都要更大。

同時,就目前情況來看,東非在美洲和德國的競爭,也是錯開的,就比如德國重點照顧的巴西和阿根廷兩個國家。

這兩個南美大國本身就對東非抱有警惕心理,否則的話,東非也不可能通過巴拉圭,玻利維亞這些國家,來構建東非在南美的霸權體系。

還有,德國現在在巴西,阿根廷等國的投資,滲透,未來說不定就能便宜東非,比如德國在這些國家新建和資助的大量德語學校,投資的報紙等德語媒體,以及工廠產業等等。

前兩者很好理解,工廠和產業東非之所以有繼承的可能性,在於東非同樣自詡爲“德意志國家”,那自然而然的,東非同樣有維護海外德意志人利益的責任。

就像前世,二戰後,巴西政府對本國的德意志極端民族主義進行清算,當時,德國已經戰敗,這些海外的德意志人自然只能任人宰割,現在多了東非這個國家,還是世界性大國。

東非就可以打着保護僑民和德意志平民的名號,接收德國的海外資產。

這並非沒有先例,實際上一戰時期,東非就幹過一次,比如從德國手裡,以較低的價格把其苦心經營的殖民地收買,當時,還有大量海外德意志人爲了應對協約國,謀求東非政府的庇護。

從這種情況而言,東非就和美國一樣,英國衰落,美國最容易成爲其世界霸權和海外資產的繼承者,同理,德國衰落,東非也是德國海外利益,影響力和資產的最佳繼承者。

因此,對於德國在拉美地區的擴張和滲透,可能並非壞事,因此,東非對於德國的行爲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不是選擇和其衝突,或者對抗。

不過,現在南美的社會秩序也確實讓德國攪和的更加混亂,南美在阿道夫上臺之後,更是加速“德意志化”。

德國極端民族主義希望利用南美大量的德國移民,從而在美洲建立一個“新德國”,不過,這絲毫不值得奇怪,在阿道夫的終極目標目標裡,可是要帶領德國征服全世界,在這個總目標下,德國在南美各國佈局自然要爲這個目標服務,並且是其世界戰略的一部分。

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3章 姆特瓦拉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315章 清倉第1475章 鋼鐵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124章 水井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62章 激戰第1250章 謠言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368章 插曲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36章 軍售第1280章 達沃市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820章 購艦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315章 清倉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389章 易手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606章 後悔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037章 電氣化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726章 深入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494章 假情報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318章 朱壩鎮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353章 下一站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991章 抵達第600章 嘗試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008章 分析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42章 移民熱潮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555章 羞辱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681章 金沙薩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413章 拉攏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531章 兵城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887章 北方八市
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93章 姆特瓦拉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315章 清倉第1475章 鋼鐵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124章 水井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62章 激戰第1250章 謠言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368章 插曲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36章 軍售第1280章 達沃市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820章 購艦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315章 清倉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389章 易手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606章 後悔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1037章 電氣化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726章 深入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494章 假情報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318章 朱壩鎮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353章 下一站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67章 大臣路線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991章 抵達第600章 嘗試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1008章 分析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42章 移民熱潮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555章 羞辱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681章 金沙薩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413章 拉攏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531章 兵城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887章 北方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