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玻利維亞,烏拉圭三國在東非眼中起到的作用,就像前世日韓之於美國,好控制,同時也能牽制阿根廷和巴西。
玻利維亞和巴拉圭,能保證東非在南美內陸腹地監視和操縱當地局勢,這個戰略意義,就相當於前世美軍佔領阿富汗,從而威脅遠東帝國和俄羅斯的腹地,當然,美國最終沒有做到這一點。
而烏拉圭能保證東非海軍在南美東海岸的存在,和委內瑞拉一南一北,監控整個南美洲東海岸。
這些軍事部署,基本上奠定了東非在整個南美地區的戰略優勢,南大西洋範圍內東非軍事霸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實際上東非也想順手對巴拉那河流域進行改造,尤其是蘇亞雷斯港到科倫巴港之間的河段,但是這個時間段,明顯不行。
首先,巴拉那河不是東非本土河流,東非不可能自掏腰包幫助南美人疏浚河道,其次,這個時間段,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南美各國也沒錢出資請東非搞工程,最後則是利益分歧。
巴拉圭,玻利維亞和烏拉圭還好說,阿根廷和巴西對巴拉那河改造沒有太大興趣,因此各國對巴拉那河改造的態度不一。
東非的水利專家摩卡,在蘇亞雷斯港邊說道:“巴拉那河的航運潛力,比國內所有河流加起來都要大,其天賦可以和萊茵河,多瑙河,長江,密西西比河處在同一檔位,可惜,這是一條國際性河流,且沿線國家經濟人口都不富裕,極大限制了巴拉那河航運的發展。”
“只需要稍加改造疏浚河道,蘇亞雷斯港就能通行萬噸船舶,即便以當前自然狀態,其也能通行小几千噸的船隻。”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得扔,要是我們東非有這樣一條河流,我做夢都能笑醒,浪費啊!”
蘇亞雷斯港到科倫巴之間,沒有改造的十幾公里天然河道,輕易就可以通行三千噸以下的船隻,而這裡還是巴拉那河支流的支流。
而僅僅距離蘇亞雷斯港不到十五公里的科倫巴港,自然條件下更是能輕易通行五千噸商船,在雨季更是能通行萬噸船舶。
也難怪摩卡如此眼紅巴拉那河的通航能力。蘇亞雷斯港到出海口之間的航道總長度超過兩千兩百公里,而東非的贊比西河總長度也才兩千六百多公里。
這就相當於贊比西河沒有人工改造和疏浚的情況下,幾乎全線可通航。
摩卡的助手希萊得也感慨的說:“真是無法想象,南美各國守着這樣一條天然黃金水道,卻不加以善用,如果巴拉那河放在帝國境內,哪裡還用費勁改造贊比西河,或者是挖掘人工運河。”
“這樣一條航運,灌溉能力都十分突出的河流,如果在國內,那當地一定能成爲東非經濟和農業最發達的地區,甚至超越萊茵河也不是沒有可能。”
巴拉那河的航運價值極高,潛力極大,同時其流域範圍內的農業條件放在全世界也是頂尖水平。
其流經的拉普拉塔平原,面積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而遠東帝國全國平原面積一百萬平方公里出頭,也就是北美中央大平原,還有東歐平原才能穩壓其一頭。
當然,這裡說的是那些適合農業發展的主要大平原,其他諸如亞馬孫平原,圖蘭平原面積雖然也不小,但是可利用面積低。
氣候方面,巴拉那河流域主要以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爲主,雖然也有季節性變化,但是從名字就可以聽出這個區域的水熱條件要好過遠東帝國,還有東歐平原。
然後是土壤肥力,巴拉那河流域有豐富的黑土地資源,肥力也十分可觀。
綜上所述,也就北美中央大平原在各項數據上幾乎全面壓制拉普拉塔平原,東歐平原面積大,水量也不缺,土壤也肥沃,但是熱量和光照條件不及拉普拉塔平原。
摩卡對助手希萊得說:“算了,南美各國尤其是原西班牙殖民地和葡萄牙殖民地,基本上都是一個德行,我們不能以常理揣測他們的發展。”
“畢竟,他們真的像帝國一樣,那早在19世紀以前就崛起了,根本沒有我們東非的機會。”
“不過,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確實在發展經濟和工業上的能力偏弱,這也證明了歐洲中心論的謬誤,即便歐洲各個地區,發展差異也極大。”
希萊得也頗爲認同的說道:“沒有外部的壓力和支持,這些南美國家,基本很難靠自身,實現像帝國那樣的經濟奇蹟。”
“這可能也是南美洲地理位置上的利弊,這裡可以說處於世界的角落,比北美還要孤立,也就比大洋洲強上一點,所以很難和其他文明進行頻繁交流,不過也相對比較安全。”
“加上自然條件優渥,人口壓力輕,所以也沒有進取心和動力,同世界其他地區競爭,但這又何嘗不是當地人的一種優勢呢!”
南美的地理位置,確實很偏僻,相比較之下,非洲雖然和南美緯度相近,但是非洲靠近亞歐大陸,甚至三者本來就是連爲一體的。
同時非洲大陸東臨印度洋,西接大西洋,可以說去許多地方都很方便。
在東非將非洲南部發展起來後,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貿易也更加緊密,某種意義上來說,東非已經成爲南半球經濟的中心,同時又深入參與北半球經濟。
比如南美和大洋洲的貿易,南美和亞洲的貿易,都可以從東非中轉,加上東非所處的非洲大陸,本身也是一個資源,人口,經濟,工業,農業等條件比較突出的大洲。
這事實上使得東非正在成爲世界市場崛起的一個新經濟交互中心。
這種世界市場的經濟中心,目前全世界也只有三個,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歐洲,第二是非洲,最後是北美。
北美和非洲比較相似,二者分別靠着美國和東非,一己之力將自己所在的區域,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擡升了一個級別。
不過,歐洲近代以來積累的雄厚經濟底蘊,在短時間內是很難被美國和東非超越的。摩卡對這方面不太關注,他把話題扯回到水文領域。
“治理整個巴拉那河流域,對於目前帝國,還有區域內各國而言,是不現實的,但是從蘇亞雷斯港到科倫巴港之間的這十五公里左右航道,有治理的必要性。”
“通過大型內河疏浚船,將河流航道拓展到三米以下,就能讓蘇亞雷斯港的船隻噸位提升到和科倫巴港同一水準,通行五千噸規模的船隻。”
“改善蘇亞雷斯港船隻的停泊能力,這裡就能成爲未來玻利維亞對接大西洋貿易的核心節點。”
“玻利維亞聖克魯斯省人口少,所以人工疏浚河道並不現實,這樣一來,就只能選擇大型機械船隻做到這一點。”
“好在蘇亞雷斯港到科倫巴港之間河道距離短,並且地質條件並不複雜,河流底部完全是淤泥質河牀,十分方便大型疏浚船隻作業,把河底的淤泥抽出,工程量不大,難度也比較低,耗費不了多少時間。”
對於摩卡的想法,他的助手希萊得並不完全看好,他有些無奈的說:“摩卡先生,你的想法完全具有可行性,但我並不完全認同。”
“首先,河流疏浚船這一點,當地就很難解決,世界上有能力建造的國家都屈指可數,南美地區更是一家都沒有,我們東非雖然有能力建造,但是一艘河流疏浚的價格可不便宜,尤其是大型河流疏浚船,現在我國雖然有建造,但幾乎都投入到贊比西河,還有國內其他河流治理維護中。”
“換句話說,現在其產量,我們本國需求都無法滿足,更別說把有限的疏浚船從大洋彼岸運送到南美來,而且僅僅是治理區區十五公里的河道。”
“這完全是殺雞焉用牛刀,而南美各國恐怕也不會有購買河流疏浚船的想法,巴拉那河作爲一條國際性河流,幾乎每個國家對於這條河流的治理,都是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
“因此,在流域內國家統一共識以前,他們根本不可能下大功夫,花錢治理巴拉那河的各個航線,我們東非也不可能自掏腰包,承擔這部分成本。”
“因此,我認爲蘇亞雷斯港到科倫巴港之間的河流疏浚工作,還不如讓玻利維亞政府掏錢,僱傭巴西,巴拉圭人進行人工疏浚更划算。”
“聖克魯斯省人煙稀少,確實無法承擔這種工程量,但是周邊其他國家,人口還是比較可觀的。”
巴西和巴拉圭人口其實也不多,但是他們有一個方面的優勢,是玻利維亞所不具備的,那就是因爲巴拉那河的存在,他們在周邊的城鎮鄉村,到蘇亞雷斯港的交通很方便。
這樣就可以沿着河流擴大招工範圍,然後建設蘇亞雷斯港的人員和物資,都可以通過巴拉那河輸送到蘇亞雷斯港。
摩卡雖然對蘇亞雷斯港的通航能力不滿意,可千噸級別的通航能力,已經不小了,前世21世紀,遠東帝國的一級航道也才差不多這個水平。
除了交通這個原因以外,希萊得還提到了一點,那就是人力成本。
“現在,因爲經濟危機的原因,南美各國也有不少失業人員,就比如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方,他們的城鎮人工成本也大幅降低,出現過剩,所以可以以比較低的工資,吸引工人來實現這一點。”
“當然,前提是帝國政府支持我們這麼做,同時玻利維亞政府願意買單,不過,玻利維亞雖然經濟困難,但這麼小的工程,他們應該還是付得起價錢的。”
蘇亞雷斯港到科倫巴港航道疏浚,在希萊得和摩卡等東非人眼裡,確實是微不足道的小工程,畢竟區區十五公里,放在上個世紀,農業社會的東非都能輕鬆解決,東非甚至能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人工挖掘近三千公里的運河,這都是南美各國無法想象的。
雖然也不是沒有“小”缺憾,那就是消耗了幾百萬黑人勞工,可東非本國民衆也不是光監督黑人幹活,也動員了數百萬國民參與建設。
這種強大的動員能力,也是東非和南美各國最大的區別。
聽完助手的分析後,摩卡也恍然大悟,雖然疏浚船效率高,可南美地區各國的國情和東非可不一樣。
他對希萊得說道:“你說的很好,相較於我的方案,或許你的計劃更容易被政府採納,畢竟現在帝國最主要的工程還是幫助玻利維亞建設鐵路,如果河道改造的成本太高,那他們估計根本不會考慮投資其他項目。”
亞松森—利馬鐵路的建設,就足以讓玻利維亞經濟不堪重負了,所以在鐵路建設的同時,想讓玻利維亞政府出資搞其他工程,那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不過,這一點也不是不可行,因爲玻利維亞鐵路建設中,東非並非完全以短期經濟利益爲考量,因此,這條鐵路的建設成本報價並不高,幾乎是成本價。
當然,東非雖然以成本價建設這條鐵路,但是不代表東非賺的少,這條鐵路建成以後,有利於東非對玻利維亞礦產,農業和工業等領域的控制,從而換取更大的長期利益。
這也反應了東非在對南美殖民中的策略轉變,東非當初在南洋還有中東,西非,北非搞得可完全不是這一套。
在東非對南美地區的經濟殖民活動中,更傾向於軟硬兼施,互利互惠,東非雖然吃肉,但也給當地人一口湯喝,並且這種經濟殖民,未來也將成爲東非海外勢力擴張的主要形式。
畢竟,都快20世紀中葉了,隨着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覺醒,那些粗暴簡單的殖民擴張方式,效果越來越差,甚至可能起到反噬作用。
而這種隱形經濟殖民反應在玻利維亞,就是東非對玻利維亞政府沒有太過壓迫,甚至東非免除了玻利維亞的部分欠款。
所以玻利維亞政府手裡,三瓜兩棗肯定還是有的,只要摩卡等人能說服東非政府,想要還要蘇亞雷斯港的這段航道,就有可能成功。
摩卡說道:“我們回去後,寫一份詳細的報告,看一看上面怎麼說,說不定就能夠通過政府的批准。”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這也是科研人員獲取經費的重要方式之一,畢竟萬一通過了呢?現在摩卡就是抱着這種想法,如果通過的話,他的個人履歷說不定就能添上一筆,爲日後工作鋪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