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

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

在柏林會議召開的時候,奧蘭治自由邦境內的抵抗運動徹底平息,隨着最後一批北方奧蘭治自由抵抗軍逃亡東非而宣佈結束。

“奧蘭治自由抵抗軍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他們本來就實力有限,而且國土縱深太小,更無法和德蘭士瓦人還有英國人對抗,想要勝利,除非我們接手奧蘭治戰場,不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能夠給予奧蘭治人相當力度的援助,已經算東非政府仁至義盡。”菲利克斯說道。

實際上奧蘭治自由抵抗軍能夠堅持這麼長的時間,東非官員一致認爲很不容易,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現在奧蘭治自由邦的縱深過於狹窄。

英國和德蘭士瓦人只要對奧蘭治人進行封鎖,很快就能取得成績,而奧蘭治人不可能同時保證生產,同時和英國,德蘭士瓦對抗。

而東非的援助更是杯水車薪,畢竟東非也不是開善堂的,需要奧蘭治人用物資來換取東非的援助。

“那我們怎麼處理這些逃亡到東非境內得到奧蘭治人?他們目前還有兩千多人,這些人和英國沒有和解的可能性,但是是否願意被我們所驅使恐怕也是一個未知數!”南方軍區司令默爾克問道。

奧蘭治自由抵抗軍確實是一個麻煩,因爲奧蘭治人有自己的主張,而不是和東非合併,這一點要分的清楚,但是東非對整個奧蘭治自由邦有自己的野望。

萬一造成前世美蘇進入阿富汗那樣的後果,就弄巧成拙了,所以對這些跨河逃亡到東非的奧蘭治人,對東非來說並不是很好處理。

“奧蘭治人註定不能爲我所有,最好的辦法還是把他們分散開來,融入東非,磨滅其民族性,要麼給他們一筆免費援助,讓他們繼續到奧蘭治自由邦境內搞破壞,最後就是讓他們回到荷蘭去。”

恩斯特說道:“強扭的瓜不甜,如果願意成爲東非國民的,就要服從東非政府的安排,我想不是所有奧蘭治人都想要一直打仗,安穩的生活纔是普通大衆的追求,至於想要繼續和英國人對抗,且擁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奧蘭治人,我們就把他們送回奧蘭治自由邦,這個麻煩還是讓英國人去頭疼吧!至於最後一個選項,我們也不阻攔,畢竟荷蘭是曾經奧蘭治(布爾)人的宗主國,回到荷蘭重新發展也情有可原。”

“殿下,奧蘭治人被解決後,恐怕英國人的精力下面就會壓到我們頭上了,經過這麼長時間戰爭,德蘭士瓦復國軍已經擴充到了六萬多人,英國在開普敦邊境也有兩萬多人的軍隊,而我們東非在南方軍區現在軍隊數量加在一起才六萬多人,在整合了奧蘭治自由邦後,德蘭士瓦人和英國是否會進而對東非採取行動?”菲利克斯說道。

德蘭士瓦復國軍經過長期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而且隨着奧蘭治自由抵抗軍覆滅,大量奧蘭治人士兵被收編,這使得德蘭士瓦復國軍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覷。

而且德蘭士瓦人背後還有英國,加上葡萄牙的兩塊殖民地,這就是兩個代理人,而且從明面數據上來看,現在德蘭士瓦人加上非洲葡萄牙人勢力,已經不比東非弱多少,完全可以充當英國的代理人。

當然,這個不弱指的是現役的軍隊數量,就像前世朝鮮那麼小的國家,軍隊數量超過百萬一樣,葡萄牙和德蘭士瓦人的軍隊數量顯然也是超標的,兩方加起來差不多也在三十多萬左右。

東非軍隊雖然很多,但是東非的防務壓力也更大,尤其是東部沿海,北方都有軍事壓力,不可能全部在南方提防德蘭士瓦人和葡萄牙人。

東非的優勢在於國防工業體系健全,鐵路交通發達(在非洲),一支強大海軍,這是東非在整個七十年代最主要的成就,同時也是英國對東非在非洲崛起最大始終抱有敵意的重要原因。東非人口在三千多萬(除掉黑人),但是細看人口結構,超過成年(東非成年年齡是十七歲)的才達到一千多萬,其中還要去除近半的女性移民,成年男性人口也就在五百萬以上。

而且很多成年男性,年齡可能超過四十歲,因爲東非從建國到現在也有二十年曆史,最早移民羣體歲數很多都已經不小。

不過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比較早熟,如果東非下拉徵兵年齡,一樣可以實現恐怖的戰爭潛力,而且隨着戰爭時間推移,每年東非都會新增一批成年人口。

“我們東非在非洲實力最強,但是並不是高枕無憂,東非實際上最缺的就是時間,所以面對任何危險都必須謹慎對待,這也是之前實現全國軍事調動的根本原因,而且東非缺乏一場立國之戰,我們還從來沒有真正和一個全力以赴的世界大國交手過。”恩斯特說道。

至於葡萄牙在東非眼裡根本不算強國,而且葡萄牙的實力主要體現在本土,對葡萄牙兩塊殖民地的勝利,並不意味着東非軍事武裝的強大。

就以上次東葡戰爭的過程來看,葡萄牙軍隊的情況,就是和抵抗意識強烈的土著國家相比,都沒有太大區別。

這一點可以拿阿比西尼亞帝國來對比,阿比西尼亞帝國是非洲的老牌“強國”,目前和意大利就處在僵持階段。

而意大利的軍事實力,在非洲是要強於之前葡萄牙人的,意大利在拉胯,也是一個工業國,其核心的原撒丁王國,工業比葡萄牙本土要強的多。

所以原來葡萄牙人在非洲的實力,未必能對抗阿比西尼亞帝國這樣的土著國家,不要說阿比西尼亞帝國,就是原來的桑給巴爾蘇丹國都能和葡萄牙一爭高下,至於現在葡萄牙殖民地軍隊力量怎麼樣,東非還真不好確定,這主要看英國對葡萄牙的支持力度如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但是戰爭往往又具有不確定性,面對競爭,絕對不可掉以輕心,而且東英之間必有一戰,這個時間即便不在八十年代發生,也會在九十年代爆發,因爲這個時候英國不遏制東非,那他們就徹底失去這個機會,在20世紀到來之後,東非必然成爲世界性大國,並且改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地緣格局。”

英國作爲海上霸主,必然要打壓東非,同時對東非中南部存在幻想,而東非也貪圖開普敦的地理位置和土地。

雙方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換句話說,即便英國不動手,等東非徹底發展起來後,也必然會對英國的南非殖民地動手。

這一點就和當初美國進攻加拿大是一樣的,只不過美國輸了,所以只能繼續選擇蟄伏在英國建立的國際體系之下。

 

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961章 危與機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220章 萊茵人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113章 大借款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305章 封賞第291章 “偷國”第727章 艦隊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547章 登陸第840章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421章 鑄鐵廠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1011章 借錢第487章 太特城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840章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803章 威脅第1008章 分析第1154章 斷案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402章 妥協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222章 體面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820章 購艦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727章 艦隊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676章 摩托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844章 魯道夫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82章 抉擇第1372章 平原省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904章 卡賓達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326章 野望第1317章 流亡政府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840章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847章 畜牧業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403章 撤資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524章 幸福第511章 輸血
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961章 危與機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業探索第1220章 萊茵人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1113章 大借款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305章 封賞第291章 “偷國”第727章 艦隊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547章 登陸第840章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421章 鑄鐵廠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1011章 借錢第487章 太特城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840章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803章 威脅第1008章 分析第1154章 斷案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402章 妥協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222章 體面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820章 購艦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727章 艦隊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676章 摩托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436章 惡意競爭第844章 魯道夫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755章 攻守易勢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82章 抉擇第1372章 平原省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904章 卡賓達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326章 野望第1317章 流亡政府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840章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847章 畜牧業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403章 撤資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524章 幸福第511章 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