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淡淡的笑了笑,“其實朕不怕被世人說道朕繼位不正。自朕登基以來,民間流傳朕弒父、殺兄、bi母……十大罪狀,朕都通過《大義覺迷錄》一一做了正面回答,並不是像世人所說的那樣欲蓋彌彰。朕是要讓天下人知道朕做這一切,都是爲了大清江山和大清朝千千萬萬的臣民百姓。”父皇在世時,太子胤礽遭兩立兩廢,儲位一直未定。太子黨,八阿哥黨,還有他這羣四阿哥黨都參與了那場奪儲大戰,鬥爭愈演愈烈,各人用盡手段。可是他心裡清楚,不管他再如何覬覦父皇的皇位,都是爲了要造福百姓和以求自保。若是皇位落到貪權貪慾的太子胤礽的手裡,他必定會搜刮民脂民膏,康熙末年本就財政赤字,胤礽繼位只會讓大清陷入困境。而八阿哥胤禩,整個人一個笑面虎,登基後必定也會用盡手段剷除異己。至於他同父同母的兄弟十四阿哥胤禵,雖是英勇善戰,卻有勇無謀,這樣的人當了皇帝,必定會遭小人算計。胤禛捫心自問,自他當了這皇帝,無時無刻地爲百姓着想,沒有做出半點對不起大清與百姓的事。那些道他繼位不正的流言瘋語,就讓他們去說道吧。
罷了,罷了。
胤禛揮了揮手,臉上露着悲涼的笑意,這種不被人理解的苦處深深地紮在他心底,無助極了,“你先退下吧,朕要處理朝事了,回去告訴你家主子,朕今夜去長chungong陪她。”
長chungong的冬日,唯有院前那幾株潤楠木長得翠綠青蔥,其它的花兒草兒都已凋零殆盡,沒有一絲的生機。寄思本是說要去御花園散散心,聽聞初問說胤禛今夜要來,她也就打消了去出散心的念頭。初問一邊擺弄着花盆裡的幾株水仙,一邊望着對面正專心修剪花枝的主子笑道,“主子莫不是因爲皇上夜裡要來,怕錯過了迎駕的時機,這纔不去御花園散心的。天色還這麼早,怕是主子從御花園回來了,皇上還沒
來呢。”
寄思穿過花枝捏了捏初問的鼻頭,“就你會調笑,我哪是怕錯過皇上,是去御花園的興致突然淡了罷了。”
初問吐了吐舌頭,“主子還不承認呢,平日裡都見主了待皇上淡漠得很,突然熱情起來,莫不是連自己也不適應了?”
寄思笑怒交迸地睨了初問一眼,正是說笑之際,胤禛從殿外走來,並吩咐宮人搬來了十餘株盆栽的菊花讓人擺在她寢殿的不同位置,“朕見長chungong單調得很,你又不喜開得妍麗百態的花,所以朕特意讓人搬來這十株甘菊。中土的甘菊都是秋季生長,這十株是羅馬帝國剛進貢來我大清朝的,恰好十株,朕都送了你。”一宮的人跟着慶幸主子又得聖寵,一個個臉上洋溢着燦爛笑容。
初問搬了一株甘菊擺在胤禛落座的茶几前,笑盈盈的說道着她家主子一直守在長chungong生怕錯過了皇上,連說好要去御花園散心都作罷了。寄思睨了初問一眼,頰邊流霞頓生,撇退左右後隨胤禛坐在幾前,望着這株還未盡數綻放的甘菊,笑道,“臣妾謝過皇上,才得了這十株甘菊,就都送來了長chungong。”
甘菊的微小花瓣在輕風中微微顫動,花姿素美,人如其花。胤禛多看了寄思一眼,便移不開目光,彷彿怎麼看也看不夠,她就是這一株甘菊,寧靜柔美,不與人爭,“你不怪朕了?”
寄思明白他所指爲何,目光從那甘菊上移開,投落在他熾熱欣慰的眼裡,“皇上,若是臣妾錯怪了你,你可會怪罪臣妾?”
胤禛彎眉輕笑,“不會,朕知道你一定有苦處。”頓了頓越發癡迷地望着她,柔聲道,“寄思,今夜你可願意主動留朕在長chungong過夜?”
寄思只是遲疑片刻,胤禛便明白了她心中的顧慮,苦笑一聲,“朕不會勉強你,朕相信總有一天你會一如從前,對朕敞重
新開懷抱。”
翌日,寄思領着初問分別探訪了當年在雍王府見過她的裕嬪與齊妃,這兩人本是在她的懷疑之外,但是爲了萬無一失,她必須查清每一個可疑的人。裕嬪耿氏依舊是她印象中那樣謹慎小心,見了她送的那串翡翠佛手玉釧,笑拒她的好意後又與她閒聊幾句就讓宮人送客。裕嬪xing子極淡,不去爭奪,也不與任何妃嬪聯盟,只求平安度日,難怪從雍王府就跟了胤禛卻還只是四品嬪位。到了齊妃那裡,歡喜地接過寄思送的翡翠佛手玉釧,“妹妹真是客氣了,這麼貴重的玉釧怎送給本宮。本宮記得以前皇上也有過這麼一串翡翠佛手玉釧,莫不是皇上送給了你,怎和皇上那串一模一樣?”
寄思看着齊妃的神情,立即將她排除,莞爾一笑,“娘娘喜歡就好,不過這不是皇上贈給臣妾的,這是臣妾自孃家帶來的。”齊妃撫着那光彩奪目的翡翠佛手玉釧,依舊歡喜得很,“難怪,早年皇上有一串一模一樣的翡翠佛手玉釧,還是太后在同福寺開過光的。可惜那時候皇上唯獨賜給了皇后。”寄思順着齊妃的話套下去,一來二去才明白,原來是皇后藉着喜愛禮佛爲由,向皇上要了這串翡翠佛手玉釧。
她這才恍然大悟。
被滅口的那一天,背對她的胤禛腰間就是掛着這串翡翠佛手玉釧,明亮而晃眼,當時胤禛只說了四句話,一是他要登基了,二是皇后之位他本就不打算留給她,三是她的命留不得,四是動手吧。每一句都是陰冷至極,其目的就是要她記恨胤禛。這串翡翠佛手玉釧,與小圓子從宮外尋來的、可以模仿別人說話聲音的藝人,早已說明滅她口的人根本不是胤禛,而是有人故意讓人穿着胤禛的衣服,戴着胤禛的玉釧,又模仿胤禛的聲音。儘管眼下的線索分析下來,所有的矛頭都是指向了烏喇那拉氏,可是寄思仍舊要證明清楚,她朝齊妃告了辭就急急去了坤寧宮。
(本章完)