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2月4日,阿根廷。
要說在南美哪個國家最令殖民者頭疼,阿根廷必然要排在首位,在南美,英國,美國,東非都被阿根廷排斥,當然,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德國。
德語國家組織(東非)阿根廷聯絡處辦公室。
自從德語國家組織成立以來,它就有兩個中心,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東非,雖然德國和東非都是德語國家,但是兩國利益訴求不同,因此德語國家組織內部,實際上可以看做兩個不同的辦事機構。
尤其是阿道夫上臺之後,這種情況更加顯著,德語國家組織(德國),這個原本東非倡導成立的德語推廣組織,逐漸變成了阿道夫和德國民族黨的宣傳和滲透機器。
這使得東非進一步和德國做切割,一時間,兩個德語國家組織就徹底成爲了陌路人。
德語國家組織(東非)阿根廷聯絡處主任哈維爾正在聽着今年的工作報告。
調查科的人員斯塔德彙報說:“今年在阿根廷新成立了四十多家德語學校,整個阿根廷有德語課程的學校突破三百所,不過,其中德國方面力度很大,僅今年他們資助的學校就新增了三十多家,我們資助的僅有八家。”
“在阿根廷全國,有德國資助背景的學校超過一百所,按照現在的趨勢,或許未來德國將主導阿根廷的德語教育發展……”
哈維爾有些憂慮的說道:“德國新首相上臺後,對阿根廷的重視空前加強,而阿根廷對我們的態度又比較牴觸,說不定再過幾年,德國真有可能在阿根廷的影響力超過我們。”
他的秘書裡耶兒說道:“主任,這也不是一件壞事,尤其對於我們這種旨在加強德語推廣的組織而言,德國方面肯出更多的力,我們也能更輕鬆一些。”
哈維爾冷哼了一聲,說道:“我不是擔心這一點,而是害怕日後德國會牽連到東非,現在德國首相阿道夫,說難聽點,就是一個瘋子。”
“他加大對阿根廷的文化滲透,確實推動了德語的傳播,可是,他的真實目的並不單純,尤其是現在德國還有煽動阿根廷政治的動機,這是十分危險的。”
“德國對阿根廷的滲透是極其可怕的,尤其是現在,阿根廷極端民族組織,許多背後都有德國和意大利的影子。”
斯塔德說道:“主任,阿根廷的情況應該沒有那麼糟糕,畢竟德國方面對巴西顯然更加重視。”
斯塔德的話也是有依據的,1933年阿根廷極端民族分子的規模是要少於巴西的,在巴西有極端民族主義政黨,有近四萬黨員,這是歐洲之外,極端民族主義勢力最密集的區域。
當然,阿根廷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也規模龐大,黨員和組織成員規模一點也不比巴西少,但是,阿根廷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力量分散,組織數量多達到一百多個。
而且,巴西極端民族主義的支持者數量遠不是阿根廷能比的,僅巴西德國移民羣體,其中極端民族主義的支持者保守估計就超過十萬。
除此外,巴西有兩千多所德語學校,三千多個德國人團體,而阿根廷的德語學校才三百所出頭。
斯塔德說道:“假如德國真對南美各國有心思,很顯然最先出現問題的也會是巴西,而不是阿根廷。”
不過,事情顯然不是這麼簡單,哈維爾就挑明瞭說:“巴西的極端民族主義看似規模龐大,不過是一羣烏合之衆。”
“德國之所以能在巴西取得看似更加龐大的影響力,這是巴西社區制度造成的,巴西有衆多德語社區,而阿根廷就並非如此。”
“那些社區說到底影響力侷限於民間,而阿根廷政府層面,德國的影響力更嚴重,且阿根廷政府高層也傾向於和德國合作。”
雖然巴西和阿根廷都是移民國家,但是兩國政府的主體,顯然不是德意志人能輕易操縱的,巴西政府主要高層是葡萄牙後裔,而阿根廷是西班牙後裔,這就像美國政府明面上以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一樣。
哈維爾之所以說巴西的德國支持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是烏合之衆,就是巴西的階級更加固化,後移民巴西的德國移民,很難進入其政府高層,不過,巴西的社區制度比阿根廷更加廣泛,因此巴西存在大量德語社區。
這就使得巴西底層民衆看起來對德國的支持者更多,可這沒有用,畢竟他們影響不到巴西政府,而且巴西同樣有其他國家移民,根本不用擔心德國移民翻上天。
阿根廷情況就很不同了,在阿根廷德國移民很多都混入了阿根廷政府和組織,尤其是軍隊,德國移民在阿根廷影響力很大。
阿根廷軍隊親德,根本就不是秘密,早在19世紀,阿根廷軍方就對德國的軍事制度大爲推崇,並且大量軍官到德國學習。
現在,隨着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更是加速了阿根廷和德國合作的過程。
本身,阿根廷和德國就一直有緊密的聯繫,在阿根廷的移民主要就是由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移民組成,這是德國在阿根廷影響力的羣衆基礎。
畢竟,現在意大利和德國,完全由極端民族黨執政,而現在西班牙的極端民族分子勢力也不小,前世西班牙內戰後,弗朗哥這個極端民族主義頭子更是直接上臺。
這樣一來,阿根廷之所以會倒向極端民族主義也就不足爲奇,包括它的原宗主國,還有兩個重要的移民來源國,最後都成爲了極端民族國家,阿根廷受其影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然後,德國軍事和工業強大,這讓德國一直都是阿根廷學習的主要對象,加上如今經濟危機下,阿根廷民衆的生活極其困頓,這使得阿根廷有了滋生極端民族主義的土壤。
說到底,經濟問題是分配出了問題,民衆自然希望有政治強人,爲他們出頭,來謀取利益。
而當下國際環境,無非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是德國模式,要麼是蘇聯模式,而對於阿根廷的高層而言,這是十分簡單的選項,他們只能選擇德國模式。
不過,選擇德國模式的話,就必須走上擴張道路,否則未來是要長期還債的,這或許也是前世西班牙和阿根廷經濟一直沒有起色的原因,不過,前世西班牙和阿根廷很幸運,那就是二戰結束後,冷戰爆發,這兩個國家又成了美國和蘇聯爭相拉攏的香餑餑,因此兩國戰後沒有遭到清算,並且還能緩慢發展。
最後,是阿根廷和德國經濟的互補性,這是阿根廷政府更青睞德國的重要原因。阿根廷是典型的農業生產過剩國家,但是工業極其薄弱,而德國剛好相反,工業十分強大,但是農業比較脆弱,在世界列強之中,德國和日本是兩個農業不能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
蘇聯情況特殊一些,它的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是爲了獲取工業發展資金,還有農業組織形式出了問題,但凡約瑟夫稍作調整,把用於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態度,向農業領域落實,蘇聯完全不可能出現糧食問題。
畢竟蘇聯的土地可是太多,許多地方都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農業潛力根本沒有得到兌現。
現在,阿根廷的農業對德國出口規模就在迅速增加,東非雖然也和阿根廷進口糧食,但規模很有限,畢竟東非本身就是農業大國。
哈維爾說道:“阿根廷和德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那就是相對於東非,顯然阿根廷對德國更加放心。”
“德國威脅不到阿根廷的安全,這一點是英國,美國和東非都無法給予阿根廷的。”
“同時,阿根廷人對德國本身就帶有濾鏡,對德國具有一定的盲目崇拜和狂熱。”
放在歐洲,那德國確實令周邊國家感到恐懼,同時有不少歷史恩怨,但是,世界範圍,德國的名聲卻一點也不差。
許多國家恨不得自己變成“德國”,尤其是本國軍隊,能變成“德軍”,東亞和南美都體現出這一點。
日本陸軍的學習對象就是德國,而遠東金陵政府也熱衷組建“德械師”,南美地區學習德國軍事的國家更多,包括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等等。
德國陸軍公認世界第一,而本時空裡,德國海軍同樣表現不俗,畢竟德國海軍可沒有像前世一樣屈辱自沉,有戰績傍身,就是比其他國家軍隊更有說服力。
哈維爾說道:“事實上,德國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如果我們沒有美國這個競爭對手的話,那德國就很有可能成爲帝國針對的對象。”
“但是,東非和德國關係複雜,兩國在美洲的利益也有所重疊,這反而成爲了帝國束手束腳的原因。”
東非還真不好拿德國開刀,因爲德國在拉美地區的滲透,反而對東非是有利的,就比如德國要擴大在拉美的影響力,就必須推廣德語,而德語的傳播就對東非很有利。
同時,德國也無法給東非造成威脅感,這源於德國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在拉美的影響力很難超過東非。
說實話,德國在南美的勢力,還不如英國,畢竟英國本土可以支援這一區域,而德國海軍連波羅的海出去都困難。
舉一個相似的例子,前世遠東帝國就在地緣上受制於美國,比如遠東帝國在非洲的投資,影響,假如美國切斷馬六甲海峽,遠東帝國一時間就會很難受。
這並不是說遠東帝國沒有可能解決這種地緣劣勢,但是難度太大,德國也是面臨着相同的困境。
如果,東非想針對德國在南美的力量,德國就毫無辦法,除非他打破英法對德國海軍的封鎖,對德國最容易辦到的,就是佔領法國,獲得衆多大西洋出海口。
但是,這要求德國海軍力量強大,否則的話,即便德國真佔領法國,前期也難有作爲,前世德國就是如此,法國投降後,德國海軍依舊要被英國堵在大西洋。
而建立海軍本身就需要過程,英國也不可能眼睜睜看着德國海軍重建擴張。
這個時空裡,德國海軍情況遠比前世好的多,但是,想有所作爲也困難重重。和德國相比,美國,英國,甚至法國,對東非在美洲地區利益的威脅都要更大。
同時,就目前情況來看,東非在美洲和德國的競爭,也是錯開的,就比如德國重點照顧的巴西和阿根廷兩個國家。
這兩個南美大國本身就對東非抱有警惕心理,否則的話,東非也不可能通過巴拉圭,玻利維亞這些國家,來構建東非在南美的霸權體系。
還有,德國現在在巴西,阿根廷等國的投資,滲透,未來說不定就能便宜東非,比如德國在這些國家新建和資助的大量德語學校,投資的報紙等德語媒體,以及工廠產業等等。
前兩者很好理解,工廠和產業東非之所以有繼承的可能性,在於東非同樣自詡爲“德意志國家”,那自然而然的,東非同樣有維護海外德意志人利益的責任。
就像前世,二戰後,巴西政府對本國的德意志極端民族主義進行清算,當時,德國已經戰敗,這些海外的德意志人自然只能任人宰割,現在多了東非這個國家,還是世界性大國。
東非就可以打着保護僑民和德意志平民的名號,接收德國的海外資產。
這並非沒有先例,實際上一戰時期,東非就幹過一次,比如從德國手裡,以較低的價格把其苦心經營的殖民地收買,當時,還有大量海外德意志人爲了應對協約國,謀求東非政府的庇護。
從這種情況而言,東非就和美國一樣,英國衰落,美國最容易成爲其世界霸權和海外資產的繼承者,同理,德國衰落,東非也是德國海外利益,影響力和資產的最佳繼承者。
因此,對於德國在拉美地區的擴張和滲透,可能並非壞事,因此,東非對於德國的行爲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不是選擇和其衝突,或者對抗。
不過,現在南美的社會秩序也確實讓德國攪和的更加混亂,南美在阿道夫上臺之後,更是加速“德意志化”。
德國極端民族主義希望利用南美大量的德國移民,從而在美洲建立一個“新德國”,不過,這絲毫不值得奇怪,在阿道夫的終極目標目標裡,可是要帶領德國征服全世界,在這個總目標下,德國在南美各國佈局自然要爲這個目標服務,並且是其世界戰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