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黑人天堂

就算將黑人納入東非總人口數據中來,其佔比也才百分之五左右,而美國黑人人口占到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上下,已經超過東非成爲世界第一大黑人國度。

沒錯,通過東非的“努力”,美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黑人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西非是黑人的故鄉,但是西非國家支離破碎,並且被歐美殖民者進一步瓜分,這使得西非單一國家或者殖民地的黑人人口遠不能和東非或者美國相比。

東非雖然只剩下七百多萬黑人,但是在西非生產力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很難有單一黑人國家人口超過這個數量,就比如前世非洲人口第一的尼日利亞,如今尼日利亞還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分佈衆多國家和部落,以及英國等國家殖民地。

其全境人口或許在千萬以上,但是並不能算做一個國家,最少也能分成英國的兩個尼日利亞保護國,南德意志王國(佔領部分),當地土著勢力三方。

阿比西尼亞帝國人口倒是在千萬以上,但是阿比西尼亞屬於黑白混血,並非單一的黑人國家,尤其是東非剔除了前世埃塞俄比亞境內,南方黑人區域後,整個阿比西尼亞人口中,其實黑人血統佔比更小。

“如今非法勞工,我們頂多再利用十幾年時間,他們估計就會自然凋零,這也意味着我國經濟層面發展要面臨轉型問題。”東非交通部部長德里奇說道。

東非的黑人基本上是成年男性,就算東非想將他們當“永動機”使,其壽命的制約也不允許,以他們的壽命,再撐個十幾年都算高壽了。

黑人數量減少,對於當前東非工業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因爲黑人是東非最低廉的勞動力,爲東非早期開發和後來工業建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剔除黑人在我國產業中的作用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我們不可能總寄希望於通過外部勞動力來支撐本國發展,而且黑人從事的工作,集中在最低端產業,完全可以由本國人替代,只不過沒有黑人好用。”

“不過這對我們而言也沒有太大影響,目前我國對全國的開發和改造,整體上基本完成,建設了比較系統的水利,鐵路,公路交通網絡,這也意味着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我們東非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各方面條件都已經不算差。”思維特說道。

德里奇:“根據本世紀的初步發展目標,我國至少還有十萬公里鐵路,上百萬公里公路沒有建設完成,以及更多的水利工程沒有建設完成,同時很多存在風險的產業,比如採礦業都需要黑人勞工出力。”

“而且現在我國機械化程度並不高,想要實現高程度的機械化至少還要發展幾十年時間,在這之前,黑人勞工能極大節約我們的成本。”

對於交通部,水利部,鐵道部等東非政府部門而言,黑人勞工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在東非之前,如今東非境內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更沒有一條鐵路和運河,而東非早期交通和水利,農業發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由黑人支撐起來的。

當然,隨着人口增長,東非大多數領域都不再需要黑人,就比如農業領域,東非已經徹底淘汰了黑人,如今東非對黑人的應用也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採掘業上。

思維特說道:“淘汰黑人勞工是基本國策,很多黑人勞工因爲年齡原因,吃的比干的多,所以不能光等着自然淘汰,我們還要恢復部分海運業務,將他們投放到西非地區去。”

東非因爲大基建的原因,已經十幾年沒有對外輸出黑奴,畢竟奴隸貿易也是有巨大風險的。

當然,正如思維特所言,想辦法將這些年齡大的黑人投送到西非是一個好主意,這些超齡的黑人對於東非來說基本沒有利用價值。

而單純將他們流放到西非和奴隸貿易也有關聯,畢竟貿易的本質是交換,東非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利益,這樣自然不算“奴隸貿易”。

而且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東非和西歐,美洲的貿易日益頻繁,所以西海岸大部分船隻都會經過西非,每次捎帶一點,就能將這些黑人扔到西非去。

東非終究是黑人的“地獄”,或者到了西非,他們還能安度晚年,雖然現在西非也是各方殖民者的地盤,但總好過東非這種沒有一點人權的地方。

縱觀全世界,現在美國的黑人反而是全世界黑人中地位第三高的,至於第一和第二則是海地和利比里亞,這兩個和美國有深刻關聯的國家,海地算美國經濟輻射區域,而利比里亞幾乎等同美國殖民地。

如今在非洲大陸上的黑人基本失去了自由,而美國黑人雖然受到美國社會歧視,但是自由上可比東非或者西非強的多。

美國社會的黑人光是數量就高達一千多萬,並且廣泛參與美國農業和工業領域建設,至於說政治地位低下的問題,反正在美國,人本來就被分爲三六九等,除了英裔和猶太人以外,其他什麼愛爾蘭,德意志,意大利,印度,日本,華裔,在以前都差不多。

當然,隨着東非,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崛起,如今德意志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已經大幅度提高。

以前德國尚未統一,奧匈帝國也半死不活,並且因爲匈牙利的原因,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德意志國家,東非也只是某個犄角旮旯的殖民地小國,在美國的德意志人是比較弱勢的。

當然,德意志人在美國地位提高,除了德意志國家崛起以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七,八十年年東非通過經濟危機虹吸了美國的貧困德裔人口,經濟危機之下,能繼續留在美國的德裔人口,那必然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或者穩定經濟來源。

現在主要是意大利和那不勒斯人取代了過去德意志人在美國的生態位,是美國黑幫,暴力團伙的主力。

當然,相對而言,處在社會最底層的還是非歐洲裔,其中東非不屬於歐洲國家,在美國也比較不受待見,但也不至於享受美國的“非國民待遇”。

其中美國本土黑人和亞裔是美國社會真正的最底層,即便是這樣,美國黑人地位也比東非黑人要高的多了。

他們至少可以自由找工作,甚至娶妻生子,而且美國黑人娶的妻子甚至可能是當初東非通過海地販賣過去的。

如今來看,當初被東非賣到美國的黑人,可以說趕上了好時候,畢竟南北戰爭後,美國黑人擺脫了奴隸身份,美國又是世界強國之一,社會穩定,經濟實力強,就算最底層黑人基本也能混個五分飽。

而其他地區的黑人,過的就生不如死了,包括黑人故鄉西非,既要受到本土黑人上層階級的剝削,又要被殖民者刮一層皮,東非黑人更是被東非當做“無情”的機器使用,剝奪他們娶妻生子的權利以及人生自由,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這麼一看,美國確實是當下世界黑人的唯一“天堂”。

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361章 k001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2章 挖牆角第680章 緩衝區第1239章 兵變第1章 穿越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387章 初交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斐迪南大公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51章 坦噶港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784章 自己人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293章 入關!第354章 電報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45章 孤兒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84章 消息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84章 消息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70章 蒙巴薩第76章 應許之地第942章 宣戰第871章 “萊茵”市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60章 革新第772章 心態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539章 鄰居論第1540章 鐵路橋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369章 送別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285章 挖坑第104章 飲食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82章 出口第822章 卡賓達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98章 貝拉市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521章 申請第1539章 中東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317章 流亡政府
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361章 k001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2章 挖牆角第680章 緩衝區第1239章 兵變第1章 穿越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387章 初交手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斐迪南大公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51章 坦噶港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784章 自己人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293章 入關!第354章 電報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45章 孤兒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館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84章 消息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84章 消息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70章 蒙巴薩第76章 應許之地第942章 宣戰第871章 “萊茵”市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60章 革新第772章 心態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539章 鄰居論第1540章 鐵路橋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369章 送別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285章 挖坑第104章 飲食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82章 出口第822章 卡賓達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98章 貝拉市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521章 申請第1539章 中東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317章 流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