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

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

在柏林會議召開的時候,奧蘭治自由邦境內的抵抗運動徹底平息,隨着最後一批北方奧蘭治自由抵抗軍逃亡東非而宣佈結束。

“奧蘭治自由抵抗軍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他們本來就實力有限,而且國土縱深太小,更無法和德蘭士瓦人還有英國人對抗,想要勝利,除非我們接手奧蘭治戰場,不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能夠給予奧蘭治人相當力度的援助,已經算東非政府仁至義盡。”菲利克斯說道。

實際上奧蘭治自由抵抗軍能夠堅持這麼長的時間,東非官員一致認爲很不容易,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現在奧蘭治自由邦的縱深過於狹窄。

英國和德蘭士瓦人只要對奧蘭治人進行封鎖,很快就能取得成績,而奧蘭治人不可能同時保證生產,同時和英國,德蘭士瓦對抗。

而東非的援助更是杯水車薪,畢竟東非也不是開善堂的,需要奧蘭治人用物資來換取東非的援助。

“那我們怎麼處理這些逃亡到東非境內得到奧蘭治人?他們目前還有兩千多人,這些人和英國沒有和解的可能性,但是是否願意被我們所驅使恐怕也是一個未知數!”南方軍區司令默爾克問道。

奧蘭治自由抵抗軍確實是一個麻煩,因爲奧蘭治人有自己的主張,而不是和東非合併,這一點要分的清楚,但是東非對整個奧蘭治自由邦有自己的野望。

萬一造成前世美蘇進入阿富汗那樣的後果,就弄巧成拙了,所以對這些跨河逃亡到東非的奧蘭治人,對東非來說並不是很好處理。

“奧蘭治人註定不能爲我所有,最好的辦法還是把他們分散開來,融入東非,磨滅其民族性,要麼給他們一筆免費援助,讓他們繼續到奧蘭治自由邦境內搞破壞,最後就是讓他們回到荷蘭去。”

恩斯特說道:“強扭的瓜不甜,如果願意成爲東非國民的,就要服從東非政府的安排,我想不是所有奧蘭治人都想要一直打仗,安穩的生活纔是普通大衆的追求,至於想要繼續和英國人對抗,且擁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奧蘭治人,我們就把他們送回奧蘭治自由邦,這個麻煩還是讓英國人去頭疼吧!至於最後一個選項,我們也不阻攔,畢竟荷蘭是曾經奧蘭治(布爾)人的宗主國,回到荷蘭重新發展也情有可原。”

“殿下,奧蘭治人被解決後,恐怕英國人的精力下面就會壓到我們頭上了,經過這麼長時間戰爭,德蘭士瓦復國軍已經擴充到了六萬多人,英國在開普敦邊境也有兩萬多人的軍隊,而我們東非在南方軍區現在軍隊數量加在一起才六萬多人,在整合了奧蘭治自由邦後,德蘭士瓦人和英國是否會進而對東非採取行動?”菲利克斯說道。

德蘭士瓦復國軍經過長期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而且隨着奧蘭治自由抵抗軍覆滅,大量奧蘭治人士兵被收編,這使得德蘭士瓦復國軍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覷。

而且德蘭士瓦人背後還有英國,加上葡萄牙的兩塊殖民地,這就是兩個代理人,而且從明面數據上來看,現在德蘭士瓦人加上非洲葡萄牙人勢力,已經不比東非弱多少,完全可以充當英國的代理人。

當然,這個不弱指的是現役的軍隊數量,就像前世朝鮮那麼小的國家,軍隊數量超過百萬一樣,葡萄牙和德蘭士瓦人的軍隊數量顯然也是超標的,兩方加起來差不多也在三十多萬左右。

東非軍隊雖然很多,但是東非的防務壓力也更大,尤其是東部沿海,北方都有軍事壓力,不可能全部在南方提防德蘭士瓦人和葡萄牙人。

東非的優勢在於國防工業體系健全,鐵路交通發達(在非洲),一支強大海軍,這是東非在整個七十年代最主要的成就,同時也是英國對東非在非洲崛起最大始終抱有敵意的重要原因。東非人口在三千多萬(除掉黑人),但是細看人口結構,超過成年(東非成年年齡是十七歲)的才達到一千多萬,其中還要去除近半的女性移民,成年男性人口也就在五百萬以上。

而且很多成年男性,年齡可能超過四十歲,因爲東非從建國到現在也有二十年曆史,最早移民羣體歲數很多都已經不小。

不過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比較早熟,如果東非下拉徵兵年齡,一樣可以實現恐怖的戰爭潛力,而且隨着戰爭時間推移,每年東非都會新增一批成年人口。

“我們東非在非洲實力最強,但是並不是高枕無憂,東非實際上最缺的就是時間,所以面對任何危險都必須謹慎對待,這也是之前實現全國軍事調動的根本原因,而且東非缺乏一場立國之戰,我們還從來沒有真正和一個全力以赴的世界大國交手過。”恩斯特說道。

至於葡萄牙在東非眼裡根本不算強國,而且葡萄牙的實力主要體現在本土,對葡萄牙兩塊殖民地的勝利,並不意味着東非軍事武裝的強大。

就以上次東葡戰爭的過程來看,葡萄牙軍隊的情況,就是和抵抗意識強烈的土著國家相比,都沒有太大區別。

這一點可以拿阿比西尼亞帝國來對比,阿比西尼亞帝國是非洲的老牌“強國”,目前和意大利就處在僵持階段。

而意大利的軍事實力,在非洲是要強於之前葡萄牙人的,意大利在拉胯,也是一個工業國,其核心的原撒丁王國,工業比葡萄牙本土要強的多。

所以原來葡萄牙人在非洲的實力,未必能對抗阿比西尼亞帝國這樣的土著國家,不要說阿比西尼亞帝國,就是原來的桑給巴爾蘇丹國都能和葡萄牙一爭高下,至於現在葡萄牙殖民地軍隊力量怎麼樣,東非還真不好確定,這主要看英國對葡萄牙的支持力度如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但是戰爭往往又具有不確定性,面對競爭,絕對不可掉以輕心,而且東英之間必有一戰,這個時間即便不在八十年代發生,也會在九十年代爆發,因爲這個時候英國不遏制東非,那他們就徹底失去這個機會,在20世紀到來之後,東非必然成爲世界性大國,並且改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地緣格局。”

英國作爲海上霸主,必然要打壓東非,同時對東非中南部存在幻想,而東非也貪圖開普敦的地理位置和土地。

雙方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換句話說,即便英國不動手,等東非徹底發展起來後,也必然會對英國的南非殖民地動手。

這一點就和當初美國進攻加拿大是一樣的,只不過美國輸了,所以只能繼續選擇蟄伏在英國建立的國際體系之下。

 

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395章 耍無賴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62章 提爾皮茨斐迪南大公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564章 貴人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20章 萊茵人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441章 回國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672章 危與機第196章 鐵路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475章 鋼鐵第1540章 鐵路橋第732章 雙輸第1325章 卡塔爾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18章 遠洋貿易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135章 休整第676章 摩托第609章 提升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081章 消耗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633章 “故”人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027章 合金鋼第110章 數據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240章 大借款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36章 軍售第789章 態度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215章 交涉第396章 推測第124章 水井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898章 太特市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496章 交戰第3章 在柏林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696章 油井第390章 勸離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018章 磋商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128章 打探第736章 第九旅第742章 大捷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53章 送酒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494章 假情報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428章 談論
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395章 耍無賴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62章 提爾皮茨斐迪南大公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564章 貴人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20章 萊茵人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441章 回國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672章 危與機第196章 鐵路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475章 鋼鐵第1540章 鐵路橋第732章 雙輸第1325章 卡塔爾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18章 遠洋貿易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135章 休整第676章 摩托第609章 提升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081章 消耗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633章 “故”人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1027章 合金鋼第110章 數據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240章 大借款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36章 軍售第789章 態度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215章 交涉第396章 推測第124章 水井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898章 太特市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496章 交戰第3章 在柏林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696章 油井第390章 勸離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018章 磋商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128章 打探第736章 第九旅第742章 大捷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53章 送酒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494章 假情報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428章 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