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

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

“到1905年,交通方面,全國鐵路應該達到十五萬公里里程,城市軌道交通方面新建兩條達累斯薩拉姆市地鐵和城際鐵路,聯通第一鎮市和萊茵市以及索加市,擴建萊茵市地鐵網絡,水泥和瀝青公路突破兩百萬公里,新建運河十二條,串聯莫桑比克和中部之間的水運網絡。”

遷都後,原本第一鎮市的政治地位下降,這也就意味着第一鎮市失去了原本政治產業,所以第一鎮市如果不被廢棄的話,只能同達累斯薩拉姆市合併才能持續發展,因爲遷都的問題,第一鎮市本身的資源已經難以支持其繼續發展。

思維特在放大版的濱海省(原中央省)地圖,用紅筆將達累斯薩拉姆市,巴加莫約市,第一鎮市和索加市分別圈出來。

“諸位請看,地圖上東部的這四座城市,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之前都在第一鎮市辦公。”

“現在的問題在於,以前第一鎮市能夠發展起來,靠的就是最高優先級的政治資源,包括醫院,學校,交通,產業等等,都圍繞政治服務展開。”

“但是隨着遷都工作完成,同時意味着第一鎮市原本的城市生態無法維持,而且醫療,教育,產業資源也被拆分大部分到萊茵市重組,連第一鎮市的人口都只剩下不到五萬餘人。”

恩斯特這個時候也補充到:“雖然遷都後第一鎮市喪失了原本的地位,但是其目前依舊是濱海省的政治中心,交通樞紐之一,城市建設也相當完善,所以對於第一鎮市的安排是充分利用其優勢,保證其後續發展,目前我的想法是將第一鎮市併入達累斯薩拉姆市經濟區內,這樣有利於強強聯合。”

雖然東非首都變更了,但原中央省,現濱海省政府依舊在第一鎮市,並且在充當首都期間,第一鎮市積累了大量醫療,教育和行政資源,雖然大部分隨着遷都轉移到萊茵市,但剩下的資源在規模和質量上也是十分可觀的。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行政區劃變動下,某些被取消行政區的教育資源依舊會留在當地,第一鎮市也是類似情況。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第一鎮市就是這個情況,雖然遠不及達累斯薩拉姆市經濟規模大,但是在行政,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上,第一鎮市甚至比達累斯薩拉姆市要發達。

思維特接着說道:“第一鎮市可以作爲達累斯薩拉姆市的衛星城,配合索加市形成東部濱海省的科技,政治,文化中心,構建大達累斯薩拉姆市經濟發展集羣,從而實現對歐美超大城市的反超。”

“以達累斯薩拉姆市,巴加莫約市,第一鎮市,索加市四座城市抱團發展,區域內城市人口超百萬,在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交通方面也處在全國第一梯隊,而想要實現四座城市的協同發展,核心問題就是解決交通避障。”

“目前第一鎮市和索加市,達累斯薩拉姆市之間都有中央鐵路直接連接,巴加莫約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有東部沿海鐵路連接,第一鎮市和巴加莫約市之間又有運河連接,這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交通網絡,四者間還有公路溝通,在交通領域的先天優勢明顯。”

“只不過以前這個交通網絡是以第一鎮市爲核心的,而今第一鎮市顯然不能承擔指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任務。”

“同時爲了釋放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經濟活力,建成印度洋經濟新橋頭堡,促進東部城市的分工,提升我國產業和工業升級,所以集羣發展是必然選項。”

“在這個基礎上,對當地交通進行進一步改善,實現四城協同發展的方案也就提上日程。”

以前達累斯薩拉姆四市交通雖然發達,但其已經建成的交通網絡主要爲全國服務,畢竟達累斯薩拉姆市是東非東部主要港口之一,在東非早期國土僅限於東非區域的時候,更是唯一的重要出海口,當時蒙巴薩都還沒有發展起來。

而相對應的,濱海省城市間的協同發展就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以前因爲時代限制,當地交通側重於爲全國服務,現在東非政府就是要讓其交通爲區域經濟服務提供便利。

顯然,東非不可能取消當地已建成交通的原本職能,那就只能在此基礎上,重新規劃和建設爲當地經濟產業一體化服務的新交通網絡,而其中的關鍵也就是城際鐵路和公路建設。

思維特接着說道:“也就是構建一個圍繞達累斯薩拉姆市的城際鐵路環線,將達累斯薩拉姆市,索加市,第一鎮市和巴加莫約市串聯在一起,實現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暢通。”

“同時修建城際快速路,也就是四座城市間的直接公路,方便未來汽車等公路交通的聯絡。這樣既能緩解原本交通網的壓力,也能進一步提升四城協同發展的能力。”

“同時新的達累斯薩拉姆市城市圈,將覆蓋原本第一鎮市和索加市的教育和科研資源,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整合巴加莫約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的船舶製造業,同時提供大量可開發土地和更多工業人口,推動濱海省經濟更高效發展。”

其實達累斯薩拉姆市和巴加莫約市的教育和科研資源本來也不差,如果再整合第一鎮市和索加市,其科研能力和潛力將直接超過東非目前的科研中心姆貝亞市。

畢竟這四座城市的教育和科研資源單拎出來也屬於東非城市中的第一梯隊。

而教育和科研資源只是其中的一項,產業上的整合纔是大頭,本來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就屬於東非城市中的全能型選手,在很多產業領域本來就沒有短板,如果在和巴加莫約市合併,其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提升。

巴加莫約市在當前東非城市中並不是屬於小城市,而是較發達的中型城市,並且是當前東非的船舶製造業中心,人口也達到了三十多萬,所以光達累斯薩拉姆市和巴加莫約市兩地結合,人口就已經突破一百萬,加上第一鎮市和索加市就是一百多萬。

而從距離上來說,幾座城市分佈也比較密集,相互之間距離不超過六十公里,如果是後世遠東帝國的一線城市,都足以實現同城化了。

當然,在19世紀,東非顯然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畢竟交通上就沒有辦法做到無縫銜接,所以城市圈的概念比較符合達累斯薩拉姆市等四座城市。

當地唯一的短板估計也就是礦產資源不充分,並且也做不到遠東帝國上海那樣向內地的經濟縱深,畢竟東非的地形特徵決定了未來東非沿海會形成多箇中心點,而不是達累斯薩拉姆市一家獨大。

畢竟在以前,東非沿海只有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沿海的時候,達累斯薩拉姆市就不能穩壓蒙巴薩市一頭。

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9章 接觸戰第215章 交涉第49章 疾病防控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1199章 討論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42章 宣戰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926章 機耕路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595章 鼓動第1316章 對話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215章 交涉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332章 稻種第438章 倒計時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3章 在柏林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924章 海洋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191章 青檸第953章 新家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878章 無線電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206章 “收破爛”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840章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945章 空軍第607章 迂迴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45章 羅恩羅達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85章 煽動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364章 燃燒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
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9章 接觸戰第215章 交涉第49章 疾病防控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1199章 討論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42章 宣戰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249章 赫赫兇名第926章 機耕路第186章 “三線”計劃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595章 鼓動第1316章 對話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215章 交涉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332章 稻種第438章 倒計時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3章 在柏林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776章 第三階段第924章 海洋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191章 青檸第953章 新家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878章 無線電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206章 “收破爛”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840章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945章 空軍第607章 迂迴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45章 羅恩羅達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385章 煽動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364章 燃燒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