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汽車之都

1905年12月3日。

萊茵市。

作爲一國之都,萊茵市飛速發展,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萊茵市街道上已經並不稀奇的汽車。

汽車雖然已經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個主要大城市,成爲工業文明的一個象徵,往往越發達的城市,汽車數量也越多。

在柏林,巴黎,倫敦和紐約街頭,都或多或少可以看見這種稀奇事物,但是在萊茵,汽車數量多的有些過分,光是註冊的汽車就達到了驚人的三萬三千多輛。

彼時萊茵市總人口也就接近四十萬,這相當於相當於每十幾個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在東非已經徹底成爲了主流的出行工具。

同時城市軌道車輛,和公交車數量也明顯大幅度增加,在區域內密度高居世界首位,作爲當前世界上的一座中等規模城市,萊茵市的發達程度可見一斑。

一五計劃之前,東非汽車產業在世界上本來就比較出名,而彼時東非汽車產量還在各國外交人員理解範圍之內,但是等到一五計劃結束後,東非汽車年產量已經很難讓各國外交人員理解。

當然,歐美各國外交人員還可以找到理由來解釋萊茵市的汽車規模,就比如法國大使湯姆森就說道:“東非在汽車產業上起步確實比較早,不過這並不能說明東非已經超越歐洲國家,實際上東非這種集權國家,很容易把資源集中到首都來,恐怕東非政府將全國大部分汽車產量都優先分配給了萊茵市,這在我們法國就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我們法國不可能像東非政府這樣,通過政治手段,集全國之力打造自己的政治中心,這是一種浪費極其嚴重的政績工程,如果是在法國,只要你的能力強,就算巴黎以外的國民也可以購買的起汽車,而在東非,恐怕除了萊茵市等幾個發達城市以外,完全是如同沙皇俄國一樣的兩幅面孔。”

就算親眼見到了,歐洲人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承認東非在某些領域超過了自己,這就是一種傲慢,實際上東非和美國都享受着這種“歧視”待遇,作爲世界文明中心的歐洲怎麼可能被東非和美國這兩個野蠻之地的國家超越呢!這是當前持有歐洲中心論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當然,也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注意到東非和美國飛速發展的問題,美國尚且有跡可循,作爲“天選之地”,美國的各項基礎條件都不遜色歐洲,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當他們想要探查東非內部原因的時候,會遇到各種挫折,就以汽車產業爲例,衆所周知東非汽車產業在世界第一梯隊,但是東非汽車產業成功的原因卻很難尋找到。

因爲東非是封閉國家,東非七大汽車廠都位於內陸地區,這些地方都不是外國人可以接觸到的,沿海地區比較開放,但是從沿海只能看到幾家和歐美同類型的小型汽車工廠,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距離各國外交人員最近的汽車生產基地就是新法蘭克福市,但是萊茵市的“結界”讓他們無法穿過僅僅幾十公里的路程。

好在東非汽車產業是比較收斂的,如果真和國際市場對接,那對於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絕對是一場災難。

相對於歐美外交人員,遠東帝國等落後國家外交人員自然沒有這樣的“歧視”濾鏡,即便東非工業化程度依舊偏低,但放眼全世界,也是僅次於英,美,德的頂尖工業強國,就目前而言,法國工業對上東非都已經沒有太大優勢。

法國就相當於東非工業發達的中,東部,但是東非國土面積大,很多區域發展程度並不高,這拖累了東非工業化程度,而不是說法國工業比東非強。

如果刨除人均概念,東非工業不管規模還是質量,都已經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差距也不算大,當然,在輕工業方面,東非和兩國相比另說。

而東非工業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實際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風口有着巨大關係,東非和德國,美國一樣,是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佼佼者。

只不過德國和美國早在第一次工業時期就打好了底子,這也是東非在傳統工業類型難以和德國,美國競爭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日本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受益者,只不過目前日本工業在其他工業國看來還遠遠達不到讓人“驚歎”的程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衝擊力是相當強的,德國和美國實現了對英國和法國兩個老牌強國的超越,日本也在遠東地區迅速崛起,同時創造了東非這個“非洲怪物”。

後發國家只要把握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基本上都實現了自身實力的跨越式增長,反之,則繼續在列強國家面前緩慢的匍匐前行。

東非從殖民時代到目前階段,正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息息相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而彼時東非已經完成了初步殖民地建設活動,擁有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和體量。

而七十年代又正好是東非藉助歐美經濟危機,大規模引入工業的重要機遇期,彼時東非雖然因爲人才限制工業建設比較困難,但是憑藉德意志地區外溢的教育資源,也就是人均小學教育學歷,東非工業還是完成了框架的搭建工作,在八,九十年代就是對這個框架進行不斷完善。

同時,東非本土教育不斷髮展,最終在九十年代末,東非在科研和人才領域終於結出碩果。

在這個基礎上,東非一五計劃順利實行,東非工業產能加速擴張,使得現在東非正式成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引領國之一。

在一五計劃結束的同時,東非在人才,工業,科研,市場等重要領域,已經徹底形成了國內大循環,就算彼時其他國家對東非實行制裁或者封鎖,也不可能在阻擋東非崛起的腳步。

而東非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將東非變成一個半工業強國,雖然成績受到歐美社會的質疑,卻足以令歐美之外的國家羨慕嫉妒了。

遠東帝國大使李凌就說道:“三四十年前,我們對東非有着種種誤解,彼時我國對海外瞭解甚少,這導致我們認爲東非和其他西洋國家無異,但是後來我們才知道東非只不過是這個世界上歷史最短的國家,比美利堅更甚,但是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東非就算一片未開化之地,變成了面積相當之大,人口衆多,工業強盛的世界大國。”

“東非發展的經驗,對於我們這個國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此國能迅速在極短時間裡完成蛻變,雖然說有非洲富庶的原因,但在其立政權之初,連基本人口都無法滿足,尚且需要在我國引入大量移民。”

“所以東非模式絕對不是簡單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其和歐美國家在制度上相差甚遠,但是能一枝獨秀,毫無疑問對我國復興有着重大啓示。”

遠東帝國外交人員對東非感興趣很正常,彼時遠東帝國還是君主制國家,所以政府官員自然也傾向於繼續維持君主制。

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157章 “0”號文件第79章 閒談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1184章 通吃第1269章 距離感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47章 畜牧業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6章 戰爭臨近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19章 農忙第80章 農業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320章 雙標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498章 和談第594章 矛盾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574章 服軟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04章 飲食第444章 到家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924章 海洋第70章 蒙巴薩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861章 分贓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163章 年底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800章 威尼斯變化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673章 象牙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493章 海軍對壘請假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99章 結款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803章 威脅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43章 行政區劃第844章 魯道夫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99章 結款第238章 三把“刀”第38章 開墾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182章 抉擇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30章 多多馬第368章 插曲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223章 “療養”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4章 消息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187章 勸說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
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157章 “0”號文件第79章 閒談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1184章 通吃第1269章 距離感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47章 畜牧業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60章 向達累斯薩拉港進軍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6章 戰爭臨近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119章 農忙第80章 農業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320章 雙標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498章 和談第594章 矛盾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574章 服軟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04章 飲食第444章 到家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924章 海洋第70章 蒙巴薩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861章 分贓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163章 年底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800章 威尼斯變化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673章 象牙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493章 海軍對壘請假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99章 結款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803章 威脅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43章 行政區劃第844章 魯道夫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99章 結款第238章 三把“刀”第38章 開墾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182章 抉擇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30章 多多馬第368章 插曲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223章 “療養”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4章 消息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187章 勸說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