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貿易繁榮

類似卡森百貨這樣圖謀比屬剛果市場的東非企業不在少數,卡賓達市和金沙薩市的不少企業都參與進去,甚至連更遠的羅安達,洛比託,本格拉等城市的企業和資本也插了一腳進來。

這顯然會在小小的比屬剛果引發一場波瀾,最後還要看誰技高一籌,成爲最後的贏家。

當然,比屬剛果歸咎到底也不過人口幾十萬的殖民地市場,東非人口超過比屬剛果人口的城市就有好幾座,所以比屬剛果發生的競爭對東非政府而言只是小打小鬧。

如今,歐洲纔是東非最重視的全球市場,除此外,亞非拉很多地方也同樣不差,與之相比,比利時的剛果殖民地市場只能算開胃菜之一。

……

萊茵市。

東非的交通運輸部門最近可以說忙昏了頭,鐵路,公路,水路以及海運全面發力。

源源不斷的物資從東非內陸向沿海地區輸入,再通過東非的港口,向歐洲等地區輸送,最後再火急火燎的返回東非本土。

光是,歐洲的需求,就已經讓東非政府感覺吃力,更何況東非不僅要照顧歐洲,還要兼顧亞非拉等衆多市場的龐大野心。

東非的海事局局長約翰李爾彙報道:“目前我國註冊商船總噸位已經超過五百萬噸,其中三百萬多噸負責歐洲市場的貨物運輸,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商船也在爲我們服務,算上其他國家,全球大約有一千三萬噸商船直接或者間接爲我國貿易服務。”

從三五計劃開始,東非民用造船業可以說開足了馬力生產遠洋船舶,硬生生將東非商船總噸位從三百多萬噸提升到五百多萬噸。

這還要受益於當時東非和英國和解條約的影響,在兩國和解的第一年東非確實按照英國的安排,沒有在海軍上有太大動作,這使得當時東非能夠集中力量擴大民用造船業。

“目前我們和德意志地區的貿易量極大,可以說德意志地區的大量商船都在爲我們和德意志地區之間服務,我們本國商船作爲第三方國家,承擔了主要任務。”

目前德意志三國的商業船舶中,就有大約七百萬噸爲東非和德意志地區之間服務,這個規模可以說十分龐大。

畢竟德意志三國,也就是德國,東非和奧匈帝國登記商船總量才一千多萬噸,其中東非第一,德國第二大,奧匈帝國排在最後,而德國的商船幾乎大部分都要跑東非的業務。

主要原因在於英國,俄國和法國威懾下,許多歐洲國家被迫和限制了和德國間的貿易。

就比如小麥,德國雖然糧食勉強自給自足,但是這是包括小麥,大麥,土豆等糧食作物的情況下。

而小麥作爲德國重要的口糧之一,在戰前德國自給率也只有百分之八十,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缺口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

而這百分之二十的缺口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沙俄,但是現在俄國已經斷絕了和德國的貿易。

這種情況下,質量偏差的東非小麥就了機會,如何質量上肯定不如東歐平原,但是量大管飽還便宜。

東非的小麥產區面積本來就不小,這些年水利設施和農業技術應用,使得東非小麥收穫達到一年兩季以上,並且單位產量也大大提高,完全可以滿足德國全國的需求。

而德國連小麥這種主糧都需要進口,其他諸如肉蛋奶,瓜果蔬菜等等非口糧農作物缺口自然也很大。

交戰雙方動輒百萬大軍,這種情況下,大量勞動力人口都投入戰場,反之,農業和工業人口自然出現大量缺口,而且軍隊的消耗量比平常明顯增加,所以德國小麥進口肯定比戰前還要高,根據東非政府的推算應該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好在小麥雖然是德國人重要的口糧作物,但不是唯一選擇,當年拿破崙就是藉助歐洲農夫的土豆來供養軍隊。

當然,作爲麪包的主要原料,所以小麥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小麥肯定優先保證軍隊供應,這也是德國迫切需要從東非進口大量小麥的主要原因。

畢竟這個時代歐洲人對面包的追求基本和生活質量劃等號,某二戰狂人上臺就是拿麪包作爲口號,而蘇聯更是以黑麪包作爲前線蘇軍戰鬥力的重要保證,甚至因爲糧食短缺問題,無奈增加鋸末來增加飽腹感,一戰俄國政府垮臺也是民衆打着要麪包,不要戰爭的口號。

約翰李爾接着說道:“全國港口運營的壓力都比較大,這些年我們新建和改造完成了二十多座現代化集裝箱港口,但是,歐洲卻不缺乏相關設施,給貨物調度增加了麻煩。”

集裝箱也是東非運輸業的大殺器,從1908年開始,東非開始推進統一標準集裝箱在全國貨物運輸中的推廣工作。

進一步加強鐵路,公路和海路之間的聯運,這就需要對東非現有港口進行升級改造,畢竟集裝箱雖然方便,但是也需要大型設備來實現吊裝。

如今東非主要港口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但是東非以外的國家就不同了,比如德國,一些小港口根本沒有大型設備來裝卸集裝箱,不過這也不是東非該考慮的事情,東非只需要把貨物運到即可。

而集裝箱的一大優勢就是方便鐵路運輸,很多物資只要通過港區的鐵路就能直接運輸到前線,所以德國對於集裝箱還是比較滿意的。

戰爭開始初期,東非很多出口軍用品就是成箱直接輸送到前線,滿足德軍的需求,比如藥品,醫用棉花等等。

在這一點上,德軍對東非產品還是十分滿意的,不僅量大,而且質量也相當高,這也是必然的,東非可沒有因爲戰爭突然爆發,就以次充好,畢竟恩斯特爲了這場大戰早就開始了籌備。

反觀,美國就不一樣,美國企業沒有做好準備,而戰爭突然爆發後,很多美國企業拿到訂單後,也來不及生產,所以很多戰場產品質量堪憂。

結果就導致如今歐洲交戰各國,在一些重要軍用品上選擇東非,尤其是醫用產品,這可是事關士兵生死的東西,容不得馬虎。

而美國的“黑心棉”和東非生產的戰場專用“醫用棉花”,只需要簡單的前線反饋,正常情況下各國後方的採購部門就應該知道怎麼選擇。

總而言之,在戰爭初期,東非和美國的商業競爭中,東非取得了先手優勢,而美國企業連生產線都還沒有鋪開,只能看着大量資金流入東非人的口袋。

當然,後面美國肯定能補齊這些缺口,但是,一戰中歐洲市場利益最豐厚,可歐洲外的市場也同樣重要,等美國在歐洲獲得成績的時候,東非在其他區域也取得優勢了,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

雖然戰前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但是東非現在也不遜色美國多少,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東非和美國之間已經處在同一水平,超過了德國。

這一點從鋼鐵產量上就可以有最直觀的反應,目前東非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三千多萬噸,而美國因爲戰前經濟危機的原因,即便現在臨時擴產也纔剛剛恢復到三千萬噸出頭,單以鋼鐵產量來看,東非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

東非和美國的鋼鐵產量都在三千萬噸以上,而排在第三的德國只有一千三百萬噸,連東非和美國的一半都不到,其他國家更是無法和三國相比。

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958章 巴拉圭第287章 西逃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464章 勸說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792章 條件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379章 黃金葉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76章 應許之地第938章 換血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58章 巴拉圭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55章 羞辱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51章 在法國第472章 備戰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333章 1919年第290章 長絨棉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688章 巡邏兵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296章 接見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631章 準備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81章 “火車頭”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1253章 印太路橋斐迪南大公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681章 金沙薩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547章 登陸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364章 燃燒第833章 拖拉機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343章 屯田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293章 入關!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238章 教唆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228章 留學生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484章 訓練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441章 回國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
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958章 巴拉圭第287章 西逃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464章 勸說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792章 條件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379章 黃金葉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76章 應許之地第938章 換血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58章 巴拉圭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55章 羞辱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51章 在法國第472章 備戰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333章 1919年第290章 長絨棉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688章 巡邏兵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1296章 接見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631章 準備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81章 “火車頭”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1253章 印太路橋斐迪南大公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710章 鞏固經濟第681章 金沙薩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547章 登陸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364章 燃燒第833章 拖拉機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343章 屯田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293章 入關!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1238章 教唆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228章 留學生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484章 訓練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441章 回國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374章 熱鬧的南非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